By Vigilant Citizen
如同其它無數備受矚目的暗殺事件,查理・柯克之死也立刻引發了一連串的陰謀論。這些陰謀論有的源自於對現場錄像的不同視角解讀,也有的源自於查理本人近期的政治立場轉變,但所有這些揣測都同意真正的兇手另有其人,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是一個被抓出來頂罪的替罪羊。
這正是電影《蛇眼》(Snake Eyes)的主題。這部上映於1998年的電影是由傳奇導演布萊恩・狄帕瑪(Brian dePalma)執導,它講述了一場據稱由“孤狼槍手”所犯下的暗殺事件背後隱藏的巨大陰謀。
在查理・柯克死後重新觀看這部電影無疑會讓人產生全新的感受。柯克與《蛇眼》之間的相似程度和“巧合”是如此詭異,以至於人們不禁懷疑這部電影是否其實是某種“劇本”。
如同一些觀察家指出,《蛇眼》中被暗殺的那名政治人物的名字叫做查爾斯・柯克蘭(Charles Kirkland),基本上就是查理・柯克的“文言版”。再加上片中柯克蘭是被一槍打穿頸部斃命,現在你已經擁有了一部完美的TikTok陰謀論影片的所有元素。
但還不止如此。《蛇眼》並不僅僅只是一部充滿奇怪巧合的電影:它實際上揭示了精心策劃的暗殺行動是如何在眾目睽睽之下發生的。儘管這部電影十分“好萊塢化”,但它仍包含了黑色行動的核心要素:潛伏在陰影中的特工、受控制的替罪羊、狼狽為奸的媒體,以及系統性地清除任何可能導致陰謀敗露的危險因子。
雖然《蛇眼》與過去這些年來發生的多起攻擊事件同樣有著一些令人遺憾的相似性,但只有查理・柯克的遇刺案與它有著幾乎到了讓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同步性。
這些“巧合”首先就始於電影的海報。
好吧,這或許只是一個巧合。但從電影一開始,就有大約十個左右的“巧合”一個接一個出現,讓你忍不住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在看一部“娛樂片”。
仔細注意
這部電影與查理・柯克的奇怪聯繫可以說是從第一幕就開始了。
光是這一幕就暗藏了許多玄機。首先,這場比賽(與暗殺)發生在9月10日或19日——畫面太模糊,不確定是哪一個——無論如何,這與柯克遇刺的日期9月10日驚人地接近。這位拳擊手的綽號是“劊子手泰勒”。刺殺柯克的那位“劊子手”正好就叫做泰勒・羅賓遜。電影才開始一秒鐘,巧合就已經不勝枚舉。
接著,畫面往下轉向了一位新聞記者。
這個颱風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在《聖經》中,耶洗別是一個王后的名字,她唆使自己的丈夫亞哈王背棄上帝、轉向巴力。這包括要向巴力獻上活人祭品。從電影後來的劇情回過頭來看,這個颱風的名字(它始終貫穿在整部電影中)似乎就是在預示著“獻祭”即將到來。
奇怪的是,查理・柯克的死亡其實也早已被...耶洗別預告了。
在體育館內,一位名叫瑞克・桑托羅(尼可拉斯・凱吉飾)的警探正在觀看比賽。他與自己的兒時好友凱文・鄧恩約好要在這裡碰面,鄧恩現在已是隸屬國防部的一名海軍指揮官。不過,鄧恩並不是以拳擊迷的身份前來,他來到這裡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保護國防部長查爾斯・柯克蘭。
拳賽開始後,電影的畫面聚焦在了各種看似不起眼的事物和人身上。然而,隨著故事的進展,我們會發現這些細節其實是一場心經策劃的暗殺行動的一部分。
紅衣女子接著起身走開,鄧恩則追了上去,他就這樣走入了槍手埋伏的地方。但這並不是偶然。紅衣女子實際上是鄧恩的部下,這一切從一開始就是設計好的。她的任務就是要幫鄧恩製造一個離席的藉口。
與此同時,桑托羅絲毫沒有察覺到周遭正在發生的一切。
我們後來會知道,他也是暗殺小隊的一員。他尖叫著“準備好受死吧”是在示意拳擊手在這時撲倒對手,好分散所有人的注意力,接著一名埋伏好的狙擊手就趁機開槍殺死了查爾斯・柯克蘭。
仔細注意那傢伙的臉。現在,來看看這張查理・柯克遇刺後的現場照片。
如同我在上一篇關於柯克的文章中所提到的,這個男人的行為真的很詭異,他的反應就好像他早就知道這一切會發生。最令人不敢置信的是,他長得跟《蛇眼》中的那個大喊大叫的男人一模一樣。
於是,在大喊大叫的男人發出信號後,槍聲響起了。
槍聲響起時,桑托羅立刻試圖想判斷槍聲是從哪裡傳來的,這一幕的象徵意義顯而易見。
在電影的後半段,我們得知這艘飛艇的名字叫“零重力飛眼”。裝在它上面的攝影機拍下了鄧恩與槍手私下交談的證據。
銷毀錄像顯然是必須的。因為它記錄了鄧恩在槍響前與那個替罪羊的談話內容,以及他在事後又殺他滅口的畫面。然後,鄧恩在替罪羊的身上放了一封信。
就像現實生活中一樣,媒體也迅速被利用來傳播槍手的這個虛假的“作案動機”。
鄧恩解釋說:
“他是一名巴勒斯坦人,過去六年來都住在美國。據信他在以前就向多位國防部長寄送過恐嚇信件,這些恐嚇信的內容包括了不滿(美國)向以色列出售飛彈及其它武器。我們在拉巴特的屍體身上還發現了一張手寫信。顯然,他早就預期這封信會被發現。”
簡而言之,這起暗殺事件被歸咎於一位典型的“孤狼槍手”,他一直以來就對特定的目標抱持著強烈的執著。後來,鄧恩更用“毫無疑問的瘋子”來形容那位槍手。
再一次地,我們很難不看見這起槍擊案與查理・柯克遇刺案之間的相似性,據說刺殺柯克的兇手也痴迷於某種政治意識形態,進而導致他犯下大錯。
鮑威爾說道:
“此刻,我要向國防部長的家人、這個國家,以及他如此忠誠奉獻的全體國民致以最深切的哀悼。至於那些試圖欺凌和恐嚇我們,想讓我們偏離和平與正義之路的人,我要告訴你們,儘管今晚發生了這樣的悲劇,但我們絕不會退縮。”
柯克遇刺後,我們的政界人士也發表了驚人相似的言論。
電影的其餘部分就是標準的好萊塢風格,警探桑托羅最終查明了真相,整個體制也因此進行了嶄新的改革。然而,儘管桑托羅英勇無畏,但他的結局卻不太美好。媒體揭露了他過去的收賄行為,導致他失去了工作、家庭與情婦。最後他還被判刑入獄十八個月。
這就是揭露腐敗精英的代價。
電影的最後,工人們重建了被耶洗別颱風摧毀的體育館。這個節奏緩慢、拖沓冗長的畫面以一種十分意味深長的方式結束了。
最後這一幕既意味深長又令人不安。它似乎是在暗示這塊寶石是從那位女士的屍體上“取出”的,並被放在這裡作為某種“祭品”繼續供奉在新的體育館中。這一幕賦予了這場暗殺行動一種儀式性的色彩,彷彿是在暗示有一股超越政治的更強大的力量在背後起作用。耶洗別崇拜巴力,看來巴力也的確得到了他想要的祭品。
另一個古怪的細節是:鄧恩戴著一枚藍色戒指,它也會在重要時刻發出光芒。這是不是在隱晦地告訴我們,這些儀式性的祭祀已經遠遠超出了紅藍兩黨的範疇?
結論
雖然陰謀論喜歡談論的這種電影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巧合有時是牽強附會的,但《蛇眼》與查理・柯克之死的聯繫卻的確令人感到毛骨悚然:電影中的受害者叫做查爾斯・柯克蘭,他被一名狙擊手從遠處擊中頸部,而這一切恰好是發生在9月19日。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些聯繫出現在一部與柯克本人完全無關的電影中也實在很奇怪。《蛇眼》透過多重視角講述了當權者是如何利用事先潛伏在人群中的特工、被捏造好“動機”的替罪羊以及媒體的宣傳,從而完成了一場高調的暗殺行動。
換句話說,《蛇眼》展示了策劃和實施偽旗行動的基本劇本。雖然在今天危機四伏的時代,要區分事實與陰謀並不容易,但查理・柯克之死卻以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方式完美復刻了電影的劇本。
這究竟是什麼巫術?也許,它就是耶洗別的詛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