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將討論一些比較複雜的因素,它們是人們在研究本書所探討的主題時很容易在不自覺間陷入的泥潭之一。因此,這裡還是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明吧。能夠呈現出其表面細節的高解析度月球照片,往往只有通過非常昂貴且靈敏的設備才能拍攝。
鑒於成本上的原因,它們顯然不是一般人能輕易負擔得起的。這些設備確實存在,但都在政府的手上。
政府已經拍攝了不少月球的高解析度影像,卻始終不肯向公眾公開。相反的,官方只會繼續發布那些低解析度的照片,它們根本無法清楚顯示出月球表面的細節。低解析度的照片無疑更符合過往認知中的“死寂的月球”——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高解析度的照片一旦被公開,就會徹底顛覆人們對月球的理解。
千萬不要低估這些細節的重要性,因為從中可以得出的一個主要結論就是,假如月球的高解析度照片被公開,地球方就無法再繼續隱瞞太空方的活動(其顯然仍在持續進行)。更確切地說,月球是一顆死氣沉沉、沒有空氣的衛星的觀念之所以深植人心,恰恰是因為目前在檯面上清一色只有支持這種主張的證據。
具體的證據可以分成兩種形式:
- 透過望遠鏡看到的東西
- 繞月或登陸月球表面的太空船拍攝到的東西
現有的低解析度照片的數量是如此龐大、如此完整,以至於其呈現出一種邏輯上的不言自明性,為死寂的月球這一共識提供了不容挑戰的基礎。
要質疑那些彷彿已具有邏輯確定性的事物總是十分困難。這其實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儘管一般人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原因就是,人們習慣自動將任何與既有的邏輯產生衝突的事物視為不合邏輯,甚至是“不可能”的。於是,要嘗試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就變得難上加難——因為現在關鍵不再只是證據本身,而是該如何跳出既有的邏輯確定性。
如同許多社會學家觀察到,這幾乎等於是說,互相矛盾的證據不只不會被接受,還會被斥為不合邏輯——特別是如果這一點還受到官方支持的話。所以,令人詫異的是,月球就是這種困局的一個再明顯不過的例子。說“明顯”是因為這裡有兩種證據。第一種是低解析度(邏輯)證據,第二種是高解析度(非邏輯)證據。
兩者之間的差異應該無須贅述。
自17世紀(伽利略時代)發明望遠鏡以來,人們就一直致力於改良其工藝,好在月球上看見更多肉眼看不見的東西。地球人當然用肉眼就能看見月球。在晴朗無雲的夜晚,地球人甚至能用他們的眼睛約略分辨出一些較大的月球地質輪廓。但要看見更清楚的細節就需要放大倍率更高的望遠鏡——只要這樣才能將月球的細節看得清清楚楚。
粗略地說,更高的放大倍率就意味著更高的解析度,而高解析度則可以讓細小的東西變得容易看見。所以呢,我們現在要來討論地球方的設備,透過它們我們就可以看見月球上的小細節。眾所周知,如今已經有了很多月球的照片,特別是隨著太空時代的來臨,以及地球方最初曾一度有過要殖民月球的計畫。
早期有一些照片是通過望遠鏡拍攝的,但後來的照片幾乎都是由月球太空船拍攝。人們可以翻閱這些照片,然後他們就會看到月球——看到它“死寂”的表面上佈滿了隕石坑和被稱為月海的貧瘠荒漠。許多照片展示了山丘、山谷、峽谷、山脈、投下長長陰影的直立物體,以及大大小小的‘穹頂’(它們總是時而出現、時而消失)。
大多數人都滿足於通過這些照片來認識月球,畢竟它們完全符合“死寂的月球”。然而,如果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即通過什麼樣的儀器可以看見月球上的什麼時,這時我們就會慢慢而肯定地進入官方有意為之的歪曲資訊中,而它們似乎是為了掩蓋什麼。然後還要考慮到月球的高解析度與低解析度照片之間的區別,以及官方一直以來都只肯提供低解析度的月球表面照片。
很顯然,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地球上的大部分望遠鏡的分辨率皆僅有一至兩英里左右,這意味著一英里寬的東西看起來只會跟一顆點差不多大。
但在20世紀50−60年代初,很多科學和科普資料都提到了目前正在研發更高解析度的望遠鏡——它將強大到就是一顆籃球或一分錢落在月球上都看得見。毫無疑問,這樣的望遠鏡已經被發明出來了。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切,現在不妨來總結一下高解析度的影像究竟能夠帶來什麼——無論它是通過望遠鏡還是攝影機來拍攝。畢竟,這麼多年來人們一直是通過這兩種方式來觀察月球表面。
作為高解析度影像的一個例子,許多媒體都曾報導過所謂的天空間諜(Spy-In-The-Sky)衛星。據說這些衛星上面有各種不同類型的“監控設備”,其中包括非常靈敏且高分辨率的攝像頭,它們甚至可以拍到車牌號碼和排水溝裡的泡泡糖包裝紙。要更直觀地感受這有多麼驚人,請考慮一下這種高解析度是在多誇張的高度下實現的。
地球軌道衛星的高度必須高於兩百英里,否則大氣阻力就會讓衛星不斷減速,導致其墜落回地球。
所以,軌道衛星的高度通常介於四百到兩千兩百英里之間。天空間諜衛星的確切高度是被保密的。但在兩百英里以上的高度還能夠將泡泡糖包裝紙上的文字看得一清二楚,這無論如何都是驚人的壯舉,並且肯定也是科學與技術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月球距離地球大約有二十三萬八千八百五十七英里。這樣的距離,即使是業餘觀測者使用一般的望遠鏡也還是能夠看到月球上的一些特徵。
天文學雜誌和商品目錄經常會介紹目前市面上有哪些望遠鏡——最重要的是價格實惠。這些望遠鏡的長度從三英寸到十四英寸不等,取決於它們的分辨率。不過,一般來說,在月球上只有那些比較大的物體才能被捕捉(或對焦)到,較小的物體還是很難看見,這完全取決於使用的什麼儀器,有時大如棒球場的物體可以被清楚看到,也有時只會看起來像一顆點。地球這邊的觀測條件同樣會造成影響,例如空氣品質,是否有煙霧、雲或光害等等。
然而,除了這些大眾望遠鏡,我求證過的大部分消息來源皆表示,高解析度的望遠鏡從20世紀50年代末剛進入太空時代的時候,就已經被秘密使用了。
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是海軍天文台、威爾遜山和帕洛馬山的大型望遠鏡。位於帕洛馬山的海爾望遠鏡有兩百寸大,它是在1948年被投入使用。但帕洛馬山在此之前就有過四十寸、一百寸和一百五十寸的望遠鏡。利克天文台在1959年啟用了一台一百二十寸的望遠鏡(市面上最大的商用望遠鏡大小為八至十四英寸)。
考慮到月球的距離,大型反射式望遠鏡或許確實略顯笨重,但要知道的是,如果一個人打算去月球,如果他手邊剛好有政府資助的大型望遠鏡,難道他不會試著利用它們來觀察月球,以提前了解那裡可能會有什麼嗎?
眾所周知,這兩座天文台以及其它許多受人尊敬的天文台都有“秘密任務”在身。不難想見,對月球的觀測肯定會包括動用一切可用的手段。因此,不必懷疑,肯定會有一些高解析度的望遠鏡被用來監視月球。
的確,如果從來沒有人想到要用大型望遠鏡來觀察月球,那反而才是嚴重的失職,甚至是對人類智慧的褻瀆。但事實證明,從1948年到今天,仍舊沒有半張高解析度的照片被發布過。現在再來說說照相機,當然這指的是那些被太空船送往月球的照相機。
這些被送去月球的照相機各有不同的解析度,取決於它們的焦距和拍攝深度,還有它們與月球表面或被拍攝的物體之間的距離是近或遠。
高解析度和低解析度在技術上有著不同的定義。不過,一般的理解是低解析度看不見較小的物體,反之高解析度則可以。
現在,我們陷入了圍繞著這三個因素的困局:
- 高解析度儀器
- 月球
- 完全沒有月球表面的高解析度照片
克萊門汀號太空船的任務進行得十分成功,當時全世界都在翹首以盼它的先進設備拍攝到的高解析度照片。最後的結果卻讓所有人失望了——我們還是不知道月球上有什麼樣的泡泡糖包裝紙。現在,讓我們將注意力轉向所謂的“月球異常現象”吧。
作為參考,威廉・科利斯(William H. Corliss)在1974年發起了資料庫計畫(The Sourcebook Project),其目的是要收集所有的“奇怪現象”。1985年,他出版了《月球與行星:天文異常現象大全》(The Moon and the Planets: A Catalog of Astronomical Anomalies)一書,其中有一百零八頁是在介紹月球的異常現象。
在這本概覽中,科利斯將異常現象分成主要八種:
- 月球的軌道異常
- 月球的地質異常
- 月球的發光現象
- 月球的衛星運動
- 望遠鏡與目視觀測到的異常現象
- 月球的“天氣”
- 月食與掩星現象
- 月球的磁場之謎
上面這些分類大多還可以再進一步細分。例如,月球有天氣,就意味著上面其實有大氣層。
月球發光現象包括了被稱為月球瞬變現象(LTP)的異常現象——即時有時無、四處移動的亮光,以及疑似暗示有植被存在的綠色斑點,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