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unz.com/runz/tucker-carlson-and-the-resurrection-of-the-9-11-truth-movement-part-i/
By Ron Unz
被遺忘的9/11紀念日
今年是9/11恐怖攻擊事件的二十四週年紀念日,不過媒體對此卻幾乎沒有任何表示,這並不令我感到意外。
不過,我仍在上星期的一篇文章中稍微提了一嘴這件事,並用寥寥數語概括了這場發生在2001年的恐怖襲擊所造成的巨大歷史影響:
“在過去二十五年裡,9/11事件及其引發的後果徹底重塑了美國社會與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地位。它們不僅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恐怖攻擊,其規模甚至可能超過了歷史上所有恐攻的總和。即便如此,考慮到它們對美國乃至全世界造成的巨大影響,這場浩劫的歷史意義仍被嚴重低估了。
那一天,三千多名美國人不幸罹難,財產損失更是高達數十億美元,但在新保守主義勢力的唆使下,美國卻發動了一連串耗資超過數兆美元的對外戰爭,摧毀了中東的大部分地區,導致數百萬無辜平民命喪戰火或流離失所。《愛國者法案》及其它立法嚴格限制了我們在國內的公民自由,其程度是以前的人們絕對無法想像的,甚至連像登機這樣簡單的事情現在也被徹底改變了。放眼過去一百年的歷史,很少有什麼事件能對美國社會造成如此深刻的創傷。”
整整一代人的時間過去了,曾經轟動一時的新聞終究會逐漸被遺忘,我本來就預計哪怕是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只會有少數幾家媒體重新回顧這段往事。但在今年9月10日,年僅三十一歲的美國轉折點(TPUSA)組織CEO、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保守派領袖之一的查理・柯克突然遇刺身亡,其理所當然地徹底淹沒了接下來幾天的其它所有新聞。
儘管我個人對柯克和他的事蹟所知不多,但我很快就了解到他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公眾人物,並且還是唐納・川普總統最重要的政治支持者之一。據記者馬克斯・布盧門撒爾(Max Blumenthal)表示,外界已經普遍預期柯克將來會去競選總統,甚至可能最早在2028年就會登記參選。因此,他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遇刺身亡——據稱是由一名精神錯亂的孤狼槍手所為——才會不禁令人聯想起1963年不幸遇刺的甘迺迪總統。甘迺迪總統同樣也是一位魅力非凡、廣受愛戴的年輕政治領袖,他入主白宮時只有四十三歲,這讓他成為了美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隨著9/11事件週年紀念日的臨近,我原本估計媒體應該不會有什麼反應,並打算寫一篇文章來描述與哀嘆這樣的現狀。
自從2001年的那場攻擊發生後,由於官方對9/11事件的調查報告實在有太多疑點,這促使人們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9/11真相運動”,它對官方說法提出了強而有力地挑戰。然而,在兩黨建制派的共同打壓,以及主流媒體的嘲諷或無視下,這場運動最終還是隨著時間慢慢走向沉寂,淡出了公眾的視野,它的領軍人物們也漸漸沒有了消息。
在2001年的悲劇發生後的大約整整十年時間裡,我一直不知道原來有人對9/11事件的官方說法提出過嚴肅的質疑,當時的我幾乎不曾關注過這方面的話題。但後來我在偶然間接觸到了一些資訊,它們引發了我的好奇,我就這樣慢慢走進了9/11真相論者們光怪陸離的地下世界,而他們所研究的都是我過去從未懷疑過的事情。後來,我開始進行自己的研究,閱讀了不少非主流書籍,最終我得出結論認為那些活動家和研究人員確實提出了非常強而有力、甚至是令人不得不信服的證據,證明了我們的政府從頭到尾一直在說謊。
到了2018年,我對我自己的新觀點已經有了足夠的信心,所以當我在那年重新開始撰寫《美國真理報》系列時,我最早完成的其中一篇文章就是〈美國真理報:9/11陰謀論〉,並將它獻給了那年的9/11紀念日。往後每逢9/11紀念日,我通常就會再寫一篇續文,以重申並進一步完善我的分析,而這也讓我對自己的陰謀論式結論越來越深信不疑。
遺憾的是,當我開始關注這些議題時,9/11真相運動早已日薄西山,並很快被伴隨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出現的各種陰謀論給徹底淹沒。的確,我在2023年9月11日發表的那篇文章還帶有一個頗具讚頌意味的標題《美國真理報:銘記9/11真相運動》,而我本來還想,今年再寫的續篇大概就要在標題中加上“被遺忘的”了。
塔克・卡森與甘迺迪遇刺案
但就在今年的紀念日即將到來的幾天前,事情卻發生了變化。我發現塔克・卡森正準備要發布一部關於9/11事件的五集紀錄片,他怒斥政府的說法充滿了謊言和騙局,系列紀錄片的第一集很自然地被預訂要在9月11日當天播出。
我認為這件事的意義不該被低估。卡森不僅可能是當今美國媒體格局中最重要的人物,而且更早之前他就曾在復興另一場被我們的政治建制派死死壓制了近六十年的重大爭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多年來,卡森一直是電視上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他在Fox新聞上的節目每晚幾乎都能吸引超過三百萬名觀眾。
他如此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在於,他敢於說出那些他的同行所不敢說的話,而在2022年12月他更是發表了堪稱其迄今為止最具爆炸性的言論。在那段節目中,他宣稱1963年甘迺迪總統的遇刺是一場陰謀,並且CIA也有涉入其中。
除了數百萬透過有線電視收看節目的觀眾之外,很快地又有超過一百萬人觀看了這段Youtube剪輯影片,自從奧利佛・史東(Oliver Stone)榮獲奧斯卡獎的電影《誰殺了甘迺迪》上映以來的這三十年裡,這可能是第一次有這麼多美國人再次對當年發生在達拉斯的事情產生了興趣。
甘迺迪總統的侄子,即他後來同樣遇刺身亡的弟弟的兒子小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更盛讚卡森的節目是“六十年來最勇敢的新聞報導”,他的這番話也在X上被轉發了超過兩萬兩千次。
The most courageous newscast in 60 years. The CIA’s murder of my uncle was a successful coup d'état from which our democracy has never recovered. @TuckerCarlson https://t.co/qJ1sUdhe4t
— Robert F. Kennedy Jr (@RobertKennedyJr) December 17, 2022
近幾十年來,對於甘迺迪遇刺事件的陰謀論論述幾乎主要都是左派人士提出的,史東本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但卡森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保守派之一,現在他成功將懷疑的種子播下在了我們過去從未接觸過這些資訊的民眾心中,並在這個議題上構建了一個超越黨派之分的共識。
他還指出,“陰謀論”這個充滿貶義的術語恰恰是在甘迺迪遇刺後才流行起來的,當年就是CIA幕後指使各大媒體用它來給所有的質疑者貼上標籤,好將他們邊緣化。這同時也讓人們重新關注起了佛羅里達政治學協會(Florida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的前任主席蘭斯・德哈文−史密斯教授(Lance deHaven-Smith)的研究成果,他在2013年出版的《美國陰謀論》(Conspiracy Theory in America)一書中記錄了這些事實。
卡森的那段節目只有七分鐘,並且他實際上只談論了圍繞美國第三十五任總統的遇刺案陰謀論中爭議最小的部分。事實上,他提出的觀點早已被許多聲譽卓著的記者或學者所寫的書給證實了,其中更有些曾經成為全國暢銷書。我所知道的比較近期的例子包括了大衛・塔爾伯特(David Talbot)的《甘迺迪兄弟》(Brothers)、詹姆斯・道格拉斯(James Douglass)的《甘迺迪與不能說的秘密》(JFK and the Unspeakable)以及約翰・紐曼(John Newman)的《奧斯華與CIA》(Oswald and the CIA)。
但不管它們暢不暢銷,這些著作通常只會有相對較有限的受眾。非虛構類書籍的銷量很少能超過數萬冊,所以即便許多知識分子和那些熱衷於研究這類主題的人很可能為閱讀它們,但這些人仍僅佔了美國普通公眾的一小部分。
相形之下,卡森的節目卻是直接面向數百萬觀眾,而且還有他這位主持人的背書。雖然他在過去從未就該主題發表過任何意見,但多年來他早已在其它議題上贏得了觀眾的信任。所以,節目播出後自然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卡森簡短的評論及其重新引發的公眾關注,似乎已經產生了十分明顯的後續效應。撇開其它不談,最起碼它極大地增加了政府全面解密與公布剩下的甘迺迪檔案的壓力。這場暗殺發生至今已將近一甲子,為什麼我們的總統在達拉斯遇刺都已經過了整整兩代人的時間,卻還要向美國人隱瞞這些檔案實在是令人費解。
卡森是川普的忠實支持者,後者也在2024年力拼重返白宮的競選過程中承諾他將公開所有甘迺迪檔案,而他後來的確兌現了自己的諾言。
儘管這些文件本身並沒有透露任何新的內容,但它們的解密仍促進了公眾的進一步熱議,同時也催生了大量的文章和採訪,其中有許多都聚焦於這起暗殺事件最具爭議性的部分。我自己也接受了一次採訪,雖說它只是重述和總結了我自2018年以來在其它文章中所提出的結論,但它還是吸引了非常多讀者。
- 《以色列如何暗殺甘迺迪兄弟》羅恩.昂茨,2025
儘管卡森在2022年末的勇敢發言或許會為1963年甘迺迪遇刺案的真相大白產生重要的助推作用,但他的其它言論可就沒有這麼幸運,甚至反過來摧毀了這位主持人的大好前程。
卡森長年來一直是電視上最受歡迎的主持人,也是Fox新聞班底中的頂級明星。但在僅僅過了四個月後,即使當時他的人氣正值巔峰,Fox卻突然毫無預警地決定將他開除。在一向講求收視率至上的電視界,這無疑是一個令人大惑不解的決定。
外界所有關於他被唐突解僱的討論,大多偏向於這可能與Fox新聞因其對2020年大選的報導而惹上的昂貴官司有關,包括卡森的一些頗具爭議性的私人簡訊也在調查過程中被曝光了。但我非常懷疑,他對甘迺迪遇刺案的評論或許才是導致這種結局的真正原因。
放在十年或二十年前,即便是一位大紅大紫的電視節目主持人,一旦被電視台掃地出門,這個人的職業生涯就算是玩完了,然後他會迅速被大眾遺忘,因為他失去了發聲的平台。但網際網路的發展,包括社交媒體和影音串流平台的出現,卻徹底改變了過往的局面。
卡森很快就推出了自己的網路媒體平台−塔克・卡森新聞台(TNC),並迅速獲得了廣大的觀眾群,數百萬名觀眾會定期通過X、YouTube或他自己的網站收看他的節目。
如今,他已無需再被過去電視台高層加強的許多政治及其它限制綁手綁腳,而是可以開始製作與知名公眾人物的長篇且充滿思辨性的訪談。
2024年8月,卡森採訪了總統候選人川普,當時各大電視台正在播放共和黨黨內初選的首場辯論會,但川普的訪談卻吸引了更多觀眾,足以說明與網路影音平台相比,傳統有線電視的影響力已今非昔比。
Ep. 19 Debate Night with Donald J Trump pic.twitter.com/ayPfII48CO
— Tucker Carlson (@TuckerCarlson) August 24, 2023
幾個月後,卡森又到莫斯科採訪了俄羅斯總統普京,這場訪談在Youtube和X上吸引了數千萬名全球觀眾。
Ep. 73 The Vladimir Putin Interview pic.twitter.com/67YuZRkfLL
— Tucker Carlson (@TuckerCarlson) February 8, 2024
卡森昔日的商業電視競爭對手們自然對他的成功感到又嫉又羨,他們紛紛指責他是俄羅斯同路人,當然這只是讓他們自己顯得像小丑。
數十年來,哥倫比亞大學的傑佛瑞・薩克斯教授(Jeffrey Sachs)一直是我們最負盛名、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者之一,他與卡森的訪談更是長達兩個小時,並吸引了數百萬名觀眾:
Jeffrey Sachs with probably the smartest and most accurate assessment of the Ukraine war,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more broadly, ever caught on tape.
— Tucker Carlson (@TuckerCarlson) May 28, 2024
(20:17) Why did America push for Ukraine to Join NATO?
(58:34) What is a Neocon?
(1:25:28) Regime Change Never Works
(1:36:27)… pic.twitter.com/uNzzDDzn1L
他對伯利恆的一位基督教福音派牧師的長篇採訪同樣令我印象深刻,這位牧師描述了他和他的信徒是如何經常遭到猶太復國主義激進分子的暴力攻擊,可是這些極端反基督教的群體不知何故卻獲得了美國基督教社群的廣大支持。
Ep. 91 How does the government of Israel treat Christians? In the West, Christian leaders don’t seem interested in knowing the answer. They should be. Here’s the view of a pastor from Bethlehem. pic.twitter.com/Gvo116ojnf
— Tucker Carlson (@TuckerCarlson) April 9, 2024
卡森與共和黨眾議員托馬斯・梅西(Thomas Massie)的訪談則揭露了另一個勁爆內幕:我們國會中的每一位共和黨議員——或許還包括了民主黨議員——都被AIPAC(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指派了一名監督員,他們負責確保我們的民選代表會在重要的問題上做出符合以色列遊說團體期望的決定。
Rep. Thomas Massie doesn’t care what you think of him, which is pretty great.
— Tucker Carlson (@TuckerCarlson) June 7, 2024
(3:19) Where Does US Debt End?
(10:32) Why Massie Voted 15 Times Against Funding Israel
(14:53) AIPAC
(34:04) Mitch McConnell
(42:25) Area 51
(50:32) Massie's Relationship with Trump
(57:09) Kill… pic.twitter.com/VBOiWjq056
最近,他與著名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的以巴衝突訪談同樣吸引了上百萬人觀看。
John Mearsheimer: What’s happening in Gaza is genocide.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it.
— Tucker Carlson (@TuckerCarlson) July 30, 2025
(0:00) An Update on the Ukraine/Russia War
(5:13) The West’s Ridiculous Russophobia
(15:47) Why Do We Still Have NATO?
(25:29) The Growing Threat of China and How the US… pic.twitter.com/kPkIBZWWUD
塔克・卡森重啟9/11爭議
因此,在被Fox新聞解僱後的不到幾年內,卡森成為了一位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具影響力的人物。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得知他即將發布一部關於9/11事件的五集紀錄片時,我立刻就認定它一定會成為一顆重磅炸彈,乃至一舉引爆全國的輿論,進而重啟沉寂多時的9/11真相運動。
他的一分鐘預告片已經暗示了這一點,它說過去二十四年來政府所告訴我們的一切都是徹頭徹尾的謊言。
如果這些觀點只是出自某個陰謀論網站上的匿名網友之口,或許還不足為怪。但當它們是出自美國最家喻戶曉的媒體人口中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而且他已經花費了數個月的時間在認真研究這個議題,並且還即將發布一部紀錄片。
這個月8日,卡森接受了《皮爾斯・摩根秀》(Piers Morgan Show)的一小時採訪,向充滿懷疑的英國主持人介紹了這部紀錄片及其備受爭議的主張。幾天後當我重看這檔節目時,我認為他的表現非常出色,將很多關鍵的問題解釋得非常清楚,並且他在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冷靜且理智的態度,這往往是那些情緒激動的9/11陰謀論支持者所缺乏的。總之這極大地引起了我對他即將發行的紀錄片的興趣。
然而,就在我點開上面那段Youtube影片開始收看的時候,查理・柯克卻突然在猶他州的一所大學校園內遇刺了,而這改變了一切。卡森受訪的那集《摩根秀》收穫了一百七十萬次的觀看數,是該節目平時的數倍之多。但我認為,要不是全國的焦點忽然被轉移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話題上,否則它本來的熱度恐怕還會更高。
卡森是柯克的摯友,因此他自然而然地推遲了9/11紀錄片的上映時間,從11日延後到了23日星期二,也就是柯克在星期日的追悼會的兩天後,卡森本人也將出席追悼會並在上面發表悼詞。
於是,二十四年前震驚世人的那場浩劫並未引發新一輪的討論,因為全國人民的目光都集中在了眼下的這場駭人聽聞的悲劇上。的確,這位年僅三十一歲的保守派領袖、虔誠的基督徒被殘忍殺害所引發的悲痛和憤怒是如此巨大,就連許多評論家都指出,這是美國社會自2001年的恐怖攻擊發生以來第一次有這麼大的反應。
直到柯克追悼會舉行時,公眾的憤慨才終於稍微平息了下來。卡爾的第一集紀錄片也按照預定的計劃在上星期二發布,後續將每一個星期更新一集。任何人只要向卡森的網站支付九美元的訂閱願就可以直接觀看每一集,其中大部分的長度都在半小時左右或更短。
第一集在發布不到一個星期後就在Youtube上累積了驚人的三百六十萬人次觀看,評論數量也有一萬八千多個,考慮到可能有不少人是像我一樣直接在卡森的網站上收看,可以說它的開局確實非常強勁。
總的來說,這五集的總長度其實不算很長,加起來頂多也就幾個小時左右,我已經從頭看了兩遍,我得說卡森這次真的做足了功課。
如果說2022年末他在Fox新聞播出的七分鐘片段中對1963年甘迺迪遇刺事件的評論極大地促進了人們對這件事的重新關注,那麼我認為他的這部共計一百三十分鐘的紀錄片很可能也會對9/11事件產生同樣的影響。
任何關於有爭議歷史事件的討論,都必須要在大膽假設與小心求證之間做出權衡。塞入太多缺乏實證的戲劇性臆測會損害整部紀錄片的可信度,同時也會嚇跑那些難以接受自己數十年來所相信的一切其實都是謊言的人。但過於謹慎、死板地遵循官方的敘述卻又無法吸引大多數人的興趣,就算它成功引起關注也沒有任何意義。
我個人的感想是,卡森的9/11紀錄片在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上做得很好。它們呈現了大量過往被忽略的事實,從而推翻了9/11調查委員會的官方說法,同時也提供了足夠多充滿爆炸性的新資訊和其它線索,讓那些感興趣的人可以自己進一步去做更多研究。
因此,卡森基本上是採取了主流的9/11真相運動,以及其它相關聯的團體,例如“9/11真相建築師與工程師”(AE911)的路線,也就是迴避那些最具爭議性且聳人聽聞的理論,全力聚焦於揭穿官方的敘述。這同樣也是已故的大衛・格里芬教授(David Ray Griffin)出版的多本探討9/11事件的書籍所採取的路線,而他就是這整場運動的發起人。
有些人可能不認同這種過於謹慎的做法。例如,著名的研究論研究者洛朗・吉耶諾(Laurent Guyenot)撰寫過不止一篇關於9/11事件的文章,他的其它著作和文章則往往聚焦於更具爭議性的話題。他在紀錄片上映後立即看完了每一集,然後氣得在X上發文怒斥它省略或扭曲了一堆事實,他甚至用大寫字母諷刺這部紀錄片根本只是一次“限時的暢聊”(LIMITED HANGOUT)。
I’ve watched Tucker Carlson's docu The 9/11 Files released today! Ep 1 to 3 assume that Al-Qaeda Hijackers did 9/11 (but CIA, Saudis, blahblah)! Ep 4 does get into controlled demolition, WTC7, put options. It also mentions the dancing Israelis and the Hollywood, Fl. connection,… pic.twitter.com/n7xfNHSJo0
— Laurent Guyénot (@Laurent_Guyenot) September 23, 2025
但差不多一個星期過去了,吉耶諾的那則氣噗噗的推文只有不到五千次觀看,反觀卡森的紀錄片只是第一集就吸引了近千倍的觀看量。因此,我們不妨承認,有限的真相如果能吸引更多觀眾,那也比完整的真相卻乏人問津要強。
此外,這部紀錄片本身內容紮實,再加上它沒有過分輸出什麼太強硬的觀點,這也讓它在一些重要的領域獲得了有利的二次報導。
舉例來說,《青年土耳其》(TYT)是一個頗有人氣的進步左派新聞和評論串流媒體頻道,它在Youtube的訂閱人數是更老牌的《民主進行式!》(Democracy Now!)的兩倍之多。
在卡森登上皮爾斯・摩根的節目後,TYT立即更新了最新一集,裡面引用了卡森的預告片,標題是《塔克・卡森的9/11紀錄片即將讓人們繃緊神經》。
據片中的進步派主持人表示,他們以前從未想過9/11事件的真相可能與政府所說的完全不同,過往他們對那些陰謀論總是嗤之以鼻。但現在,他們同意官方的說法存在諸多疑點,並且多年來有無數的政界和媒體人士其實都曾經提出過合理的質疑,但他們卻遭到了嚴厲的打壓與威脅。我認為這部影片已十足地呈現了卡森的紀錄片可能會對公眾看待9/11事件的態度產生多麼巨大的影響。在過去兩個星期內,它已經在Youtube上獲得了一百六十萬次觀看和超過兩萬個評論。
卡森的第一集紀錄片播出後的隔天,TYT又發布了一部影片,給予了紀錄片中的一些內容高度肯定。目前它已經累積了超過三十五萬次觀看,評論也超過了三千個。顯然,這對於那些從來不會造訪卡森的網站的頑固意識形態分子而言,也是一個接觸這部紀錄片及其所傳遞的重要資訊的絕佳機會。
塔克・卡森的9/11紀錄片
我個人強烈建議各位讀者支付九美元,將卡森的五集紀錄片一口氣看完。但我還是打算在下面分享我認為每一集中最有趣、最重要的內容,下方的連結是來自卡森的網站:
我最初開始研究9/11事件時,我很快就得出結論認為陰謀論圈子中廣為流傳的許多說法都是胡說八道,特別是那些主張這場恐怖攻擊是“監守自盜”的人,他們堅稱小布希政府的高級官員,例如副總統迪克・錢尼和國防部長唐納・倫斯斐都是這場陰謀的共犯,甚至是主謀。
支持這些荒謬理論的一個主要證據是,官方發布的9/11調查報告很明顯有試圖掩蓋真相的嫌疑,據說這麼做是為了保護政府中的那些共犯。雖然我一直不願意相信這種說法,但我也確實思考過,官方的調查報告究竟想要掩蓋什麼,又為什麼要掩蓋。
卡森的調查至少提供了部分的答案。顯然,CIA長久以來一直試圖在基地組織中建立內應,為此他們放任了一些阿拉伯劫機者進入美國,他們的簽證就是後來的CIA局長約翰・布倫南(John Brennan)在沙烏地阿拉伯簽發的。此外,CIA從未將這群劫機者在美國國內的情況告知FBI,卡森訪談的一位前FBI特工直到今天依然無法原諒這件事。正是這些典型的官僚主義失誤和互扯後腿,才導致了後來那場可怕的災難發生,這也是為什麼要掩蓋真相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沒有官員會不想保住自己頭上的烏紗帽。
多年來,媒體和政界一再聲稱有確鑿的證據表明,有幾名劫機者當初在潛伏美國境內的時候,曾接受過沙烏地阿拉伯官員的資助,原始的9/11事件官方調查報告有“二十八頁”的機密內容後來被刪去,它們就提到了這些事實。沙烏地阿拉伯扮演的角色一直是人們爭論不休的焦點,新保守派更經常用這一點來大作文章,堅持沙烏地阿拉伯是這場恐怖攻擊的幕後黑手。
儘管我始終認為這些說法只不過是一種轉移焦點的策略——因為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完全沒有策劃這場恐怖攻擊的動機,其提供的資金說實話也不算多——但這些與劫機者有關的轉帳紀錄的確存在。我一直很不解沙烏地阿拉伯人為什麼要這麼做。正如卡森解釋的,由於CIA正在嘗試吸收這群劫機者,所以其官員要求沙烏地阿拉伯人代為提供一些資金,這無疑是因為他們希望就算將來事情出了差池,也可以有沙烏地阿拉伯人來背黑鍋。事實也的確如此,儘管後來出的差池的規模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
最後,卡森強調FBI犯下的一些災難性過失乃是源自於當時嚴重的技術落後。直到2003年,FBI仍沒有任何能夠正常運作的內部電子郵件系統,他們的職員無法上網,文件也沒有數位化,更沒有掃描器。雖然我記得我曾經在報紙上讀過這些令人搖頭的事實,但它們似乎也就只被提過一次,後來就再也沒有人提起了。
9/11事件發生後,我的注意力幾乎完全集中在了接踵而至的伊拉克戰爭,不管是新保守派如何奮力鼓吹這場戰爭,還是它後來導致的災難性結果。因此,我並沒有怎麼關注恐怖攻擊本身的具體細節,也從未懷疑過它可能不是基地組織所為,就更不用說是質疑官方的其它說法了。由於媒體的廣泛批評,我同意9/11委員會的報告也許確實是在避重就輕,但只是政府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而非出於其它更陰險的理由。
所以,雖然卡森在第二集中揭露的大部分資訊對我而言並沒有什麼新奇之處,但當他表示官方調查委員會存在嚴重的預算不足、官官相護且“從一開始就擺明不是為了查明真相而成立”時,我還是覺得很有意思,其最終的結果就是發布了一份“從頭到尾都是謊言”的報告。即便如此,卡森強調,這份報告卻成為了後來二十多年裡所有媒體在報導這場恐怖攻擊時所引用的基礎。
在這一集中,卡森指出小布希政府其實曾多次收到基地組織正在策劃恐怖攻擊的情報,FBI和CIA也都事先掌握了一場劫機計劃可能即將發生的情報,甚至連駕駛飛機撞擊建築物的可能性都被預判到了。
一個無比令人震驚且可疑至極的巧合是,美國國家偵察局(NSCO)居然選在9/11事件發生的那天舉行了一場演習,演習內容就是一架客機在華府附近被劫持,然後撞向高樓大廈。所以這場演習與當天實際發生的恐襲完全一致,這在當下造成了許多混亂,也解釋了北美防空司令部為何無法及時作出應對。
因此,我們要嘛接受這是一個巧得不能再巧的巧合,要嘛承認美國政府內很可能有人在私下與這場恐怖攻擊的主謀狼狽為奸。雖然我早已看過9/11真相論者提出過這些質疑,但卡森的紀錄片仍對它們進行了更為詳盡的闡述和考證。
卡森還提到了柯林頓政府曾多次企圖暗殺賓拉登未果,CIA的賓拉登追殺小組負責人邁克爾・舒爾(Michael Scheuer)也現身說法提供了大量的證詞。
我認為第四集是整個系列中最重要的一集。前三集避開了所有“敏感”與充滿陰謀論色彩的問題,代之以詳實的證據來痛斥政府,包括9/11委員會在內的嚴重瀆職。因此,儘管這些資訊非常豐富,但這三集——加起來總計超過一小時——還沒有太過顛覆主流觀眾們的認知,這種循序漸進的呈現方式無疑讓人們對卡森產生了相當大的信心,同時也能盡可能吸引媒體的進一步報導。
接著,他就開始用前三集累積下來的可信度,開始帶出整個9/11事件中最令人震驚且可疑的部分,它們強烈暗示了這場恐怖攻擊的策劃者肯定遠不止有基地組織以及被賓拉登唆使的十九名阿拉伯劫機者。儘管卡森小心翼翼地避免得出任何過激的結論,但他確實提供了一份路線圖,讓任何有興趣的人都可以自行摸著線索繼續下去。
他談到了七號樓是以極為可疑的方式倒塌,其顯然是一次受控的內部爆破,以及這一點在9/11委員會的官方報告中卻被完全忽略。
他引用了川普過去的一段發言,當時川普聲稱自己作為一位資深的建築承包商,他實在搞不明白世貿中心的雙子星大樓怎麼會如此輕易地就被一架飛機撞倒,他懷疑大樓內部肯定被人事先放置了炸彈。
川普的觀點也在已故的格雷姆・麥昆教授(Graeme MacQueen)在2016年發表的一場冗長而謹慎的演講中得到了證實,後者分享了一些政府出於《資訊自由法案》而不得不公開的檔案。這些檔案包括了對超過一百五十名目擊者的採訪,其中絕大多數是經驗豐富的急救人員和搜救人員,據他們報告說,他們在建築物倒塌時聽見了輕微的爆炸聲,很像是建築拆除工程時的那種爆破聲。直到六年後,這段非常重要的影片在Youtube上的觀看次數仍只有2.5K,且幾乎都是在我現在將它分享出來之前累積的。
卡森還指出,幾乎所有的建築瓦礫後來都被立即運往亞洲,而沒有被留下來當作分析大樓為何會如此輕易倒塌的證物,這實在是非常令人困惑。根據官方報告,大部分的鋼材皆已熔化,問題是當時大樓發生的火災規模根本不足以達到它們的熔點。後來幾位科學家分析了一些志願者提供的建築殘骸樣本,結果他們發現了高爆炸性化合物的痕跡,這項結果已在2009年發表。
早在2001年之前,世界各地就有了無數鋼筋大樓慘遭祝融之災的例子,但它們從未有一棟像這樣直接倒塌。AE911曾組建過一支由知名學者領導的研究小組來嘗試還原當時的情況,他們在2020年發表了研究報告,結論是七號樓絕不可能像政府所宣稱得那樣倒塌。相反地,這種以自由落體的方式發生的瞬間倒塌,只有內部爆破才有可能實現。但按照官方的報告,要用這種方式來摧毀所有的鋼筋,就需要至少數千磅的鋁熱劑,顯然這意味著一定有內部人士在監守自盜,否則外人在要在七號樓或其它被摧毀的大樓中放置這麼大量的鋁熱劑是幾乎不可能的。
2021年,導演史派克・李(Spike Lee)與AE911合作製作了一部關於9/11事件的電視紀錄片,其中就有一部分是在討論這些說不通的疑點。即使李在過去一直很有媒體緣,但這次他卻遭到了鋪天蓋地的攻擊,甚至被指責為“宣揚反猶主義的9/11陰謀論者“,並被迫將紀錄片重新剪輯,刪掉了所有有爭議的部分。
卡森還提到了9/11發生前股市的期權交易突然大幅激增的可疑現象,這些交易似乎暗示了某些人早已知道恐怖攻擊即將發生。根據政府的調查,其中有95%的巨額交易都是由同一家投資機構經手,但其身份卻從未被公開。然後還有一個例子,在恐怖攻擊發生的前一天,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的看跌期權交易數量是正常交易量的兩百八十五倍。
事實上,正如卡森所強調的,有強而有力地證據表明至少有一些外國情報機構事先知道了這場攻擊即將發生,尤其是摩薩德,當時甚至有五名摩薩德成員在現場被逮補,因為攻擊發生時他們正在一旁錄影與歡呼,他們接著就因為身上帶著太多可疑的器材而遭到警方拘捕。這幾名以色列特工後來被FBI扣押並審訊了數個月,且多次未能通過測謊。最終,迫於巨大的政治壓力,他們才終於被釋放並遣返回以色列。這幾人後來表示他們之所以會在紐約是為了“紀錄”恐攻的過程。事實上,根據其他政府機構的報告,當時至少有一百二十五名以色列間諜被逮補,他們大部分都假扮成是藝術系學生。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所破獲過最大宗的外國間諜網路,而且他們的行動中心還正好就是9/11劫機者發動攻擊的地方。
《紐約時報》曾在一篇文章中引述過本雅明・納坦雅胡的話,他聲稱這場恐怖攻擊對以色列是“天大的幸事”。卡森接著簡要地列舉了一連串令人驚訝的事實,包括FBI從未承認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賓拉登與這場攻擊有關、五角大樓在當天遇襲的錄影始終沒有被公開、93號班機在賓州所謂的墜毀地點卻沒有留下任何殘骸、劫機者的護照竟然完好無損地在廢墟中被找到。還有不止一名專家指出,這些沒有經過專業飛行訓練的劫機者竟然能順利地駕駛大型客機撞向目標,其難度絕不是開玩笑的。總之,官方的說法實在有太多無法解釋的疑點。
卡森最後的結論是,我們需要重啟對二十五年前發生的那場悲劇的調查,我們需要一個真正公正的9/11調查委員會來回答所有這些疑問。
在第五也是最後一集中,卡森又重新避開了上一集的陰謀論元素,轉而重點關注美國在9/11後的所作所為及其所造成的後果。
他解釋了《愛國者法案》是如何摧毀了許多我們自古以來的公民自由,與此同時,CIA也從一個情報機構轉變成了一個準軍事組織,它可以擅自抓捕任何外國嫌疑人,未經審判就將他們丟進監獄,然後在裡面動用酷刑逼他們招供,即使他們的供詞往往不是真實的,甚至還有不少人直接死於這種折磨。
儘管當初正是CIA放任劫機者進入美國,還向他們提供了資助,但最後唯一一個被定罪的政府官員,卻是一名因為看不下去這些非法酷刑而向媒體曝光這一切的前CIA官員。據估計,在被我們抓捕與折磨的數百名被拘留者中,至少有85%的人是無辜的,甚至只不過是與自己的鄰居結仇而被狹怨舉報。其中一些被拘留者已經在關塔那摩灣監獄裡待了二十多年。
CIA和FBI明明嚴重失職,導致它們未能提前阻止這場恐怖攻擊,可是它們卻在事後獲得了巨大的獎勵,CIA的預算增加了500%,FBI也不惶多讓。小布希政府明明怠忽職守,結果他卻成為民族英雄,還成功連任。所有理應對這場災難負責的高層官員,例如康迪・萊斯(Condi Rice)後來卻照樣官運亨通,還有菲利普・澤利科夫(Philip Zelikow)也是,他領導9/11委員會成功掩蓋了真相。沙烏地阿拉伯的CIA分局局長約翰・布倫南親自簽發了那群劫機者的簽證,讓他們得以入境美國,後來他卻榮升CIA局長,並推動了後面的那些酷刑逼供計畫。
與此同時,伊拉克戰爭和9/11事件造成的其它後續影響,卻為我們的國家與納稅人帶來了高達九兆美元的損失,還有大約五百萬無辜中東人命喪在戰爭中。
就像卡森所說的,真正有罪的人都成了獲益者,反而是無辜的平民成為了唯一的受害者。
他在紀錄片的最後再次呼籲應該成立一個公正的9/11調查委員會,去認真徹查二十多年前被刻意忽略的許多疑點,好讓美國人民能夠知道這場災難背後的真相,以及究竟誰是幕後黑手。
塔克・卡森與查理・柯克之死
雖然目前正式發布的只有第一集,但卡森的9/11紀錄片的開局確實非常強勁,如果我們算上第一集在Youtube上的觀看人次、預告片、皮爾斯・摩森的節目、《青年土耳其》頻道,還有其它影片和轉發,它的總觀看人次估計已經接近一千萬次。
第一集播出過了幾天後,卡森接受了格倫・格林沃德(Glenn Greenwald)的《修正體制》(System Update)晚間節目採訪。他們同樣也討論到了這部紀錄片,這是上傳到Youtube的片段:
卡森在節目中提出了一些十分引人深思的觀點。他強調,就算我們接受政府對9/11事件的所有解釋,仍然有一點不可否認的是,所有應該對這場災難負責的人或單位最終都沒有受到應有的懲處。相反地,絕大多數人反而因為他們的失職而受到了獎勵。
他表示,我們的政治領導人的這種完全不負責任的做法最終只會導致人民完全喪失對政府的信任,甚至可能會成為未來人民發起暴力革命的火種。
不過他們討論的絕大部分內容仍是集中在兩個星期前遇刺的查理・柯克身上,以及卡森突然陷入的一場網路風暴。
柯克的追悼會已如期在21日的亞利桑那州舉行,有大約九萬人前來為柯克送行,堪稱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追悼會之一。作為這位保守派領袖生前的摯友,卡森當然也在現場發表了長達六分鐘的悼詞。
卡森在悼詞中將柯克的殉道與耶穌的受難相提並論,他說那些憎恨並試圖壓制耶穌所傳遞的訊息的人,最終除了動手殺死他之外已別無辦法。然而,與他們所想的不同的是,基督的教誨反而因此傳播得越來越遠,最後更催生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其如今在全世界擁有超過數十億信徒。柯克今天死於憎恨他的思想的人之手,但這同樣會激勵其他人繼續傳承柯克的理念,使其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卡森傳達的是一種絕對主流的基督教福音觀,我猜所有聽到他的悼文的基督徒,不管他們是在現場還是透過網路聆聽,都會同意他的演說是非常合宜且無傷大雅的。
但奇怪的是,他的這番話卻激起了許多以色列的猶太支持者們的憤怒,以至於他們開始大肆抨擊卡森的悼詞。無數的媒體和活動家紛紛惡毒地攻擊卡森,說他是一個精神錯亂的反猶主義者、他將柯克之死的責任歸咎於以色列和猶太人,儘管卡森根本沒有這麼說過。
格林沃德當時也聽了卡森的演講,他認為其內容完全沒有任何問題,所以它們居然會引起這麼大的惡意,這讓他感到極為困惑。他在當晚的節目的大部分時間中都是在討論這些圍繞卡森的攻擊,之後他又乾脆直接邀請卡森,在次日的節目中親自回應這些指控。
引發大炎上的癥結無疑在於柯克的遇刺,也就是除了警方逮捕的那名精神有問題的槍手之外,是否其實還另有真正的兇手。
正如我在上個星期所討論的,在他去世的兩個月前,柯克這位保守派領袖實際上承受了來自親以色列勢力的極大壓力,因為他們對柯克不再繼續堅定地支持以色列感到十分憤怒。
只有柯克身邊的朋友們知道這些事情,但在他遇刺不久後,馬克斯・布盧門撒爾和他在《灰色地帶》的同事就曝光了這些內幕,包括納坦雅胡曾提議願意資助他,卻被柯克斷然拒絕。據布盧門撒爾表示,柯克對這些突然開始一面倒反對他的親以色列勢力感到“恐懼”,他甚至曾告訴一些朋友,他很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在8月初接受梅根・凱利的一次採訪中,柯克描述了以色列及其美國支持者們正在陷入一種“極度歇斯底里狀態”,將任何背離他們不分由説地親以色列路線的人視為“敵人”。
由於這些衝突,柯克的驟然去世令很多人懷疑這可能與以色列和摩薩德有關。納坦雅胡曾兩次公開聲明,澄清他的政府絕對沒有下令暗殺柯克,但這反而更像是提油救火。《箴言》28:1說得好:“惡人雖無人追趕也逃跑。”
懷疑以色列暗殺了柯克的人並不僅限於陰謀論圈子。很快地,就連一些相當德高望重的人物,譬如前CIA分析師雷・麥戈文(Ray McGovern)和拉里・約翰遜(Larry Johnson)、前國家安全委員會職員凱倫・克維亞特科夫斯基中校(Karen Kwiatkowski)以及前CIA官員菲利普・吉拉爾迪(Philip Giraldi)都公開表達了他們的懷疑。約翰・米爾斯海默教授同樣不避諱這一點,還有專欄作家帕特里克・勞倫斯(Patrick Lawrence)也是,他曾在主流報社擔任了數十年的記者。
隨著越來越多美國人開始相信以色列暗殺了柯克,甚至逐漸敢於公開表達這一點,卡森在追悼會上的言論無疑點燃了巨大的政治導火線。
諷刺的是,卡森告訴格林沃德說,他刻意想避免在獻給柯克的悼詞中加入任何爭議性或政治性的內容,因此,當看見如此樸實的基督教訊息也會引發這麼強烈的憤怒和指責時,他和其他人一樣感到不可置信。
所有這些針對卡森的瘋狂攻擊,或許也是讓他在接受格林沃德採訪時決定透露一些爆炸性的事情的原因,它們也很快就被廣為傳播出去。
據卡森表示,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曾多次告訴以色列國民及中東地區的其他人,他控制著川普總統。對於一介小國領導人來說,這肯定不是適合對超級大國發表的言論,而幾乎是直接的挑釁了。
卡森是一位堅定的愛國者,所以這讓他感到非常受辱。更令他感到難以接受的是,美國近來的許多政治決策似乎反而印證了那位外國領導人所說的話。
卡爾森的採訪以及他所面臨的一連串抨擊,讓《青年土耳其》的安娜・卡斯帕里安(Ana Kasparian)決定用一整集節目來講述這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作為一名堅定的進步派人士,她強調自己早已放棄了任何宗教信仰,但她從小在基督教的薰陶下長大,她可以肯定卡森的發言只是在重述基督教的價值觀。正如她困惑地表示,如果僅僅因為肯定基督教就等於反猶主義,那麼這確實讓我們這個以基督徒為主體的國家陷入了一種非常尷尬的局面。
但其實早在去年我就已經注意到,在反誹謗聯盟(ADL)的強大遊說施壓下,這種荒謬的意識形態正在悄悄地被寫入美國法律:
“幾年前,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的一名前高級官員曾向一位與他交情不錯的記者透露說,他只需要在一張餐巾紙上隨便寫下什麼,二十四小時內就會有七十名參議員在上面簽名支持,而反誹謗聯盟的政治力量同樣不容小覷。因此,毫不令人意外的是,參議院在上個星期以320:91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了一項法案,將民權法中對各種不同的歧視的定義納入法律,好將教育部反歧視政策中的反猶太復國主義和反猶主義的含義進一步擴大。
雖然我沒有去閱讀法案的內容,但它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逼迫各所大學清除校園內的反以色列抗議活動,否則聯邦政府就會停掉對它們的補助。這是對學術自由與美國傳統的言論和思想自由的嚴重踐踏,而且它還可能會刺激其它私人組織也開始採取類似的政策。最諷刺的是,按照這項法案對反猶主義的定義,就是基督教的《聖經》也要中箭,因此這群無知且卑賤的共和黨參議員們實際上是試圖在一個95%的人口有基督教背景的國家禁止《聖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