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可能不是一個實心物體的可能性是在1962年首次被提起,當然這種說法立刻引發了軒然大波,並被迅速歸咎於“數據有誤”。因此後來又進行了更多研究,但這些新的研究最終卻得出了幾乎相同的結論。
最後,麻省理工學院的西恩・所羅門博士(Dr. Sean C. Solomon,《航空學》〔Astronautics〕1962年2月)不得不承認:
“月球軌道計畫太空船進行的實驗極大地拓展了我們對月球重力場的認識...它表明了一種可怕的可能性,即月球也許其實是空心的。”
可怕?真的有必要用這種形容嗎?
已故的偉大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曾在其著作《宇宙中的生命》(Life in the Universe,1966)談到了這種可能性的意義。薩根博士肯定很清楚自己在談論什麼,他說:“天然衛星不可能是空心的。”說得更明白點,一顆空心的衛星絕對不可能是天然衛星。但空心衛星卻有可能是人造衛星。“人造”的意思是人為設計或製造的。
現在來回顧一下,在1961年啟動的、後來成功將人類送上月球的阿波羅計畫。登月的決定是在權衡過早期所有有關於月球的資訊後做出的。到了1962−1963年,這些資訊已經包括了月球可能是空心的,不然就是它的內部含有大量的“負質量瘤”(negative mascon)。
“負質量瘤”可以被理解為月球內部的大片區域,那裡的物質密度要遠低於月球上的其它部分,或者說它是比地球上的猛瑪洞穴(Mammoth Caves)還要更大、更深的洞穴。但是,說白了,不管是蘇聯人還是美國人顯然皆已確信,他們即將登陸的月球極有可能是一個空心物體。
理所當然地,這意味著它並非是一顆天然衛星。照理說,現在兩個地球上的超級大國就要搶先佔領這顆空心的月球,並在裡面建設基地。
然而,這項“計畫”卻沒有成真。人們自然會想知道為什麼。從正常的角度來看,這應該是一項非常簡單的計畫。
1969年11月,阿波羅十二號的太空人們趁著登月艙進入上升段的時候,對月面進行了撞擊,其結果更進一步證實了月球是空心的可能性。這次撞擊引發了一次人為的月震。
安裝在月球表面的超靈敏地震儀記錄到,整個月震像鐘聲一樣持續迴響了近一個小時。正如一位科學家(及其他許多科學家)所表示,他寧願“暫且先不對此做出解釋”。這個被迴避的“解釋”就是月球既像大鐘一樣響亮,而且也明顯像大鐘一樣中空——而不僅僅是包含一些負質量瘤。
後來又出現了更多重要的實驗試圖確定月球是否為空心的。這些實驗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它們的結果至今仍未公開。我們不需要太多的直覺就能猜到這肯定是因為它們證明了月球是空心的,或至少是類似的結論。人們並不明白的是,這個事實至少在20世紀50年代末的時候就已經成為某種共識了。
如同卡爾・薩根指出,既然天然衛星不可能是空心的,那麼月球就絕不可能是天然衛星。這一事實固然令人震驚,但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兩個超級大國依然可以繼續前往月球空心的內部進行殖民。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當初他們曾經構思過非常完整的月球基地建設計畫,其中包括要安裝月球導彈防禦/攻擊系統。然而,這項殖民並在月球定居的計畫最後卻沒有實現。由於這顯然比建造太空站還要更便宜,因此人們一定會想知道它無疾而終的原因。
我們必須暫時先對這個問題有所保留,但這只是為了避免陷入更多無謂的猜測。為了不要陷入無窮無盡的臆想,現在是時候來談談其它的異常現象。
為了深入了解其它異常現象,我們首先得要來談談望遠鏡和高解析度照片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