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秘密入侵(14)月球的岩石


在關於月球的所有資訊中有一個類別特別有趣,它就是異常現象(anomalies)——這個術語常見的定義是指沒有規則或違反慣例的事物。不過,更精確的定義則是照理說不該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顯然它就是存在,因此就稱不上不可能了。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異常現象就是那些會破壞過去的知識舒適圈的事物。要將這些異常現象重新整合進早已斷言它們不可能存在的既有知識體系中絕非易事。這對於科學來說更是特別令人尷尬,因為科學往往更傾向於維持現狀,這樣才能證明迄今為止投入的大筆預算沒有白花。


所以,不難想見,對於異常現象的科學解決方法一是掩蓋它們,二是防止它們造成的影響傳播出來。科學界對異常現象的這種態度正好有利於某些操作,例如,精英們的政治化妝師希望確保某些資訊不會為公眾知曉。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異常現象並不僅僅是存在於假設,而是已經被證明存在的事物。


不難理解,如果有某種理由需要確保月球繼續被認為是一顆死寂、乾燥且荒蕪的天然衛星,那麼就必須掩蓋任何有可能證明事實恰好相反的異常現象。


因此,科學界(因為異常現象而十分尷尬)和秘密機構(不想讓公眾知道異常現象)之間產生某種默契地合作就是順理成章的了。由於科學界與秘密機構在這方面的合作,很難掌握所有可能有助於揭開真相的線索。現在,重新回顧一下這個共犯結構或許會有幫助。


從1957年到今天,官方對月球的描述幾乎沒有任何變化。與此同時,從1961年開始,人類對月球展開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成本最高昂的探索計劃。


1975年後出現的大部分官方資料都聲稱,這些科學研究正在帶來“越來越細緻的科學數據”——可是從那之後,官方對月球的描述卻幾乎與1957年時沒什麼區別。任何有在追蹤異常現象的人應該會發現,這些現象經常會引申出一些十分耐人尋味的弦外之音。


地球的岩石與月球的岩石就是一個例子。今天科學界公認的說法是,地球、月球與太陽系的年紀差不多古老,可以追溯至距今四十五億年前。


多虧科學的日新月異,現在透過分析宇宙射線在岩石上留下的痕跡,科學就可以確定它的年齡。使用這種方式進行測量後,迄今為止所發現最古老的地球岩石只能追溯到三十五億年前。登月任務帶回了大約九百磅的岩石和土壤樣本。於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終於在1973年發生了:一些月球岩石的年齡被發現居然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十三億年前。因此,這等於是在地球和月球之間造成了差不多二十億年的誤差,並且這些異常的月球岩石更是在太陽系形成的大約十億年前就已經存在了。


然後是月球的塵埃,人們正是在塵埃中發現了異常的月球岩石。事實證明,這些塵埃甚至要比岩石本身還要古老十億年。


如果有人注意到這個現象,這時就會產生一個不小的難題——人們必須開始去思考兩種可能性:


  1. 這些岩石和塵埃是從哪裡來的
  2. 在我們可愛的太陽系形成之前,月球究竟在哪裡,還有月球是如何來到太陽系並在地球的軌道上安定下來


如前所述,即使今天有豐富的科學數據,但月球的這些異常地質現象卻依然難以解釋。


月球有三層不同的岩石,加起來共有一百五十英里深。如果月球與地球是同時形成,那麼二者地層的物質成分照理說應該要相差不大。然而,地球擁有含量豐富的鐵,可是它在月球上卻非常稀少。正如作家厄爾・烏貝爾(Earl Ubell,在1972年4月16日的《紐約時報雜誌》)指出,這些差異表明地球和月球有著完全不同的形成過程,甚至可能是在非常不一樣的環境下形成的。


烏貝爾說出這些話的意義在於,這些異常現象是被科學確認與認可的,否則它們根本不會出現在這份受人尊敬的刊物上。


這些異常現象讓傳統的天文物理學家在到底該如何解釋月球是怎麼變成地球的衛星這方面遇到了困難——因此自1972年之後,這一令人尷尬的事實就漸漸不再被提及了。所有這些發現似乎都指向了一個答案:月球和地球並非在同一時間、亦非在同一地點形成,這意味著月球“來自”其它地方。


月球岩石的平均密度為每立方3.34克,地球的岩石則是每立方5.5克。這聽起來或許有點難懂,所以讓我用最簡單的方式解釋一下。如果月球和地球是在同一時間且由相同的物質形成,那麼它們的平均密度就不該有如此大的差異。


此外,平均密度的差異意味著月球很可能並沒有像地球一樣的固體核心,反而正是因為它沒有核心才造成了密度差異。


如此一來就會得出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那就是月球其實是空心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