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來簡單概括一下,關於月球的疑問主要有五個面向或情況:
- 傳統的主流觀點是,月球是地球的一顆死氣沉沉的、沒有空氣的天然衛星,並與地球在同一時間形成。現代科學技術已經證明事實似乎並非如此。
- 現代的主流觀點(科學、軍事、政治、文化)依然堅持月球只是一顆了無生氣的天然衛星。
- 為了維持(2)的假象所需要投入的掩蓋宣傳規模是非常巨大的,巨大到難以想像。
- 為了確保(3),並落實和執行這些掩蓋(4),這就意味著必須冒著殺人滅口的風險來保護某些秘密。
當我在1975年認識阿克塞爾羅德先生時,我對月球的了解並不比一般人要好到哪去。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我卻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原因應該不必贅述)。
隨著科學逐漸發現並證實這顆衛星的不尋常之處,現在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對它感到好奇。
這些不尋常之處不僅足以完全打破地球方過往對於月球的傳統認知,同時也讓太空方的存在漸漸被察覺到。
在了解月球的不尋常之處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這兒隱藏著一個相當奇怪的謎團,其中的一些因素如果沒有特意指出的話,或許根本不會被注意到。第一個因素是迄今為止關於月球的這些發現其實並沒有被完全隱瞞,反而它們有相當大一部分已經被發表在科學論文中。第二個因素不是那些已經被公開的重要發現,而是它們照理說應該要引起廣泛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很明顯這些影響確實是被刻意掩蓋了。
這種掩蓋究竟是如何實現的仍不清楚。但姑且先不管細節,掩蓋之所以能做得如此成功,就是因為大多數人本來就對這些被努力隱瞞的東西一無所知。在一個普遍無知的地方,就會形成少數掌握知識的精英,他們手下的政治化妝師接著就會用虛假的資訊編織出一張網,讓懵懂無知的人們以為自己接收到的就是真相。
假如掩蓋的過程涉及“政府機密”,那麼在這群精英內部就又會分化出另一群更核心的精英,因此整個掩蓋很可能同時牽涉了多個層次的精英集團——只有極少數人才能掌控全局。正是因為這些掩蓋往往互相交錯,每個掩蓋行為的背後都可能有不同的動機與目的,這就讓探究真相變得難上加難。人們對於衛星的普遍無知就是最好的例子。
很少有人會對衛星感興趣。正如我們後面將看到,就算那些是有興趣的人,往往也受制於像望遠鏡之類的物質硬件的限制。但如果人們從一開始就對衛星一無所知,那麼就更不可能去明辨關於它的是非黑白了。
關於衛星的主流觀點主要有四個:
- 每個行星基本上都有衛星
- 衛星與行星一樣是天然的固體
- 行星及其衛星皆是由恆星物質構成,這些物質是被壓縮在一起的元素,並經由重力的吸引形成球狀。
- 衛星要嘛與行星同時形成,要嘛就是有一顆飛馳而過的小行星剛好被行星強大的重力“捕獲”,從而開始圍繞其旋轉。不過,這是一種比較罕見的情況。
我們的太陽系內有兩顆行星(水星和金星)沒有衛星。地球有一顆,其它行星(火星、木星等等)有一顆或多顆。根據現代科學的說法,地月系是在距今四十五億年前形成的。月球是地球在形成時就有的天然衛星,因此它也是由與前者相同的物質構成的。
到目前為止,這一切聽起來都沒什麼問題,對吧?
當地球方開始夢想登陸月球時,顯然他們需要太空船才能實現這一點。其它更進一步的探索則需要透過繞行天體的人造衛星來完成。
於是這就產生了區分天然衛星和人造衛星的小小必要性。對它們進行區分當然是合理的,同時人們也普遍認為人造衛星必然是空心的——反之天然衛星則是實心的。在這方面,從20世紀60−70年代開始出現的一些關於月球的科學研究,卻顯示它的物理構成似乎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在太空時代到來之前,所有關於月球物理性質的資訊都只能來自於對其表面的望遠鏡與攝影畫面分析。直到美國與蘇聯接連開始登月之後,無人駕駛和載人飛行的探測器才終於使人們得以更深入地一窺這顆天然衛星的面貌。
如同稍後將討論的,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月球研究結果最終將令人大吃一驚。月球探測器的類型有很多種,其中蘇聯在1957年10月發射的環繞地球飛行的史普尼克一號是世上最早的人造衛星。蘇聯在冷戰時期打出的這記科學和/或政治重擊,讓當時的美國相當顏面無光。
美國下定決心要扳回一城,於是甘迺迪總統在1961年鄭重地承諾美國會率先將太空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
正如人們常說的,由此產生的阿波羅計畫堪稱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科研項目。但在冷戰時期有一個很普遍的觀點是,不管哪一個地球方的超級大國只要最早實現了月球殖民,其就可以透過這顆天然衛星來支配地球。可是這件事直到今天仍未成真,我們務必要牢記這一點。
抱著征服月球與探究更多科學新知的目標,美國在開始登月前就已經發射了大量的繞月人造衛星。據報導這些人造衛星的數量約在五十至四百五十顆之間,聽說它們大部分都具有軍事目的,這應該是真的。隨著地球方正在進入太空時代,各種月球探測器和無人登陸器紛紛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蘇聯的月球太空探測器、美國的先鋒、遊騎兵與測量員太空船計畫。最早的登陸器只能直接墜毀在月球上,但很快軟著陸就成功實現了。1966年8月,美國發射了第一架月球軌道探測器,它拍攝了月球兩側的照片,以及第一張從月球的角度拍攝的地球照片。這些探測器的主要任務是為阿波羅任務,即美國的載人太空計畫尋找合適的登陸點。
在1966−1968年,美國和蘇聯又發射了更多月球探測器。
當然,最終的目標是要將人類送上月球。為了實現這一計畫產生了二十次阿波羅任務,其中前六次都是在用無人探測器進行偵察活動。
這個目標後來終於在1969年7月成功實現,阿波羅十一號首次將人類送上月球,1971年7月的阿波羅十五號則是月球車第一次被使用。1972年12月的阿波羅十七號成為了美國的最後一艘登月太空船。自那之後,美國的登月計劃便戛然而止,至今原因不明。本來還有三艘斥鉅資建造的阿波羅太空船現在也只能被放著生鏽。
直到大約二十年後的1995年,克萊門汀號太空船才終於再次飛向月球。
然而,這是美國陸軍而不是NASA的計畫。1973年1月的月球二十一號似乎是蘇聯的最後一艘月球太空船,但在1976年8月月球二十號又再次完成了登陸,此後蘇聯也停止了一切登月計劃。因此,地球方的兩個超級大國為了搶先殖民月球而展開的這場偉大且不惜成本的競賽,就這樣陡然結束了——而它的原因依然不清不楚。
考慮到這些因素,再加上殖民月球能帶來的巨大優勢,肯定是有某種非同小可的原因才導致這場競賽突然結束。相反地,從1972年之後太空探索的方向似乎就產生了變化。經過十年來激烈且昂貴的月球爭奪戰後(包括在上面建立月面基地),美蘇兩國現在卻決定合作建造一個不是繞行月球,而是繞行地球的太空站。從此之後,官方與公眾便漸漸失去了對月球的興趣——即使它天天都在繞著地球轉。仔細想想,這還真是有點奇怪。
另外,大部分介紹太空探索的資訊來源,例如《哥倫比亞百科全書》都聲稱月球任務提供了“越來越細緻的科學數據”。話雖如此,直到1997年官方對月球構造的科學描述基本上卻還是跟四十五年前,即1957年時沒什麼兩樣。
月球依然是一顆死氣沉沉的衛星,沒有空氣,只有山脈、隕石坑和一毛不拔、塵土飛揚且充滿玻璃狀石頭的平原(又名月海),其據說是由岩漿、角礫岩和滾燙的隕石撞擊時所產生的玻璃熔體形成的。
月球的年齡也仍然被認為是四十五億歲,與太陽系內其餘天體的形成時間大致相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