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撥開戰爭的迷霧:烏克蘭戰爭的真相

https://www.unz.com/ishamir/unravelling-the-mystery-of-war/#comments 


By Israel Shamir



烏克蘭戰爭實在有太多說不通的地方。俄羅斯的西進攻勢為何如此緩慢?為什麼足以一舉定乾坤的作戰遲遲沒有發生,無論是進攻方還是防守方?英美兩國的真實意圖究竟是什麼?美國想要顛覆俄羅斯嗎?今天我們邀請到了化名Z(下文稱為RZ)的瑞典教授,並向他請教了這些問題,他是一個學識淵博、富有見地的人。Z教授認為,只有將烏克蘭戰爭理解為一場美國為了確保美元霸權而向歐洲發動的戰爭時,這一切才會變得有意義。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狠狠教訓了俄羅斯,又讓歐盟損失慘重。英國試圖讓美國和歐盟鷸蚌相爭。它們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它們的目的是什麼?


RZ: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著美元的命運。說得具體點,就是美元在經濟世界中的霸權地位。

美元霸權每年可以為美國締造一兆美元的收益。而且不僅僅與錢有關。美國的軍事實力與美元的霸權地位彼此缺一不可。美國每年從全球榨取上兆美元的鑄幣稅,其大部分就是被用來維持美國的軍事開銷。

美國絕不會坐視美元在世界貨幣中的地位滑落至第二或第三名。一旦這種情況發生,大部分儲存在海外的美元(超過七兆美元)就會像海嘯一樣湧回美國的海岸。屆時通貨膨脹將一發不可收拾,人們的生活水平會一落千丈。由此引發的政治風暴甚至可能讓這個國家陷入分裂。所以,美國寧願看見全世界亂成一鍋粥,也絕不會坐視美元衰落。這一點對川普政府來說也是同樣的。

現在的問題是——誰威脅了美元的地位?最常見的答案是中國,因為它是唯一一個在經濟規模上足以超越美國的國家。固然這是事實,可是在國際貿易中,人民幣卻只位列第四名,其所佔據的份額甚至不到5%。在全球外匯存底中,人民幣只佔2%,美元卻佔了58%,相當於人民幣的三十倍!所以人民幣對美元是潛在威脅,卻不是直接的威脅。然而,在中國的跨境貿易中,人民幣佔據的貿易額最近已經超越了美元。因此,人民幣確實正在逐漸威脅到美元的地位。

但歐元卻佔了世界外匯存底的20%,相當於五分之一的儲備,而它們本來應該是屬於美元的。因此,歐元“搶走”了美元四分之一的地位,且是人民幣的十倍之多。這一點很重要,因為世界儲備貨幣的成長速度往往與世界經濟一樣甚至更快,儲備貨幣的需求量一直在逐年上升。發行(可以作為他國儲備的)貨幣並將其送往外國,以換取外國生產的商品,這說白了就是...用廢紙換黃金。沒有什麼比這更有利可圖的了。正因如此,歐元是美元在今天的最大威脅。所以,客觀地說,歐盟是美國最大的敵人。


IS:但早在歐元誕生之前,其它歐洲貨幣也曾經十分強勢,例如德國馬克、法國法郎。它們同樣曾經是世界儲備貨幣。


RZ:確實如此,但歐元整合了所有這些貨幣(目前已有二十個國家用歐元取代了本國貨幣,且未來預計還將有六個國家加入進來),這使得它變得比過往的任何貨幣都要更加強大,也更適合作為儲備貨幣。一個可能的例外是德國馬克,但德國的經濟規模太小,難以與美國直接匹敵。


IS:這是否意味著歐盟必然會成為美國的敵人?難道它們不能只是友好的競爭對手,並在政治與軍事領域繼續互相合作?


RZ:它們當然可以,且它們確實是這麼做的。歐盟在過去一直與美國保持著合作關係。當歐元在1999年12月啟動時,美國對此是大力支持的。比爾・柯林頓擔任總統的時候,美國更受益於歐盟的快速成長而實現了財政盈餘。1995年,雙方簽署了《跨大西洋貿易協議》,承諾進一步加強合作。當時北約仍在持續擴張,因此美國需要歐盟的支持。

起初,歐元似乎不太可能撼動美元的地位,它的初始匯率是1.17美元,然後很快就跌破平價,並在接下來幾年內緩慢成長。然而,隨著歐盟的成長速度開始超過美國,情況漸漸發生了改變,2007年歐盟名義上的經濟規模首次超越美國。當時歐盟的人口約為五億,而美國的人口則是三億人。次貸危機重創了美國經濟,進一步增強了歐盟的經濟優勢。2008年7月18日,歐元與美元的匯率首次達到了1.60。

美國銀行家永遠不會忘記或原諒那一天。志得意滿的歐洲領導人甚至開始討論要用44%美元、34%歐元和其它貨幣組成的特別提款權(SDR)來取代美元。那時的IMF主席、法國潛在的下一任總統候選人多明尼克・史特勞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就是這一方案的大力支持者。


IS:就是那位臭名昭彰的卡恩!


RZ:沒錯,就是他。2011年5月,他因為被指控性侵而在紐約被捕。在他辭去IMF主席之位後,刑事指控就悄悄撤銷了。這兩件事之間肯定沒有任何關聯,應該吧。但以SDR來取代美元的想法就這樣與卡恩的總統夢一起付諸東流了。

美元躲過了一劫,但美國人也因此恍然大悟:歐盟不是朋友。歐洲精英似乎一直在等待美國栽跟斗,他們想要重新掌控國際金融秩序。從那時開始,美國的政策就轉向成了遏制甚至摧毀歐盟,以防止它一步步坐大。

這樣的政策轉變需要時間。當歐盟的經濟規模逐漸足以與美國並駕齊驅時,雙方曾經討論過要建立自由貿易區。《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TTIP)從2013年開始談判,第一份草案在2014年被外洩。與此同時,美國的經濟開始復甦,並再次超越歐盟。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是英國脫歐了。有趣的是,脫歐公投是由執政的保守黨發起,而該黨的官方立場是主張留歐的。這次公投並不具備正式效力,理論上其實並不需要真的執行它的結果。2016年6月,52%的民眾投票決定脫歐,此舉導致這個國家陷入了分裂。除了倫敦,英格蘭和威爾斯的大部分民眾支持脫歐,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人則支持留歐。在這種情況下,假如英國精英真的想要留在歐盟,他們其實完全有很多操作空間。

還記得英國政府遲遲不肯將奧古斯托・皮諾切特(Augusto Pinochet)引渡回焦急萬分的西班牙司法部嗎?後者有充分的理由要求英國引渡他,但這卻從未發生。不過,英國脫歐的情況則不太一樣。

即便英國其實有機會留在歐盟,公眾輿論同樣傾向留歐,但英國依然頑固地堅持脫歐。英國在加入歐盟四十七年後甩手走人,結束了整整兩代英國人的歐洲認同。


IS:難道這就足以使得歐盟成為美國的敵人嗎?它們就不能只是友好地競爭嗎?


RZ:它們確實一直在既競爭也合作。英國脫歐對歐盟是巨大的打擊。歐盟直接失去了八千萬人口。更重要的是,它的經濟萎縮了17%,規模變得再次小於美國。歐元兌美元的匯率也跌至過去的水準。TTIP談判陷入停滯,然後隨著川普在2016年上台,它實際上已經化為泡影。TTIP曾經被認為是一樁平等的婚姻,問題是現在美國的拳頭比較大。


IS:自那之後,歐盟和美國之間的經濟差距就不斷擴大。是否可以說美國贏了,歐盟從此不再足以成為它的敵人?


RZ:事情沒這麼簡單。從表面上看,美國的GDP從2008年以來翻了一倍,反觀歐盟的GDP僅僅成長了30%。但若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兩方的經濟規模仍不相上下。因此,歐盟對美國的威脅依然存在。然後還有一件事令我非常困惑。


IS:什麼事?


RZ:電力。一般來說,電力消耗量被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GDP的重要指標。在美國,這兩個數字在2008年之前還存在著緊密的關係。但從那之後,美國的人均用電量下降了8%,如此一來該如何解釋GDP在同一時間卻依然翻倍成長?這是因為今天的許多耗電領域在當時還不存在(或剛起步)嗎?包括電動車、熱泵、加密貨幣挖礦和耗電的AI等等。

此外,2008年時還沒有人們現在常常在自家安裝與太陽能發電廠中的數百萬塊太陽能板,且巨大的離岸風電機也還不存在。既然如此,假使GDP真的翻了一倍,總發電量為什麼沒有變化,甚至人均用電量還下降了呢?這甚至還沒有算入大約一千一百萬同樣需要用電的非法移民。

讓我們仔細看看美國的經濟成長。我們現在知道,過去十五年裡有一半的商業投資是被用於提升生產力的工具,例如軟體和資訊處理設備。其它重要的增長領域包括數據中心的建設,以及電動車電池和矽微晶片的生產設施。這些東西難道不耗電嗎?實在令人想不通。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這是美國從2008年左右開始去工業化造成的影響。順道一提,川普在他的第一個任期中完全沒有改變這種趨勢。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歐洲的情況又是如何。那裡的人均用電量同樣有所下降,只不過幅度較小——約為3%。然而,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作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德國的人均用電量從2008年後的下降幅度是驚人的34%。整體下降趨勢較小,主要是因為歐盟中的其它後發國家還在持續成長。

也許這是因為德國關閉了核電廠,改從國外進口電力?但人均用電量還是大幅下降了19%。

至於其鄰國法國,作為歐盟第二大經濟體,它的人均用電量下降了20%以上,發電量卻依然穩定。甚至連波蘭的人均用電量自 2008年後也下降了3%。

與此同時,俄羅斯的人均用電量成長了35−40%,中國則成長了135%,而且還沒有達到飽和的跡象。

因此,儘管美國成功遏止甚至重挫了歐盟的實體經濟,但美國本身的萎縮幅度卻更驚人。同時,美國的第二大競爭對手−中國卻正在蒸蒸日上。即便中國對外宣稱無意挑戰美元的地位,但在地緣政治中,重點不是想不想而是有沒有能力。假如中國有能力取代美元,從而摧毀美國經濟,它甚至不需要真的這麼做。屆時它只需要採取一些簡單的威脅,美國就不得不投降了。

這種情況一定會讓美國精英感到如鯁在喉,他們正在努力尋求解決這場危機的方法。否則,美國將會徹底陷入經濟死亡螺旋,它必須背負越來越多的債務(在2024年時已達到近三兆美元)才能維持經濟運轉,然後還要向外界釋放虛假的樂觀情緒。


IS:你認為他們找到解決方法了嗎?順便問一句,為什麼你沒有將俄羅斯列入美國的頭號敵人之一。美國民眾常常會認為俄羅斯才是他們最大的敵人。


RZ:在我看來這純粹是一種誤解。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敵意被誇大了。這兩個超級大國在歷史上就經常互相合作對抗敵人。它們在二戰期間這麼做過,在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這麼做過,它們透過那次合作徹底擊潰了英法的帝國勢力。雖然表面上或許看著不像,但美國和俄羅斯其實仍在背地裡合作。


IS:它們現在的共同敵人是誰?


RZ:歐盟、英國和中國。


IS:歐盟我可以理解,但為什麼英國也是美國的敵人?


RZ:這是因為自從美國獨立以來,它們的敵對關係就從未真正結束過。英國對美國的政壇依然有很大的影響力。多年來,美國人的對策就是與俄羅斯人聯手瓦解大英帝國,並逐漸擺脫它與英國令人窒息的“友誼”。美國人很清楚,只要英國君主制仍然存在,對美國的威脅就永遠不會消失。所以他們一直在暗中努力削弱英國的君主制。

順道一提,一個君主制國家怎麼可能同時又是民主國家呢?這是只有在《星際大戰》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東西...

無論如何,在英國脫歐之前,美國似乎是向其提出了一項非常誘人的交易——英國退出歐盟,作為回報,美國將與其簽署一項自由貿易協議。英國以為自己會在未來的歐盟中扮演類似香港的角色,賺走大西洋兩岸的錢。然而,等到脫歐後進入具體談判時,美國卻提出了讓英國根本無法接受的要求。


IS:什麼要求?


RZ:舉例來說,作為英國主要出口收入來源的整個農業部門,都必須受到允許基改作物的美國法律的約束。說白了,這等於是要讓英國的農產品再也無法出口到歐盟,並從根本上摧毀英國的農業。由於遲遲未能與美國達成協議,與歐盟的關係又不復以往,英國現在陷入了絕望地孤立。感謝平克・佛洛伊德(Pink Floyd),我們知道英國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太遺憾了...它本來是一個多麼偉大的國家。

如果無法與它的主要合作夥伴——不管是歐盟、美國、俄羅斯或中國——達成協議,英國就會陷入萬劫不復。這就是為什麼英國一直想在國際舞台上設局讓美國往裡面跳。英國的目的是要迫使美國重新上談判桌。


IS:他們的籌碼是什麼?


RZ:籌碼很多。其中一個是烏克蘭戰爭。英國破壞了所有和談的計畫。另一個籌碼是英國對波羅的海,以及瑞典和丹麥等君主制國家的影響力。如果你願意的話,還可以加入荷蘭。英國一直在慫恿它們與俄羅斯開戰,但英國很清楚這完全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英國人也曾嘗試從內政下手。還記得川普的通俄檔案嗎?這份檔案實際上就是由前(如果真的有“前”這回事的話)MI6官員克里斯托弗・斯蒂爾(Christopher Steele)撰寫的。想像一下,假如斯蒂爾是一名KGB特工,俄羅斯肯定會因此受到嚴厲的譴責與制裁。但英國人卻什麼事也沒有。還是說一切是發生在檯面下?昔日的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戰爭往往是發生在看不見的地方。

哦不,讓我糾正一下。英國人其實從未避諱過他們想要改變美國的計畫。英國導演亞歷克斯・嘉蘭(Alex Garland)在2024年執導的電影《帝國浩劫:美國內戰》曾讓許多美國評論家感到困惑。拍出這樣的電影實在有點太超過了。還記得蓬斯,也就是那個在史蒂文森(Stevenson)的《金銀島》中收到“黑券”(最後通牒)的海盜嗎?看起來《美國內戰》就是倫敦金融城中的英國海盜寄給白宮的黑券,後者在他們眼裡大概就跟愛爾蘭黑幫沒兩樣。

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群英國記者。雖然設定上是美國公民,但他們全都為總部在倫敦的路透社工作。在英國,記者自古以來就與秘密情報機構有很深的聯繫。這些可能實際上是英國特工的人駕著一輛車,穿越大半個美國要去“採訪”躲在白宮的一位民心盡失的總統。在其中一幕,這群人在加油站停下來,請求佔領那裡的武裝民兵幫他們加滿一半的油,他們願意付三百美元。其中一個傢伙不屑地說,就這麼點錢,還不如去買起司或火腿。這是一個很直接的暗示,意思是三百美元只配買一塊三明治。

“我出三百加幣,”一名女記者這時說道,然後那群民兵就愉快地答應了。

更好笑的是,當這群“記者”抵達華府的時候,他們是跟著叛軍一起來的,叛軍還用身體組成人牆保護他們免受子彈攻擊。哪怕是再愚蠢的觀眾也看得出,這些“記者”是站在叛軍這一邊的。然後這些“記者”進入白宮,跟著他們一起進來(!)的叛軍最後處決了美國總統,他看起來與唐納・川普有幾分神似。

有了這樣的電影,你就根本不必正式宣戰了——這是對美元、美國總統以及美國這個國家的宣戰。


IS:你說過俄羅斯也是英國的潛在主要合作對象。但英國人挺討厭俄羅斯的,不是嗎?


RZ:我讀過你寫過的專欄,你寫得很好,論點也非常有說服力,但至少在這件事上,我想或許該對英國人寬容些。這個國家真正在乎的只有自己,我懷疑他們是否真的會去記恨——或熱愛——任何一個國家。他們喜歡德國人嗎?法國人呢?看在上帝的份上,還有愛爾蘭人呢?英國人的態度永遠是由政治的局勢與利益決定的,正如巴麥尊子爵(Lord Palmerston)所說,只有英國的利益才是永恆不變的。

回想一下20世紀吧。剛開始的時候,俄羅斯帝國與大英帝國正在大博奕(Great Game)中互相鬥爭。那時,俄羅斯人被英國人視為永遠的敵人。但當時間來到1914年,這兩個國家卻在一戰中結為盟友。這時俄羅斯人又變成了英國人永遠的朋友。1917年的俄國革命使俄羅斯人再次成為永遠的敵人。然而,他們接下來卻又在1941年變成了永遠的朋友。只可惜好景不長,冷戰讓兩國再次反目成仇。喬治・奧威爾正是因此受到啟發才創作出《1984》。那句口號“戰爭即和平”彷彿是提前預見了北約發言人傑米・謝伊(Jamie Shea)在2002年科索沃戰爭期間所說出的“人道主義轟炸”。確實,如果有一天上帝決定懲罰我們,那肯定是因為我們的虛偽。科索沃戰爭從未真正結束,曾有人說過假如歐洲想要實現真正長久的和平,那就應該先把科索沃還給塞爾維亞。


IS:但現在的烏克蘭戰爭正在使英國和俄羅斯的關係前所未有的惡化,不是嗎?


RZ:是的,但這不是因為俄羅斯出兵打烏克蘭,而是因為美國對英國的所作所為。在戰爭剛爆發的時候,美國其實已經默許俄羅斯併吞烏克蘭。他們將大使館從基輔遷至利沃夫,然後又遷至波蘭邊境,甚至鼓勵其它西方大使館也這麼做。值得注意的是,當俄羅斯人在開戰當天早上佔領(後來失敗)基輔附近的安諾托夫機場時,CNN團隊實際上已經在跟著他們的特種部隊移動了。馬修・錢斯(Matthew Chance)採訪了俄羅斯指揮官,還在沒有受到任何阻礙的情況下拍攝了他們與烏克蘭人交火的畫面。你猜美國那天是站在哪一邊的?

但英國卻決定出手,挫敗美國想要讓俄羅斯迅速取勝的計畫。英國人立刻拍板向烏克蘭人提供了價值二十億美元的軍事裝備,同時還“強烈鼓勵”他們不要與普京達成任何妥協。於是戰爭就一直遲遲無法結束。無奈之下,美國人只好假裝他們本來也想援助烏克蘭。為了防止援助失控,他們才在拉姆施泰因召開了會議。說句實話,美國對烏克蘭的援助一直是杯水車薪,遠遠趕不上後者的實際需求。現在,大家都看到了,美國人甚至放棄了本來嘴上說的要幫助烏克蘭打贏這場仗的目標。他們試圖說服烏克蘭人放棄奪回領土,承認俄羅斯贏了。


IS:美國為什麼要這麼做?


RZ:當然不是因為他們有多愛俄羅斯!這純粹是因為這麼做符合美國的利益。它會重創歐盟,特別是德國,因為德國在戰後的繁榮完全是建立在俄羅斯提供的廉價能源上。此外,美國也很擔心俄羅斯會失敗,如此一來這肯定會導致後者陷入嚴重的內亂,甚至分裂。

屆時除了核武器外流的風險之外,歐亞大陸也將從此失去一個足以制約歐盟的強大力量。中國當然有能力,但它離歐洲太遠了。這麼一來,歐洲人就不再需要美國人來保護他們了。或者說不用再付保護費給美國。歐盟將大幅擴張,吸收烏克蘭、白俄羅斯、摩爾多瓦、喬治亞和亞美尼亞。奇怪的是,後兩個國家是從1990年後才被政治地理學家從亞洲——它們在過去三個世紀裡一直被劃入亞洲——重新劃分為歐洲國家。這自然就使得歐盟可以名正言順地邀請它們入盟。

俄羅斯的西部也可能加入歐盟。好吧,這似乎不太可能,因為這樣的話俄語就會成為歐盟的官方語言之一。東歐國家的統治精英一直想要同化其國內講俄語的少數民族(但並不成功),他們肯定不會接受這一點。

但總而言之,歐盟的人口將因此增加一億人,每年的GDP增加二至三兆美元,這將讓它的經濟規模再次超越美國。

這對美國人來說無異於一場噩夢,他們絕對不會坐視不管。


IS:你真的認為美國希望俄羅斯打贏嗎?


RZ:嗯,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我確實這麼認為。你瞧,它們之間的協議基本上就是美國將放棄歐洲,讓俄羅斯去接管它。作為回報,俄羅斯不會與中國結為軍事同盟。但直接將歐洲交給俄羅斯顯然是不可行的。普京必須親自在戰爭中贏得這個果實,好讓外界對這場勝利徹底心悅誠服。這是一場早已內定好誰是贏家的比賽;然而,贏家仍然必須展現出實力和勇氣,好讓觀眾相信這是公正的比賽。他的鼻子必須流血——也許不止一次——但最後,他會贏得勝利。因此,美國假意幫助烏克蘭,但實際上這些拖泥帶水的援助只能拖延俄羅斯,好讓歐洲人逐漸接受後者的勝利。

美國一直在仔細留意西歐的民意變化,最初人們對烏克蘭的支持態度十分強烈。這就使得俄羅斯的速勝變得不太可行,甚至是不可取。一旦民意繼續這樣下去,許多歐盟國家將會要求北約直接出兵烏克蘭。但現在這些國家的民眾已經厭倦了戰爭,希望進行和平談判,這意味著烏克蘭已經徹底失敗了。


IS:但美國向烏克蘭提供了先進的武器,例如海馬斯、戰術導彈、M1坦克和F16戰機——這可能會讓俄羅斯覺得越過了紅線。


RZ:他們當然得這麼做,不是嗎?不這樣怎麼演得逼真呢?但事實是,只有當俄羅斯人已經做好準備時,美國才會將這些武器提供給烏克蘭。它們對戰場的局勢沒有任何改變,更沒有對普京的統治或俄羅斯軍隊帶來任何實質的挑戰。

還是很難相信嗎?請回想一下2023年夏天普里戈津發動政變的時候。美國在那時被迫露出了真面目,十分不情願地公開表示支持普京政權。這讓霍多爾科夫斯基(Khodorkovsky)等俄羅斯反對派人物感到既沮喪又驚訝,這些人很聰明,但他們顯然沒有看明白這整齣戲。


IS:你覺得北約的未來會怎麼樣?


RZ:北約最終會像被喝光的汽水瓶一樣,被美國丟棄。讓我們承認現實吧——北約的使命一直以來就是遏止俄羅斯,甚至在必要時與其開戰。然而,北約的規章將它的活動範圍嚴格限制在了北大西洋。哪怕是南方的國家,例如馬爾代夫,也在北約的行動範圍之外。因此,北約對美國在太平洋的軍事行動毫無用處,而那恰恰才是美國的利益所在。只要美國退出北約,剩下的其它國家將無力承擔這一切,就跟拜登從阿富汗撤出美軍時的情況一樣。其它北約國家既不會有意願,也不會有勇氣繼續戰鬥。


IS:但北約最近又擴張了範圍,它吸收了芬蘭和瑞典。美國顯然是這次擴張的幕後主使者。如果真的像你說得那樣,美國打算退出北約,那麼此舉的目的又是什麼?


RZ:目的是為了建立一個純粹的歐洲聯盟,好讓歐洲在美國揮揮衣袖走人後仍能制衡俄羅斯一段時間。這就跟美國在撤離阿富汗前與該國政府達成的協議很類似。人們本來期望它能自己堅持一段時間,結果卻只是一廂情願。歐洲也是同樣的道理。美國退出歐洲只是暫時的,一旦搞定中國後,它就會再次回來。

同時,一直以來正是以歐盟為基礎的北約制衡著俄羅斯的擴張腳步。這就是為什麼川普希望歐盟各國將國防開支增加到GDP的5%。但對德國來說,這意味著政府預算有將近一半要用在聯邦國防軍身上。沒有一個政黨或聯盟敢在聯邦參議院提出這樣的計畫。


IS:你是否對瑞典和芬蘭加入北約感到驚訝?


RZ:說實話,我確實很驚訝,但我訝異的是這件事居然發生得這麼快。在1995年以前,瑞典的憲法一直明文禁止該國在戰爭期間加入軍事聯盟。這是因為瑞典有過慘痛的教訓,它曾在1805年參與反拿破崙同盟時與英國簽署了共同防禦協議。但是當俄羅斯——它那時是法國的盟友——在1808年出兵芬蘭時,英國卻作壁上觀。結果,瑞典不得不將整個東部領土割讓給俄羅斯。瑞典因此陷入嚴重的政治動盪,並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從此之後,瑞典人就不再相信其它國家能夠保護自己。

但這樣的情況在瑞典加入歐盟後改變了。憲法中的規定被十五行法律廢話取代,這下所有的禁令都沒有了。因此,加入北約其實是從那時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已經注定的。不過,我個人認為瑞典和芬蘭執意要在如此敏感的時刻跳上北約這艘船,必定是有某種強烈的理由。


IS:什麼理由?


RZ:這可能與佩察莫(Petsamo)地區有關,它在俄語中叫佩琴加(Petsamo)。這是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的一片地區,曾在1920−1944年間屬於芬蘭。這片土地長約五十公里、寬約一百五十公里,擁有鎳礦和通往北極的良港。這座鎳礦非常重要;其在二戰期間是納粹帝國唯一的戰略金屬來源。從這裡開採的礦產會通過陸路運往瑞典與芬蘭在波羅的海的港口,然後再通過輪船運往挪威各地。這處礦產仍然很受關注,但當然不如北極海岸的那塊土地受矚目,畢竟後者攸關著對數千平方英里、富含天然氣與石油的北極大陸架的開採權。

由於芬蘭和瑞典並沒有化石燃料礦藏,因此它們對這些潛在的財富早已垂涎已久(當然,它們也很羨慕自己的挪威鄰居)。問題是,只有在俄羅斯輸掉戰爭並割讓領土的情況下,它們才有可能奪取佩察莫。這也許就是芬蘭和瑞典在2022年得到的承諾,當時有許多觀察家確實認為這是有可能實現的。

這個假設——我稱之為佩察莫理論——本來只是一個沒人會相信的瘋狂臆測。直到最近,川普公開要求將格陵蘭和加拿大併入美國。現在這個假設聽起來變得非常合理。

雖然加入明確針對特定國家的(例如北約就是針對俄羅斯而存在的)的軍事聯盟在國際法上沒有什麼問題,但從更微妙的角度而言,此舉仍然破壞了國際秩序,增加了戰爭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說瑞典與芬蘭採取了不智的魯莽之舉。


IS:佩察莫與格陵蘭有什麼關係?


RZ:兩者皆可以通往北極大陸架,但當然格陵蘭更合適。北極地區擁有全球僅存的尚未開發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它們至今仍是不可替代的能源。儘管大家都在談論綠色能源,並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來建設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但全世界對化石燃料的生產與消耗仍然居高不下。隨著川普上台,這種需求只會繼續增加。歐洲的右派政黨並不看好綠能。德國的另類選擇黨承諾要拆除所有醜陋的風車——它們真的很醜。但石油峰值是確實存在的;即使是產量最高的油田也已接近枯竭。全球最大的常規油田−沙烏地阿拉伯的加瓦爾油田正在慢慢枯竭。這意思是——如果你想要更多能源,那就繼續往下鑽吧,寶貝,鑽吧。但要從哪裡鑽呢?北極現在就是唯一的希望。


IS:所以你認為川普是認真想要併吞格陵蘭?


RZ:還有加拿大。他是非常認真的。一旦真的實現這一點,美國就能掌控一半以上的北極架,緊隨其後的是俄羅斯。這兩個國家將控制90%以上的北極,剩下的部分則主要歸挪威所有。但要注意的是,要是沒有俄羅斯的明示或默許,美國絕不可能併吞這兩個國家。因為此舉顯然不符合中國的利益。中國的軍事實力很強大,可是距離該地區太遠,如果俄羅斯不打算介入,中國就毫無辦法。

因此,就像我們今天看到的,這筆交易的內容就是俄羅斯佔領烏克蘭,並得以向整個歐洲投射其影響力,尤其是東歐與中歐,至於美國則獲得加拿大與格陵蘭,並再次支配整個美洲大陸。門羅主義與勃列日涅夫主義正在死灰復燃——它們是來復仇的。


IS:為什麼事情會演變成這種局面?僅僅是因為爭奪能源嗎?


RZ:不只如此。世界經濟更根本的問題是產能過剩。在扣除成本、風險和通脹之後,已經沒有什麼大的領域可以讓投資人獲利了。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加入資本主義陣營,各國的消費力皆已達到瓶頸。資本的逐利空間正在變得越來越小。地球幾乎已經完全全球化,再沒有利潤可以榨取了。

這種情況並非第一次發生,過往的歷史已經提供了幾個可能的走向:全球大戰、惡性通貨膨脹和領土擴張。為了有效解決困境,現在需要一場規模堪比二戰的戰爭來摧毀全球資本的很大一部分——至少20−30%。烏俄戰爭的規模太小,無法達到這個目的。只要燒掉半個歐洲——比如,從莫斯科到柏林或巴黎——就夠了。但在今天,這樣的戰爭很容易就會升級成為核戰,然後一發不可收拾。

惡性通貨膨脹同樣也是如此;儘管它能有效地摧毀資本,但對統治階級的風險太大,因為可能會引發後果難以預料的革命——20世紀30年代的德國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已經看到新冠疫情造成通膨飆升,無論它到底是自然還是人為的,結果導致精英階層的大洗牌——特別是在美國。


IS:那麼接下來就要開始領土擴張是嗎?


RZ:就是這樣。唯一的問題是,吞併加拿大和格陵蘭恐怕仍不足以讓美國擺脫死亡經濟螺旋。從人口的角度來看,加拿大太小(不足四千萬),格陵蘭島更是不值一提(約五萬)。還有,加拿大已經非常發達,這意味著除了天然氣和石油之外,美國企業沒有什麼大規模投資的空間。儘管吞併它們將有利於美元和美國經濟,但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IS:那該怎麼辦?


RZ:往南走。將美國與墨西哥合併。這會增加一億三千萬人口,並帶來無限的投資機會——基礎設施、房地產、觀光旅遊等等。


IS:但川普可討厭墨西哥移民了!


RZ:這是自然。如果不併吞墨西哥領土,光是吸納人口是沒有意義的。這就像不是買下鄰居的房子,而是把他們一家人接到自己家裡住一樣。


IS:但吞併墨西哥會徹底改變美國的人口結構,乃至改變這個國家的本質。將來西班牙語會取代英語嗎?


RZ:我不這麼認為,儘管西班牙語可能很快會在美國變得像英語一樣普遍。我同意這次合併會改變美國的人口結構與民族性。然而,這些變化即便在今天也在持續發生,只不過速度比較緩慢而已。吞併是一種先發制人的選擇,好讓美國精英能夠控制這個自發的進程。


IS:中國有辦法阻止這些擴張計畫嗎?中國不可能支持美國擴張,哪怕這意味著他們可以趁機吞下台灣。


RZ:中國...是的,他們不會樂見它發生。但如果俄羅斯不打算介入,他們就無能為力,而且俄羅斯似乎已經與美國達成了共識。


IS:但中國在烏克蘭戰爭中幫了俄羅斯很大的忙,要是沒有中國的支持,俄羅斯的處境會更艱難!普京怎麼能背叛自己的盟友?


RZ:嗯,確實,中國人提供了不少幫助,但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他們這樣做終究也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況且,這些援助其實相當有限——甚至比西方對烏克蘭的援助還要少得多。你看,俄羅斯人根本不信任中國人。在他們眼中,中國才是背信棄義的一方,對他們來說這是最不可饒恕的。


IS:你是指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那些事嗎?


RZ:沒錯。史達林過世後,在20世紀60年代初,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曾一度空前強大、勢不可擋。但毛澤東拒絕譴責史達林的個人崇拜,他寧願與蘇聯決裂,好維持自己的個人崇拜。

當基辛格和尼克森在70年代訪華時,中國人選擇與魔鬼做了交易。他們出賣了自己的共產主義靈魂,以換取美國市場所許諾的財富。魔鬼遵守了這份協議五十年,而中國人更是用了三十年的時間才真正開始享受它。與此同時,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卻失去了大量的第三世界國家,它們有不少轉向了毛主義,與蘇聯分道揚鑣。隨著西方放棄布雷頓森林體系,採用無視債務上限的貨幣政策,蘇聯最終在與西方的爭霸中失敗得一塌糊塗。

從克里姆林宮的角度來看,縱然蘇聯犯下了種種錯誤,但導致其解體的罪魁禍首卻是中國的背叛。如今,魔鬼開始向中國人索取代價,俄羅斯人則冷冷地看著中國人跑來向自己求援。從俄羅斯的角度而言,背著中國與美國達成協議,只不過是對中國過去的背叛行為的禮尚往來。

最後但並非最不重要的一點(我不想這麼說,但這是事實)是,俄羅斯精英不管在文化、精神,以及很遺憾的種族上,都還是與西方精英而非中國的統治精英更親近。


IS:那麼,你對2025年有沒有什麼預測呢?


RZ:我在很久以前就預測過,只有當盧布變得比格里夫納更值錢時,烏克蘭人才會認輸。1996年烏克蘭貨幣誕生時,其與盧布的兌換比為1:6。但自從廣場革命後,格里夫納的價值就在每況愈下。如今,這一比例為1:2.4——距離平價還很遠。最近的一次最低值出現在2022年9月,為1:1.5。當時大多數人都認為俄羅斯已經錯失了勝利的機會,而我卻認為它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事到如今,自2024年8月以來格里夫納與盧布的兌換比告訴我,戰爭仍遠未結束。

我的另一個預測是,最後解決掉澤連斯基的不會是俄羅斯人,而是烏克蘭人自己。這對於再次埋葬兩個兄弟國家之間的恩怨非常重要。別忘了,惡名昭彰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二戰戰犯斯捷潘・班德拉(Stepan Bandera)最後就是被來自利沃夫的烏克蘭人博格丹・斯塔辛斯基(Bohdan Stashynsky)刺殺的。還有羅曼・舒赫維奇(Roman-Taras Shukhevych)也是被帕維爾・蘇多普拉托夫(Pavel Sudoplatov)殺害,後者也是烏克蘭人。

第三個預測是,遺憾的是,烏克蘭戰爭不會那麼容易結束。波羅的海國家或許會加入戰局。這些國家的精英們非常清楚,一旦普京獲勝,他們就會因為自己站隊烏克蘭而付出慘重的代價。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Mark Rutte)就說了,到時他們(精英階層)恐怕就要學習俄語了。儘管這聽起來已足夠恐怖,但現實或許還會更糟。例如將來他們的子孫得去莫斯科或聖彼得堡讀書。

更要命的是,該地區的反俄情緒正空前高漲,並且現在頒布的一些措施明顯是為了民眾做好與俄羅斯開戰的準備,這讓我非常擔心。


IS:你認為波羅的海戰爭到時會怎麼結束?


RZ:大概會像該地區過去的其它戰爭一樣。美國不會向這些北約國家伸出援手,沒有美國,這些國家就是獨木難支。屆時它們將為自己的愚蠢付出慘痛的代價。我很希望哥特蘭島能繼續屬於瑞典,波恩霍姆島能繼續屬於丹麥,因此這兩個國家務必要三思而後行。


IS:你有什麼建議要給讀者?


RZ:做好準備。事情或許會進展順利,但老實說,那機率跟奇蹟發生沒有兩樣。情況可能會迅速惡化,到時候才反應過來就太遲了。想像一下現在是1938年,距離歐洲陷入大戰只剩下幾個月的時間。

如果你事先知道了,你會採取什麼行動?我的建議是——現在就去做。



4 則留言:

  1. 感覺共慘中國有事了

    回覆刪除
  2. ฅ⁠^⁠•⁠ﻌ⁠•⁠^⁠ฅ 謝謝,很有趣味性的歷史課堂。怪不得外子很喜歡歷史這科目。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