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unlimitedhangout.com/2022/06/reports/leslie-wexners-inner-demon/
By Whitney Webb
1985年,萊斯利・韋克斯納(Leslie Wexner)成為了億萬富翁。也是在這一年,這位華衣服飾公司(The Limited,現名L Brands)的董事長決定開始打造自己的公眾形象。這種“重塑”自己形象的努力最初是始於一連串阿諛奉承的報導。第一個配合韋克斯納進行他的個人公關活動的是紐約的知名媒體,例如《紐約雜誌》和《紐約時報》。
《紐約雜誌》在1985年8月5日刊登了一篇封面故事,標題是〈黃金單身漢:萊斯利・韋克斯納的憂鬱〉(The Bachelor Billionaire: On Pins and Needles with Leslie Wexner)。儘管文中充斥著當時正值中年的韋克斯納滿臉笑容與擁抱朋友的照片,還有對他的商業手腕及其本人“紳士”、“溫柔”的性格的吹捧,可是這篇文章的其中一個主題卻是圍繞著韋克斯納身上的心靈問題或精神疾病,取決於讀者自己的靈性觀點。
《紐約雜誌》這篇文章一開頭就寫道:
“就在萊斯利・韋克斯納成為億萬富翁的那天早上,他醒來時卻充滿了惶恐,而且這不是第一次發生。他經常因為盤踞在自己身上的dybbuk(附鬼)而被嚇醒,後者一直不停地戳刺著他,使他的靈魂發癢,他稱之為shpilkes(意第緒語中的“針”)。有時,他會在哥倫布大道上努力地想要甩掉它,或駕著保時捷試圖從它身邊逃開,或乘坐自己的私人飛機,但它最後總是會回來,跟著他一天中的第一杯咖啡、第一場會議一起回來,繼續纏著他不放。”
人們可能會將上文中的shpilkes,它在意第緒語中字面上的意思是“針”或“尖刺”,解釋成是某種神經質、躁鬱或焦慮,彷彿韋克斯納只是他身上的焦慮的化身。然而,他在這篇文章中卻一再提到了dybbuk這個字,這一點非常重要。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韋克斯納在文中還繼續描述了這個就好像真的是一個實體的東西,以及他與它之間的密切關係。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附鬼是一個猶太民間傳說中的概念,其指的是“一種失去肉身的靈體,由於其生前的罪孽而淪為孤魂野鬼,直到它找到可供自己附身的活人。”與被暫時困在人間但從本質上仍是善良的maggid或ibbur不同,附鬼幾乎總是被認為是惡意的,所以它在英語中一般被翻譯成“惡魔”。《紐約雜誌》的這篇文章也是這麼翻譯的。
文章的作者茱莉・鮑姆戈爾德(Julie Baumgold)是這樣形容韋克斯納身上的附鬼:“這個惡魔每天早上總是與韋克斯納同時醒來,然後開始與他展開拔河。”照理說,韋克斯納可以選擇像maggid(善魂)或ibbur(祖靈)這些更好聽的名字來稱呼那個指導他的生活與商業決策的實體,尤其是他正在接受一家全國雜誌的採訪。相反地,韋克斯納卻偏偏選擇這個特殊的術語,它對於數十年來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以塑造猶太人在美國與以色列的形象與地位的他來說似乎具有特別的意義。
文章繼續指出,韋克斯納從孩提時起就一直被這個附鬼糾纏不放,甚至連他的父親都發現了,其稱這東西為“噁心鬼”。據韋克斯納自述,這個附鬼總是會讓他感覺自己彷彿正在被“融化”,並伴隨著持續不斷地“精神上的刺痛感”。污鬼曾在他年輕時的某個時候離開過他,直到1977年才又再次回來,當時四十歲的他正在自己位於科羅拉多州韋爾(Vail)的渡假山莊附近爬山,結果差點被凍死。韋克斯納說,他在這次特別的旅行中重新遇見了那個在他童年時期出現過的附鬼,而後者已決心要“改變他的人生”。
他告訴《紐約雜誌》,在這個附鬼的驅使下,他開始“四處漂泊”、“想要得越來越多”甚至想著要“吞併其它比自己的規模大得多的公司”。換句話說,他變得越來越渴望金錢與權力,而且這樣的慾望彷彿沒有止盡。韋克斯納後來更形容這個附鬼是“他的天才中的一部分”。
韋克斯納進一步描述附鬼說,它“讓他失去了平衡,情感也出了問題,一部分的他——那是他最珍視、最珍貴的屬於一個男孩子的部分——現在卻正在逐漸落後(於附鬼)。”這很符合其它猶太媒體對這個術語的定義,包括《猶太紀事報》(Jewish Chronicle)曾發表過一篇有關於它的專題文章。那篇文章首先將這個術語定義為“附身在(一個人的)靈魂中的惡魔”,然後它繼續指出:“dybbuk源自於一個希伯來語動詞,本來是用來描述虔誠的靈魂返回上帝身邊。這兩種狀態就像是互為鏡像。”按照韋克斯納對這個寄宿在他體內的東西的稱呼與描述,這個實體——附鬼——似乎正在漸漸佔據主導地位,而他的真實自我與靈魂卻“落後”且發育不良,導致他越來越認同該實體而不是自己。
這一點也反映在了《紐約雜誌》文章中的結論一段:
“萊斯利・韋克斯納提起他沉重的黑色行李箱,駕駛著他的挑戰者(Challenger)走了,他的附鬼就坐在他旁邊,一邊不耐煩地嘲弄與戳刺著他,這個小惡魔才是他真正的摯愛。然後這個附鬼轉過了臉。它長什麼樣子?‘它長得就跟我一樣,’萊斯利・韋克斯納說。”
除了靈性層面的問題之外,從上面的引文中也可以推測,韋克斯納很可能患有某種精神障礙,所以他才會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人格,它們一直不停地在他的內心中互相角力。令人震驚的是,他居然毫不避諱向一家知名的媒體談論自己身上的怪事,這篇文章的作者讓韋克斯納的“惡魔”貫穿了全文,並熱情地讚揚著他的商業頭腦。然而,也許韋克斯納的“附鬼”經歷最令人不安的地方在於,無論它是真實的還是想像的,在這篇文章發表的前後那些年裡,韋克斯納已經透過他的“慈善事業”而在美國與其它地方的猶太社區中建立了巨大的影響力。他透過其中一些慈善計畫,例如韋克斯納基金會(Wexner Foundation)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猶太領袖,然後還有其他人,像是超級集團(Mega Group)與其他億萬富翁也加入了這些計畫,他們有許多人還與犯罪組織有聯繫,這些人一直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要重塑美國的猶太社區,以及美國與以色列之間的關係。
對於一個在猶太社區中如此具有影響力的人,何況他還公開表示自己聽從於一個“附鬼”,為什麼卻沒有人對他在這個民族−宗教群體中扮演的角色提出質疑?考慮到韋克斯納在近年來引起了人們的越來越多猜疑,尤其是他的得意門生兼數十年來最親密的夥伴傑佛瑞・愛潑斯坦(Jeffrey E. Epstein)更已經被曝光是一個戀童癖者與性販運罪犯,這一切就顯得尤其反常。韋克斯納是否就是在他的附鬼唆使下才與愛潑斯坦走在了一起,乃至決定提供他財務上的支持,好讓他能對未成年人犯下那些可怕的罪行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