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conspiracyarchive.com/Articles/Bush-Family-Hammer.htm
by Deanna Spingola
____________________
1989年,喬治・H.W・布希總統啟動了一項耗資數十億美元的戰略,名曰“鐵鎚計畫”(Project Hammer),該計畫試圖利用有針對性的大規模投資來摧毀蘇聯經濟,包括洗劫蘇聯的國庫、破壞盧布穩定、資助1991年8月KGB對戈巴契夫發起的政變,以及掠奪蘇聯大部分的能源與軍火工業。這些戰利品隨後都被移交給了國際銀行家和跨國企業。2001年11月1日,布希王朝的二把手小布希以“國家安全”為由簽署了第13233號行政命令,將歷任總統的決策紀錄通通列入機密,尤其是他父親在1990−1991年間的一連串決策。
從此之後,公眾便再也無法瀏覽這些紀錄(註1)。1991年6月,葉利欽在訪美期間與老布希討論了俄羅斯的政變陰謀。與此同時,葉利欽也不忘特地去拜會紐約美聯儲主席傑拉德・柯里根(Gerald Corrigan,註2)。
憑藉著總統行政命令的背書,在道德上充滿疑慮的“鐵鎚計畫”變成了一項在法律上完全合法的行動。
當然,即使是希特勒的所作所為在法律上也是“合法的”,因為他可以直接操控法律來合法化自己的行徑。雷根簽署的許多行政命令實際上都是由他的副總統老布希或其他同仁起草的,最初提出鐵鎚計畫這個構想的很可能是雷根時期的CIA局長威廉・凱西(William Casey),他曾在二次大戰期間通過艾倫・杜勒斯(Alan Dulles)來指揮戰略情報局(OSS)在歐洲的活動。在進入OSS體系之前,凱西曾在經濟戰略委員會(Board of Economic Warfare)工作,該委員會的目標是要找出“希特勒的經濟軟肋”(註3)。艾倫・杜勒斯是約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的哥哥,並曾在1953−1961年擔任CIA局長。他是華爾街的蘇利文&克倫威爾律師事務所(Sullivan & Cromwell)的資深合夥人,這家律師事務所的客戶包括了洛克菲勒帝國及其它信託、企業和卡特爾巨頭。
鐵鎚計畫是由CIA特務和其他國家安全機構的人員組成。老布希在過往為了進行各種非法活動,已經建立了許多秘密渠道。因此,(1)該計畫將使用秘密、非法的資金來進行未經批准的秘密行動(2)美國公眾與國會都將被徹底蒙在鼓裡。鐵鎚計畫最初的目標是要粉碎共產主義,這個不斷壯大的政治哲學和社會運動曾經受到國際銀行家的資助,直到後來它逐漸超出了他們的控制。於是,在老布希的領導下,“瓦肯集團”〔Vulcans,這是外界對小布希後來在2000年總統大選召集的外交政策顧問團隊的暱稱——譯註〕對蘇聯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註4)。
瓦肯集團重掌大權
在之後的小布希政府中,瓦肯集團一般被外界認為是溫和派,領導這群人的是出身外交關係協會(CFR)的康朵麗莎・萊斯(Condoleezza Rice),她的任務要彌補當時要競選總統的小布希在外交政策方面的不足。萊斯曾在老布希手下擔任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蘇聯和東歐事務顧問,並見證了蘇聯解體與兩德統一。理查德・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羅伯特・布萊克威爾(Robert Blackwill)、史蒂芬・哈德利(Stephen Hadley)、理查德・珀爾(Richard Perle)、道夫・扎克海姆(Rabbi Dov S. Zakheim)、羅伯特・佐立克(Robert Zoellick)和保羅・伍夫維茲(Paul Wolfowitz)都是這個重掌大權的瓦肯集團的一員。其他幾位關鍵人物還有迪克・切尼(Dick Cheney)、喬治・舒爾茨(George P. Shultz)和科林・鮑威爾(Colin Powell),他們雖然都很有影響力,但嚴格上並不屬於瓦肯集團。上述所有這些與老布希有關係的人後來都在小布希的政府中繼續呼風喚雨、把持重要的戰略職位。
理查德・珀爾和保羅・伍夫維茲兩人均曾被指控是以色列間諜。國會和FBI的調查證實了這些指控。扎克海姆和他的家人是葉希瓦集體莊園(Yeshivat Sha’alvim)的熱衷支持者,這是一個以向學生灌輸強烈的愛國主義而聞名的以色列教育團體(註5)。
至於上述的其他人則幾乎都是新美國世紀計畫(PNAC)的成員,這個智庫成立於1997年春天,其目標是要不惜一切代價來提升美國在全球的影響力。該智庫的董事長兼聯合創辦人是威廉・克里斯托(William Kristol),其父歐文・克里斯托(Irving Kristol,CFR成員)被公認是美國新保守主義的教父,他生前一直在大力提倡馬克斯・沙特曼(Max Shachtman)與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的思想,前者是著名的猶太復國主義者,後者是芝加哥大學的政治學教授。與威廉・克里斯托一起創立新美國世紀計畫的另一位創辦人是羅伯特・卡根(Robert W. Kagan,CFR成員)。克里斯托還與約翰・帕德赫羅茨(John Podhoretz)一起在1995年9月17日創辦了《標準週刊》(Weekly Standard Magazine),並親自出任編輯,直到2009年8月易主之前,它本來一直歸魯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所有。這份由威廉・克里斯托和弗雷德・巴恩斯(Fred Barnes)共同擔任編輯的“保守派”雜誌極力支持中東戰爭和逐年升高的軍事預算,這使得它成為了許多最受歡迎的“保守派”談話節目主持人心目中的《聖經》。克里斯托也是曼哈頓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的受託人,該研究所是由CIA局長威廉・凱西創立,其成員亦幾乎都是前CIA官員。
瓦肯集團從一個秘密金庫獲得了近乎無限的資金,它有很多不同的名字——黑鷹信託(Black Eagle Trust)、馬可仕黃金、山下黃金、金百合寶藏或達勒姆信託(Durham Trust)。這一切要從裕仁天皇時代的日本開始說起,當時天皇任命了他的弟弟秩父宮雍仁親王來領導一個被稱為金百合的組織,該組織成立於1937年11月,就在臭名昭彰的南京大屠殺事件發生之前,就在日軍於各處戰場勢如破竹的同時,金百合組織在整個亞洲展開了肆無忌憚的劫掠行動,他們有一支專門由珠寶商、金融專家以及冶煉專家組成的團隊(註6)。儘管納粹同樣也沒少洗劫他們入侵的國家,但其規模與縝密程度仍無法與日本人相比。在盟軍開始反攻後,金百合組織不得不從新加坡轉移陣地到馬尼拉,並在那裡調動大批的奴工和戰俘開挖了總計一百七十五個藏寶處。這些地下洞穴保存著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黃金及其它奇珍異寶,其中一些後來被著名的冷戰先鋒愛德華・蘭斯代爾(Edward G. Lansdale)發現了,他率領人馬找到了部分的藏寶處。杜魯門和後面的歷任總統都在國會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利用這些資金來資助CIA在世界各地的顛覆行動。中東的動亂有很大一部分就該歸咎於這些非法資金資助的行動。這些寶藏的其中一小部分成為了費迪南德・馬可仕的巨大財富來源。馬可仕與CIA合作了幾十年,他們利用金百合資金來賄賂各國支持越戰。作為回報,馬可仕被允許通過澳洲的代理人出售價值超過一兆美元的黃金(註7)。
1944年7月,來自四十四個國家的元首們在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一場討論如何重建戰後世界經濟的會議,同時與會的眾人還決定要建立一個全球政治行動基金,它將以黑鷹信託作為名目,成為對抗共產主義、賄賂政治領袖、拉攏美國盟友、操縱外國選舉和其它違憲秘密行動的金庫。當然,負責管理這個基金的政客們也能從中撈到不少油水。最初掌管這個基金的是戰爭部長亨利・史汀生(Henry Stimson),約翰・麥克洛伊(John J. McCloy,後來的世界銀行主席)、羅伯特・洛維特(Robert Lovett,後來的國防部長)以及羅伯特・安德森(Robert B. Anderson,後來的財政部長)則從旁提供其它協助(註8)。安德森後來在英屬西印度群島開設了安圭拉商業交易銀行,並因為從事非法離岸銀行業務和逃稅而被定罪。他害得投資者們損失了大約四百四十萬美元。結果,他卻只被象徵性地關了一個月。他還被軟禁了五年,但他本來應該要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可是審案的帕爾米耶里(Palmieri )法官卻認為安德森只是在代表“政府高層”做事,並且為國家做出了“傑出貢獻”(註9)。從1945−1947年,大量的黃金和白金就這樣神不知鬼不覺地流入了世界各地的大型銀行。
這些鉅款都屬於黑鷹信託。由於其中立地位,瑞士銀行在保護這些資金這方面發揮著至為重要的作用。這些資金後來便被用於對抗共產主義、政治賄賂以及操縱義大利、希臘和日本等國家的選舉(註10)。史汀生和麥克洛伊兩人直到卸下公職之後仍一直參與著黑鷹信託的管理。羅伯特・安德森曾陪同麥克阿瑟將軍一起參觀過那些藏寶處,並在後來成為艾森豪內閣的成員(註11)。為了守護黑鷹信託的秘密,華盛頓的官員們於是堅稱日本人從來沒有掠奪那些被他們入侵的國家。任何想要公開真相的日本官員都會遭到囚禁或“被自殺”,這是CIA的慣用手法(註12)。德國人向數千名受害者支付了賠償,只有日本人卻還是假裝彷彿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那些反對剝削第三世界國家的外交政策的軍官則不是自殺身亡就是離奇死亡,包括巴頓將軍、史沫特萊・巴特勒(Smedley D. Butler)和詹姆斯・弗瑞斯特(James V. Forrestal)。
所以,瓦肯集團試圖粉碎共產主義與贏得冷戰所做的努力,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都不離開日本當年大肆掠奪積攢下來的資金。
隨著小布希在2000年贏得總統大位,儘管有賄選疑雲,還有傑布・布希疑似故意剝奪佛羅里達州選民的投票權〔傑布・布希在當時被曝光疑似刻意對佛州的文書系統動手腳,導致許多黑人選民被列為有嚴重犯罪前科而喪失投票資格——譯註〕,瓦肯集團再次掌握了大權。他們還進行了其它非法活動,例如證券詐欺與洗錢。為了防止一些決定脫離組織的成員說出真相,像暗殺和非法監禁這樣的事情他們也沒少幹過。他們每個人都在完成摧毀蘇聯這個目標的過程中獲得了豐厚的利益。
1991年9月,老布希和艾倫・格林斯潘,兩人都是朝聖者學會(Pilgrims Society)的成員,在黑鷹信託的支持下發行了兩千四百億美元的非法債券,以試圖在經濟上戰勝蘇聯,並將蘇聯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牢牢置於西方投資者的控制之下,他們的企圖與渴望藉此清除某些國內寡頭的普京可謂一拍即合。這筆兩千四百億美元的非法債券後來就被順理成章合法化成了美國納稅人買單的國債(註13)。為了掩蓋兩千四百億美元的巨款,美聯儲在兩個月內迅速將貨幣供應量增加到了9/11發生之前的數字,最後吞下這筆帳的都是美國納稅人(註14)。
接管俄羅斯工業
1997年,阿莫科石油公司(BP Amoco)斥資五億美元收購了俄羅斯石油集團西丹科公司(Sidanko)10%的股份,一舉成為俄羅斯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者。接著秋明石油公司(Tyumen Oil )也在1999年買下了西丹科最重要的子公司−契諾戈爾石油公司(Chernogorneft),使得阿莫科石油先前的投資簡直變成了笑話。秋明石油曾向阿莫科石油提議一起經營契諾戈爾公司,但後者對此不感興趣(註15)。1998年10月,哈伯頓能源服務公司(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與莫斯科的秋明石油達成了協議。他們將合作開採西伯利亞西部的四個油田,首當其衝的是薩莫特洛爾科耶油田(註16)。秋明石油已探明這片油田的儲量下看四十三億桶,上看六十一億桶,據估每天能開採與加工的原油數量分別是四十二萬桶和二十三萬桶。秋明石油預計要通過四百家零售店銷售這些汽油(註17)。2002年,哈里伯頓公司與俄羅斯第五大原油生產商西伯利亞石油公司(Sibneft)簽署了一項協議,後者將使用哈里伯頓公司提供的新技術來開採油田,哈里伯頓公司則會提供企劃管理方面的協助(註18)。
在政府的核准下,俄羅斯秋明石油公司(Tyumenskaya Neftyanaya Kompaniya)於1995年正式成立。今天俄羅斯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是TNK-BP,在原油產量方面更位居全球前十。該公司成立於2003年,是BP在俄羅斯的石油與天然氣公司和AAR集團(Alfa, Access/Renova)旗下的公司合併而成。BP和AAR各擁有TNK-BP百分之五十的股份。TNK-BP的股東擁有斯拉夫石油公司(Slavneft)50%的股份(註19)。這可以說是俄羅斯企業史上最重大的一筆交易,負責居間協調的是眾達律師事務所(Jones Day)的莫斯科合夥人弗拉基米爾・萊希特曼(Vladimir Lechtman)。眾達律師事務所是一家全球公司,在世界各地擁有三十間辦公室和兩千兩百名律師。作為俄羅斯第二大石油公司的TNK-BP擁有近十萬名員工,並一手控制著薩莫特洛爾油田(註20)。
普京獲得了作為合作者的經濟回報,同時他也樂得趁機清除一些礙事的實業家。
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Mikhail Khodorkovsky)是尤科斯公司(Yukos)的經理,他透過自己的梅納捷普銀行(MENATEP)以一億六千八百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尤科斯公司,並將其發展成俄羅斯數一數二的石油巨頭,梅納捷普銀行是自1917年以來俄國第一家私有化但卻以腐敗而飽受詬病的銀行,到了1998年8月時它已瀕臨破產,但它仍在1995年參加了政府舉辦的一次備受爭議的國企私有化拍賣會。梅納捷普銀行在1999年8月開庭的艾維斯瑪公司(Avisma)訴訟案中被列為被告(註21),據說該銀行曾在1991年蘇聯解體前後協助非法轉移蘇聯國庫中的大量資金(註22)。霍多爾科夫斯基的其它公司還從西方那裡借了數億美元(註23)。他最終在2003年10月25日被捕,並在2005年6月因為詐欺和逃稅而被判處八年徒刑。坊間有傳聞說他已經被普京視為政治上的威脅,他陸續收拾了許多過去靠著收購國有資產而大賺一筆的企業家。尤斯科石油公司被拆分出售,以償還其積欠的兩百八十億美元稅金,並在之後被轉售給了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註24)。
霍多爾科夫斯基被捕後,他與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秘密商業關係才終於曝光,雅各布・羅斯柴爾德(Jacob Rothschild)接手了霍多爾科夫斯基手上尤斯科公司26%的股份,而他在尤斯科公司董事會的席位則被迪克・切尼擔任哈里伯頓公司CEO期間該公司的前總裁埃德加・奧爾蒂茲(Edgar Ortiz)取而代之。切尼在作為哈里伯頓公司的總裁與CEO的時候與阿塞拜疆共和國國家石油公司(SOCAR)結下了深厚的交情(註25)。1997年11月,預見到山雨欲來的切尼迅速做出決定,拔擢奧爾蒂茲成為哈里伯頓的下一任總裁(註26)。尤斯科公司後來在2003年10月3日與規模較小的西伯利亞石油公司合併,成為俄羅斯最大、世界第四大的石油與天然氣巨頭(註27)。2007年5月11日,哈里伯頓公司宣布他們與秋明州立石油與天然氣大學(Tyumen State Oil and Gas University)達成協議,要在俄羅斯開設一座新的員工培訓中心,以促進他們在該國及周邊地區的業務發展。 目前他們正在積極培訓來自哈薩克斯坦、荷蘭、挪威、俄羅斯和英國五個國家的學生(註28)。哈里伯頓公司從TNK-BP那裡獲得了價值三千三百萬美元的合同,內容是要開發西伯利亞西部的烏斯特−沃克什油田(註29)。
9/11事件——黑色掩蓋行動
有三家頂級的證券經紀商都在世貿中心設有辦事處,它們分別是建達公司(Cantor Fitzgerald)、歐洲經紀公司(Euro Brokers)和加邦國際資本(Garbon Inter Capital)。
後來11號航班所撞擊的地方恰好就是建達公司辦事處所在的樓層下方。建達公司很可能與美國情報機構有關係,其既是美國最大的證券經紀商,顯然也是這場恐怖攻擊的主要目標。然後沒過幾分鐘,世貿中心北塔空置的二十三樓跟著發生了爆炸,剛好在FBI辦公室和二十五樓加邦國際資本辦事處的正下方,這場爆炸引起的大火從二十二樓一路延燒到了二十五樓。與此同時,北塔的地下室也爆炸了(註30)。
北塔的地下室有一間金庫,裡面存放著價值將近十億美元的黃金,據報導其中大部分都在9/11發生之前被轉移了。然而,美國政府持有的數千億美元債券卻都隨著那場爆炸而付之一炬。
美聯儲在市中心的辦公室並未直到受到恐攻影響(因為他們已提前將所有東西都搬去了遙遠的安全地點),其在當天下午就獲得了緊急授權,將價值兩千四百億美元的債券通通進行電子化清算(註31)。然後,175航班在九點多的時候撞上南塔七十八樓,即歐洲經紀公司辦事處所在的八十四樓下方(註32)。歐洲經紀公司的經理布萊恩・克拉克(Brian Clark)聽見了多次爆炸聲,飛機撞擊引起的火災顯然並不足以造成這麼多爆炸。
9/11事件的背後牽扯著過去十年來的許多金融不當行為,它們引起了FBI在1997−1998年的至少九項調查,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在此之前已經為CIA效命了二十年的奧薩瑪・賓拉登突然宣布將把美國視為頭號敵人。很多針對那些金融不當行為的調查報告都被存放在六號樓、七號樓以及北塔的二十三樓。如果這些調查能夠繼續下去,黑鷹信託的存在遲早會紙包不住火(註33)。七號樓沒有直接被飛機撞上,卻仍在下午五點二十分三十三秒轟然倒塌,但其實七號樓早在上午九點的時候就已經被清空了,當時有疏散人員聲稱在大樓內已經發生了零星的火災,且已有人因此喪命。
到了2008年甚至更早的時候,這些秘密債券的價值已經達到了數兆美元。
最初是為了對抗蘇聯與贏得冷戰而發行的債券都被存放在世貿中心某些經紀商的金庫中,而它們後來都被2001年9月11日那天的一把火燒光了,本來它們應該要在2001年9月12日進行結清與清算(註34)。負責追查這些債券的聯邦機構−海軍情報局(ONI)好巧不巧就是當天五角大樓被撞擊的地方。五角大樓原本預計要在2001年9月16日完成翻修工程。然而,本來應該隨時監控國內所有軍事演習的ONI卻不知道為什麼在這時出了紕漏〔9/11那天在美國境內很奇怪的正好有許多與劫機有關的軍事演習正在進行,導致北美的防空系統一時間完全搞不清楚接獲的情報到底是演習還是真的恐攻——譯註〕,如果他們在那天早上有照常監控國內正在進行的軍事演習,就會意識到這些演習的目的純粹只是用來分散這場攻擊的注意力。
無論撞上五角大樓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海軍指揮中心和海軍作戰情報局(CNO-IP)局長辦公室都沒能躲過此劫(註35)。五角大樓有一百二十五人因為這次襲擊喪生;其中百分之三十一都在海軍指揮中心。海軍情報局辦公室有四十名工作人員,其中有三十九人全數喪生(註36)。
2001年9月10日,美國國防部長唐納・倫斯斐承認五角大樓有兩兆三千億美元的預算已經不翼而飛。“就像他們說的,我們被自己的錨鍊纏住了。我們現在用的還是十幾年前的金融監督系統。據估計,至少有兩兆三千億美元已不知所蹤。另一個問題是五角大樓內部的各個樓層往往很難共享情資,因為它們通常都被儲存在數十個無法輕易瀏覽或互不兼容的技術系統中。”(註37)在第二天的恐攻發生後,這件事很快就被人們忘記了。當時正在五角大樓要翻修的區域工作的會計師、簿記員和預算分析師全都不幸罹難。會計資料與數據的消失將導致人們再也無法追蹤這些錢的去向。我非常肯定一定有人知道它們去了哪裡。當然,這不僅僅是怠忽職守這麼簡單而已,這實際上是嚴重的侵吞國家財產(註38)。道夫・扎克海姆在那時正好是國防部的首席財務官(註39)。1993年,扎克海姆在SPS國際公司(SPS International)任職,它是國防承包商−系統規劃公司(Planning Corporation)的一部分,該公司的另一家子公司−三達公司(Tridata Corporation)曾參與過1993年世貿中心“恐怖”攻擊事件的調查(註40)。
某些曾見證了1991年冷戰落幕的國家安全官員也成為了此次襲擊的蒙難者。
他們和其他數百名無辜喪命者一起葬身於世貿中心和五角大樓。他們的死亡可能是為了掩蓋黑鷹信託的存在,及其在這五十多年來資助的各種非法活動。這場大規模的破壞,以及因此喪生的無數性命,都是為了掩蓋“骷髏會”與其幫凶“企業會”(Enterprise,註41)長年來的違法行為。企業會是一個由冷戰中的強硬派人士秘密成立於20世紀80年代的法西斯團體,並與哈里伯頓公司的私人保安部隊、統一教(Moonies)等團體有緊密的合作。同樣與企業會有所牽連的還有花旗銀行,以及CIA幕後操控的紐甘漢德銀行(Nugen Hand)和BCCI。
雙面計畫
1991年,A.B・克朗加德(Alvin B.“Buzzy”Krongard)被任命為亞歷克斯布朗銀行(Alexander Brown and Sons)的CEO,並在1994年升任董事會主席。銀行家信託公司(Bankers Trust)在1997年收購了亞歷克斯布朗銀行,並將其改組成為BT亞歷克斯布朗(BT Alex Brown)。作為合併的一部分,克朗加德將其個人對亞歷克斯布朗的投資都轉讓給了銀行家信託。他也跟著成為了銀行家信託的副主席,並因此接觸了不少涉入毒品洗錢活動的富有客戶。經過一年的人脈累積後,克朗加德在1998年加入(或者按邁克爾・魯珀特〔Michael Ruppert〕的觀點是重新加入)CIA,他的朋友、CIA局長喬治・特內特(George Tenet)很看重他在精英圈中操辦私人銀行業務的手腕。後來參議院的調查證實了這家私人銀行公司很積極地在參與毒品洗錢和企業犯罪活動(註42)。2000年1月28日,雷金納德・豪(Reginald Howe)與GATA正式向法院提起訴訟,指控美國有些銀行在市場上非法傾銷美國財政部的黃金。
德意志銀行(其於1999年收購BT-亞歷克斯布朗)、美國財政部、艾倫・格林斯潘、美聯儲、花旗銀行和大通銀行都是本案中的被告。傑拉德・柯里根也被指控故意知情不報(註43)。克朗加德在2001年3月16日成為CIA的執行主任,基本上就相當於營運長或該機構的第三號人物。黑水公司的埃里克・普林斯(Erik Prince)與美國政府簽訂的第一份合同正是任職於CIA的克朗加德所促成,後來他也成為了黑水的董事。
據數據分析師理查德・華格納(Richard Wagner)估計,在2001年9月11日的災難發生前後,世貿中心的電腦交易所總共湧入了超過一億美元的非法交易。
一名德意志銀行員工證實,在第一架飛機撞上世貿中心的大約五分鐘前,德意志銀行在世貿中心辦公室的電腦系統曾突然遭到駭入,系統中的文件都被迅速上傳到了一個不明地點。這名員工後來成功逃出生天,但他的許多朋友卻沒這麼幸運。從他在公司的職位來看,他一定很清楚德意志銀行的子公司亞歷克斯布朗究竟參與了多少內幕交易。
參議員卡爾・萊文(Carl Levin)還聲稱,亞歷克斯布朗實際上只是涉入洗錢疑雲的二十家美國著名銀行之一而已(註44)。
安德烈亞斯・馮・比洛(Andreas von Bülow)是德國社會民主黨黨員(1969−1994),也是國會情報服務委員會的成員,該委員會可以接觸許多機密消息。馮・比洛還是負責調查白領犯罪的沙爾克−戈洛德科夫斯基(Schalck-Golodkowski )調查委員會的一員。 他估計那些在 9/11前進行內部交易的投機者賺進了總計約一百五十億美元的利潤。
據比洛告訴《每日電訊報》說:“如果事情真的像我說的一樣,那麼整個美國政府都應該被逮捕入獄。”
他還說:“他們在幕後偷偷銷毀了所有證據,他們編造了所謂聽命於賓拉登基地組織的十九個穆斯林恐怖分子的故事,這一切都是為了掩蓋他們自己的秘密行動。”他繼續說道:“我相信美國政府內一定有人在監守自盜,而且(華府)拒絕提供任何證據來證明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恰恰證實了我的猜測。”(註45)
《CBS》曾在9月26日報導稱有七個國家正在調查這些涉及超過一億美元的不正常交易。《路透社》和《紐約時報》及其它主流媒體也提到,為了揪出潛在的犯罪活動或金融攻擊行動,CIA會定期監控任何異常交易與違規經濟行為。
事實上,CIA使用了一個叫做PROMIS的軟體來分析這些交易活動(註46)〔PROMIS後來被曝出早已被以色列的摩薩德植入了後門軟體,摩薩德利用PROMIS竊取了各國的許多情報,詳見我們過去翻譯過的愛潑斯坦系列——譯註〕。
很多研究人員都認為,金融市場的交易表明了那些投機客早已預見了9/11事件、雙子星大樓和五角大樓的遇襲,這似乎並非空穴來風。其中有一筆兩百二十萬美元的交易,雖然看上去不多,卻始終無人認領。曾經由克朗加德經營的亞歷克斯布朗更是事先買入了聯合航空的股票看跌期權。
克朗加德在2004年被小布希任命為CIA的執行主任,以表彰他長年來的貢獻(註47)。
在2001年9月6−7日間,芝加哥期權交易所買入了四千七百四十四份聯合航空的看跌期權,卻只買入了三百九十六份的看漲期權。如果那四千多份看跌期權真的是被有先見之明的人買下,他們將因此賺進約五百萬美元。9月10日,芝加哥交易所又接收了四千五百一十六份美國航空的看跌期權,看漲期權則只有七百四十八份。這意味著一些內部人士可以藉此套利至少四百萬美元。這樣的買進量很不尋常,因為它比正常的數字要多出了六倍(註48)。
摩根史坦利添惠公司(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 & Company)擁有世貿中心二號樓的四十三−四十六、五十六、五十九−七十四樓,在黑色星期二之前的三個交易日中,其買入了兩千一百五十七份10月的均價四十五美元的看跌期權。與之相比,9月6日之前平均每天只有二十七份看跌期權交易。恐攻發生後,摩根史坦利的股價從48.90美元跌至42.50美元。假設那兩千份看跌期權真的是為了趁著即將到來的恐攻而購買的話,它們的購買者至少可以從中套利一百二十萬美元。
2001年10月12日之後,美國政府便再也絕口不提貿易違規行為(註49)。
這場慘烈的災難對那些陰謀分子來說有兩個目的——先是這場陰謀的直接策劃者從中套取了極大的利益,而他們在國會的幫凶則抓住機會頒布了更多限制公民自由的政策,使得人們不是選擇順從,就是只能沉默。
____________________
NOTES:
[1] Collateral Damage: U.S. Covert Operations and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September 11, 2001 by E.P. Heidner, pp. 4-5
[2] Ibid, p. 20
[3] Ibid, pp. 4-5
[4] Ibid
[5] September 11 Commission Report by E. P. Heidner, 2008, p. 108
[6] Gold Warriors, America’s Secret Recovery of Yamashita’s Gold by Sterling and Peggy Seagrave, Verso Publishing, 2003, pp. 32-43
[7] Ibid, pp. 318
[8] Ibid, pp. 14-15
[9] Ex-Treasury Chief Gets 1-Month Term in Bank Fraud Case by Frank J. Prial, New York Times, June 28, 1987
[10] Gold Warriors, America’s Secret Recovery of Yamashita’s Gold by Sterling and Peggy Seagrave, Verso Publishing, 2003, p. 5
[11] Ibid, p. 98
[12] Ibid, p. 102
[13] Collateral Damage: U.S. Covert Operations and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September 11, 2001 by E.P. Heidner, pp. 4-6
[14] Ibid, p. 29
[15] Tyumen Oil of Russia Seeks Links to Old Foes After Winning Fight By Neela Banerje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2, 1999
[16]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Enters Into Alliance Agreement With Tyumen Oil Company, Press Release, October 15, 1998, http://www.halliburton.com/news/archive/1998/hesnws_101598.jsp
[17] Ibid
[18] Halliburton Press Release, Halliburton And Russian Oil Company Sibneft Sign Framework Agreement, February 7, 2002, http://www.halliburton.com/news/archive/2002/corpnws_020702.jsp
[19] TNK-BP, Our company, http://www.tnk-bp.com/company/ [20] Russia’s largest field is far from depleted By Jerome R. Corsi, Word Net Daily, November 04, 2005, http://www.worldnetdaily.com/news/article.asp?ARTICLE_ID=47219
[21] Collateral Damage: U.S. Covert Operations and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September 11, 2001 by E.P. Heidner, p. 28
[22] Mikhail B. Khodorkovsky, Source Watch, http://www.sourcewatch.org/index.php?title=Mikhail_B._Khodorkovsky
[23] Russia’s Ruling Robbers by Mark Ames, Consortium News, March 11, 1999, http://www.consortiumnews.com/1999/c031199a.html
[24] “Sovest” Group Campaign for Granting Political Prisoner Status to Mikhail Khodorkovsky, February 7, 2008
[25] Halliburton Man to Sub for Khodorkovsky, Simon Ostrovsky, Moscow Times, April 30, 2004 as noted in the September 11 Commission Report, p. 233; See also Arrested Oil Tycoon Passed Shares to Banker, Washington Times, November 2, 2003
[26] Halliburton Press Release, Ortiz Named President Of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November 19, 1997, http://www.halliburton.com/news/archive/1997/hesnws_111997.jsp
[27] Russia: Yukos-Sibneft union forms world’s No. 4 oil producer, Global Finance, Jun 2003, http://mikhail_khodorkovsky_society.blogspot.com/
[28] Halliburton Opens Russia Training Cente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May 11, 2007, http://www.ibtimes.com/articles/20070511/halliburton-training.htm
[29] Halliburton gets Russia work, Oil Daily, January 26, 2006, http://goliath.ecnext.com/coms2/summary_0199-5579583_ITM
[30] Collateral Damage: U.S. Covert Operations and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September 11, 2001 by E.P. Heidner, p. 2
[31] Ibid, p. 29
[32] Ibid, pp. 2
[33] Ibid, p. 28-29
[34] “Sioux City, Iowa, July 25, 2005 TomFlocco.com , According to leaked documents from an intelligence file obtained through a military source in the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ONI), on or about September 12, 1991 non-performing and unauthorized gold-backed debt instruments were used to purchase ten-year “Brady” bonds. The bonds in turn were illegally employed as collateral to borrow $240 billion — 120 in Japanese Yen and 120 in Deutsch Marks — exchanged for U.S. currency under false pretenses; or counterfeit and unlawful conversion of collateral against which an unlimited amount of money could be created in derivatives and debt instruments…” from Cash payoffs, bonds and murder linked to White House 9/11 finance, Tom Flocco, tomflocco.com
[35] Collateral Damage: U.S. Covert Operations and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September 11, 2001 by E.P. Heidner, p. 45
[36] Ibid, p. 2
[37] Rumsfeld’s comments were on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web site but have been understandably removed, http://www.defenselink.mil/speeches/2001/s20010910-secdef.ht
[38] The War On Waste Defense Department Cannot Account For 25% Of Funds — $2.3 Trillion, http://www.cbsnews.com/stories/2002/01/29/eveningnews/main325985.shtml
[39] September 11 Commission Report by E. P. Heidner, 2008, p. 108
[40] Following Zakheim and Pentagon Trillions to Israel and 9-11By Jerry Mazza, July 31, 2006, http://www.rense.com/general75/latest.htm
[41] Collateral Damage: U.S. Covert Operations and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September 11, 2001 by E.P. Heidner, p. 6
[42] Crossing the Rubicon, 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Empire at the End of the Age of Oil by Michael C. Ruppert, New Society Publishers, Canada, 2004, p. 56
43] Collateral Damage: U.S. Covert Operations and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September 11, 2001 by E.P. Heidner, p. 28
[44] Crossing the Rubicon, 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Empire at the End of the Age of Oil by Michael C. Ruppert, New Society Publishers, Canada, 2004, pp. 243-247
[45] USA staged 9/11 Attacks, German best-seller by Kate Connolly, National Post & London Telegraph, November 20, 2003
[46] Crossing the Rubicon, the Decline of the American Empire at the End of the Age of Oil by Michael C. Ruppert, New Society Publishers, Canada, 2004, pp. 243-247
[47] Ibid, pp. 243-247
[48] Ibid, pp. 243-247
[49] Ibid, pp. 243-247
看樣子,紙好像能包住火••
回覆刪除但他們騙不了所有人,比如你不就是嗎?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