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vigilantcitizen.com/moviesandtv/the-esoteric-interpretation-of-pinocchio/
By Vigilant Citizen
1940年上映的《木偶奇遇記》是迪士尼的經典之作,至今仍備受全世界的大人小孩喜愛。然而,鮮有人知的是,這個充滿童趣的故事實際上卻隱含著一個基於神秘學教誨的深刻靈性寓言。現在就讓我們來好好認識這部作品誕生的來龍去脈與它試圖傳達的弦外之音吧。
我第一次看《木偶奇遇記》是在小時候和我弟弟一起吃著Fugee-O餅乾的時候,當時我們看的是錄影品質不是很好的VHS錄影帶。我很喜歡那隻小蟋蟀吉明尼(Jiminy Cricket)及其琅琅上口的隨口唱。不過那個馬車伕真的把我嚇壞了,我實在不太喜歡進入水底下的那個部分。基本上這就是我對這部迪士尼經典電影的全部印象,直到最近在一個慵懶的星期天晚上,我忽然在電視上轉到了這部電影的數位修復版,於是我本著懷舊之情決定乾脆就看下去。結果原本應該是一次有趣的回憶之旅竟帶來了完全出乎意料的發現:我現在可以說,《木偶奇遇記》是我這輩子看過最發人深省的電影之一。這是一個關於靈性與現代社會的巨大寓言嗎?我是否發現了某種神秘學啟蒙的含義?總之我立刻開始研究起《木偶奇遇記》的起源,結果果不其然證實了我的所有猜測。
毫無疑問,這部電影如今已是流行文化中最家喻戶曉的代表之一。有多少人沒看過這部電影?反過來說,又有多少人從未看懂《木偶奇遇記》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小木偶努力想要成為一個真實的小男孩,這背後其實蘊含了一個深邃的靈性故事,並深植於神秘主義傳統。通過一個同修的眼光,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關於“做好人”、“不說謊”的兒童故事是如何反映出對智慧與靈性啟蒙的追求。《木偶奇遇記》對現代社會的嚴峻一面進行了一針見血的描述,同時也提供了逃脫這一陷阱的方法。接下來我們將從作者的背景和文學靈感來源開始解析《木偶奇遇記》隱藏的諾斯底寓意。
《木偶奇遇記》的起源
《木偶奇遇記》最初是由義大利作家卡洛・洛倫齊尼(Carlo Lorenzini,筆名卡洛・柯洛迪)創作於1881-1883年的故事。洛倫齊尼的作家生涯始於報紙(Il Lampione&Il Fanfulla),他經常在報上發表針貶時弊的諷刺故事。他在1875年投身兒童文學創作,並繼續藉此抒發自己的政治理念。比方說,《小喬尼漫遊義大利》(Giannettino)系列便經常將義大利統一掛在嘴邊。
“洛倫齊尼十分熱衷於透過可愛友好、無理頭的角色來作為寓言傳達自己的想法。他從1880年開始創作《小木偶的故事》(Storia di un burattino),又名《木偶奇遇記》,並每週在《兒童雜誌》(Il Giornale dei Bambini,義大利的第一份兒童報紙)上連載。”
——《維基百科》
《木偶奇遇記》在1883年正式出版,這是一個童話故事,講述一個頑固的木偶為了變成真正的男孩而歷經重重冒險。
洛倫齊尼的作品不僅僅具有政治含義。他的創作,尤其是《木偶奇遇記》其實還有現代讀者經常忽視的形上學含義。要充分理解洛倫齊尼的作品,首先需要知道他是一名共濟會員。在一篇名為《皮諾丘,吾之兄弟》(Pinocchio, mio Fratello)的文章中,義大利共濟會員喬瓦尼・馬勒沃提(Giovanni Malevolti)談到了洛倫齊尼的共濟會背景:
“雖然沒有關於卡洛・柯洛迪加入共濟會的官方紀錄,但它幾乎已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共濟會員、常被認為是共濟會的官方史學家的阿爾多・莫拉(Aldo Mola)就非常肯定這一點。柯洛迪的個人經歷似乎也能夠作為佐證:他在1848年發表了一篇文章《光照》(Il Lampione),並自述此文是為了‘照亮(illuminated)所有在黑暗中搖擺不定的人們’;同時他還自認是‘馬志尼的狂熱信徒’(馬志尼是著名的義大利共濟會員與革命家)。”
另外,柯洛迪的名字確實也出現在了共濟會英格蘭總會館的名單中,裡面列出了許多知名的共濟會員。
馬勒沃提繼續說道:
“《木偶奇遇記》有兩種閱讀方式。第一種適用於我稱之為‘門外漢’的讀者,可能是一個小孩子,通過這種方式的閱讀只會知道小木偶是如何命運多舛。第二種是從共濟會的角度閱讀,這時濃厚的象徵主義將會使本來單純且線性的故事變得完整。”
——喬瓦尼・馬勒沃提《皮諾丘,吾之兄弟》
洛倫齊尼是遵循神秘學文本的古老傳統來創作《木偶奇遇記》:說一個簡單的故事,在讓大眾欣賞之餘卻也保留了只有“內行人”才讀得懂的含義。
電影解析
柯洛迪的原著與迪士尼的電影有很多不同之處。電影的劇情簡化很多,皮諾丘也變成了一個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角色,而不是原著中冥頑不靈、忘恩負義的形象。不過,電影依然保留了原著大部分的元素,其所要傳達的訊息並沒有改變。
誕生
電影從義大利木雕師傑佩托(Geppetto)正在雕刻一具木偶開始。他將木偶雕刻的十分傳神,但它依然是沒有生命的木偶。在某種意義上,傑佩托可以說是象徵著柏拉圖和諾斯底教所說的德謬歌(Demiurge)。“Demiurge”一詞在希臘語中的含義是“製造者、工匠或手工業工人”。用哲學術語來說,德謬歌是創造物質世界的“次等神”,他只能創造出不完美的東西,而這些東西也都被困在他創造的物質世界之中。傑佩托的房子裡擺滿了他親手製造的鐘錶,你也知道,鐘錶的用途就是測量時間,時間正是物質世界最強大的束縛之一。
“脫離豐溢界(pleroma)的德謬歌開始了他的創造,我們的物質軀殼以及我們因為這副皮囊而必須經歷的一切痛苦都是這位不朽的次等神的傑作。”
——曼利・霍爾(Manly P. Hall)《歷代秘教》(Secret Teachings of All Ages)
傑佩托製作了一個木偶,但他意識到自己還是需要“更偉大的上帝”的幫助,才能賦予皮諾丘需要的神聖火花,使他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孩”,或用神秘學術語來說是一個光照者。所以他怎麼做呢?答案是他選擇“對著星星許願”。他向更偉大的上帝(共濟會的宇宙建築師)祈求垂憐,懇求祂賜予皮諾丘生命。
然後,代表偉大上帝的“藍仙女”降臨人間,並為皮諾丘灌注心之火花,也就是諾斯底教徒所說的“知性”(Nous)。
“諾斯底派基督徒相信人類必須通過知性(萬有之心)來獲得救贖,知性是一個比德謬歌還要崇高的靈性存在,其賦予了人類不朽的意識。”
——同上
藍仙女贈予了皮諾丘生命與自由意志。但即便獲得了生命,他卻仍然不是一個“真正的男孩”。根據神秘學派的教誨,真正的生活只有在接受了啟蒙之後才算開始。在此之前的一切都只不過是皮囊衰老腐敗的過程。當皮諾丘問:“現在我是一個真正的男孩了嗎?”時,藍仙女回答說:“還不是,皮諾丘。傑佩托的願望能不能實現全都取決於你。你要證明自己的勇敢、誠實和無私,總有一天你一定會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孩。”
這種追求自力更生與自我進步的主題非常有諾斯底主義/共濟會色彩:精神救贖必須通過自律、自覺和強烈的意志才能實現。共濟會員一般喜歡用粗糙與完美的方石(Rough and Perfect Ashlar)的寓言來闡述這個道理。
“在思辨共濟會體系中,粗糙的方石象徵著尚未接受啟蒙的共濟會員。完美的方石象徵著已經被點化,努力追求正道和啟蒙的共濟會員。我們可以在副手(Fellowcraft)的級別中看見粗糙與完美的方石的寓言。這個寓言想傳達的道理是,教育與知識是一個人提升自己的精神和道德狀態的不二法門。就像人類一樣,每塊完美的方石最初都曾經有過粗糙不堪的時候。憑著教育、修養和兄弟之愛,人將成為符合美德的矩尺和造物主賜予的圓規所劃定的模樣。”
——共濟會教育中心(Masonic Lodge of Education)
如同共濟會員通過將粗糙的方石變得光滑來象徵啟蒙的過程,皮諾丘也是從一塊粗糙的木偶開始他的旅程,學習在旅途中磨平他的稜稜角角,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孩。然而,這不需要依靠任何外在之物來實現。只有內在的煉金術嬗變才能帶給他所需的啟蒙。他要歷經生活的波折、不向誘惑低頭、保有自己的良知(由那隻蟋蟀來象徵),總之他必須踏上正道。踏上正道的第一步是上學(象徵知識)。人生中的各種誘惑也正是從這時開始迅速向皮諾丘襲來。
名利的誘惑
在去學校的路上,皮諾丘被分別叫做誠實約翰(一聽就知道不值得信任的名字)和吉迪恩的一狐一貓給攔住,牠們千方百計想要說服他什麼才是“成功的捷徑”:演藝事業。於是皮諾丘不顧良心的勸阻,選擇跟隨牠們一起走,結果被賣給了惡毒的操偶師史壯波雷(Stromboli)。
在四處表演的過程中,皮諾丘開始越來越沉溺於“捷徑”帶來的好處:名聲、財富,甚至是辣妹木偶。
然而,皮諾丘卻很快便意識到這種表面上的成功的巨大代價:他不被允許回去看他的父親(造物主),而他辛苦賺來的錢全都進了他的“操控者”史壯波雷的口袋,他已經完全可以想像等到自己老到沒有力氣表演時會是什麼下場了。
對演藝界的一個相當殘酷的寫照,不是嗎?說到底,他終究只是一個任人提線的...木偶。在看清“捷徑”的真面目後,皮諾丘意識到自己闖下了大禍。他像動物一樣被關進籠子,任由殘忍的操偶師擺佈。他被騙出賣了自己的靈魂。
皮諾丘後來設法找回了自己的良心(蟋蟀)並試圖逃跑。然而,不管有多少良心都無法拯救他脫離險境,就是那隻蟋蟀也打不開籠子的鎖。現在只有上天的垂憐才救得了他,但在他向藍仙女(上帝的使者)誠實之前,他首先得對自己誠實。
世俗享樂的誘惑
好不容易回歸正途後,皮諾丘卻又再次被誠實約翰攔住,牠引誘皮諾丘去“快樂島”,那是一個沒有學校(知識)和法律(道德)的地方。孩子們可以恣意在那裡吃喝玩樂、抽煙打架,但其實這一切都在馬車伕的掌控之下。
快樂島是對“世俗生活”的隱喻,也就是無知、追求立即且低級的滿足的生活。馬車伕在一旁鼓勵這種行為,因為他很清楚這是創造奴隸的完美方法。沉迷於這種愚蠢生活的男孩們最後都變成了驢子,被馬車伕逼著上礦山工作。這又是一個相當殘酷的寫照,只不過這次諷刺的是無知的群眾。
皮諾丘自己也變成了一頭驢子。用神秘學術語來說,現在的他正沉溺於自己的物質自我,陷入獸性而喪失靈性。故事的這一部分其實是在致敬阿普列尤斯(Apuleius)的《金驢記》,這是一部在共濟會等神秘學校中備受推崇的經典作品。
重拾良知的皮諾丘成功逃出了快樂島,這座世俗生活的牢籠。
啟蒙
皮諾丘本想著要回家與父親團聚,但回到家後卻發現房子裡空無一人。他這才得知原來傑佩托被一隻鯨魚給吞進了肚子裡。皮諾丘於是主動跳入水中並被鯨魚吞下,好救出他的創造者。這是他最後的啟蒙儀式,象徵著他要擺脫愚昧人生的黑暗(以鯨魚的子宮為象徵),獲得靈性的光照。
卡洛・柯洛迪在這裡同樣參考了著名的靈性啟蒙故事:《約拿書》。這個故事在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中都十分出名,亦為神秘學校所傳頌。
“約拿是《約拿書》的主角。上帝命令約拿前去尼尼微宣講祂即將摧毀此城的預言,‘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但約拿不從,並試圖去‘躲避耶和華’,想逃到他施去。結果海上突然狂風大作,水手們立刻意識到這不是普通的風暴,他們通過抽籤問卜得知約拿是一切的罪魁禍首。約拿承認了,並告訴他們只要把他丟進海裡,就可以平息風暴。水手們先是嘗試想讓船順利靠岸卻一再失敗,最終不得不將他扔進海裡,果然一切因此重新恢復風平浪靜。約拿被上帝特意準備的一條大魚吞進肚裡,並在裡面過了三天三夜,後來又奇蹟般的獲救(1:17)。在第二章中,被吞進肚的約拿急著向上帝禱告,並承諾他這次一定會遵守命令。於是上帝命令大魚將約拿吐出來。”
——《維基百科》
曼利・霍爾這麼解釋了約拿和鯨魚的神秘學象徵含義:
“當被用作邪惡的象徵時,魚代表大地(人的低級本性)和墳墓(神秘學派的墳塚)。就這樣,約拿在‘大魚’的肚子裡待了三日,就跟基督在墳墓裡待了三日一樣。有些早期教父認為吞下約拿的‘鯨魚’是天父的象徵,祂在這位倒霉的先知被扔進海中時接納他進入自己之中,直到他抵達安全的地方。約拿的故事實際上是一個啟蒙的隱喻,‘大魚’代表了人被扔出船(出生)落入海裡(生命)後,被無知的黑暗所吞沒。”
——曼利・霍爾《歷代秘教》
皮諾丘歷經重重磨難,終於走出無知的黑暗。他從墳墓裡復活,猶如耶穌基督。現在的他總算如願成為一個“真正的男孩”,也就是擺脫物質束縛、擁抱更高自我的啟蒙者。小蟋蟀吉明尼從藍仙女那裡獲得了一枚金勳章,象徵皮諾丘的良心從粗糙的金屬經歷嬗變變成了純金。至此,“偉大的工作”(Great Work)終於宣告完成。接下來還有什麼事可做呢?當然是一場瘋狂的手風琴派對啦!
結論
從同修的角度來看,皮諾丘的故事絕不是一連串莫名其妙的冒險,而是具有深刻象徵含義的靈性寓言。電影中看似毫無意義的細節訴說了一個深奧的真相,或至少是誠實的有些殘酷的社會評論。卡洛・柯洛迪在《金驢記》和《約拿書》等形而上經典的啟發下撰寫了一個現代版本的啟蒙故事,而這是共濟會最看重的追求。儘管華特・迪士尼與共濟會的關係一直以來都眾說紛紜,但選擇這個故事作為迪士尼工作室製作的第二部動畫電影應該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電影中添加的許多象徵性細節都反映出對柯洛迪原著中的神秘學含義的透徹理解。考慮到《木偶奇遇記》的無數次再版發行及其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成功,可以說全人類都見證了他的啟蒙之路,卻很少有人理解它的完整含義。
與我們過去總是在挖掘各種陰險寓意的文章相比,皮諾丘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難得的反映出神秘學教誨高尚一面的例子。通過自我努力以達到更高的境界當然也是許多宗教的主題。總之,《木偶奇遇記》是一個充滿共濟會色彩的故事,它同時也凸顯了在幕後掌控大眾媒體的人們的哲學信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