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Andrew Collins(著有《天鵝座之謎》〔The Cygnus Mystery〕、《天使的後裔》〔From the Ashes of Angels〕、《眾神的起源》〔Origins of the Gods〕)
____________________
說起不明飛行物,你首先會想到什麼?是宇宙飛船跟外星人?是與天外來客的接觸?還是軍方的掩蓋、內幕人士的爆料和全面的公開揭露?大概八九不離十都是這些吧,這也不令人意外,畢竟自這類奇怪的物體開始出現在天空中以來,最常見的解釋就是認為它們是來自其它星系的高度進化生命駕駛的太空飛船。除此之外,我們經常用“飛行”、“盤旋”、“靜止”或“著陸”來描述UFO的行為,這無疑都加深了它們應該是太空飛船的印象。
1952年在紐澤西州帕塞克(Passaic)上空拍攝到的UFO
不自覺的先入之見
作為一位為此寫過多本著作的UFO調查員,我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這個領域的時候也相信UFO應該是停在太空軌道上的母艦派遣到地球的偵察艇,或者如果它們太小而無法載人的話,也有可能是受操控的裝置,像是探測器,它們被派來觀察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
然而,我很快就意識到這種對UFO現象的機械性解釋是有問題的。有一些近距離目睹過UFO的目擊證人在過去也曾經有遇過超自然現象(幽靈、鬧鬼、鬼影,等等)的經歷,而且他們都認為自己在這方面算是有特殊體質的人。這怎麼可能呢?難不成UFO還會只特別在某些類型的人面前現身,還是說這些人其實都在說謊或患有精神疾病?更不可思議的是,有些目擊者還聲稱UFO彷彿能夠回應他們的想法,就好像它們以某種方式察覺到了他們心裡的念頭。這根本說不通,畢竟如果你看到一架波音747飛過,它絕不可能會因為你正在看著它而改變方向或停下,但有些UFO卻會這麼做。
在雅克・瓦萊(Jacques Vallee)和約翰・基爾(John Keel)等傑出的UFO學家的著作啟發下,我開始意識到UFO現象其實並不像我一直以來所以為的那麼簡單。事實上,經過七年的UFO調查,其中絕大部分是我以UFO調查員網路(UFOIN)的特派員身份進行的,這是一個由英國UFO研究協會(BUFORA)和《飛碟評論》(Flying Saucer Review)雜誌合作營運的組織,我對用外星人假設來解釋UFO的想法可以說是徹底破滅了。我開始認為整個方向根本從一開始就錯了。於是我放棄了對UFO的調查,轉而開始將目光放到其它類型的古代與現代謎團上。
地球光
然而,就在那時我遇見了一本書,而這改變了一切。這本書就是保羅・德弗羅(Paul Devereux)出版於1982年的《地球光》(Earth Lights,註1),當時他是《靈線追蹤者》(The Ley Hunter)雜誌的編輯,他在這本了不起的著作中巧妙地證明了許多神秘的光點和不明物體(我不是很喜歡使用“飛行器”這個說法)現象其實大部分都是因為與地質本身有關的電磁活動所造成的,比如斷層線、構造板塊和富含特定礦物的大型礦床,像是石英和金屬礦物。這是因為有些岩石在受到壓力時就會釋放出被稱為電子的亞原子粒子,這些粒子一旦進入空中就會形成可見的光。
德弗羅在《地球光》中甚至提到這些發光物,它們佔了UFO目擊事件的絕大多數,可以對人類的意識做出反應。他還舉了一個例子,在他還是學生的時候,他曾經在天空中看到一個無定形的物體在他眼前變形,彷彿是專門表演給他看一樣。
在《地球光》及其續作《地球光的啟示》(Earth Lights Revelations,註2)中,德弗羅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證明現代大部分的UFO其實都是這種全球共有的現象的變體,並且這種現象已經為人類所熟知有數百或數千年,甚至古人還可能是特意選在一些經常出現這種異光的地方來建造聖地。
等離子結構
這種觀點徹底改變了我對UFO的看法,在接下來的三十年裡我繼續朝著這個方向研究,試圖徹底弄清這個現象的本質。我最後的結論是,很多UFO極有可能實際上是由一種叫做等離子體(電漿)的星雲狀物質構成的,它是除了固體、液體和氣體之外的第四態物質;事實上,其它所有物理物質最初也都是從等離子體產生出來的。等離子體可以通過激發氣體來產生,這麼做會使電子從其原子核中分裂出來,然後撞向其它原子,令其失去自己的部分電子。如此一來就會引發連鎖反應,逃逸出來的電子將形成一個自我發生(self-generated)的電磁場。
與此同時,等離子體會產生數百萬個微小的光子,這就像一盞燈泡忽然被點亮,這個閃閃發光的物體就是科學上所說的等離子團。它們一次可以維持幾微秒到幾分鐘的時間;有時甚至更長。等離子團可以很小,也可以有幾米寬或超過。它們可以單獨也可以成群出現。從外表上看,它們可以是球形、橢圓形或不同顏色的光,甚至可以變成奇怪的光霧或形似固體的結構,例如典型的UFO。它們能一分為二又合二為一,消失不見又重新出現,或是迅速從眼前消失。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它們都會出現。那些離等離子環境太近的人可能會碰到靜電反應、電磁干擾、電氣設備失常、噁心和暈眩,甚至是引起像看見異象、幻覺或開悟之類的變革性體驗。
等離子團產生出來後究竟是如何維持存在至今仍是科學上的未解之謎。我們只知道宇宙中有99%的物質都是等離子體,並且它還是解開從恆星內部的核聚變到中子星、黑洞、白洞、閃電的形成、太陽耀斑、北極光甚至是你家的智慧型電視如何運作等各種現象的關鍵!
1993年3月有人在英格蘭多夫代爾山谷(Dovedale Valley)目擊兩個正在跳舞的等離子團的想像圖
超越時空
物理學家常簡單地將等離子體視為一種電離氣體,這是對它的極大誤解,因為它是一種非常獨特的物理狀態,並且它的行為看上去就像是有知覺,猶如活生生的生物,並且與許多UFO目擊事件有關(註3)。同樣重要的是,等離子體似乎能夠造成多維空間的產生。
也就是說,等離子體不是在三維空間與一維的時間,而是在四維空間中活動(註4)。如果確實如此,這就意味著等離子團也許可以形成一個接觸高維空間的入口,對時空結構產生輕微的扭曲。
泡泡宇宙
這些正是我在拙作《外星能量》(Alien Energy,1994)與特別是《追光》(LightQuest,2012)中探討的想法(註5)。我主張有些UFO綁架事件或消失的時間(missing time)其實應該是當事人意外進入由等離子體造成的高電荷電磁空間導致的結果。他們不小心闖入了其它時空,進入我推測的四維或多維空間,這是一種能夠暫時覆蓋我們的物理宇宙的泡泡宇宙(註6)。這種現象似乎可以與當事人的思想產生雙向互動,所以這些空間往往會變成符合當事人認知的模樣,不管是外星飛船還是妖精仙境(在中世紀尤為常見),或者如果當事人特別虔誠,他會以為自己來到了天國。發生在這種暫時性的現實中的體驗總是十分“逼真”。然後,在離開泡泡宇宙並重新回到正常的時空後,當事人常常會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了幾小時、幾天、幾星期,甚至在有文獻紀錄的一些罕見情況下,已經過去了好幾年。
等離子UFO的想像圖,其散發的電磁場強烈到足以扭曲時空。
眾神的起源
我在與葛雷格・李特(Greg L. Little)合著的新書《眾神的起源》(Origins of the Gods,由埃里希・馮・丹尼肯〔Erich von Däniken〕為本書作序,註7)中對這些想法進行了進一步的延伸。我們的結論是,鑒於等離子結構或等離子團所展現出的智能,換句話說,絕大多數(但並非全部)的UFO實際上很可能是跨維度智慧生命在透過等離子空間來拜訪這個世界。
前空間的世界
因此,並不是等離子空間本身有生命,而是理論物理學家大衛・玻姆(David Bohm)所說的“始源智慧體”(proto intelligences)在通過這些空間活動,玻姆認為這些生命體可以利用等離子空間來進行跨維穿梭(註8)。所以可以說等離子體就像是一條通道,讓來自四維或多維空間的智慧生命體能夠來到我們這個由三維空間與一維時間構成的物理世界。玻姆說這種更高維度的空間應該是一種非局域的媒介(意思就是它與正常的時空沒有直接的聯繫),玻姆的同事、偶爾與他合作撰寫論文的巴希爾・希利(Basil Hiley)將其稱為前空間(pre-space,註9)。
N維生物
我們姑且將出沒在等離子空間中的智慧生命體稱為N維生物,N在這裡代表的是涉及的維度數量,可以是四維、五維、十一維甚至更高,我們無法確定;總之我們就稱他們為N維生物,或是簡稱為N生物。這些生物是許多被認為是UFO的發光物現象最可能的始作俑者,至於當他們不在我們的物理宇宙現身的時候都待在哪裡,這是我們在後面要討論的問題。
沒有人有辦法想像一個N維生物的模樣,因為他們從本質上是四維的,但這是他們在涉入所謂的綁架事件中時常在人們面前顯現出的模樣之一。這是一位藝術家對1976年8月發生在緬因州阿拉加什(Allagash)的外星接觸事件中的一個實體的描繪。
來自太空的訪客
這並不是說所有UFO都只是讓N維生物趁機現身的等離子空間。早在1963年,美國宇宙學家、天文學家和NASA顧問卡爾・薩根(Carl Sagan)就在一篇論文中提出,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地球很有可能已被無數外星訪客造訪過(註10)。他甚至主張應該從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文獻中尋找與這些訪客有關的線索。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有些出現在我們天空中的不明物體確實是外星人的飛船,不過要用這種方式來解釋絕大部分的不明物體是絕對錯誤的。可以肯定大多數的UFO現象其實都是受智慧生命體控制的等離子團,它們可以從不同的層面與我們互動,甚至是充當進入四維或更高維空間的入口,N維生物可以在這些空間中與我們直接交流。
文明的誕生
從所有這些可能性中衍生出的是一個科學至今仍無法回答的更大問題,那就是如果N維生物確實存在,他們是否曾對人類的演化產生過什麼影響。除了像UFO作家埃里希・馮・丹尼肯在他的全球暢銷書《眾神的戰車》(Chariots of the Gods,註11)中提出的古代太空人,是否還有別的什麼也影響了人類文明的誕生?人類從兩百萬年前的東非大裂谷出現以來突然取得的各種創新與技術進步,是否其實與這些跨維度智慧生命體有關?
卡塞姆洞穴
以色列特拉維夫附近的卡塞姆洞穴(Qesem Cave)是一個很重要的證物,最近在這裡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可以追溯到四十萬年前的薩滿教活動證據。證據是一對天鵝的翼骨,它被刻意從天鵝的屍體中取出並封存,顯然是要用於儀式性活動(註12)。
僅此一項就足以引起我們對這個原始智人遺跡的關注,事實上我還特地為了它遠赴以色列,與在卡塞姆洞穴進行挖掘的考古學家交談,以便更好地瞭解四十萬年前的薩滿教活動。我在《眾神的起源》的第一章中交代了整個來龍去脈,這座洞穴的居民還會使用多面的石球來作為與其它世界接觸的媒介。
石頭學校
然而,與此同時卡塞姆洞穴的居民卻也正在成為當時的地球上最聰明的人。在那裡出土了最古老的人類技術創新的證據之一。其中包括最早的“罐裝食品”,一種非常特別的保存鹿腿骨內珍貴且富含營養的骨髓的方法、最早的“冰箱”,一種用燃灰來長時間儲存食物與獸皮的方法、已知最早批量生產的精密刀器工具、最早的常用爐膛、最早用火來鍛造與軟化石材,甚至還有一所“石頭學校”,學生們會在那裡學習如何敲擊燧石、製作石器(註13)。
這些創新正好就發生在卡塞姆人開始紀錄下他們與來自其它世界的智慧生命體的接觸的時候,這絕非巧合。很有可能正是這些智慧生命體指導了人類的技術創新。
一位在四十萬年前的卡塞姆洞穴中進行儀式的薩滿,注意他使用的多面石球。
上帝之山
現在肯定有讀者會說:好吧,但這一切與UFO和外星人到底有什麼關係?跟那些據說影響了人類文明興起的古代太空人又有何干?答案是,在卡塞姆洞穴不遠外恰好有一座山,這座山對後來以色列民族的誕生非常重要。它的名字叫基利心山(Mount Gerizim),在《聖經》中曾被認為是上帝最初的居所(註14)。更重要的是,按照生活在這座山上且據說是原始以色列人真正後裔的撒瑪利亞人的說法,上帝時常會化身為舍姬娜(Shekinah)降臨在山上,這是一種神聖的光芒,在希伯來語與亞拉姆語的宗教典籍中常被和約櫃關聯在一起。毫不令人意外,與巴勒斯坦納布盧斯市(Nablus,古名示劍〔Shechem〕)比鄰的這座山的山峰自古以來就以常出現神秘的光而聞名。其地質環境正好具有保羅・德弗羅和他的同事認為的有利於等離子團產生的條件,因此基利心山很有可能確實曾多次發生過這種現象。
約書亞和以色列人帶著約櫃進入示劍,美國畫家本傑明・韋斯特(Benjamin West,1738-1820)所繪。
上帝的天使
2019年我造訪基利心山時,當地一位資深的撒瑪亞祭司告訴我,這些異光直到今天仍經常出現,其中以綠光最為常見。當我問這些撒瑪利亞人他們認為那是什麼時,他們的回答說它們是mal'akh,也就是天使。換句話說,對這個虔誠的宗教群體來說,這些出現在當地的UFO就是上帝在山上的證據。
當雅各在伯特利(Bethel)睡著時,天使在天地之間來回穿梭,伯特利是上帝的住所,有人認為它就是基利心山。
我們能否大膽猜測,四十萬年前的卡塞姆人也目睹過被以色列人以為是上帝顯靈的異光?他們是否也受到了這異光的吸引,如果是的話,這是否有助於解釋他們為何突然發明了薩滿教並在幾乎一夜間成為地球上最聰明的族群之一(當然這是從演化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否借助過某些儀式來與其它智慧生命體接觸,而後者與他們互動的方式就像今天遭遇UFO的人所碰到的那樣?
這樣的想法似乎略顯牽強,但應該指出的是,在卡塞姆洞穴還有不遠的賈胡利亞(Jaljulia)露天遺址中發現的一種特別的始新世燧石似乎最初都是從基利心山的山坡上開採的;雖然明明有更近的優質燧石礦脈。這些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們是不是覺得從那座山上開採的岩石具有特殊的力量,畢竟那裡經常會出現不可思議的光?這些石礦以及用它們製成的石器是否有助於他們與這些異光背後的智慧生命體進行交流?如果這些都是真的,並且N維生物確實會利用等離子空間來穿梭在的多維世界與我們的世界的話,那麼究竟是什麼原理使這一切得已可能呢?
卡塞姆洞穴中發現的具有四十萬年歷史的多面石球
量子糾纏
答案就是量子糾纏。量子糾纏使得孿生粒子得以保持直接且瞬時的聯繫,無論兩者相隔有多遙遠。互相糾纏起來的粒子的活動會立刻反映在對方上,而無需兩者有任何直接接觸。換言之,量子糾纏必定是通過一種非局域的媒介在運作,這種媒介最初是由大衛・玻姆提出、並被他的同事巴希爾・希利命名為前空間領域。玻姆設想的始源智慧體也是通過這種媒介才能夠出現在等離子空間裡,這意味著量子糾纏的原理應該就是N維生物得以造訪這個世界的關鍵。
理論物理學家大衛・玻姆(1917-1992)相信“始源智慧體”可以棲居在等離子空間中
黑洞與蟲洞
瞭解量子糾纏可以幫助我們弄清楚從黑洞、蟲洞到心靈的本質。量子糾纏在過去一直被認為只會在微觀層面上產生影響,但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它對宏觀世界也同樣會造成影響(註15)。
所以,量子糾纏會影響我們的世界,這也有助於解釋一個人的大腦如何可能與另一個人的大腦產生相連。事實上,量子糾纏還告訴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所有人的心靈其實都是糾纏在一起的,並由此創造出了一個集體無意識網路,而我們可以通過神秘學實踐、夢境、異象或像薩滿那樣改變意識狀態來接觸這個網路。
這一切都意味著高維智慧生命體很可能是藉著某種量子機制,才得以在等離子空間中與人類進行訊息傳遞。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聲稱那些發光物會因為他們的觀察而改變形狀或方向。這些都是通過量子糾纏才成為可能,並且這或許就是四十萬年前發生在以色列卡塞姆洞穴中的事情。這種通過親眼目睹與有目的的儀式建立起來的交流,很可能會帶來創新的飛躍以及對宇宙論與本體論的全新思考,也就是:我們是誰、我們來自哪裡、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
因此,假如N維生物從一開始就一直在指引人類的進步,並且直到如今都還在通過UFO現象及意識改變狀態來與我們接觸的話,那他們究竟是來自哪裡呢?當N維生物不與我們互動的時候,他們都藏在哪裡?
體宇宙
這個問題或許可以由弦理論來回答,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與超重力和超弦有關的M理論。這些理論認為雖然物質宇宙佔據了三個空間維度(長寬高)與一個時間維度,但它其實只是一個更大的、實際上是無限的四維空間-“體宇宙”(bulk)的表象,算上另外的六個維度與一個時間維度,總共有十一個維度。這額外六個維度被認為是以一種壓縮的形式存在(即卡拉比-丘流形〔Calabi-Yau Manifolds〕,見附圖)。這意味著要與四維空間互動,這幾個額外的維度就必須先從這種潛伏狀態中展開自身。這會對體宇宙或物理現實造成什麼影響仍不清楚,有一種說法認為它們可能跟意識的本質有關,特別是瑞士的藍腦計畫(Blue Brain Project)已經確認人類的大腦“具有多維幾何結構,可以在十一個維度上作用。”(註16)。所以,從許多方面來說我們的大腦就像是一個可以與多維空間進行互動的硬體天線,尤其是在這些空間決定與我們互動的時候(有點類似智慧型手機跟5G網路的關係)。
卡拉比-丘流形,這是超弦理論中另外六個維度的相容狀態。
膜世界
M理論還認為宇宙(複數)的存在是通過一種涉及白洞的釋放過程來維持的。與黑洞相反,白洞被認為會向物理宇宙持續噴湧出等離子體,接著它們就會轉變成三維的物質(這是大爆炸理論的一種替代理論)。物理宇宙的膨脹可以被比作是一顆真空中的氣球,它慢慢地被空氣填滿,只是這些空氣是來自正常時空之外的其它宇宙。M理論家將這些宇宙稱為膜(branes)或膜世界。它們的存在可以是任何數量,我們自己的宇宙只是其中之一。有些膜世界可能非常靠近,以至於它們互相產生了交錯,也有些可能真的已互相重疊在一起。不管它們是大是小,每個膜都是一個獨立的宇宙,擁有自己的一套物理定律。
閘道與門戶
既然如此,問題就變成了作為所有物理存在背後的宇宙主機板-體宇宙本身是否具有智慧或意識,如果是的話,它又是否可以被視為一個單一的實體或有人格的智慧體,就像我們現在討論的N維生物。N維生物是從體宇宙中出來的嗎?如果這是他們居住的世界,那他們是否能使用等離子團作為閘道或門戶,並使用量子糾纏作為接觸甚至操控地球上的生命的手段?請記住,最常出現等離子空間或UFO的都是具有特定地質條件的地方,這也使它們成了與跨維度智慧生命體最顯而易見的接觸點。
皮行者牧場
全世界有許多可以作為這種門戶的地方,目前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例子當屬猶他州的皮行者牧場(Skinwalker Ranch)。各種奇怪的超自然活動,包括UFO,已經在這裡頻繁發生了一百五十年。毫不令人意外的是,皮行者牧場北邊的山丘,大部分的超自然現象都是發生在這裡,剛好有一個地質斷層,當地砂岩中的高含量石英十分適合吸引等離子體,進而產生電磁異常。這些現象可能會影響到電磁設備或人類,最明顯的反應是噁心、暈眩以及產生莫名墜入其它世界的體驗。
猶他州皮行者牧場的一處廢墟,後面就是北邊的山丘,那裡是超自然現象與UFO活動的頻發區。
如同以色列的卡塞姆洞穴,皮行者牧場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儀式活動場所(註17)。它所在的猶他盆地長久以來一直是當地的猶他族和納瓦霍族印地安原住民心目中的聖地。“皮行者”是納瓦霍人對“女巫”(實際上是薩滿)的一種更具超自然色彩的稱呼,相傳她們可以透過儀式化身成動物,通常是為了索取仇敵的命。根據猶他原住民的說法,牧場北邊的山丘叫做“皮行者之路”,因為那裡經常出現被他們認為是皮行者的超自然生物。這類目擊事件直到今天依舊時有所聞,被目擊到的神秘生物包括了巨狼(狼不是當地應該出現的動物)和萊卡翁狼(lycaons,一種模樣似狗的雙足動物,註19)。
如此特殊的地質環境是否會讓跨維度生命更容易進入我們的世界,即便只是暫時的?如果是的話,那麼很可能所謂的遠古外星人其實就是體宇宙中的居民,而不真的全都是來自其它星球的訪客。N維生物的存在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古人所崇敬的眾神的由來,他們不僅被認為可以進入還可以干涉其它世界。
皮行者牧場及其北邊的山丘,注意西端的地質斷層。
外層空間
體宇宙不是一個很好的形容詞。很多人都不喜歡使用這種講法。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用外層空間來稱呼這個多維領域,因為它在正常時空之外,而侵入我們世界的那些智慧生命體則可以被直接稱為“外來者”。為什麼說他們是外來者?因為目前我們對他們仍十分缺乏瞭解,沒有什麼更合適的稱呼,我們甚至還無法瞭解他們的不同個體有何區別。更重要的是,我們也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就弄清這個問題的答案,畢竟他們平時都身處在更高維的空間。作為三維生物的我們很難感覺到四維或高維生物的存在,這就像假想中的二維生物,一個平面人也永遠無法認識三維生物的本質。
正因如此,當UFO出現的時候,我們往往看到的都只有一團光或模糊的輪廓,或者更多是我們用自己有限的認知硬要把它詮釋成是來自其它世界的機械裝置。所以我們總是將這些智慧生命體當成是外星訪客,這就是卡爾・榮格在他1959年的《飛碟:一個現代神話》(Flying Saucers: A Modern Myth of Things Seen in the Sky,註20)中提出的看法。
這並不是說我們把20世紀40年代後最早在天空中出現的那些UFO認定是外星人的宇宙飛船就一定是錯的,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外星人與我們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如果要真正理解UFO現象背後所代表的含義,我們需要的是拓寬視野。不要把它們全當成是外星人的飛船,而是要考慮到正在與人類進行互動的跨維度生物的可能性。他們千里迢迢來到我們的世界,但不一定是從某個遙遠星系而來,而是來自外層空間,亦即一直圍繞在我們時空之外的多維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
Bibliography
Becker, Katrin, Melanie Becker, and John Schwarz. 2007. String Theory and M-Theory: A Moder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lasco, Ruth, et al. 2019b. “Feathers and Food: Human-Bird Interactions at Middle Pleistocene Qesem Cave, Israel.”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136 (November): 102653. doi: 10.1016/j.jhevol.2019.102653.
Bohm, David. 1980. Wholeness and the Implicate Order.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ohm, D., and B. Hiley. 1984. “Generalisation of the Twistor to Clifford Algebras as a Basis for Geometry.” Revista Brasileira de Física, Volume Especial, os 70 Anos de Mario Schonberg: 1–26.
Bohm, David, and Basil Hiley. 1993. The Undivided Universe: An Ont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Canan, Eric. 2020. “Ball lightning is so strange it might just come from another dimension.” New Scientist website, October 21.
Collins, Andrew. 1994. Alien Energy. Leigh-on-Sea, Essex, UK: ABC Books.
Collins, Andrew. 2012. LightQuest: Your Guide to Seeing and Interacting with UFOs, Mystery Lights, and Plasma Intelligences. Memphis, Tenn.: Eagle Wing Books.
Collins, Andrew, and Greg L. Little. Origins of the Gods. Rochester, V.T.: Inner Traditions. Däniken, Erich von. 1968/1969. Chariots of the Gods (trans. Michael Heron). London: Souvenir Press.
Devereux, Paul, et al. 1989. Earth Lights Revelation. London: Blandford Press.
Devereux, Paul, and Paul McCartney. 1982. Earth Lights. Wellingborough,
Northamptonshire, UK: Turnstone Press.
Frescura, F. A. M., and B. J. Hiley. 1984. “Algebras, Quantum Theory, and Pre-Space.” Revista Brasilera de Física, Volume Especial, os 70 anos de Mario Schonberg: 49–86.
Jung, Carl. 1959. Flying Saucers: A Modern Myth of Things Seen in the Sk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Kelleher, Colm, and George Knapp. 2005. Hunt for the Skinwalker: Science Confronts the Unexplained at a Remote Ranch in Utah. New York: Paraview Pocket Books.
Neild, David. 2021. “Quantum Entanglement Has Now Been Directly Observed at a Larger Macroscopic Scale.” ScieneAlert website, May 8.
Panigrahi, D., and S. Chatterjee. 2008. “General Relativistic Plasma in Higher Dimensional Space Time.” Cornell University’s arXiv website, August 8.
Pratt, David. 1993. “David Bohm and the Implicate Order.” Sunrise magazine, February/March.
Rabinowitz, Mario. 2001. “n-Dimensional Gravity: Little Black Holes, Dark Matter, and Ball Light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40, no. 4 (January): 875–901.
Sagan, Carl. 1963. “Direct Contact among Galactic Civilizations by Relativistic Interstellar Flight.” Planetary and Space Science 11, no. 5, 485–98.
Schuster, Ruth. 2019. “Why Archaic Humans in Israel Collected Feathers 420,000 Years Ago.” Haaretz newspaper website, September 23.
Tsytovich, V.N., et al. 2007. “From plasma crystals and helical structures towards inorganic living matter.” New Journal of Physics 9 (August).
i Devereux and McCartney 1982.
ii Devereux et al 1989.
iii Tsytovich et al 2007. See also Collins 2012, 91-98.
iv Rabinowitz 2001; Panigrahi and Chatterjee 2008. See also Canan 2020.
v Collins 1994; Collins 2012.
vi Collins 2012, 242, 248, 263, 290, 313-321.
vii Collins and Little 2022.
viii Bohm 1980; Pratt 1993.
ix Bohm and Hiley 1984; Frescura and Hiley 1984; Bohm and Hiley 1993.
x Sagan 1963.
xi Daniken 1968.
xii Schuster 2019; Blasco et al 2019.
xiii For all references to the advancements not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Qesem Cave see Collins and Little 2022, ch. 20.
xiv See Collins and Little 2022, ch. 25.
xv Nield 2021.
xvi Becker, Becker, and Schwarz 2007.
xvii Kelleher and Knapp 2005.
xviii Kelleher and Knapp 2005, 3–9, 26–28, 49, 192.
xix Jung 195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