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
如果有任何讀者打算在沒有接受過必要訓練的情況下,貿然嘗試本章所討論的體驗的話,請自行承擔所有可能的身體與精神風險。
• • •
早期的基督教教士深明《舊約》的頭五卷書非常特別,它們的成書可以追溯到那個“眾神仍統治著大地的時代”(註1)。由於他們始終對《妥拉》擁有即使在基督教自己的教理已逐漸成熟之際也不應該被忽視的“指導地位”這一點非常堅持(註2),《妥拉》所蘊含的“神聖”訊息這才得以繼續傳承到了福音書和使徒書信中。然而,他們其實並不真正瞭解《妥拉》所反映的神聖思想,它就像是一間隱遁在塵世間的倉庫,有幸找到它的人將可以接觸非凡的智慧。據說最原始版本的《妥拉》“字字相連,未有中斷”,是直到後來才被拆分成了五卷書。根據古老的拉比傳統,《妥拉》的最後一卷書〈申命記〉其實可以回過頭來跟〈創世紀〉的開頭互相交疊與接連,這就使得這整部書成為了一部永遠沒有結尾的作品,“既無始,也無終。”(註3)如果是把這些文字纏繞在圓鼓或圓筒上,《妥拉》就會變得很像是佛教徒的那種可以不斷轉動的轉經筒,而它也確實很可能曾在古早的時候被這樣使用過。
《聖經》能夠預卜未來?
《妥拉》擁有一個非常不尋常的地方...那就是它的時間邏輯其實是顛倒的。未來的事被以過去的時態書寫,過去的事則被以未來的時態書寫,《以賽亞書》中的“諸神”亦親口證實了這一點(註4),所以他們說:“說明先前的是什麼事,要說明後來的事。”因此,按照《聖經》的邏輯,任何在經文裡被當成預言來敘述的其實都是已經發生的事。這引申出了一個十分耐人尋味的含義,因為這個道理反過來也同樣成立。乍看是在談論過去的其實是在談論未來,這就不禁使人對《妥拉》中的那些預言實際上究竟在意指什麼感到好奇。
舉例來說,出埃及的故事就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即將到來的預言,它訴說的其實是一場人們如何追尋更廣闊的宇宙的故事。雅各的天梯(註5)也是如此,或許它所揭示的是前往下一個世界或維度所必須經過的過程,我們現在還看不見那個維度,可以說這把天梯就是這場上天下地的昇華之旅的象徵。在遠古時代的所有啟蒙體系中都可以發現七階天梯的概念,它也常被用來作為表達一個人有多少德性與智慧的象徵。那麼大洪水和少數人乘著諾亞方舟躲過滅世洪水的故事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樣的大災難似乎在過去的確發生過,差一點成了全人類的滅頂之災。也許諾亞方舟的故事是一個警告,意在告誡這樣的大災難總有一天還是會重演,屆時同樣只有少數人能僥倖生還。從這個角度來看,諾亞的故事也可以被理解成是地球在每一次全新的週期開始之時都要汰舊換新的宇宙寓言。有趣的是,假如《聖經》最開始的篇章真的是在從劫後餘生的角度描述這個萬象更新的過程,這似乎意味著將來的地球也會再次改頭換面,而這似乎也與許多對未來的預言相符合。
《妥拉》的隱藏訊息與啟蒙的體驗有著直接的關係,這又會引申出另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不妨說,《妥拉》其實就是人類通過啟蒙逐漸踏上進化之路的縮影...為了一步步成長,人類的心靈和精神需要越過七個意識層次。對此,啟蒙者所要歷經的磨難與啟示也可以被看作是人類的整個進化過程的縮影,這是人類在其漫長的歲月中無法迴避的命運,也正是這樣的命運使人類得以從原本一個完全不知信仰為何物、與下等獸類無異的物種在歷經了眾神的點化之後,蛻變成為一個至今已孕育無數偉大的啟蒙者的智慧生物。
因此,《妥拉》的訊息應該都具有雙重含義。它不僅透過彩虹蛇將精神的宇宙與物質的宇宙聯繫在一起,它同時也暗示了人類應該通過學會去理解《妥拉》這部來自更高等或無上智慧的啟示,來朝著更高程度的靈性進化。也正因為這部神聖的典籍是如此博大精深,所以這部偉大的古老書卷甚至還擁有預測未來的能力。創始的一切、現在的一切、將來的一切還有過去的一切,這些全都被以寓言的形式編碼在《妥拉》裡面,它基本上就是一部神的意志如何揭示自己的歷史。若是以這種方式來看待《妥拉》,這整部作品中的那些角色是否真有其人便根本無關緊要了。
假設《妥拉》真的包含了對未來的預言,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該如何理解這些預言。那麼,這是不是又得從破譯密碼開始呢?1994年,來自希伯來大學的以利亞・里皮茲教授(Eliyaha Rips)、多恩・威茨姆(Dorn Witzum)、尤夫・羅森伯格(Yoav Rosenburg)三位以色列數學家在《統計科學》(Statistical 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他們合著的論文,他們在論文中研究的問題牽涉甚廣,總之他們認為在《創世紀》中存在著一種被稱為“等距字母序列”(Equidistant Letter Sequences,ELS)的字母跳略模式。這種跳略模式在概念上與《透特之書》很相似,前面的章節已經介紹過。使用電腦對〈創世紀〉進行“跳略密碼”分析,結果竟然可以得出橫跨《舊約》不同時代共三十二位古聖先賢的名字。這套分析方法每隔九個字進行取樣,至於要取樣到多遠(N值)則隨意。令人吃驚的是,透過這套方法可以找出非常多的名字,這種巧合發生的機率只有六萬分之一。“妥拉”這個名字也可以在《創世紀》和《出埃及記》中使用ELS來以每五十個字作為間隔,從字母TAU的第一次出現作為開始的方式找到。這種情況是巧合的機率也只有三百萬分之一,這到底該作何解釋呢?
《妥拉》裡的神聖文字本身就是一種電腦程式,也因此這整卷書從頭到尾都是一套完整的密碼。原始的《妥拉》擁有一套內在的神聖字母密碼結構,它可以言說任何事物,因為這每一個字母都是衍生自彩虹蛇的不同角度。換句話說,彩虹蛇的陰影在被以實物的形式呈現出來的時候其實仍然是一個相同的圖形,只不過呈現的角度有別。比方說,《創世紀》的第一個或任何一個字母實際上都包含了《妥拉》裡的其它所有字母。所以,只要從二十二個不同的角度觀察,彩虹蛇就會折射出神的語言中的每一個字符。這些字母正是因為如此才可能形成數字密碼,因為它們每一個字母都是同一個圖像的循環反覆。
後來,這種秘密的神之語言被寫成了一本書,這本書雖然篇幅精簡卻影響後世甚遠。這本書始終膾炙人口,尤其是它的希伯來版本,這也是因為了它多多少少滿足了當時人們的宗教需求。因為以斯拉和他的抄寫員特意將其與希伯來口頭傳統結合起來。以斯拉的企圖是要編纂一部屬於猶太信仰的指導手冊,手冊是以“神”的字母來秘密書寫完成,這些字母則是衍生自一種兼具天體、神聖與色彩三重含義的幾何學。這本獨一無二的書所使用的字母都是同一束光在不同角度下呈現出來的模樣,現在我們不禁要好奇,假使《妥拉》的世俗外衣被褪去,它的靈性面中究竟隱藏著多大的秘密。答案是,《妥拉》最深邃的秘密之一就隱藏在裡面。
秘中之秘
《妥拉》為半開化的民族帶來了實用的生活指南,同時也為努力想認識上帝的探求者提供了精神指引。不過,對於那些真正“有智慧”的人而言,它所能給予的遠不止如此,裡面還有多得不像話的寶藏等著被人挖掘。那些渴望企及最高靈性境界的人懂得該從四個不同的層面去閱讀《妥拉》,它們的正式稱呼分別是Pshat、Ramaz、Darash、Sud。《聖經》的奧祕就藏在這四個字裡面...把它們的首字母縮寫合起來就可以得到PRDS,發音類似於Pardes或Paradise。這些縮寫,還有它們代表的知識都是源自於當初降臨在大金字塔上的利奧神族(Leo-PRDS),他們將智慧帶來了地球。《光輝之書》也有一個段落明確提到了讀懂《妥拉》的四種方式。這將會揭開《舊約》頭五卷書的真正本質,以及被隱藏在其中的知識的神秘面紗。
Pshat(或Psht)代表的是最普通、從字面上去理解經文的閱讀方式。這種閱讀方式只能獲得最膚淺的知識,但它們卻被一些正統派的猶太人和基督徒奉為金科玉律。舉例來說,《出埃及記》提到不能刮鬍子,於是那些正統派猶太人就真的把這當成是上帝的命令,一輩子都不敢碰甚至稍微修剪一下他們的鬍鬚。
第二種讀經方法是Ramaz,或Rmz,其字面的意思是“提示”,這套方法適合那些正開始慢慢提升自己的智慧且不願被字面含義蒙蔽的人。第三種方法,Darash或Dsh是一種推理性的閱讀方法,它需要用上直覺。閱讀者在這時必須擺脫自己的低級心智,甚至超越大腦意識的那種理性推理思維,深諳神秘學的人對這應該不會陌生。到了這個層次,他們就會開始認識到《聖經》更深邃玄妙的一面。
最後的第四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閱讀方式是Sud或Sod,它的字義是“秘密”。這個方法只能由啟蒙者親自傳授給門徒,他們在這麼做的時候必須非常小心謹慎,這是完全有理由的,接下來我們就會解釋為什麼。
拉比為那些渴求啟蒙的人設立了門檻。就像共濟會的傳統,就是最基本的教誨都只能在低聲細語下分享。最早的門檻只對合適的人選訂立了兩項條件。《革馬拉》(註6)對啟蒙者所需具備的基本知識涵養、年齡限制(門檻是“人生的中年階段”)以及道德素質作出了規定。其中有些規定還要求候選人在正式開始接受訓練之前,必須先擁有怎樣的身體和心理素質。然而,儘管當時的相關人士留下了豐富的文獻,他們的秘密教義仍少有被化為白紙黑字。這就使得要對它們進行研究變得難上加難,所幸還是有一些可供分析的材料留了下來。
死亡也遺忘了他們
隨著候選人的學識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便會知道《妥拉》擁有超出表象之外的深意。對奧祕的探究使他能夠進一步深入這項研究(Sud),他學會了以某種方式來進入更高等的世界。現在他已經瞭解,他可以透過訓練去學習如何開始自己的內在之旅,這些不可思議的經驗將會徹底改變他的人生。這種內在之旅又被稱為“天國體驗”或“升天經驗”,同樣也是源自於PRDS。本書在第一章曾經提到保羅聲稱他認識一個“被提到樂園(天國)”的人(註7);這實際上指的就是經歷過這種神秘體驗的人。
他知道只要正確地運用那奧祕的力量,就可以引發某種神秘作用或奇蹟來將他提進另一個維度,在那裡他將可以免於被在物質世界萬物終有一朽的命運支配。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成熟的心靈。之所以要這樣要求,其中一個原因是每個人都應該按照自己最自然的步調來逐步並徹底的實現自己的潛能。如此一來,這種戲劇性的體驗就會在他人生中最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刻降臨。那些拉比若是急於強求這種體驗只會導致精神失常,因為《聖經》的奧祕擁有太過強烈的力量。時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經驗豐富的拉比總是會一再告誡他們那些缺乏經驗的同袍,ㄧ定要按步就班地來。
要認識奧祕,就需要先好好耕耘自己的內在力量,唯有如此才能與所謂的“智慧學校”(Academy on High)取得聯繫。也有些人把這個地方稱為聖人之島(Isle of Saints)或偉大啟蒙者兄弟會(Great Brotherhood of Initiates)。他們說這是一個不存在於個世界的地方...據那些“有見地”的拉比所言,它的坐落之處其實就是心靈中的更高部分(Yezirah),但它也有某些層面是在較低的部分(Beriah)。他們說它超越了時間和空間,很難對它進行任何描述,因為這已超出了人類大腦所能理解的範疇,更遑論是我們的任何既有認知框架。它存在於人的內在,而那也正是神所在的地方。有些人對這樣的經歷滿懷敬畏,他們說自己被金黃色的光所圍繞,洋溢著愛、合一與寧靜的感受。除了那些有過親身體驗的幸運兒,一般人甚至連要想像他們所感受到的那種已徹底超出了理智認知範圍的經驗都難。
彩虹蛇,也就是《妥拉》的精髓之所在,源自於獨一無二的神聖啟示,那是超越了我們的更高意志。從這個角度來看,《妥拉》確實是一部放眼全世界也無人可以媲美的聖書。由於它具有這樣的本質,拉比也會用它來進行特殊的冥想,只要冥思的方式正確,他們就可以“直面上帝”,就像以斯拉本人自述的那樣(註8)。
據說,他們有些人對那奧祕的運用是如此爐火純青,以至於“死亡也遺忘了他們”。這並不是說拉比們對《妥拉》最淺顯的傳統與誡律置之不理,而是他們感興趣的是完全不同的事物,也就是該如何從個人的角度來實際地運用這些非同一般的知識。《妥拉》並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它無論在過去還是在現在都仍然是一種感受靈性體驗的手段。在拉比的眼中,它的秘密或神秘性恰恰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使他們得以擺脫塵囂與俗物的困擾。他們學會了如何使用它來引發神秘體驗或進入狂喜狀態,而且不是只有一次,而是能隨心所欲令其一再發生。他們的古老典籍中有一段優美的描述,其中提到那些懂得如何利用《妥拉》中的隱藏訊息、藉著沉思與冥想成功引發靈性體驗的人將會獲得“真正的醫治”。在這裡,我們可以引用哲學家普羅提諾的一段特別生動的敘述:
“我曾多次深入自我,將凡軀拋諸腦後,拋卻一切,朝往我最內在的深處。我看見了無與倫比的美麗,從此以後,我便對這一切的背後還存在著某種更偉大的事物深信不移。這是我生命的巔峰,我與神合而為一。只要進入這種深沉的狀態,我就來到了一個超出常理的境界,一個名為內在的世界。”(註9)
在冥想技巧的幫助下,透過在他們的腦海中反覆翻轉彩虹蛇的字母形象,人們將可以在不可思議的異象中ㄧ窺創世的奧祕。有時甚至更誇張的是,光是書寫這些字母就可以引起這樣的體驗。誦讀《妥拉》也是獲得這種“體驗”的方法之一,這些神聖的字母遠不只是古代祭司的書面交流工具...它們實際上也是幫助擁有資格的人進入狂喜異象的特殊狀態的信紙。這些字母提供了一種實現靈性覺醒的神秘體驗,這種體驗與瀕死經驗有點類似,可以說《妥拉》就是一間保藏著秘密智慧的倉庫。
這種神的語言擁有可以讓人直接獲得內在體驗、揚棄舊有意識狀態、認識上帝的崇高奧祕的力量。那些感受過造物主臨在的人通常會形容他們看見了一束難以形容的白光,比如《多馬福音》的一段描述(註10):
“你們看見一個不是由女人所生的人的時候,要俯伏在地上,敬拜他。這人就是你們的父。”
這就是神秘學派的教誨,他們曾在遙遠的過去倍受崇敬,如今卻被現代世界給遺忘在身後。
根據古代拉比的說法,只要能在冥想中正確地沉思彩虹蛇的模樣(或是冥思古代的塔羅牌圖像),就可以實現意識更高狀態的覺醒。一個人將從這個時候開始邁入下一個進化階段,這個階段被《光輝之書》稱為“難以捉摸的以太世界”。他透過一種顯化在晶瑩剔透、被送來地球的奔奔石身上的語言來學會如何“掌握光”,它一直等待著有人來揭開它的秘密,而且它是來自於更高世界的智慧。當耶穌和其他啟蒙者說“天國就在你們中間”時,他們說的是實話,因為他們知道只要正確地對那神聖的秘密語言進行冥思,就可以認識到上帝在每個人內在深處的臨在。耶穌聲稱他知曉天國的奧祕,這也是實話,因為他是一位實實在在的神秘學派啟蒙者。
在古代,拉比的這種在冥想或沉思過程中深入自身內在的過程被稱為“登上戰車”。經由這個過程,靈魂得以從物質世界飛升,並且穿梭過七座低級或下等的心靈大廳。拉比神秘主義中的這七座大廳在《死者之書》中有一個出奇相似的類比,後者提到靈魂將穿過七座大廳、獻上供物並在朝著最終目標前進的過程中獲得淨化。這種相似性很難不引起注意,同樣與之遙相呼應還有在大金字塔中進行的七個不同階段的啟蒙儀式。
那些接受過訓練懂得如何透過冥想來運用那個奧祕的人,可以在仍保有肉體的情況下直接進入、體驗另一個維度,並且看見天國及其居民的模樣。然而,這樣的內在旅程對於尚不成熟、不夠沉穩且動機不純的人來說卻十分危險。有一個古老的記載提到了四位能夠透過對彩虹蛇的冥思來進入精神世界的拉比,這個故事經常被用來告誡人們不要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擅闖天國。這是一個非常引人入勝的故事,並且它揭示了《妥拉》中的那個至高無上的奧祕,亦即這種神聖的語言就是我們與上帝直接對話的內在工具。只要正確地運用,它將會帶來一趟超越肉體死亡的旅程...也是一趟邁向超越界的旅程...雖然通常可以平安歸來,但也並不總是如此。
前面提到的四個拉比中的第一個人,本・阿扎伊(Ben Azzai)就沒能在出體後重新回到他的身體。第二個拉比本・祖瑪(Ben Zoma)回到了他的身體,卻陷入精神錯亂。以利沙・本・阿比亞(Elisha Ben Abyah)同樣順利歸來,但他從此對自己的信仰失去信心,並且餘生都躲在一座山洞裡。據說他變得無比渴望死亡能快點“降臨在他身上”,好讓他得已永永遠遠地回到他的“升天經驗”裡去,他把那個地方稱為“天上帝國”(Celestial Empire)。只有第四個拉比,阿基巴(Akiba)平安無事,甚至能侃侃而談他的所聞所見。相傳正是這位阿基巴在日後寫下了大名鼎鼎的《創造之書》,後來這本書是在1552年的巴黎第一次被正式印刷出版。
討論這四位拉比是為了說明本書的主旨...亦即那個被隱藏在《聖經》中、擁有宇宙起源的高等知識的存在。下面要引述的是阿基巴非凡而可貴的親身記述,這是本作者所能找到的三個絕無僅有的關於“升天經驗”的記載之一。另外兩個記載則見於《以諾書》與《啟示錄》,但現在我們要先來看看阿基巴自述他是如何穿梭過七座大廳,最終抵達“至高的創造界”:
“第一座大廳是對應著創造王國或自我的靈性一面,據阿基巴說,這是他處在無比虔敬的狀態時所踏入的境界。在別開了這個名叫維隆(Vilon)的地方,也就是天國的面紗後,他就可以踏入純粹精神的世界。從這個天使與人類可以互相交流的地方,他從塔霍(Tahor)飛升到第二座大廳,其名為拉基亞(Rakinyah)或穹頂,據說大天使加百列就居住在此地。這裡是創造之界(Yesod of Beriah),也是上天向先知下達啟示的地方。它相當於聖靈在人類身上的位置,對應的質點是知識(Daat)。第三座大廳是舍基姆(Shehakim)或天空,阿基巴因為他的正直而得以進入這第三重天,宇宙的石磨就是在這裡緩慢地研磨出時間。接著他升向第四重天,他將在這個名叫塔米姆(Tamim)或整體的地方與神直接接觸,這也是另外三個更崇高的世界相逢的地方,美麗(Tiferet of Beriah)與王國(Malkhut of Azilut)在此一同指向了心靈的王冠(Keter of Yezirah)。掌管這個層域的是大天使米迦勒,天上的耶路撒冷及其聖殿也在這裡。由於他的靈性已經十分成熟,現在他得以超越正常人類心靈的極限,阿基巴於是進入了第五重天,這個地方的名字是毛恩(Maon)或居所,他會在這裡遇見偉大的大天使守護者薩邁爾和薩基爾,他必須在他們面前誦讀聖潔(Kedushah)的禱告,聖潔!聖潔!聖潔!這麼做是為了證明他的潔淨,然後他才能進入第六重天,即瑪康(Makom)或永在,他要拜見天國的王座,見證那些最崇高的造物。他要加入天國的合唱團一起讚美上帝,接著他要來到第七重天,公義的大殿(Great Hall of the Arabot),他要盡力止住自己的顫抖,前去面見他的造物主。”
這段複雜奧妙的神秘記述其實是在描述一種如今已為成千上萬人所熟知的現象,即使這些人從未接受過啟蒙教育或專門的密教訓練。他正在描述的是自己的瀕死經驗,透過對彩虹蛇的冥思,他可以隨時隨地進入那個神聖世界。這是可以被有意志地控制與引導發生的,那些“有見地”的人早已如此運用了這個現象好幾個世紀。所以他們能夠“直面上帝”,然後像阿基巴一樣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體:
“接著,阿基巴平安無事地從神的面前離開,穿過精神的七種狀態,進入七座較低級的大廳或心靈部分,然後回到身體,因為他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經建立起了堅實的心智。在卡巴拉中,這種穩定性是絕對必要的,因為任何身體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失衡都會在這樣的體驗中被極端放大。因此,卡巴拉主義者不會選擇遠離下級世界、遁世離群地自個兒修煉,而是會把日常生活中的種種都當作學習的機會,同時也是他在前往上級世界時所可以倚佇的錨點。所有的存在都源於上帝,所以雖然有些東西與上帝的距離更遙遠,但若非因為神聖意志的允許,它們就是一秒鐘也不可能存在...甚至連惡也是如此,它有自己在宇宙中必須履行的使命。”
藉著對那個奧祕的冥思,阿基巴得已在出體的情況下進入更高的意識狀態,然後又順利地返回他的身體與日常生活。他為了完整地進入精神世界已經通過了七個必須歷經的階段。透過對彩虹蛇的不同螺旋角度的冥想,超驗的經歷降臨在他身上,可以想見這會讓他和他的同伴感到多麼激動萬分。在《光輝之書》的〈大聖會篇〉(The Great Holy Assembly)中有一個段落足以說明古時候的這些拉比是多麼認真看待他們的體驗:
“拉比西門彎腰坐下,哽咽說:‘這些秘密若被洩露,是一大不幸。但這些秘密若不被洩露,也是一大不幸。’在場的人們都未敢答話,直到拉比阿巴開口:‘若我主希望揭示祂最寶貴的秘密,那它自然會發生,這不正是應了經上所說?’主的秘密難道不該只屬於那些懂得敬畏祂,知道該在這位至聖者面前滿懷敬意的人所有嗎?”
那些通曉天國秘密的拉比面臨了與耶穌同樣的難題...他們想要告訴人們“其實並沒有死亡這回事”,可是他們卻都曾起誓要守口如瓶。他們對生命的不朽有著十足的信念,儘管他們不能洩露他們為何如此有篤定的原因,但他們仍然、甚至可能是無意間將一些道理傳達給了自己的同胞。畢達哥拉斯就是一個例子:“我們在何處,死亡便不在何處;死亡在何處,我們便不在何處。死亡是大自然最大的恩賜,因為它使人得以擺脫煩憂。往最壞的說,它也只不過是告訴我們,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創世紀》(註11)提到以諾在升天後“與神同行”,但這並不是對以諾個人的“升天經驗”的完整描述。《以諾書》記錄了更完整的故事,一旦把其中那些比喻性的字句摘掉,就可以發現它其實是在非常詳盡地描述以諾穿越七重天並回到現實世界的旅程。《以諾書》不僅本身是一部神聖而秘密的經典,它同時也以十分隱晦的方式揭開了通往“天國”的旅程的神秘面紗。撰寫《以諾書》的人顯然是瞭解《聖經》奧祕的啟蒙者,而他也在其中記下了自己對這些啟示的感悟。比較起阿基巴與以諾兩人的“體驗”,不難發現它們幾乎就像是在描述同一件事,也就是一趟升上天國且凱旋歸來的旅程。這兩人同樣也都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情感到久久不能自己。
原版的《啟示錄》(註12)也記錄了升上“光之國”的升天經驗。《啟示錄》的全部內容其實在基督教時代正式到來的五個世紀之前便已經存在,今天基督教給出的官方版本只是對那個早期版本的篡改而已。它樸實無華的原版內容將會出現在未來的《真理的殉難》一書中,屆時就可以方便地直接與《新約》中的不實之詞進行比較。
只有做好萬全準備的人可以運用那個奧祕來進行冥想,因為對不適合的人它只會帶來毀滅。《光輝之書》就曾經記錄過幾位還沒有為接受“體驗”那震撼人心的影響做足準備、“導致自己陷入萬劫不復”的拉比的境遇。《光輝之書》(直譯為“光明”)其實是好幾本書或一連串書卷的合集,它探討的問提五花八門,其中也包括了“升天經驗”。所以《光輝之書》並不只是一本書,更應該說它是一座圖書館,也是最重要的卡巴拉教科書,當然它最初同樣也是用神的語言所寫。這些內容原本都不是為了外人而寫,因為它們都是拉比的秘密教義。《光輝之書》似乎擁有十分淵源流長的歷史,相傳它最先是一座洞穴裡被發現,它已經靜靜地在這裡沉睡了好幾個世紀。它的其中有一個篇章叫做〈隱藏篇〉,這是一章簡短而晦澀的評論集。這個篇章提到了十位拉比聚集在一起討論“最深邃的奧祕”,其中有三位拉比試圖“向他們的朋友訴說自己拜見上帝的經歷”(註13),也就是進入狂喜的死亡經驗,這很可能也正是在薩克羅蒙特的洞穴中發現的那十三位死者所歷經的遭遇(詳見第一章)。
《妥拉》是一部超越了尋常知識範圍的崇高教材,而非僅僅只是一堆出於機緣巧合才被編纂在一起、原始又難懂的老古董而已。要想真正讀懂《妥拉》必須從字母的順序著手,至於故事本身則根本不是重點。在大多數情況下,那些表面的道理完全無關緊要,真正重要的只有宛如“上標”(superscript)般被藏入其中的奧祕,它也只被傳授給那些虔誠且有資格的人,這就是“希伯來字母的神聖奧祕”。本書曾在開頭第一章提到,翻譯原始的《馬太福音》令聖耶柔米感到十分頭痛,因為它“被用難以理解的希伯來文字嚴加編碼”,所以它是用神的語言書寫,而耶柔米顯然並不瞭解這種語言。其他早期的基督徒和艾賽尼派的文本亦都是以神的語言來撰寫,包括《馬可福音》與《多馬福音》,還有《以諾書》跟《雅煞珥書》。《以賽亞書》的作者也提到了一種“我所不明白,卻持續聽見的語言”,《詩篇》八十一篇對此亦有同樣的見證。
《妥拉》實際上是一種三維的語言,它將口語與文字互相結合,孕育出了一種擁有不尋常起源的嶄新語言。《聖經》的秘密其實就是現在被稱為希伯來字母的這些文字本身,這些文字能夠帶來超驗的體驗,所以用它們書寫而成的書卷自然也就成為了神聖的典籍。正因如此,《妥拉》是一本當之無愧的聖書,就像拉比們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堅稱的那樣。當啟蒙者在腦海中開始冥思彩虹蛇的模樣,他就會進入瀕死或者說出體的體驗;屆時他將可以“升上天國”然後看見神。
塔羅牌的奧祕
《透特之書》裡的二十二個字母皆具有神聖的含義,它可以說是另一個驚喜。神的語言中的每一個字母都被秘密地畫在了《透特之書》,或者說塔羅牌的每一頁的背景裡。發達的靈魂在凝視這些紙牌的時候,他們的心之瞳,也可以說是潛意識其實已經在不知不覺間看見了神的語言。那些被秘密畫入紙牌正面背景中的神語會向他或她傳達一些訊息或畫面,如此驚人的智慧已被傳承了上千年,這二十二個神聖字母編碼入《透特之書》的二十二頁裡,後來的那五十六張塔羅牌則成了保護它們的一道防線。破解它們的密碼被隱藏在《詩篇》一一九篇的二十二段經文中。能夠“與上帝面對面交談”的啟蒙祭司懂得如何透過他們的心之瞳對這些字母進行冥思,關於這種神秘體驗的秘密知識就這樣依靠著睿智的啟蒙傳統一路傳承了好幾個世紀。
《透特之書》的每二十二頁都隱含著二十二個神聖字母。上圖中特別標示出顏色的部分就是光之字母,請注意圖三(皇后)隱藏在岩石間的金字塔。圖五(祭司)擁有兩個神聖字母,你能找到那一個沒有被顏色標示出來的字母嗎?這些隱藏的字母同樣也可見於薩卡拉的米拉羅卡(Miraroka)墓,這座墓地中的石牆上雕刻著二十二位女舞者,她們的胳膊與腿以不同的角度展現出了透特的神聖符號。
有一個古老的象形文字符號描繪了一個金字塔形的東西,在它的上面還有另一個小得多的金字塔,這是在表示奔奔石,這個符號的模樣基本上是這樣:
《聖經》的奧祕實際上是一個超自然力量如何干涉人類生活的活生生示例,因為這個奧祕顯然不是人類的獨創。編寫這些經文的是人沒錯,但它們所蘊含的道理卻是超人類且充滿了超越性。經文裡面的話語是死的,但字母卻充滿了生命, 真正具有啟迪人心作用的是原版《妥拉》中的每一個字母,而不是那些詞藻。這種神的語言才是使《聖經》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神之書的原因;它或許是以ㄧ種方式書寫,卻必須以另一種方式來理解。我們可以說《聖經》中的那些故事是俗世的,但它們是以天國的語言所紀錄。受過充分訓練的人可以利用這個“奧祕”來進入一個更高也更奧妙的世界,它的本質就是源自於一種更崇高的心智...或者也可以說是另一個存在層面...更高的意識,它是“上帝的璀璨天國”(註14)。
《妥拉》本身是一堆人為編纂起來的作品集,不過它們都包含了深刻的靈性訊息。《妥拉》真正想要傳達的訊息全都被刻寫在了那些字母之中,任何人只要能夠敞開自己的心胸,就可以讀懂它們。裡面的故事都只是崇高的靈性道理假託的外衣罷了,最初被用來書寫《妥拉》的字母,也就是那股螺旋形的能量,並不是人類自己的發明,是人類借用它們來記錄下各種神話、律法還有思想。它們是神聖力量的元素或儲藏所,透過對這些字母的冥思就可以“打開天國的大門”(註15),並讓靈魂暫時脫離身體,進入並見證那永恆的世界。
這樣的神秘“死亡”體驗需要嚴格的事前訓練,處在這種意識狀態下的靈魂將會深入自己的內在...進入一種無比崇高的狂喜狀態。體驗者多半會看見不斷閃爍的光,同時感受到自己正被一股神性“上膏”。他將在這樣的狂喜中領悟自己與上帝真正的關係,甚至是與上帝合而為一。在歷經了如此崇高的體驗後,體驗者儘管要重新回到他的肉身、回歸他的日常生活,但現在的他已有了對更高的存在狀態的全新體悟。凱旋歸來的他已經對自己所擁有的神性瞭然於胸,也終於領悟了生命的永恆、那屬於不朽者(iMMortality)的世界以及上帝的高深智慧。這就是《聖經》的奧祕所蘊含的無窮力量。蘇格拉底曾說過,“唯有洞悉奧祕的人,才能滿懷希望的迎接死亡。”要想“抽絲剝繭”神秘學派所保護的奧祕,你需要的是功效強烈的藥草或致幻飲料,還有一把木槌的當頭棒喝,但力道要恰到好處,以便在剛好足以釋放這個人的靈魂的同時不至鬧出人命。澳洲原住民也有他們的另一種完全不同的實踐這個奧祕的方法叫“夢煙”(Dream Smoke),這是一種徹底內在化的個人冥想,每當想要與上帝交談的時候,懂得怎麼做的人就可以每天在家裡趁有空的時候,獨自安靜地進行這種冥想。
永生的聖杯
最後,我們終於找到了聖杯。聖杯就被隱藏在Pshat、Ramaz、Darash還有Sud這四種方法之中,這四個單詞隱藏著理解《妥拉》真正含義的秘密,同時透過它們,我們也可以從〈創世紀〉中找到解答聖杯究竟是何物的真相。聖杯到底是杯子還是盤子這個問題已經被爭論不休了好幾個世紀,雖然它在藝術作品中一般都被繪畫成大小不等、華美非凡的餐杯。根據一個頗為流行的基督教傳說,聖杯後來被亞利馬太的約瑟帶去了英格蘭的格拉斯頓伯里修道院。從現有的證據來看,聖杯這個象徵應該不是起源自基督教,有些人認為聖杯或許與在阿多尼斯和阿提斯的崇拜儀式中使用的聖餐杯有關。很多古老神秘學派都會使用具有象徵含義的杯子或餐杯,酒神巴克斯也經常被描繪成手持一副花瓶、杯子或甕。
聖杯神話的起源究竟為何依舊眾說紛紜,這個問題之所以不好回答其實也是因為少有人對《聖經》的奧祕及其傳承的過程有所認識。聖杯的雛形實際上可以在各式各樣的民間傳說中發現,譬如那些魔法大鍋、水壺、餐杯、飲酒角,傳說這種容器是用獨角獸紅黑色的螺旋狀頭角製作。最早的聖杯傳說曾將它形容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豐饒之角”(horn of plenty),因為它可以製造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飲料,並且讓飲用的人從此再也不會感到飢餓或口渴。還有一種說法聲稱一個人不管患了多嚴重的疾病,只要“看見聖杯”即可不藥而癒。這就是“從永生之泉中喝下長生不老藥”的典故。中世紀的玫瑰十字會毫無疑問對聖杯的秘密十分瞭解,所以聖杯的象徵主義在這個團體身上總是隱約可見。玫瑰十字會的那朵長在十字架上的“玫瑰”是與聖杯之謎最明顯有關聯的象徵,只是很少有人能明白其中的含義。
在古老的自然崇拜宗教中,取之不盡的聖杯是人類祈求豐收的工具,就像墨丘利擁有一個永不枯竭的水瓶,聖杯也被認為是永遠不會消耗殆盡的自然資源的源泉。所以有一種說法認為聖杯其實是衍生自異教的“豐饒之杯”(Cup of Plenty)神話,並在後來被巧妙地移花接木到基督教身上。
在古老的神秘學派中,聖杯的顏色永遠都是綠色,並且經常被以一顆自我滋養、呈杯狀的種子莢來象徵。這個象徵經常被用來表示新生與重生,正所謂“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註16)它象徵的是人類的生命力,因此對聖杯的追尋實際上也可以看作是對真理以及存在之謎的解答的永恆探索。我們可以從這個象徵中看見共濟會傳說中長久以來一直被石匠兄弟們苦苦追尋的失落秘語,這是擁有無窮力量的秘密之言,代表了我們之所以存在的根本與本質。這一切在本書的前面都已有所闡述。
如今這個第三千年的現代電腦世界也許通曉一千個秘密,但古代埃及魔法師的神秘世界卻只需要一個秘密。這個秘密要比其餘那一千個由自私、黑暗、悲傷、驕傲、慾望還有唯物主義所滋生的秘密都要更大,這個秘密在賦予了人們更崇高的見識之餘,也帶來了恩典、慈悲、光明、真理以及永生。埃及的祭司相信地球上的生命都是源自於一個充滿永恆的光明與生命的地方,《死者之書》將其稱為“火焰島”(Isle of Fire),博學的藏人喇嘛則稱它為“長生不老的仙桃島”。據古老的《光輝之書》的作者寫道(註17),所有的靈魂都曾經在“愛之屋”中與上帝告別,他們從那裡出發,肩負著各自的任務來到地球。在結束了這個神聖的“招待”之後,上帝會鼓勵這些靈魂下定決心去實現他們在地球上的使命,勇往直前去尋找“奧祕的知識”,它將令靈魂得已以煥然一新的姿態重返家園。一旦瞭悟了隱藏在《妥拉》裡的豹之氏族的秘密,靈魂就會獲得有別以往的力量,進而去親手完成神秘的生命之輪。不管你有沒有察覺到,每個讀完本書的人其實都已經在不知不覺間“看見聖杯”,同時他們也得到了能夠在重新回家前讓自己的靈魂獲得淨化的“奧祕的知識”。《多馬福音》有這麼一句話(註18):
“...天國裡有五棵樹要給你們,無論是盛夏還是寒冬,這些樹都不會凋謝,也不會落葉。任何人只要認識了這些樹,便不再得死亡。”
這段話毫無疑問是在寓意《聖經》的頭五卷書,而你,我的朋友,想必在闔上本書以後,便再也不會對它們感到陌生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真理之言〉
本頁專門是用來記錄每一章所隱藏的總計時六個“真理之言”,下面的點數分別代表每一個單詞的字母數,它們的上面也標示了相對應的章節。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愛因斯坦(1879-1955)曾說過:“越是深奧難懂的事物,越是會引起我們發自內心的驚歎。有的人就是一刻也無法停下腳步來好好感受這種驚奇夾雜敬畏的滋味,所以他的內心已不再有任何澎湃,這樣的人其實跟死了沒有兩樣,因為他早已闔上了自己的雙眼。”
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師建築計畫〉
【全書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