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6日 星期三

新冠敘事與“陰謀論”:一位醫生的思考

https://www.globalresearch.ca/what-going-physician-perspective/5769970


By Michael C


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也許或多或少已經察覺到,如今與新冠病毒有關的那些敘事似乎都有些言不由衷。


你也許越來越有一種感覺,好像自己一直以來聽到的都不是實話,甚至開始注意到檯面上的公共措施與關於封鎖政策、強制口罩令、學校停課、強制疫苗令、新冠早期治療方法的實際醫學證據之間存在的巨大落差。


你也許會想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在開始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來認識一個早已被行之有年的先發制人詭計,正是這個詭計很可能已經在你渾然不知的情況下,桎梏了你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的能力。在輿論宣傳中有一個很常見的手法是把一個對象貼上標籤、令它的存在本身仿彿喪失合法性,以此來預先形塑人們在聽見這個概念時會出現的反應。


易受影響的人往往難以理智評估那些被貼上了標籤的來源的內容。包括主流媒體在內的多方人馬一直以來不斷努力想要將“陰謀論”與極端主義、偏執狂和妄想症混為ㄧ談,好使它變得非法化。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誤解,意在從根本上摧毀批判性思考的可能。


所以,什麼是陰謀論?簡單來說,這是一種關於陰謀的理論。但我們必須進一步來釐清這些術語的含義。


這個術語的前半部分是conspiracy(陰謀)。但究竟這個“陰謀”是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胡思亂想,還是千真萬確的危機,尤其是那些涉及美國政府和企業、據說是為了欺騙或操縱美國公民的陰謀?


事實是,縱觀近代歷史,美國的確發生過許多貨真價實的陰謀。這些事件的細節現在大多已被確認,隨著文件解密被一併披露,通常是發生在政府依法不得不解密這些資訊後。此時距離當初的事件發生往往已經過了漫長的時間,而且更重要的是,期間還需要懂得批判性思考的美國公民願意持續不懈深究下去。


這些事件多半十分令人吃驚和駭人聽聞。由於它們的細節現在已經很容易查到,接下來我將簡單地列出一個諸如此類的陰謀列表,這個順序與年代先後無關。如果其中出現了你從沒聽過的名字,我鼓勵你試著自己去瞭解看看這些都曾在美國近代史中佔據過重要一頁的事件。



譯註
反情報計畫(Cointelpro)FBI在1956-1971年針對國內的各種反戰、民權、環保、女權團體違憲進行的滲透、顛覆行動
東京灣事件1964年,美國為了全面介入越南,主動挑起並誇大越共對美軍的海上襲擊
MK-Ultra計畫CIA在1953-1973年進行的精神控制研究計畫,涉及諸多非法人體實驗
威廉・賓尼(William Binney)和NSA的非法監控計畫2002年,前情報官員威廉・賓尼出面揭露NSA的非法大規模監控,並斥其比“克格勃、史塔西(東德情報機構)、蓋世太保或黨衛軍”更惡劣
黑暗聯盟(Dark Alliance)與蓋瑞・韋伯(Gary Webb)1998年,調查記者蓋瑞・韋伯出書揭露CIA為了推翻尼加拉瓜的桑蒂諾政府,蓄意放任該國叛軍組織走私毒品到美國以籌措資金,釀成美國20世紀80-90年代一發不可收拾的“古柯鹼大流行”
知更鳥行動(Operation Mockingbird)CIA在冷戰期間積極收買記者,以操控新聞、左右公眾輿論
陽光計畫(Project Sunshine)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和空軍從1953年開始進行的秘密核輻射研究計畫,為了取得可供實驗的人類樣本,而大量從各國醫院非法轉移死者或流產胎兒的遺體
海洋飛沫行動(Operation Sea Spray)1950年,美國軍方故意對舊金山灣區八十萬名居民釋放黏質沙雷氏菌和球芽孢桿菌,以研究生化攻擊對城市的影響
混沌行動(Operation CHAOS)

CIA在1967-1974年展開的間諜計畫,包括安排偽裝成異議分子的特務滲透國內或國外的反戰與激進團體

藍鳥計畫(Project Bluebird)CIA在冷戰期間進行的人類行為研究計畫,例如能否使用催眠、藥物或LSD來改寫人類的記憶或心智
朝鮮薊計畫(Project Artichoke)藍鳥計畫的後續項目
QK-Hilltop計畫1954年,CIA與康奈爾大學合作以中國為假想敵進行的洗腦與審訊技術研究計畫
MK-Delta計畫CIA的化學物質精神控制研究計畫
五角大樓對美國毫不知情的公民進行的前後總計超過兩百次細菌實驗參見PBS-Secret Tes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索爾克疫苗、伯妮絲・埃迪博士(Dr. Bernice Eddy)和SV40病毒20世紀50年代,伯尼絲・埃迪發現九千八百萬劑小兒麻痺疫苗遭到了SV40病毒污染(實驗倉鼠接種後產生了腫瘤),結果她被上級打壓、降職甚至逐出實驗室,直到有越來越多科學家也開始有相同的發現後,聯邦衛生官員最終才不得不在1961年承認疫苗有問題,但並未將已流通到市面上的疫苗召回
諾斯伍德行動(Operation Northwoods)美國國防部在1962年提出策劃自導自演的恐怖攻擊、以作為對古巴開戰的藉口,比如刺殺古巴移民、擊毀公海上的古巴難民船、炸毀美國船隻、在美國城市發動暴力攻擊,但這項計畫最終被甘迺迪否決
財政部毒酒計畫美國政府在禁酒令時代為了遏止酒精氾濫,而大規模對酒精進行投毒。據估到1933年禁酒令結束之際,該計畫已造成至少一萬人死亡
迴紋針計畫美國在二戰結束後非法引進大批納粹科學家,漂白他們的納粹戰犯身份
塔斯基吉梅毒實驗美國公共衛生單位在1932-1972年針對黑人男性非法進行的人體病毒實驗,即使已經有青黴素可以治療梅毒,但研究人員仍為了實驗目的而故意不給予、甚至阻止實驗患者接受治療
娜依拉的見證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期間,科威特駐美大使的女兒假冒科威特女護士,在美國國會捏造子虛烏有的伊拉克士兵衝進醫院殘忍殺害保溫室中的嬰兒的證詞,激起美國社會ㄧ片同仇敵愾,支持出兵伊拉克
FEMA蓖麻毒中毒事件2016年,FEMA承認有數百名俄亥俄州的相關人員在阿拉巴馬州受訓時,不慎接觸了有致命風險的蓖麻毒素
邁克爾・泰勒(Michael R. Tayor)、孟山都、伯克希爾行動(Operation Berkshire)美國律師邁克爾・泰勒與孟山都有大量的利益往來,卻仍然主導FDA的食安政策訂立;伯克希爾行動為1976年全球七大菸草公司合作發起的一項行動,透過刻意出資贊助有問題的科學研究,來否認尼古丁具有成癮性、吸菸會致癌
原子能委員會的輻射實驗,包括弗爾納州立學校的放射性麥片實驗弗爾納州立學校的殘疾兒童被迫食用放射性毒物,以觀察輻射對人體的影響
羅徹斯特大學和愛荷華大學對孕婦的放射性碘實驗,以及美國針對有色人種進行的芥子毒氣實驗參見-ACHRE Report


這些還只是冰山一角。


最近對UFO文件的解密更只是證明了長達幾十年來不明飛行物現象確實一直被刻意掩蓋。但不只掩蓋的確存在,而且幾乎所有文件都有多處遭到塗黑(註1-2),甚至連政府也承認還有很大一部分的文件仍屬高度機密(註3)。因此,諸如此類的掩蓋行徑依然沒有結束。


所以,認為這個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陰謀的人說好聽點是天真,說難聽點是愚蠢。


事實上,發生在美國近代史上的政府陰謀是如此之多,以至於在過去的八十年中,幾乎沒有哪一年稱得上風平浪靜。人們當然可以也應該對現在正在發生的陰謀進行辯論,但堅持所有陰謀都不可能存在的那種想法完全是在自欺欺人。


這個術語的後半部分是theory(理論)。在主流媒體的長久操作下,一般人ㄧ聽見“理論”就會覺得那是什麼假惺惺、穿鑿附會或有失公允的東西。然而,在科學界中,理論絕不是什麼不堪入目的字眼。相反的,理論是追尋真理的必經之路。


理論是科學方法在探究真理時所不能忽略的重要步驟。


所有基於科學方法的研究最初都是從假設出發。然後,研究人員會開始尋找證據來支持或反駁該假設,如果可以被駁斥,則證明假設有問題,如此一來它就無法成為可行的理論。


要是證據確實支持該假設,它就有可能變成一個可接受的理論。


以疾病研究中的細菌理論為例,這個理論主張疾病是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菌或病原體所引發的結果。儘管這是西方醫學解釋疾病最主要的模型,但病菌學說仍無法解釋所有的疾病,因為有些疾病有不同的發病原理,而且明顯是受到其它因素的影響,比如患者個人的身體因素。


其實這個理論本身的歷史也很有趣。


伊格納茲・塞麥維爾斯(Dr. Ignaz Semmelweis)現在是一位名垂青史的醫生,但在1865年他卻僅僅因為提出了細菌理論便被自己的同事送進精神病院。另一個如今已成常識的科學理論是日心說:即主張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理論,我們現在已經有了不勝枚舉的證據可以證明這個理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解釋了重力。細胞理論主張生物是由一種或多種細胞所構成的個體。總之,我們有很多理論至少在目前看來應該已經與真理八九不離十了。


一個人如果知道有陰謀發生,但陰謀通常在發生後的數十年內都很難獲得證實,這就是一個非常令人頭疼的局面。他只能妄自揣測那些可能發生在高層或幕後的私下談話,揣測國家機器也許已全力動起來掩蓋所有細節,以至於世界上的絕大多數人都被蒙在鼓裡。


儘管如此,這種願意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對一個國家的健康發展仍然十分重要。


的確,公民有責任袍根究底要求真相。那麼,我們可以做什麼呢?在這一點上,科學界的物理研究,特別是天體物理學研究剛好可以提供我們一點思路。


沒有人能百分百確定遙遠光年之外或數億年之前到底是怎樣。話雖如此,人們仍然對這些問題充滿了好奇。


於是物理學產生了兩個支系:理論物理學與實驗物理學。


理論物理學家,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史蒂芬・霍金都是通過觀察、計算和天賦來提出理論,這些理論往往沒有多少實際證據,可是雖然它們似乎永遠也無法獲得印證,但實驗物理學家會參考這些理論並試圖透過實驗來檢驗它們。比方說,他們可能會說,假設這個理論有效,那就意味著x應該是正確的。然後他們會對這個x進行實驗。一個理論只要經得起這樣的檢視,它便仍是一個可行的理論。至今已經有太多的理論最後都被證明有問題,至於倖存下來的理論則成為了我們認識宇宙的模型。但沒有人會因此認為物理學家都有妄想症。他們依然是追尋真理的先鋒軍。


所以下次當你聽見有人說“陰謀論”的時候,請千萬要仔細注意這位說話者的意圖。


它是不是被用來誣衊某個理論,或是被用來說服你不加思考直接拒絕某個理論?如果是,這就是對該術語的嚴重誤用。


同時還要注意的是你的理智在那個當下是什麼反應。你是不是發現自己會因為某個理論被貼上了標籤而更容易不願去聽看看它的主張?這樣你就正中了這個詭計的下懷。


如今,輿論宣傳變得越來越過分,這一事實恰好暗示了有什麼陰謀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而且它費盡心思不想使自己曝光。當然,我的意思不是我們都應該不假思索的接受所有陰謀論、以為那就是事實真相。


相反的,我們應該從那些可能有道理的理論開始,嘗試進行思考練習,尋找是否有證據可以支持或反駁這種理論。問問自己,現在正在討論的這個理論究竟真的只是一種理論,還是說它果真提出了陰謀存在的證據。


有時也許根本還沒有人提出理論,在這種情況下,不要怯於自己提出理論來解釋眼前的局面,重要的是尋找確切的證據來檢驗你的理論。這種方法既不激進也不奇怪。這純粹只是一種用來處理新資訊並發掘真相的理智方法。


新冠敘事


出於本文的目的,我首先假設你應該像許多人ㄧ樣,已經開始慢慢察覺到有一群非常強大的人士正在竭盡全力想要推動強制新冠疫苗接種,甚至是確保地球上的每一個人最後都能接種疫苗。


正是他們一手製造了病毒與“疫苗”,並且向全世界散播病毒、放任它盡可能傳播開來、誇大死亡人數、誇大致命性、打壓所有有效的治療方法、推動疫苗接種計畫的同時卻又刻意迴避充分知情權和紐倫堡公約的問題、拒絕透露疫苗成份、掩蓋接種造成的死亡與傷害、千方百計壓制所有異議、毀掉任何敢於站出來說實話的人的生活,以及通過利誘、脅迫、報復和赤裸裸的洗腦來說服大部分的醫療從業人員與領導者對這一切視若無睹,還反過來替那些虛假不實的說辭幫腔。基於篇幅所限,本文無法細講上述這些內容,但如果你仍不相信這些至少在現實上是有可能的話,我會鼓勵你繼續去探索你被告知的那些敘述的有效性。


如果你願意相信,這麼一來問題就變成了:為什麼?為什麼他們要花費這麼多精力來推動全球疫苗接種?確切的細節尚未水落石出;因此,我們現在只能提出理論。有大量的證據可以指引和支持這些理論,現在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就跟任何犯罪調查員一樣,我們首先必須從確定動機開始。理所當然,第一時間你一定會先懷疑這是不是有心人想利用疫苗來牟取暴利。


政府監管機構與大型製藥公司之間長久以來一直存在著巨大的利益糾葛。


當你考慮到整顆星球從一開始就是在以一種高度協調且幾乎同時的方式推進這個議程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這其中的水有多深。美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允許製藥公司直接向消費者投放廣告的國家,當然紐西蘭是一個例外,但後者對廣告能說和不能說什麼有非常嚴格的規定(註4)。如果製藥公司甚至無法說服德國或澳洲,像是允許它們在電視上不計成本的打廣告,這些國家又怎麼會突然願意配合頒布史上最嚴厲的疫苗政策,難道這僅僅是為了圖利輝瑞?況且,要知道的是,ㄧ劑疫苗的價格約為四十美元。


相比之下,單克隆抗體治療的價格大約是每劑四百五十至兩千三百美元(註5-6),這意味著每一劑的收益都有十至五十倍有餘。但單克隆抗體治療卻被各種卡關。生產這些產品的還是世界上最巨大也最富影響力的製藥公司,包括羅氏、禮來、葛蘭素史克和AZ。羅氏每ㄧ年砸在遊說上的錢都比輝瑞還多(註116)。因此,為製藥巨頭牟取暴利似乎不是很有說服力的動機。


更何況,全球經濟體系中的每一個部門和行業幾乎都受到了疫情大流行造成的額外成本,尤其是封鎖政策的重擔所拖累,即使那少數幾家製藥公司現在可以靠新冠疫苗賺錢,這些收入對照龐大的額外成本也是杯水車薪(註7,9)。隨著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正在發生的險惡議程,以及某種邪惡意圖的存在愈來愈紙包不住火,我懷疑可能會出現一種新的虛假敘述主張一切都是製藥巨頭和少數掌權者互相勾結的錯。這些人大概會背上黑鍋。毫無疑問,這只是拿他們當替罪羊,是為了掩藏真實意圖的聲東擊西之計。弗奇是個懦夫沒錯,但別被這種避重就輕的解釋給騙了。這一切的背後還有更大的議程。


我們都知道,隱藏在這個議程後面的是一群非常強大的人物。這些人強大到足以控制地球上幾乎所有國家的政府、媒體、大企業和醫療機構。明白了這一點,再回頭來思索動機,就會知道它絕不僅僅是金錢這麼簡單而已。任何擁有如此巨大的權力與影響力的人或團體根本不需要再花時間去琢磨錢的問題。從古至今,這些人或團體真正在乎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控制。特別是對人類行為的控制。驅動上位者追求更多控制的並非單純只是自私,畢竟這意味著掌控至高無上的權力,而是它同時也是實現其它任何目標所需要的基礎。作為一個上位者,你肯定會希望你的國家和人民可以發揮最大的效率,就像一台運轉良好的機器。那問題在哪裡?問題在於,你無法控制人類的行為。作為一位現代的上位者,假如你想要同時維持自然資源、地球承載人類生命的極限、最佳人口數量、最佳生產力、節約浪費甚至控制犯罪,確保一切都井然有序,那麼你首先必須從控制人類的行為開始。


可是,如果你一再無視你的人民的願望和目標,他們最終ㄧ定會反抗或拒從,這樣你就無法再掌控他們。因此,必須始終維持一種平衡。每週工時四十小時、商品成本,甚至交通速限都是這種平衡的例子。我們對控制人類行為的傳統方法都不陌生:法律、懲罰、宗教、文化規範和社會期望,諸如此類。直到進入工業革命時代,控制人類行為的方法才終於變得科學。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以他在20世紀初提出的分工方法而聞名,這套方法主張把工作流程極端細分,以此來提升工廠工人的效率並減少對高技術工人的需求。


這麼做的目的是想要將技巧嫻熟、充滿創造力的工人通通變成整齊劃一、易於更替的齒輪。這套方法很快便獲得了墨索里尼和列寧的青睞。儘管泰勒制的成績斐然,但事情當然不會這麼美好。據哈羅德・謝坡德(Harold Shepherd)和尼爾・赫里克(Neal Herrick)在他們合撰的《所有機器人都上哪去了》(Where Have All the Robots Gone)一文中所述,泰勒制帶來的收效在時間久了以後就會開始遞減。工人會慢慢開始感到煩悶和倦怠,對這套方法產生越來越大的抗拒,甚至是集體反抗(註10)。泰勒制也被認為是點燃1921年俄羅斯喀琅施塔得起義的導火線之一(註11)。


因此,在上個世紀,如何在工人和雇主之間找到平衡是一個大問題。現代有了更多的控制方法,譬如通過電視及其它媒體來將教育與宣傳制度化。儘管這些方法的確有效,但仍不完全盡如人意。該怎麼控制人類行為迄今依然是擺在世界領導人面前的障礙。那還有什麼辦法呢?他們該如何在不減少收效、卻又不會讓人們意識到或反抗的情況下實現更徹底的控制?


改變人類行為的醫學與技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已開始研究如何透過醫學與技術手段來改變人類行為。約瑟夫・門格勒(Joseph Mengel)曾經接受過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的德國優生學教育,後來他成為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令人聞風喪膽的“死亡天使”(註85)。


曾在希特勒政權下為集中營工作的納粹醫生後來剖通過迴紋針計畫非法來到美國(註12-13)。緊接著藍鳥計劃和朝鮮薊計劃在20世紀50年代相繼啟動,它們又催生了後面的MK-Ultra、QK-Hilltop、MK-Naomi、MK-Delta,最後是MK-Search計畫。這些CIA計畫都是明確地以研究對人類的精神控制和行為改變為目的。成千上萬的美國公民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迫接受殘酷且扭曲的實驗(註13-14)。儘管針對這些人類受試者進行的藥物實驗很多,但卻是將微芯片植入動物體內的實驗取得了最重要的突破。


1965年,CIA成功藉由植入在牠們大腦中的微芯片,遠端操縱了一群狗穿越田野。根據解密的文件,研究人員指出操控這群狗最大的極限範圍是兩百英尺,並且他們還打算在“其他物種”身上繼續實驗(註15-16)。


同ㄧ年,何塞・德爾加多博士(Dr. Jose Delgado)成功遠端操控了一頭牛的行為,靠的是植入後者大腦的電子設備(註17)。德爾加多在耶魯大學繼續進行植入設備的精神控制研究,他總計發表了一百多篇論文。在對貓和猴子完成了類似的實驗後,他終於還是決定進行人體實驗。據作家約翰・霍根(John Horgan)在《科學美國人》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德爾加多可以操控他的人類受試者產生恐懼、憤怒、渴望、歡愉、聒噪等各式各樣的反應。”(註18)


西莫・赫許(Seymour Hersh)在1974年曝光了MK-Ultra計畫,他是一位長期通過匿名消息來源的幫助揭露政府秘密活動的記者(註19-20)。隨後由時任副總統納爾遜・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領導的一個委員會對此展開了調查。


CIA立刻對外宣稱該計畫已在僅僅一年前,也就是1973年便終止了。遺憾的是,大部分的文件都已被銷毀。儘管基於《資訊自由法》最後還是有數萬頁文件被解密並公諸於眾,但剩下來的這些文件都只能追溯到1973年,與CIA的說法相符。


超過這個年限的文件迄今仍被保密。雖然MK-Ultra計畫據稱已在1973年結束,但沒有證據顯示類似的計畫以及這些對控制人類行為的研究真的有就此停止。事實上,在結束對CIA精神控制實驗的調查後,福特總統旋即在1976年頒布了一項行政命令,禁止“對人類受試者進行藥物實驗,除非有獲得對象的知情同意、書面同意並有無利害關係的第三方可作為證人。”(註13,20-21)但這個聲明說穿了只是在重申早已實行已久的醫學和生物倫理學規範,包括紐倫堡公約,所以這個行政命令到底有多大的效力實在可疑。


還有為什麼要特地加上“藥物”?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它都直接忘了應該也要明文規範可植入設備的實驗才對,明明那也是MK-Ultra計畫的一部分。2004年,專門對政府解密網站進行分類的網站《黑牢》(The Black Vault)的創辦人約翰・格林沃德(John Greenwald)上傳了一系列MK-Ultra計畫文件。後來,一位名叫奧斯卡・狄格斯(Oscar Diggs)的人發現其中有數千頁不翼而飛,於是格林沃德便從2018年開始向CIA索要缺失的文件。


值得注意的是,CIA的答覆是這些頁面之所以被刻意從最初的解密請求中省略,是因為它們涉及的是“行為改變”而非“精神控制”,而後者才是MK-Ultra計畫關心的課題(註22-23)。換句話說,CIA自己認為“行為改變”是另一個獨立的計畫,與“精神控制”不是一回事。雖說兩者的實際區別似乎略顯模糊,但CIA認為它們是兩個不同的計畫的這一事實仍然進一步支持了這樣一種猜想,即至少他們關於“行為改變”的研究仍然沒有停止。


1965年的一台電腦幾乎跟一個冰箱一樣大,但它的處理能力卻不比一台便攜計算機強到哪去(註24)。相比之下,2021年英特爾最新的處理器的尺寸卻只有七納米(註25-26)。ㄧ納米相當於十億分之一米,甚至小於可見光的波長。一個原子的寬度是半納米。倘若1965年就可以做到像遙控汽車一樣遙控活生生的動物,那麼不難想像六十年後這樣的技術又會進步到何種地步。


雖然政府私藏的技術通常遠比私營企業手上的要先進許多,但我們仍然可以透過審視當今私營企業都已經有了些什麼樣的技術,來多少一窺目前在背後可能的進展。與控制人類行為密切相關的一個科學領域是基因改造。有很多種方式可以改造我們的DNA。這樣的技術已經存在了幾十年,轉基因食品(GMO)的流行也非一朝一夕。現在要在北美找到非基改玉米幾乎已不可能,基因組學(genomics)是當今最炙手可熱的科學領域之一,這是一門專注於研究基因組功能和基因編輯的學問(註27)。基因改造是一項十分實用的技術,它的潛力無窮,但帶來的變化也是永久性且難以控制的,尤其是在操縱行為這方面。


納米技術


納米技術,特別是納米機器人,似乎是一種更具可能性的技術,而且它肯定也更加符合自20世紀60年來以來的技術發展歷程。這些五十到一百納米寬的機器人只有人類細胞的一萬分之一或細胞核的一千分之一大。它們可以由多種材料組成,而且當然都是肉眼已經看不見的,然後通過針頭和注射器施打進人腦,進入專門控制特定行為的腦區(註28-31)。


阻擋納米機器人進入大腦最大的障礙是血腦屏障,這個守門用的半滲透性屏障可以保護大腦免受血液循環中的異物傷害。目前我們已經知道棘狀蛋白對血腦屏障具有破壞性(註32-33)。這也許是棘狀蛋白之所以會被設計到病毒上,以及為什麼“疫苗”會含有不斷製造棘狀蛋白的mRNA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mRNA本身是被包裹在脂質納米粒中,這是疫苗中的重要成分。脂質納米粒可以被刻意設計成幫助異物穿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的載體。事實上,這正是脂質納米粒在新冠疫苗出現以前最常見的用途(註120)。


一旦數量夠多的納米機器人組裝起來,它們就會變成一個微芯片或電腦處理器。它們可以通過電磁波接收和傳輸訊息(註34-37)。如此一來,人的行為就可以被遠程控制,上一分鐘下令這麼做,下一分鐘又下令那麼做。


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一個有據可查的科學領域,其中有大量的科研文獻已經被發表,刊登在超過七十五種不同的同行評審期刊上(註38-43)。納米技術有一個分支專門研究如何利用DNA來構建這些納米機器人,也就是DNA摺紙納米機器人技術(註44)。2014年,以色列的研究人員成功將DNA摺紙納米機器人注入一隻蟑螂體內,在其中建造了一台可以對特定組織進行操控的電腦(註45)。


DNA摺紙


我翻閱了大量有關於DNA摺紙技術的文獻,據我瞭解,這些技術絕大部分是來自亞洲和第三世界國家。美國和歐洲國家不太可能會對這一領域不感興趣,或許西方那邊的研究並未被公開發表,因為它們已經涉及到了非常敏感的領域。與此同時,Google的工程總監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則在2015年的網絡研討會上聲稱:“到了2030年,我們將可以把納米機器人送進大腦。”(註46-48)。


與其說是預測,這聽起來更像是某種威脅,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創辦人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Nicholas Negroponte)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機械工程教授詹姆斯・弗蘭德(James Friend)也在同年對這一預測表達了同意。弗蘭德博士在2015年的時候估計,我們距離見證大腦納米機器人的誕生或許只剩下兩至五年的時間(註47)。儘管他們在談論起這些研究時總語帶興奮,但根據2014年的皮尤民意調查,72%的美國人表示他們完全不會考慮任何大腦植入物,即使它可以顯著提升記憶力或心智能力(註49)。顯然,這項技術是無法通過自願同意來推廣的。


專門追蹤疫苗相關副作用的疫苗不良反應回報系統(VAERS)成立於1990年,由CDC跟FDA共同管理。這套系統可以將疫苗的批號和相關副作用一起輸入,以便追蹤特定批次的疫苗所導致的不良反應(註50)。與過去的所有疫苗相比,新冠疫苗造成的不良反應比率之高在歷史上堪稱史無前例(註51)。


你或許會假定,任何疫苗(例如季節性流感疫苗)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在不同批次中應該都會保持相對一致,不同批次的差異不會太大。如果有疫苗遭到污染或損壞立刻會反映在異常值上,所以可以依據這套系統來判斷問題出在哪裡,好召回疫苗並分析更深層的原因。然而根據帕德庫珀公司(Paardekooper)等不同人對VAERS的新冠疫苗數據進行的一項未發表的分析顯示,新冠疫苗不同批次間的差異極大,遠遠超出了正常情況下的比率,而且其它疫苗都沒有這種反常的現象。


據發現,在美國分銷的三家新冠疫苗製造商的疫苗都存在這種現象。有很多批次的嚴重不良反應很少甚至沒有,但卻也有很多批次造成了數千例嚴重不良反應。如果這些數據是可靠的,這似乎說明不同批次的新冠疫苗並非都含有相同的成分。從數據可以發現,這些疫苗至少可以被分成二至三種明顯不同的批次,它們可能含有數種或至少一種不同的成分,於是便造成了如今高得不像話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其中包括死亡和流產(註52)。最重要的是,那些希望檢查疫苗瓶中究竟含有什麼的人,包括FDA和任何獨立實驗室,都沒有辦法一次檢驗所有的疫苗。


目前沒有任何方法或技術可以完成這項任務。這是毒理學的基本侷限。人們只能分析樣本中的特定成分,通過這種方法,你可以檢查其中是否有任何已知的成分,但無法確定是否存在並非你所要尋找的其它額外成分。


這一點恰恰凸顯了人們其實對這些針頭中到底含有什麼所知甚少。眾所周知,FDA在審核的時候也不是主動分析一款藥物和/或疫苗裡究竟有些什麼,而是直接查看製造商提供的資料。製造商經常惡意隱瞞特定的成分,比如最近普度製藥公司的奧施康定止痛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註53-54)。


然而,當FDA反過來積極與製藥業狼狽為奸、向公眾隱含安全資訊時,就又是另一回事了。令人震驚的是,在有超過三十位學術教授和科學家集體要求FDA依據《資訊自由法》公開輝瑞BNT疫苗的安全數據後,FDA卻向法院請求將數據的完整公開時間推遲到五十五年後。


這是無疑是它們在串謀來為疫苗隱瞞什麼,也許與它的成分有關。法院最終裁決它們有至少八個月的時限。但在本文撰寫時,輝瑞已經介入訴訟,並且其還表示會“協助編輯這些文件”。另外要記住的是,本次案例涉及的還只有輝瑞BNT疫苗。我們對任何EUA疫苗的成分都是同樣一無所知,其中也包括輝瑞BNT在法律定位上十分曖昧的EUA疫苗,因為這些疫苗其實都沒有獲得FDA批准(註56-58)。


有些人懷疑疫苗接種計畫的目的可能是要消滅一部分的人口,或破壞人們的生育能力。這一理論當然可以從蓋茲、洛克菲勒家族與優生學運動的聯繫,還有蓋茲本人一直以來對人口過剩是人類未來最大威脅之一這個觀點的支持來得到印證(註59-64)。


此外,不同批次的異常數據,如果它們真的準確,似乎暗示了這背後有某種實驗考量,像是刻意在觀察特定數種或一種成分的致死性和對生育功能的影響性。但是,別忘記,假如你可以控制人們的行為,尤其是他們的繁衍本能的話,那就根本不需要殺死他們,甚至也不需要讓他們變得不育來減少人口。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未來二十年的地球實際上將迎來人口下降的轉捩點。過去幾十年來,全球生育率一直在穩步下降,現在已有超過九十五個國家的生育率要不是低於正常更替水平,比如美國和每個歐盟國家,就是會在未來三年內跌破正常更替水平(註65-70)。毫無疑問,這一切背後的那些人希望保持對人口控制的彈性,以便他們可以依據需要來靈活調整生育率,也許他們會更傾向於增加而不是降低生育率。


重新回顧過後,我們會發現縱觀所有證據,新冠議程背後的目的很可能是要引入一種高效且隱蔽的手段來控制人類行為。正如麥卡洛博士(Peter McCullough)所說:“條條大路通疫苗。”如今的納米技術已經確實可以被用來操縱人類行為,而且這可以通過注射來實現。然後疫苗中的棘狀蛋白和脂質納米粒可以確保它們順利進入大腦。


美國政府過去幾十年來一直在自己的公民身上進行各種不法活動,目的是在後者知情或不知情的情況下研究精神控制和行為改變的可行性,而且沒有證據表明這樣的研究有停止過。雖然我們無法知道疫苗的所有確切成分,但從VAERS的數據、FDA和輝瑞努力隱瞞安全數據還有輝瑞不斷想要在各種問題上誤導公眾(註56-58)這些事實均表明,我們並沒有聽到關於疫苗的實話。


如果未接種者疫苗者開始意識到其中的不軌,他們絕大多數人將永遠不會願意接種疫苗。屆時恐怕會有一場惡戰。因此,必須在事跡敗露之前趕進推動所有人的接種。然後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或是三種混合在一起的情況。首先是這項技術本身會先潛伏一段時間,直到所有人都接種後,才會被遠端啟動。這以目前的技術來說是絕對可以做到的。或者,目前推出的疫苗其實並未含有這樣的技術,如此一來現階段推動接種計畫的目的很可能只是為了使疫苗令在全球變得常態化,以便等到未來又有疫情大流行時,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推行包含這項技術的疫苗接種計畫。最後,現在推動疫苗接種也有可能是為了觀察這項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以供日後另作他用。最有可能的還是以上皆是。


比爾 蓋茲一直直言不諱地表示,他想讓整顆星球上的人都接種疫苗。


早在疫情正式出現之前,他就已經在許多方面開始了動作。


有許多跡象顯示,蓋茲和這一議程背後的其他人早已預期在推動全球強制疫苗令最激起巨大的反彈。


歸根結底,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將它變成自願施打,他們當然也不會以為簡單通過一紙法律或授權就可以說服人們乖乖聽話。


所以要實現他們的計畫,便需要同時祭出嚴厲的懲罰。比爾・蓋茲最近還資助麻省理工學院開發了一種應用量子點(Quantum Dot)原理的新技術,這是一種可以跟著疫苗同時被施打入人體的量子紋身。


量子點拓印技術


這個紋身雖然肉眼看不見,但可以通過手機的攝像頭來讀取,紋身中包含了疫苗接種數據以及這個人的其它健康資訊(註70-72)。這種量子點拓印是透過一種被稱為熒光素酶或熒光素的生物發光酶來實現的,這個東西在莫德納的新冠疫苗專利US-10,898,57474-75的描述中被提及了六十次。儘管這種酶還有其它用途,但這些事實應足以引起人們的擔憂,即那些接種了疫苗的人很可能已在不知不覺間被烙上了量子點印記。蓋茲在2018年申請了一項可植入傳感器的專利,這個傳感器可以追蹤你的“生物特徵數據”並將這些資訊與加密貨幣綁在一起。根據該專利的介紹,傳感器會“獎勵那些有驗證身體活動數據的用戶獲得加密貨幣”,這項專利是在201事件(Event 201)正在進行的同時提交的(註76-77)。


加密貨幣


另外,差不多也是在同一時間,比爾 蓋茲又跟Google、開發了加密貨幣-瑞波幣(XRP)及其它金融交易技術的瑞波公司(Ripple)一起成立了始源基金會(Mojaloop Foundation)。


據其官網自述,始源基金會的宗旨是要開發可用於數位支付系統的軟體,好為個人、銀行、政府單位、商家、移動網絡營運商、供應商和科技公司提供需要的金融服務——將仍缺乏這種服務門路的人與新興的數位經濟正式串連起來。


始源基金會希望他們推出的系統能讓“人們轉而使用數位支付,不再使用現金”並且其還聲明這將會需要有“私營企業的充分參與”才有可能實現(註78-80)。所有這些技術全都暗示了一個計畫,疫苗接種只是在打好基礎,以便為將來控制一切金融活動鋪路。



____________________

Notes

1. smithsonianmag.com/smart-news/you-can-now-explore-cias-entire-collection-ufo-related-documents-180976756/

2. theblackvault.com/documentarchive/ufos-the-central-intelligence-agency-cia-collection/

3. theblackvault.com/documentarchive/u-s-navy-denies-request-to-release-key-ufo-documents/

4. Magrini N, Font M. Direct to consumer advertising of drugs in Europe. Bmj. 2007 Sep 13;335(7619):526-.

5. cms.gov/medicare/covid-19/medicare-covid-19-vaccine-shot-payment

6. cms.gov/medicare/medicare-part-b-drug-average-sales-price/covid-19-vaccines-and-monoclonal-antibodies

7. Mandel A, Veetil V. The economic cost of COVID lockdowns: an out-of-equilibrium analysis. Economics of Disasters and Climate Change. 2020 Oct;4(3):431-51.

8. Cutler DM, Summers LH.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the $16 trillion virus. Jama. 2020 Oct 20;324(15):1495-6.

9. Keogh-Brown MR, Jensen HT, Edmunds WJ, Smith RD. The impact of Covid-19, associated behaviours and policies on the UK economy: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SSM-population health. 2020 Dec 1;12:100651.

10.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00271627340600188

11. libcom.org/history/kronstadt-rebellion-still-significant-90-years

12. history.com/news/what-was-operation-paperclip

13. npr.org/2019/09/09/758989641/the-cias-secret-quest-for-mind-control-torture-lsd-and-a-poisoner-in-chief

14. intelligence.senate.gov/sites/default/files/hearings/95mkultra.pdf

15. Whalen, Andrew. December 7, 2018. “How the CIA used brain surgery to make six remote control dogs”. Newsweek. Retrieved December 12, 2018.

16. O’Neill, Natalie. December 11, 2018. “CIA once secretly implanted mind-control devices in dogs’ brains”. New York Post. Retrieved December 12, 2018.

17. Marzullo TC. The missing manuscript of Dr. Jose Delgado’s radio controlled bulls. Journal of undergraduate neuroscience education. 2017;15(2):R29.

18. Hogan, John. September 25, 2017. “Tribute to Jose Delgado, legendary and slightly scary pioneer of mind control.” Scientific American.

19. Phelan, Matthew. February 28, 2011. Seymour Hersh and the men who want him committed Archived March 2, 2011, at the Wayback Machine, Salon.com

20. history.com/topics/us-government/history-of-mk-ultra

21. bioethicsarchive.georgetown.edu/achre/final/chap3_4.html

22. Whalen, Andrew. August 15, 2018. “More than 4,00 new MKUltra documents requested from CIA after crowdfunding campaign.” Newsweek.

23. theblackvault.com/documentarchive/cia-mkultra-collection/

24. computerhistory.org/timeline/1965/#:~:text=Designed%20by%20engineer%20Gardner%20Hendrie,The%20basic%20computer%20cost%20%2428%2C500.

25. Morra, James. May 9, 2019 “Intel to introduce chips based on 7-nanometers in 2021” Electronic Design

26. Kan, Michael. March 24, 2021. “Intel’s 7nm PC chip to arrive in 2023 next to TSMC-made CPU”. PCMag

27. energy.gov/science/doe-explainsgenomics

28. Gutierrez B, Villalobos Bermúdez C, Corrales Ureña YR, Vargas Chacón S, Vega Baudrit J. Nanobots: development and future.

29. Bhat AS. Nanobots: the future of medici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 2014;5(1):44-9.

30. Shapiro K. This Is Your Brain on Nanobots. COMMENTARY. 2005 Dec 1;120(5):64-8.

31. Chen J, Wang Y. Personalized dynamic transport of magnetic nanorobots inside the brain vasculature. Nanotechnology. 2020 Oct 2;31(49):495706.

32. Buzhdygan TP, DeOre BJ, Baldwin-Leclair A, Bullock TA, McGary HM, Khan JA, Razmpour R, Hale JF, Galie PA, Potula R, Andrews AM. The SARS-CoV-2 spike protein alters barrier function in 2D static and 3D microfluidic in-vitro models of the human blood–brain barrier. Neurobiology of Disease. 2020 Dec 1;146:105131.

33. DeOre BJ, Tran KA, Andrews AM, Ramirez SH, Galie PA. SARS-CoV-2 Spike Protein Disrupts Blood–Brain Barrier Integrity via RhoA Activation. Journal of Neuroimmune Pharmacology. 2021 Oct 23:1-7.

34. Freitas Jr RA. Computational tasks in medical nanorobotics. Bio-Inspired and Nano-Scale Integrated Computing. 2009 Sep 22:391-428.

35. Bhore PR. A survey on nanorobotics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16 Sep;7(9):415-22.

36. Hassanzadeh P, Atyabi F, Dinarvand R. Creation of nanorobots: Both state-of-the-science and state-of-the-art. Biomedical Reviews. 2017 Mar 20;27:19-26.

37. Kim Y, Chae JK, Lee JH, Choi E, Lee YK, Song J. Free manipulation system for nanorobot cluster based on complicated multi-coil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Scientific reports. 2021 Oct 5;11(1):1-9.

38. jnanobiotechnology.biomedcentral.com/about

39. nature.com/nnano/aims 40. pubs.acs.org/page/ancac3/about.html

41. worldscientific.com/page/nano/aims-scope

42. sciencedirect.com/journal/nano-today

43. scimagojr.com/journalrank.php?category=2509&page=2&total_size=79

44. Endo M, Sugiyama H. DNA origami nanomachines. Molecules. 2018 Jul;23(7):1766.

45. Amir Y, Ben-Ishay E, Levner D, Ittah S, Abu-Horowitz A, Bachelet I. Universal computing by DNA origami robots in a living animal. Nature nanotechnology. 2014 May;9(5):353-7.

46. Diamandis, Peter H. October 12, 2015. “Ray Kurzweil’s widest prediction: nanobots will plug our brains into the web by the 2030’s” Singularity Hub

47. Miles, Kathleen. October 1, 2015. “Ray Kurzweil: In the 2030’s, nanobots in our brains will make us ‘Godlike”. Noema.

48. youtube.com/watch?v=6BsluRkxs78

49. Smith, Aaron. April 17, 2014. “U.S. views of 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Science in the next 50 years.” Pew Research Center

50. wonder.cdc.gov/wonder/help/vaers.html

51. Kostoff RN, Calina D, Kanduc D, Briggs MB, Vlachoyiannopoulos P, Svistunov AA, Tsatsakis A. Why are we vaccinating children against COVID-19?. Toxicology Reports. 2021 Jan 1;8:1665-84.

52. www.bitchute.com/video/4HlIyBmOEJeY/

53. Ausness RC. Role of Litigation in the Fight against Prescription Drug Abuse. W. Va. L. Rev.. 2013;116:1117.

54. Haffajee RL, Mello MM. Drug companies’ liability for the opioid epidemic.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7 Dec 14;377(24):2301-5.

55. Greene, Jenna. November 18,2021. “Wait what? FDA wants 55 years to process FOIA request over vaccine data.” Reuters.

56. Dwilson Stephanie. August 26, 2021. “Comirnaty vs Pfizer vaccine: Pfizer comments on ‘legally distinct’ wording”. Heavy.

57. Bursco, Bo John. December 7, 2021. “Federal Judge rejects Pfizer’s interchangeability and questions the existence of Comirnaty”. Lynwood Times.

58. Nevradakis, Michael Ph.D. December 1, 2021. “Federal Judge rejects claim that Pfizer EUA and Comirnaty vaccines are ‘interchangeable’. Mandating EU vaccines is illegal!” Belizean Rights and Justice Movement.

59. Stuart Glascock. June 2013. “The immense impact of Bill Gate Sr.”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Magazine.

60. Gur-Arie, Rachel. November 22, 2014. “American Eugenics Society”. The embryo project encyclopedia.

61. Nash, Ethan. April 10, 2020. “The Gates family, Eugenics and Covid-19”. Tott News.

62. Harris, Paul. May 30, 2009. “They’re called the good club – and they want to save the world.” The Guardian.

63. Edwin, Black. November 9, 2003. “Eugenics and the Nazis – the California connection.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64. Bill Gates. February 2010. “Innovating to zero!” Ted talk.

65. Wolf, Jared. December 8, 2021. “3 reasons why overpopulation is a myth.” Sustainable Review

66. Ruse, Austin. “The myth of overpopulation and folks who brought it to you.” United Conference of Catholic Bishops.

67. Creeley, Briana. December 10 “The dangerous myth of overpopulation” The World Mind Issue 7.2

68. “Figure 8: Population by Total Fertility (millions)” i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0 Revision.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11).

69. “Fertility rate, total (births per woman)”. The World Bank. World Bank Group.

70. pop.org/simple/countries-with-below-replacement-fertility-levels-projected-2020-2025/

71. Tangermann, Victor. December 21, 2019. “An invisible quantum dot ‘tattoo’ could be used to ID vaccinated kids”. Science Alert

72. Armstrong, Martin. October 21, 2020. “Bill Gates and MIT unveil quantum dots to mark children”. Armstrong Economics.

73. December 19, 2019. “Quantum dots deliver vaccines and invisibly encode vaccination history in skin.” Genetic Engineering & Biotechnology News

74. US patent 10,898,574

75. https://patentimages.storage.googleapis.com/29/f1/5c/fda42b8d8dd5ca/US10898574.pdf

76. US patent 2020/060606

77. https://patentimages.storage.googleapis.com/11/a4/fe/095b0d0459d9c4/WO2020060606A1.pdf

78. Masnavi, Siamak. October 19, 2018. “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partnering with ripple and coil on mojaloop”. Cryptoglobe.

79. Brown, Collin. May 9, 2020. “Ripple, Bill Gates and Google join forces to provide access to financial services worldwide” Crypto New Flash

80. https://mojaloop.i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