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2日 星期三

當他們說“與病毒共存”的時候,他們的意思是什麼?

https://off-guardian.org/2022/01/10/what-they-really-mean-by-living-with-covid/


By Kit Knightly


____________________


過去幾天,甚至過去幾個星期裡,主流媒體對新冠疫情“大流行”的態度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如果這些媒體不是背後有人在操控,我們也許會以為這些聲音只是“異議”。但正如我們都知道這些媒體背後是誰,因此我們只能將這一切理解為明顯的風向改變。


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屬英國衛生大臣薩吉德・賈維德(Sajid Javid)被麻醉醫生史蒂夫・詹姆斯(Dr Steve James)當面質問疫苗授權令根本沒有科學依據。請注意,《天空新聞》居然真的老老實實地把它報導了出來。


更早幾天前,CDC主任蘿榭爾・瓦倫斯基(Rochelle Walensky)也在接受《早安美國》採訪討論“Omicron”浪潮的時候承認,絕大多數的“Omicron死亡病例”都同時患有其它合併症。


在《Fox》的另一段採訪中,瓦倫斯基還表示CDC之後會發佈更準確的數據好釐清究竟有多少人是因為染疫死亡、又有多少人只是剛好在染疫的情況下死亡。


這不由得令人眉頭一皺。


・為什麼CDC主任要在整整兩年後才突然姍姍來遲的接受這些早已被陰謀論者點出的問題?

・為什麼《天空新聞》敢於播放醫生公然挑戰衛生大臣的畫面,並且還在推特上發佈?

・為什麼《衛報》會刊出〈前疫苗工作組負責人表示,應該結束大規模疫苗接種並學會與病毒共存〉這樣的頭條新聞,甚至引用一位醫務人員的話說我們需要“像對待流感一樣對待新冠病毒?”

・為什麼現在又有新的研究聲稱人體的T細胞即使只是記住了普通的感冒病毒,也照樣可以保護你“免受新冠病毒感染”?


不可否認的是風向正在改變,整齣戲正在踩剎車。現在故事出現了一條新的主線:“與病毒共存”。


一個月以來,這句話幾乎成了西方媒體琅琅上口的口頭禪。


去年12月1日,《Fox》刊登了一則頭條新聞:


為什麼新冠病毒變成地方性流行病是一件好事〉(Why Endemic Covid-19 Will Be Cause For Celebration


這篇文章最主要想說的是,新冠疫情在逐漸趨於地方性流行後,最終將變得跟季節性流感沒兩樣。總之,類似於此的觀點現在在各大網站上比比皆是,令人傻眼。


除了《衛報》在1月8日刊出的那篇報導之外,還有另一篇較早的在12月5日刊登的報導也是持相同的論調:〈從全球疫情到地方疫情:也許是恢復正常生活的契機〉(From pandemic to endemic: this is how we might get back to normal)。


《CNBC》也在兩個星期內接連發表了三篇幾乎相同的報導:


・12月9日〈專家說,新冠疫情大流行有望在明年結束〉(The Covid pandemic could end next year, experts say — here’s what that looks like, and how the U.S. could get there

・12月15日〈專家認為,疫情有機會在2022年結束〉(The pandemic could end in 2022 — here’s what ‘normal’ life might look like soon, according to medical experts

・12月22日〈專家表示,Omicorn很可能會席捲美國並且加速疫情結束〉(Omicron could burn through the U.S. — and potentially hasten the Covid pandemic’s end, says expert


然後是元旦那天,《Vox》的一篇新聞:


“儘管有Omicorn的威脅,新冠疫情仍早晚會變成地方性流行病。”


彭博社》的報導則稱,Omicron的出現標誌著“急性疫情大流行”的結束。


就在昨天,《紐約郵報》也不落人後:“前拜登特別工作組負責人預測,新冠疫情將在今年晚些時候變成地方性流行病。”《今日美國》也問道:“疫情正在出現轉機。Omicron會為疫情帶來‘新常態’嗎?”


今年初,《第四頻道》的“2022新冠疫情特輯”同樣主張我們應該開始“習慣與病毒共存”。


改弦易幟的也不只有媒體。據報導,“與病毒共存”將成為英國政府的2022年官方戰略,並預計“幾個星期內”就會有針對該主題的官方文件發佈。


因此,“學會習慣病毒”現在將和“拉平曲線”、“新常態”這些字眼一起被添加進新冠語錄。但,這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當他們說“與病毒共存”的時候,他們的意思到底是什麼?


好吧,首先,不要因為他們終於說出20%的真相就開始相信任何政府、媒體或“專家”。


他們是一群騙子,並且有一個議程,他們總是有一個議程,你應該對此有所警覺,每當——或者說特別是在——他們突然說出你想聽的話的時候。


他們沒有棄暗投明,也沒有放下屠刀,更不是良心發現,他們並沒有改變立場。


沒有什麼大馬士革的奇蹟,精英也沒有忽然打算重新做人。


他們懷著一個議程,他們永遠都懷著一個議程。


把所有“終於可以恢復正常”的念頭從腦袋裡除去,那是不可能的。


我們為什麼敢這麼篤定?因為這是他們自己說的。


即使嘴上說著“與病毒共存”,但這些報導其實也承認事情並不會有真正改變。請看昨天剛出爐的《衛報》:


“‘與病毒共存’並不意味著解除所有防疫措施。”


這篇報導大致講述了新冠疫情可能很快會變成地方性流行病,於是對無症狀者進行大規模普篩將變得沒有意義,或許需要停止。但這不會改變口罩或疫苗的需要,而且新的“變種”仍隨時可能出現,造成未來又需要啟動更多的封鎖措施:


“‘與病毒共存’並不意味著解除所有防疫措施。如果適度通風和口罩可以減少冬季呼吸道疾病的傳染,那當然是好事,這樣NHS也不必再面臨醫療體系不堪負荷的威脅。但我們依然要對新變種抱持警惕,其仍有可能導致日後情況生變。目前無法保證將來不會再出現另一種比Omicron更具傳染性和毒性的變種。科學家們認為,繼續推動全球疫苗接種對早日恢復正常生活至關重要。”


根據《CNBC》上述那篇報導的說法,口罩、居家辦公、社交距離這些措施都仍可能“照舊不怠”,並且“新冠補強針可能會變得像流感疫苗一樣需要年年施打。”


與此同時,又有“專家”警告說,即便新冠病毒趨於地方化,我們仍需要為每三、四個月就會激增的“確診潮”做好準備。


看來,“與病毒共存”說白了就是維持現狀,頂多放鬆一些限制,但只要有需要就可以繼續變本加厲。


可是,為什麼?為什麼他們現在突然決定這麼做?


也許那些傢伙自己出現了派系鬥爭,或是精英俱樂部的有些人想要止住疫情大流行,因為他們擔心如果“大重置”繼續進展下去可能會危及自己的地位或財富。


但我認為更有可能的是,他們察覺到自己把戰線拉得太長,而要是再繼續下去可能會過猶不及,導致局勢翻盤。


舉一個恰當的比喻,我們可以把“大重置”想像成是一支軍隊,它蹂躪了一座又一座城鎮,取得一場又一場勝利,凡其所到之處莫不慘遭燒殺擄掠。


總有一個臨界點你必須停下來。你的補給線已經延伸太遠,你的軍隊兵疲馬乏且流失不少,被佔領的人民的反抗更是層出不窮。如果這時還繼續冒進,原本近在咫尺的勝利怕有變數。


在這種情況下,你唯一的選擇就是撤退到一個防禦點,並且開始加強工事。你當然不會歸還那些被你奪走的土地,就算要還也只是還個意思意思,但總之你必須停止推進。


被你侵略的人們將很高興戰爭終於結束,厭倦了戰鬥的他們在意識到究竟有多少土地為你所奪之前,會先因為總算可以喘口氣而鬆懈。他們甚至可能會說:“就讓他們奪去吧,只要他們答應不再攻擊我們。”


這就是自古羅馬時代以來的征服戰爭的精髓。一套先進攻、後守成的組合拳。


當我們迎向從“全球大流行”到“地方大流行”的轉變時,我們的權利並沒有被恢復,疫苗護照、群眾監控、偏執與恐懼文化仍將繼續存在,但受盡恐懼宣傳折磨的人們卻會因為暫時鬆綁而鬆一口氣,於是停止抵抗。


他們不會想再繼續反擊,於是“新常態”將慢慢真的變成常態。


見鬼,他們也許還會爭先恐後為比爾・蓋茲想搞的任何大計畫捐錢,好確保“新冠疫情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大流行病”。


然後,總有一天當人們再次變得和藹又溫順的時候,一個新的變種病毒又會立刻殺來,又或者我們會需要實施“氣候封鎖”,對我們生活各個方面的控制將再度開始。


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再落入同樣的陷阱。


媒體、政客、製藥巨頭並沒有幡然醒悟,他們只是在利用早已被他們視若無睹整整兩年之久的真相來守住自己現在的勝利。


但這並不全然是一件壞事。


他們覺得有必要這麼做就代表,人民的反抗已經超出預料,所以有必要稍微安撫一下我們。


我們千萬不能在這個時候停止戰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