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rticles.mercola.com/sites/articles/archive/2022/01/11/us-deaths-are-up-40-percent.aspx
By Dr. Joseph Mercola
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同人們在過去兩年所目睹的,統計數據經常可以被通過各種方式操縱或扭曲。舉例來說,新冠病毒的確診數顯然被誇大了,因為有很多無症狀者(可能是偽陽性)也被納入計數,還有許多因為與新冠病毒完全無關的理由入院治療的患者也因為檢測(同樣是錯誤的)陽性而被算入確診。
全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是我們目前所擁有最可靠的統計數據之一。這個統計數據很難被曲解,因為人們只可能是已經死亡或還沒死亡。被納入這項全國死亡數據庫的標準只有一個——他們已經翹辮子——不論具體原因為何。
然後,他們在死亡證明書上的確切死因會被添加到更詳細的其它數據庫,比如在任何特定的年份有多少人因為癌症和心臟病離世。雖然具體的死亡原因很容易被操縱和歪曲,但死亡這個事實本身卻不容置疑。更重要的是,整體的死亡率一般來說都是非常穩定的。
正如科學家丹尼斯・蘭庫特(Denis Rancourt)所領導的一項(未經同行評審)研究指出,他研究了美國在2020年3月-2021年10月的死亡率:“按時間劃分的全因死亡率是最可靠的數據,可以用來分析導致死亡的真正災難性事件,並且衡量因為各種原因造成的死亡人數上升對整體人口有什麼影響。”(註1)
美國適齡工作者的死亡率上升了40%
考慮到這一點,OneAmerica保險公司宣稱2021年第三季度的適齡工作美國人(十八至六十四歲)死亡率比疫情前高出了40%,這是非常驚人的數字。OneAmerica是一家位於印第安納波利斯的全國性人壽保險公司。該公司的CEO斯科特・戴維森(Scott Davidson)在2022年1月的記者會上聲稱(註2):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我們從事這一行以來從未見過的死亡率——而且不是只有本公司。其它保險公司也有相同的發現。
我們在第三季度目睹的情形,並且一直持續到第四季度,死亡率都比疫情前高出了40%。為了讓各位明白問題有多嚴重,就算是依照三倍標準差或發生兩百年一遇的大災難理論上也只會使死亡率比疫情前增加10%。因此,40%是完全前所未有的結果。”
戴維森說,這些死亡統計絕大部分並沒有被歸咎於新冠病毒,因此肯定有其它正在推高死亡率的因素。據《中央廣場》(The Center Square,註3)報導:
“CDC的每週死亡人數是根據死亡證明書上的紀錄來計算,因此時間會延遲差不多八個星期甚至更長,結果顯示截至11月6日那ㄧ星期,與一年前相比,印第安納州死於新冠病毒的人要少得多——195:336——但其它原因造成的死亡卻變多了——1350:1319。”
殘疾理賠也有所增加
與此同時,OneAmerica也注意到殘疾理賠的比率上升了。起初上升的只有短期殘疾理賠,但現在絕大多數的理賠都是針對長期殘疾。該公司預估,光是這些理賠加起來就已經“超過一億美元”,這筆意外開支最終都會轉嫁到購買團體人壽險的雇主身上。
印第安納州醫院協會(Indiana Hospital Association)會長布萊恩・塔博(Brian Tabor)也在同一場記者會上證實,印第安納州的醫院因為各種原因所造成的死亡與住院人數都在急速增加(註4)。
印第安納州的住院人數不僅高於2021年疫苗推出之前的水平,甚至還來到歷年之最(註5)。可是,現在新冠病毒導致的每日死亡人數已不及2020年的一半。
是什麼在奪走年輕、健康的美國人的命?
既然殺死年輕、健康美國人的不是新冠病毒,那罪魁禍首到底是誰?究竟2021年發生了什麼事,才對人們的健康造成了如此毀滅性的影響?最明顯的當然是有超過一億名美國人接種了實驗性的新冠疫苗,許多醫生和科學家都討論過這些基因治療技術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甚至致命的原因。比如,史蒂夫・基爾希(Steve Kirsch)就表示(註6):
“死亡率通常來說不會有大變化,它們應該非常穩定。只有急劇的外力才可能造成這麼大的變化,其幅度有12-sigma(註7)。這種事偶然發生的概率要每兩百八十三億年才有一次。所以這是非常罕見、基本上從來沒發生過的情況。
即使是宇宙也只有一百四十億年的歷史。換句話說,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絕非統計學上的‘偶然’,而是真的有哪裡不對勁...不管具體原因到底是什麼,它都顯然要比新冠病毒更嚴重、更致命,而且幾乎影響了每個人。”
基爾希列出了十四個線索,以確定這個致命的“原因”可能是什麼,包括(註8):
| 死亡人數從推出疫苗後開始上升。 |
| 死亡人數以適齡工作者(十八至六十四歲)佔最多。 |
| 死亡人數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多,說明這是因為一種新的威脅造成。 |
| 新冠死亡人數已顯著減少,因此可以排除新冠病毒。 |
| 人們的死因繁多,因此可以排除大部分病原體。 |
| 要造成如此顯著的變化,這個致命因素的影響範圍要足夠大。“必須是一種至少影響一半人口的新事物。”基爾希寫道。“比方說,一種新的強制性疫苗。” |
| 印第安納州州長埃里克・霍爾科姆(Eric Holcomb)已經矢言要確保每一個人都接種疫苗。 |
| 由於其它保險公司也有相同的發現,因此這個致命因素是全國性的。 |
| 殘疾人數的急劇上升表明,許多沒有被這個新威脅奪去性命的人也還是受到了嚴重的傷害,而且多半是長期的。如前所述,許多醫生和科學家已經詳細討論過新冠疫苗可能會致殘或致死的原因。 |
被漏報的不良反應恐怕更多
基爾希繼續說道(註9):
“我們知道美國每年約有三百萬人死亡(註10)。其中75%的死者超過六十五歲,因此每年六十五歲以下的死亡人數大概有七十五萬。如果這個數字在第三、第四季度比疫情前增加了40%,我們可以合理假設第二季度應該是上升期(姑且假設第二季度發生了線性上升)。
所以,第三、第四每季度有約七萬五千人死亡,第二季度有一半約三萬七千人死亡。這意味著出於某些緣故,十八至六十四歲的人可能出現了約十八萬七千人的超額死亡。”
他接著將這粗估的十八萬七千例超額死亡與VAERS的數據進行比較,截至2021年12月24日,該系統獲報的十七至六十五歲疫苗接種後死人人數已達兩千一百五十六例。
為了扣除背景死亡率所以兩千一百五十六要減去四十,然後再乘以基爾希計算出的漏報黑數(URF)約四十一,最後會得出實際死亡人數應該是八萬七千人。換言之,假如疫苗造成的傷害被少報了四十一倍,那麼疫苗實際的致死人數是足足八萬七千人。然而,這還是比上面十八萬七千的超額死亡數少了十萬人。
這意味著“要嘛尚有別的因素在起作用,導致十八至六十四歲疫苗接種者的死亡人數越來越多(不太可能,但還是有可能),”基爾希寫道,要嘛“就是我計算出的URF仍然比實際數字低了2.15倍。”但基爾希不是唯一一個懷疑新冠疫苗正在導致超額死亡人數急劇增加的人。
政府一手釀成的健康浩劫
羅伯特・馬隆博士(Dr. Robert Malone)在Substack上的一篇文章中談到了OneAmerica的發現,他說(註12):
“至少我的理解是這樣,如果這份報告所言屬實且有其它保險公司的精算師可以證實的話,那擺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場空前的人類悲劇,這也顯示美國政府和HHS的政策完全失敗,那些已經繳稅理應享有這項‘服務’的公民完全沒有獲得應有的照顧與保護。如果這一切都是真的,就說明我們正在大肆推廣的基因疫苗根本沒有用,而政府卻還一直在處處阻撓各種可以挽救人命的早期藥物治療方法,最終導致了本來完全可以避免的生靈塗炭。
最糟的是,這份報告還暗示聯邦政府的職場疫苗令可能是在犯下反人類罪。與印第安納州的普通人相比,那些被迫更頻繁接種有毒疫苗的公務員出現了更高的死亡率。”
以色列學研應用研究所(Institute for Pure and Applied Knowledge)的研究員潔西卡・羅斯博士(Jessica Rose, Ph.D)也對這份新數據發表了看法(註13):
“所以它告訴了我們什麼?它告訴我們,我們恐怕真的身處在一坨熱騰騰的狗屎中。讓我們面對事實吧。我們的保險公司朋友已經提供了徵兆——就是這些。
如果我們在VAERS跟其它不良反應回報系統中所看到的確實是真實的數字,我暫且假設是這樣,那我們ㄧ定漏掉了什麼。
假如關於接種疫苗導致免疫衰竭的報導不僅僅是軼事或只有一小部分人的話,我們很可能正在見證一場政府一手釀成的健康浩劫。”
《捍衛者》(Defender)還報告了其它研究和數據,它們都顯示新冠疫苗正在造成前所未有的傷害(註14):
“哈佛大學、塔夫茨大學和退伍軍人事務部的研究人員在9月發表的一項被形容是‘捅破紗窗’的研究(註15)中報告說,‘被納入2021年新冠染疫數據’的住院患者中有大約一半的人‘可能是因為別的原因’才入院。
在加州文圖拉縣,與新冠病毒無關的住院人數發生了驚人飆升(註16),有出面作證的護士認為疫苗是最有可能的原因之一。要不然,她們說,為什麼會有一大堆身體健康的成年人出現腦溢血、心臟病、自身免疫問題以及肺部異常?
對接種疫苗後死亡的死者進行的屍檢(註17)結果更令人吃驚,最容易被影響的地方是心臟和肺部,但大腦和其它器官也有可能受影響...
這位印第安納州的保險公司CEO不願意正視房間裡的大象,反而繼續要求所有OneAmerica的員工接種疫苗。弔詭的是,隨著保險業開始選擇調升保費來轉嫁鉅額理賠金的成本,分析師現在反而樂觀地預測,該行業‘有望在2022年迎來飛速增長’...
但另一頭的消費者,也就是未接種和已接種疫苗的人可笑不出來了。例如,紐約州議員帕特里克・伯克(Patrick Burke)最近才提議要立法允許保險公司拒絕向未接種疫苗者提供與新冠病毒治療相關的保險理賠。
更要命的是,還有許多報導提到保險公司正在針對疫苗接種率較低的縣區的雇主增加保費。與此同時,很多因為接種疫苗而出問題的人申請健康與殘疾理賠卻屢屢遭拒(註18)。”
其它許多州和國家也有相同的趨勢
如同戴維森所指出,OneAmerica並不是唯一一家發現超額死亡人數正在飆升的保險公司。而且同樣的問題還不僅限於美國。例如,印度的保險監管與發展局亦報告稱,2021年(註19)的死亡理賠增加了41%,恰巧與OneAmerica報告的40%幾乎相同。
按照基爾希的說法,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城市僱員的死亡率甚至上升了100%。2021年的這一數字是十年來平均水準的兩倍(註20)。“毫無疑問,正在發生的事情並非印第安納州所獨有。”他寫道,並補充說:
“歐洲(註21)和英國的超額死亡率數據似乎顯示,年輕人的死亡速度要快於老年人,而且與上半年相比,零至十四歲的人在2021年下半年的死亡速度又更快了。越來越多證據都證明疫苗正在殺死這些孩子。”
你也許還記得,CDC曾在2021年10月末發表過一項荒唐至極、甚至比七年級生的科學實驗還不如的“研究”(註22)宣稱,新冠疫苗將所有原因的死亡風險都降低了34%,其中甚至包括了事故意外。
CDC可以繼續成天躺著,用假造的研究欺騙人們,但就是他們也無法操縱死亡率。獨立的第三方保險公司現在正在核實CDC的謊言到底有多大。我們在現實世界中看到的超額死亡人數已經清楚駁斥了CDC為了支持疫苗而搬弄的數據。
不容置疑的安全警報
誠如心臟病專家彼得・麥卡洛博士(Dr. Peter McCullough)一再強調,我們早在2021年2月就已經看見了一個明確的安全警報,而且它只會隨著時間變得越來越明顯。即使如此,我們的衛生當局仍然不願意認真探究這宛如天文數字般的死亡人數。
事已至此,任何還敢說新冠疫苗“安全有效”的人都是在睜眼說瞎話。沒有任何數據可以證明這兩點。反而我們目前所知道的一切全都顯示,這些疫苗是現代醫學史上最致命的藥物。
也許這一切最可悲的地方就是我們本來完全可以不需要這些疫苗。許多醫生早已發現了幾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把新冠病毒的致死率降低85%甚至更多。要求全世界的人們接受這種新的疫苗實驗根本沒有絲毫醫學上的理由。我們原本可以通過及時的早期治療來避免所有這些超額死亡,而無需仰賴仍然處於實驗階段的“疫苗”。
早期治療方法
雖說新冠病毒的總體風險被過分誇大,但早期治療對防重症或“長期感染”還是很有用。以下是一些建議:
・口鼻淨化——病毒,特別是Delta變種,只需要三到五天的時間就可以在鼻腔和口腔中快速複製,進而擴散至身體的其它部位,所以你必須從一開始最有可能找到它的地方予以治療。
研究表明(註23)每天使用2.5毫升的10%聚維酮碘(一種抗菌劑)和標準生理食鹽水沖洗鼻腔兩次是很有效的辦法。
另一種效果比較沒那麼好的方法是混合生理食鹽水與半匙碳酸氫鈉(鹼化劑),你可以把它們當作漱口水使用來殺死口腔與喉嚨中的病毒。固定使用的話,這仍是一種不錯的預防措施,你可以在truthforhealth.org.找到更完整的治療指南。
・霧化過氧化氫——另一個類似的方法使用化過氧化氫,搭配生理食鹽水稀釋成0.1%的溶液。過氧化氫和生理食鹽水都具有一定的殺毒作用(註24,25)。你可以在BitChute上查看相關的介紹影片。
在2021年5月10日《分子矯正醫學》(Orthomolecular Medicine)的一篇新聞稿中(註26),托馬斯・列維博士(Dr. Thomas E. Levy)——他有內科和心臟病學委員會的認證——也專門討論過這種治療方式。事實上,列維還寫了一本書來介紹霧化過氧化氫療法,書名叫《病毒速癒法》(Rapid Virus Recovery),可以在MedFox Publishing免費下載。
・補充維生素D——研究證實人體內的維生素D水平高於50ng/mL的話,可以將染疫死亡風險降低到接近零的程度(註27)。
・補充其它營養——維生素C、鋅、槲皮素和NAC都有各自的科學依據。
・關鍵藥物——面對急性感染可以使用伊維菌素、羥氯喹或單克隆抗體來進行治療。儘管單克隆抗體和羥氯喹只對早期階段有效,但伊維菌素已被證明在任何階段都大有用處。
通常還可以使用多西環素或阿奇黴素來治療繼發性細菌感染,還有布地奈德吸入劑(一種類固醇)。可以在第五天之後使用口服類固醇治療肺乏力,以及使用阿司匹林或NAC降低凝血風險。高強度阿司匹林通常也會被推薦使用,但蚓激酶和沙雷肽酶可能是更好、至少更安全的選擇,因為它們有助於自然分解與預防血栓。
____________________
Sources and References
1 Nature of the COVID-era public health disaster in the USA
2, 3, 4, 5 The Center Square January 1, 2022
6, 8, 9, 20 Stevekirsch.substack January 3, 2022
7 Roundingtheearth.substack January 3, 2022
10 PRB US Indicators Total Deaths
11 SKirsch.io/vaccine-resources
12 Robert Malone Substack January 2, 2022
13 Jessicar.substack January 3, 2022
14 The Defender January 5, 2022
15 Townhall September 14, 2021
16 The Conejo Guardian October 21, 2021
17 Doctors for COVID Ethics December 15, 2021
18 The Highwire They Don’t Want to See People Like Us
19 Fortune India December 30, 2021
21 Euromomo.eu Data as of Week 52, 2021
22 CDC MMWR October 29, 2021; 70(43): 1520-1524
23 medRxiv August 17, 2021 DOI: 10.1101/2021.08.16.21262044
25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September 2007; 151(3): 266-270.el
26 Orthomolecular Medicine May 10, 2021
27 Nutrients October 2021; 13(10): 359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