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超人類主義:新冠陰謀的最後一塊拼圖(3)


Part 3


自由就是把人們不想知道的事情說給他們聽的權利。

——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


你會發現真相,然後真相會讓你瘋狂。

——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


死守成見是因為恐懼。

——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



__________

A.〈5G〉

https://thefreedomarticles.com/5g-danger-13-reasons-health-disaster/

如今,全球許多城市都正在積極部署5G。與此同時,隨著人們對其可怕的健康影響和隱私疑慮的認識逐漸加深,現在有愈來愈多地方都開始出現了要求暫停或禁止5G的聲音。作為一種新型的環境污染,已有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了射頻輻射(RFR)和電磁場(EMF)的危害,如果沒有足夠多的人出來阻止它,最後很可能會鑄成一場無法挽回的健康與隱私災難。

據保羅・班・伊西博士(Dr. Paul Ben-Ishai)解釋說,我們覆蓋面最大的器官-皮膚,其實非常容易受到5G的影響:

“(5G頻率)會發出一種不斷刺激我們的皮膚中的幾何結構的波長...我們發現汗腺的工作原理就像螺旋天線一樣...汗腺是我們身體的能量吸收機制之一,它對75-100GHz的電磁波特別有感,如果你改變了汗腺的特性,實際上你也能在某種程度上改變這種吸收機制,只有你能做到這一點,你就可以完全掌控對一個人施加的外部壓力。”

馬丁・帕爾博士(Dr. Martin Pall)一直在研究EMF是如何導致人體早衰,對生育能力、大腦、心臟甚至DNA本身產生傷害。他發現EMF可以通過刺激人體的電壓依賴性鈣通道(VGCC),致使其往細胞釋放過多的鈣離子,導致一氧化氮和超氧化物產生連鎖反應,產生過氧亞硝酸鹽和自由基。過往的許多研究皆已表明過這些氧亞硝酸鹽對DNA有害。“推出5G,絕對是瘋狂之舉。”帕爾博士說。

“這個行業的人一直堅稱,傳統的EMF頻率的影響只會限於身體外一厘米。我們知道這完全是胡說,因為實際上人腦深處、心臟和激素系統都會受到影響...海辛教授(Hässig)和他的瑞士同事也透過對初生小牛的白內障研究證實了,懷孕時的奶牛如果是在手機基地台附近放牧,小牛出生時罹患白內障的機率會大大增加。”帕爾博士說。

據說曾參與英國國防部的未公開研究項目的馬克・史蒂爾(Mark Steele)也在接受薩沙・史東(Sacha Stone)的紀錄片《5G啟示錄:大滅絕》(5G Apocalypse: The Extinction Event)採訪時表示,5G表面上都說會以24-100GHz運作,但它真正的運作基準其實是亞千兆赫茲(sub-gigahertz),這東西是一種武器系統,可以用於遠程雷達、相控陣雷達以及定向能武器操控。

5G使用的波段屬於毫米波(MMW),這是一種傳遞距離非常短、以毫米為單位的波,這些頻率與軍方用來鎮暴的非致命武器系統所用的頻率完全相同,例如主動拒止系統(ADS)。與前幾代相比,5G需要更多的發射或廣播器,需要更大規模的基礎設施,車站、高樓和基地台等幾乎所有地方都需要部署相應的裝置,甚至包括住宅區中心。這種密集化的影響可能是災難性的...5G的小型相控陣天線產生的微波輻射強到足以穿透牆壁和人體,並且這是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的覆蓋,最終地球的每平方英寸都將難逃包圍。

由於體型的關係,昆蟲、鳥類和兒童特別容易受5G影響,前聯合國工作人員克萊兒・愛德華茲(Claire Edwards)曾在斯德哥爾摩的一次反5G集會上指出:“過去二十年來,我們已經失去了80%的昆蟲。如果現在再來個5G,我們會失去100%的昆蟲。等到昆蟲沒了,我們也完了。”還有另一項研究顯示,5G輻射還會升高昆蟲的體溫。

目前至少有五家公司都躍躍欲試想從太空提供5G服務,兩萬多顆衛星將在中低地球軌道上發射強烈的波覆蓋整顆地球,每顆衛星都可以發送高達五百萬瓦的毫米波。

研究人員亞瑟・費斯登伯格(Arthur Firstenberg)分析了5G使用的技術,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當這些極短的電磁脈衝進入人體時,不斷竄動的電荷本身會形成一個個小天線,將電磁場輻射發送往身體的更深處...這就是俗稱的布里淵先兆(Brillouin precursors)...所謂毫米波太短不可能深處人體的說法,完全不符合事實。”


a. https://www.newyorker.com/news/annals-of-communications/the-terrifying-potential-of-the-5g-network

《紐約客》(New Yorker)2019年4月26日〈5G網絡的駭人潛力〉(The Terrifying Potential of the 5G Network):

“為了克服(距離)限制,每棟建築物和每座城市街區都必須安裝5G中繼站,例如要為超過一半的美國人提供5G服務,就需要替超過一千三百萬根電線桿安裝繼電器...這對我們的身體會有什麼影響,自然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兩年前,來自三十六個國家的一百八十名科學家和醫生才出面呼籲歐盟暫停5G部署,直到確切的研究結果出來為止...成千上萬的中繼站、天線和傳感器自然也產生了從前完全無法想像、在監視方面的應用潛力。電信公司可以向營銷人員出售使用者的地理數據,執法部門也可以利用類似的數據來監控抗議者。5G將會精準地記錄人們從哪裡來、要去哪裡又在做什麼。

...在最近的國際標準談判中,美國取消了對5G技術相關規範中的網絡安全要求。‘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惠勒(Wheeler)寫道:‘在設置新的網絡標準的時候,網絡安全通常都是首要考量——直到川普政府的FCC決定不把它當一回事。’

中國已經安裝了三十五萬個5G中繼站——大約是每國的十倍——這大大提升了地理定位的效率,再加上到處都是的監控攝影機網絡,它們每個都配備人臉辨識技術,這使得中國政府能夠輕易追蹤與監控一千一百萬人的維吾爾穆斯林族群。”

b. https://www.globalresearch.ca/cellphone-radiation-harmful-few-want-believe-it/5749847?utm_campaign=magnet&utm_source=article_page&utm_medium=related_articles

“我們的政府從20世紀90年代起便不再贊助有關射頻輻射對健康影響的研究。”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公共衛生學院的喬爾・莫斯科維茨博士(Joel M. Moskowitz)說。他說,之後無數的研究一再證明手機及其它無線設備會對生物健康產生很不好的影響,而更令人憂心的當然還是5G。據莫斯科維茨博士指出:

“美國國家環境健康科學研究所在2018年進行的國家毒理學研究計畫(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已經發現了手機會致癌的‘明確證據’...還有超過兩百五十名科學家在專業期刊上發表過兩千多篇關於無線設備(包括手機)產生的非電離電磁場會如何影響生物健康的論文,許多科學家都同意這種輻射對我們的健康有害。

5G將首次採用毫米波...毫米波輻射會被皮膚、汗腺、周圍神經、眼睛和睪丸大量吸收,可能會導致免疫和循環系統(心臟、肝臟、腎臟跟大腦)大受影響。

可以的話,盡量減少使用手機,多多使用台式電話。如無必要最好關閉wifi和藍芽,讓手機與身體維持十英寸的距離,就可以將輻射曝露減少一萬倍。所以,盡量讓手機遠離頭部和身體...不要把它放在枕邊睡覺。還有,只在信號強的地方使用手機。手機的設計是會在信號不好的地方增加輻射,所以也不要在電梯或汽車中使用手機,因為金屬結構會干擾信號。”

c.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3935118300355#t0015

《環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8年7月〈WiFi對人類健康的嚴重影響〉(Wi-Fi is an important threat to human health):

“多項針對Wifi的研究發現,Wi-Fi會導致氧化過激、精子/睾丸損傷、神經精神影響,包括腦電圖變化、細胞衰亡、細胞DNA受損、內分泌變化以及鈣分泌過量。

...細胞DNA受損造成的後果很可能是會累積且不可逆的。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動物的大腦損傷、人類的神經精神影響、老鼠的生殖功能受損及突變效應等種種這些結果都會持續累積,並且可能全部或絕大部分都是不可逆的影響。 EMF也已被證明對胚胎幹細胞有特別強烈的影響,兒童的肝細胞密度通常比較高,所以對兒童的影響恐怕遠高於成人。經過這種曝露的兒童將來會更容易罹患癌症。”

d. https://ethics.harvard.edu/files/center-for-ethics/files/capturedagency_alster.pdf

根據調查記者諾姆・阿爾斯特(Norm Alster),電信業已經完全控制了FCC。這一行每年大約會投入一億美元在遊說國會,遊說者每年會與FCC的人見面將近五百次來就各種問題進行遊說,他們向國會議員及其他聯邦僱員提供的政治獻金加起來也高達一千八百萬美元。


__________

B.〈傑文斯悖論〉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evons_paradox

1865年,據英國經濟學家威廉・傑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觀察到,煤炭使用效率的提升也帶動了許多行業的煤炭消耗量增長。他進一步在《煤炭問題》(The Coal Question)中提出,技術的進步未必一定能減少燃料的消耗,是為傑文斯悖論。

傑文斯悖論可能是環境經濟學中最廣為人知的悖論。然而,政府和環保主義者往往假設使用效率提高就會降低資源的消耗,而沒有考慮到產生這種悖論的可能性。


a. https://ehtrust.org/climate-change-and-5g/

“5G承諾提供的數據量是當今網絡的一千倍,它的淺台詞其實是耗能也可能高達一千倍。”

——《IEEE縱覽》(IEEE Spectrum

根據一份題為《營運商面臨電力吃緊》(Operators facing power cost crunch),一個基本的5G基地台的耗能可能是4G的兩倍甚至更多。

“每ㄧ個位元組的資料量背後,實際上需要大量的採礦、金屬加工、石油開採、石化作業、製造、中間運輸、公共工程(鋪設電纜)以及煤炭和天然氣發電。全球數位系統的碳足跡已經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4%,能源消耗更是逐漸增加近9%。”

——法國高等氣候委員會成員讓・揚科維齊(Jean-Marc Jancovici)

b. http://www.businessworld.in/article/Why-You-Should-Take-Disposal-of-E-Waste-Seriously/13-07-2017-122078/

《商業世界》(BUSINESSWORLD)2017年7月13日〈為什麼你應該認真看待電子廢棄垃圾〉(Why You Should Take Disposal Of E-Waste Seriously):

“技術的進步越是快速,也就有越多技術會跟著被淘汰。這對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一個大問題,由於缺乏監管和有效的法律,這些國家往往會成為最大的電子廢棄物進口國。

...事實上,中國、在印度和迦納進行的研究都表明,電子廢棄物的不斷堆積和管理不善會導致污染物達到危險毒性水平,進而影響當地的生態,對健康和環境都是遺禍萬年。

由於發展中國家的手機和筆記型電腦普及率逐漸攀升,這顯著降低了電子產品的成本,並使過去十年來的大部分技術變得過時(也連帶增加了電子廢棄物的數量),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無法逆轉的健康和生態破壞,最終都得由未來買單。”

c. https://theconversation.com/almost-everything-you-know-about-e-waste-is-wrong-93904

《對話》(Conversation)2018年5月16日〈你所知道的關於電子垃圾的一切幾乎都錯了〉(Almost everything you know about e-waste is wrong):

“電子產品需要多種原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料是銅。電子業是銅的第二大消費者,只輸給建築營造業。全世界有30%的銅消耗是來自回收廢銅,其餘的則需要開採挖掘。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一項研究,每開採一公斤的銅,就至少會產生兩百一十公斤的廢料。全世界最大的銅礦之一,智利的丘基卡馬塔(Chuquicamata)每年平均會產生超過二十九萬八千噸的廢料...只要四十八天又多一點的時間,它所產生的廢料總重就幾乎與中美兩國每年的電子廢棄物旗鼓相當。”


2016年的全球各國電子垃圾製造量示意圖


d. https://www.dw.com/en/the-invisible-waste-behind-our-laptops-and-smartphones/a-55947860

《德國之聲》2020年12月21日〈筆記型電腦和智慧型手機背後的無形浪費〉(The invisible waste behind our laptops and smartphones):

“一部典型的智慧型手機可以包含六十二種不同的金屬,這些貴金屬都必須透過開採才能取得——主要是在亞洲、非洲和澳洲開採。據瑞典廢棄物回收管理協會(Avfall Sverige)的研究統計,一部智慧型手機和一台筆記型電腦產生的廢棄物分別是八十六和一千兩百公斤,而一公斤牛肉和一條棉褲產生的廢棄物則是四公斤和二十五公斤。

‘你的手機可能短短幾年內就過時了...根本無法重複利用、再造。’研究全球廢棄物問題的作家喬什・萊帕斯基(Josh Lepawsky)說。”

e. https://www.cbsnews.com/news/cobalt-children-mining-democratic-republic-congo-cbs-news-investigation/

據《CBS》調查發現,有大量的童工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充滿危險的鈷礦中工作,鈷是幾乎所有尋常設備的電池,包括手機、筆記型電腦以及電動車都需要用到的零件。這些童工開採的鈷最終都會變成蘋果、微軟、特斯拉、三星等公司的產品。目前世界上一半以上的鈷供應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而且其中有20%是純手工開采。

f.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e-are-guinea-pigs-in-a-worldwide-experiment-on-microplastics-97514

由於新冠疫情,全球每個月平均要用掉一千兩百九十億個口罩、六百五十億隻手套。如果將所有已經與準備要生產的口罩縫在一起,將可以覆蓋整個瑞士...現在地球上幾乎所有水源和農田中都發現了微塑膠污染...這些污染存在於貝類、海鹽、啤酒、自來水、瓶裝水甚至是空氣之中。


__________

C.〈5G與新冠病毒〉

https://int.artloft.co/are-corona-5g-microwaves-and-skynet-just-a-digital-enslavement/

只要30GHz,毫米波就會開始變得危險。60GHz,氧分子就會受到破壞,水分子甚至會每秒亂竄六百億次,這會使我們的身體不斷發熱,而且別忘了人體70%的構成是水...這會對免疫系統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如果氧分子出現問題,我們的呼吸就會開始吃力。一些長期曝露於這種輻射的人會出現發燒與肺炎的症狀。值得注意的是,這跟“新冠病毒”以及其它類似的流感疾病的症狀如出一徹,這些咳嗽往往不是伴隨黏液的咳嗽,而是乾咳,並且同時還會出現嚴重的呼吸急促。聽說過放射性肺炎嗎?這是一種接受放射性治療時可能會造成的肺部疾病,約有5-10%的放射性治療患者會罹患這種疾病,那麼它有什麼症狀呢?答案是呼吸急促、乾咳和其它類似流感的症狀...尤其老年人和以前曾患有肺部疾病的人是特別的高風險族群,這聽起來似乎很熟悉。另外,在美國,今年肺炎的染疫率發生了驚人的暴跌,難道這是因為它們其實都被算入了新冠染疫?

美國和英國的許多地方都已經開始部署5G網絡,許多人都親眼見證了這些輻射塔的毀滅性影響。由於傳輸距離很短,它們必須彼此緊鄰並架設在路燈、號誌、樹木上面...常常可以看到數十隻蜜蜂甚至鳥類倒臥在這些輻射塔的周圍,牠們要不是從天墜落,就是盡可能飛得離輻射塔遠遠的,但被上傳到Youtube上的相關影片卻一再被刪除。

這些輻射最初的物理影響需要大約六個月的時間才會變得明顯。所以,首先出現狀況的是中國,然後是韓國跟義大利。俄羅斯的疫情之所以出現得較遲,是因為(5G)部署在這裡開始得比較晚。一開始先是這些(5G)測試啟動了病毒,然後接種疫苗又強化了這些頻率的影響,疫苗中又含有金屬成分,因此它們形同將我們變成了“人體天線”。

義大利起初疫情最嚴重的地方,即北部地區和羅馬的周邊,恰好也是沃達豐電信公司(Vodafone)自2019年6月以來開始積極試營運5G網絡的地方!2016年歐盟還啟動了“5G行動計畫”,要求成員國在2020年底以前至少得為一座大城市部署5G。

武漢也是中國第一座全面部署5G網絡的城市,中國在2019年底時已在全國架設了十三萬根5G天線,其中光是在武漢就有一萬根。韓國以七萬五千根位居其次,美國則有一萬根緊隨其後。在美國這邊,這種毫米波網絡部署進展最快的城市是紐約,迄今為止疫情最嚴重的地方!

...是不是還有什麼東西一直在全球範圍內投入使用了很長時間、並且為如今的5G大流行貢獻了一份力?你在過去的幾個星期或幾個月裡可能有注意到,夜空中多出了大約二十來個發光的光點,它們是伊隆・馬斯克的衛星。這些都是星鏈計畫(Starlink)的一部分,最多要送上三萬顆衛星。一網公司(OneWeb)還計畫要建立一個由九百顆衛星組成的網絡,其中兩百九十二顆提供給電星(Telesat),另外三千兩百三十六顆提供給亞馬遜。等到這十年結束時,當我們抬頭仰望的時候將不會再看見星空,而只有這些二十四小時無間斷發送微波輻射的衛星。這種對星星的篡奪也很可能是有意為之,人類歷史上的幾乎每一種文化都很重視星空,所有宗教和文化對末日的預言皆是奠基於星宿的徵兆。但再過不久,我們就將再也什麼也看不到了。

  

a. https://www.scribd.com/document/456914239/COVID-and-a-5G-connection

據美國記者喬恩・拉帕波特(Jon Rappaport)指出:

“紐約和義大利的好幾位醫生都觀察到,新冠患者出現了嚴重到足以危及生命的呼吸急促症狀,但卻又沒有呼吸衰竭或肺部無法正常運作的跡象...這該怎麼解釋呢?

2001年rfglobalnet.com的一篇文章倒是給了我們一個線索:‘在60GHz的毫米波頻率下,吸收率會非常高,(5G波)傳輸的能量約98%會被大氣中的氧氣所吸收,雖然這嚴重限制了傳輸距離,但同時也消除了同頻終端之間的互相干擾。’

換句話說:(1)60GHz是一個非常適合5G傳輸的頻段(2)幾乎所有5G傳輸的能量都會被氧氣吸收。那麼能不能假設同樣的道理對人體中的氧氣也成立?5G的傳輸對人體會不會有影響?這些波會不會影響氧氣和/或血紅蛋白吸收氧氣的效率,使其無法好好地將氧氣運輸至身體細胞?是否就是這樣的影響造成了身體的缺氧反應——所以肺部本身才沒有發生任何直接影響——進而導致了我上面引用的那些醫生觀察到的現象?

除此之外,60GHz是一個非授權頻段,也就是說電信公司可以盡情使用這個頻段而無需支付高昂的授權費。紐約、義大利和武漢是不是都曾經試驗過60GHz的5G呢?”

b.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228035/

NIH-2020年5月15日《新冠病毒導致的是非“典型”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COVID-19 Does Not Lead to a "Typical"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但是,新冠肺炎患者...展現出的卻是一種非典型的症候群。事實上,我們觀察到的主要特徵(也經其它醫院的醫生證實)是肺部功能依然相對完好,卻出現了嚴重的低氧血症...因此應優先考慮插管(呼吸器)治療,但也要避免過度輸壓而導致肺塌陷損傷。”

c. https://www.naturalnews.com/2020-04-06-5g-alter-hemoglobin-coronavirus-patients-oxygen-deprivation.html?fbclid=IwAR2zWemrE5l1eRQdYOQEIZECqFKCfNJJyyXCB1Df3-CSONroXJYBIiyvRMc

紐約市急診室醫生卡梅倫・西德爾(Cameron Kyle-Sidell)明確表示,新冠病毒患者實際上是死於缺氧,而不是其它病毒性肺炎所引起的典型症狀。

目前新冠患者已被觀察到出現了神經精神(neuropsychiatric)影響、睪丸損傷以及氧化過激反應,這些恰好都是5G輻射曝露所會引起的症狀...5G輻射曝露會阻礙血紅蛋白傳輸氧氣的能力,這樣的情況可能會在全世界任何開始部署5G的地方上演。5G天線的大規模部署對這個世界來說就像是一種大規模自殺。好比羅馬人曾用鉛製造他們的浴缸,最後他們的公民紛紛陷入鉛中毒...現在大型科技與電信公司也在重蹈覆徹,任由電磁污染大規模荼毒人類。

d.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668870/

NCBI-2020年7月16日《5G技術與皮膚細胞中的冠狀病毒誘導》(5G Technology and induction of coronavirus in skin cells證實5G的毫米波可以被皮膚細胞吸收,然後再轉移至其它細胞,進而對細胞產生冠狀病毒的過程發生重要影響。

e. https://osf.io/9p8qu/

2021年1月4日《新冠病毒與無線電通訊射頻輻射,包括微波與毫米波之關聯的證據》(Evidence for a Connection Between COVID-19 and Exposure to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from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Including Microwaves and Millimeter Waves):

“我們得出的結論是,RF(射頻輻射),尤其是以4G為基礎進一步提升功能後的5G,可能會削弱人體的免疫力並增加新冠病毒的毒性...總而言之,RFR是一種無處不在的環境加壓因素,會加劇新冠病毒引起的不良後果。出於防患於未然考量,我們強烈建議暫停現行5G無線基礎設施的建設...”

f. https://www.naturalnews.com/2021-12-12-5g-significant-factor-higher-covid-cases-deaths.html

根據國家生物技術資訊中心(NCBI)的最新研究顯示,5G技術的部署對新冠疫情的加劇有顯著影響。貝弗利・魯比克(Beverly Rubik)和羅伯特・布朗(Robert R. Brown)在這項研究中引用了2020年5月發表的一篇論文,據該論文指出,在全球有三十一個國家/地區都可以觀察到射頻輻射強度與新冠死亡率之間的明顯相關性。而且,曝露於5G的無線輻射還會造成人體內的穀胱甘肽大量減少。


__________

D.〈微波武器〉

https://www.bbc.com/news/world-58396698

“哈瓦那症候群”(Havana syndrome)通常是從一個聲音開始,一個很難描述的聲音。有人說它像“嗡嗡聲”、“金屬摩擦聲”或“刺耳的叫聲”,這都是他們盡力的描述了。

哈瓦那症候群最初出現在2016年的古巴。第一批患者是CIA官員,這意味著起初消息是保密的...如今五年過去,隨著越來越多報導傳出,《BBC》已獲悉現在各大洲都出現了這種症候群,這對美國的海外活動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解開謎題的真相已經成為美國國家安全的頭號任務,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微波很可能是罪魁禍首。

...當伊利諾大學的詹姆斯・林教授(James Lin)第一次讀到有關哈瓦那症候群的報導時,他立刻就懷疑這很可能是微波在背後作祟。自從微波技術在二戰前後誕生以來,便不時有報導稱每當附近的雷達打開並開始朝天空發送微波時,人們都會聽見一些聲音,即便當下沒有其它任何噪音來源。1961年,艾倫・弗雷博士(Dr. Allen Frey)提出這些聲音或許是微波與神經系統互相作用產生的結果,因此有了“弗雷效應”的說法,只是具體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位於莫斯科十層樓高的美國大使館一直身處在肉眼看不見的巨大低強度微波輻射中,這就是著名的“莫斯科信號事件”。後來新到任的大使沃爾特・史托塞(Walter Stoessel)也病倒了——他的症狀包括眼睛出血。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在1975年密電蘇聯駐華盛頓大使的內容現已解密,基辛格在通話中明確將史托塞的病情與微波武器關聯起來,並且表示“我們正努力不要把事情鬧大”。後來史托塞在六十六歲那年死於白血病。


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JlxJALB2ss

20世紀60年代加入英國皇家海軍、專攻微波武器研究的巴里・塔沃爾(Barry Trower)透露,微波裝置是一種完美的隱形武器,只要政府看哪群人不順眼,就會派它們上場。據他說,他們曾動用微波武器來對付格林漢姆公地(Greenham Common,在20世紀80年代也是美國在英國的核導彈基地)的抗議者,讓他們頭暈目眩、難以堅持。還有北愛爾蘭的天主教抗議者也受到這種輻射攻擊,最後都病得奄奄一息。

溫水煮青蛙的使用方式令這種微波武器變得更加危險,在這種情況下開始生效可能需要一兩年的時間,但它最終足以造成神經受損甚至致癌,並且看起來就像是正常生病了一樣,因此這是一種完美的武器。最糟的是,微波會改變女性卵子中的遺傳物質,進而禍及下一代。

b. https://blog.degruyter.com/health-effects-microwave-radiation-moscow-signal/

“莫斯科信號事件”——冷戰期間的蘇聯曾多次使用低強度微波武器攻擊美國大使館,雖然沒有證據顯示這有造成大使館人員的死亡率顯著增加。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他們的罹癌率遠高於一般人群,健康狀況也比其他歐洲大使館的同行要糟。

c.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crowave_auditory_effect

微波聽覺效應或稱弗雷效應,是指可以通過脈衝或無線電頻率誘導,來直接在人的頭腦內形成聲音,而無需任何電子接收設備。2003-04年,WaveBand公司曾與美國海軍簽訂一份合約,設計了MEDUSA鎮暴系統,可以透過遠端操控微波來癱瘓目標。

d. https://www.forbes.com/sites/markcancian/2020/09/18/will-dod-deploy-a--heat-ray-and-the-voice-of-god-against-demonstrators/?sh=7c7da7b67add

主動拒止系統(ADS)可以讓目標的皮膚感覺像全身著火,遠程聲學系統(LRAD)就像一種強大的擴音器,可以令目標聽見強烈又清晰的聲音。ADS在技術上與“熱射線”並不一樣,因為ADS使用的是毫米波,一旦目標離開,毫米波效應就會停止,不會留下任何傷痕。LRAD曾被海軍陸戰隊用來在伊拉克警告平民離開,警方偶爾也會使用這種裝置,它還有其它多種用途,比如驅離野生動物、提醒船員注意危險。


__________

E.〈等離子電球〉

https://www.forbes.com/sites/davidhambling/2021/07/06/ufos-plasma-lasers-and-the-pentagons-voice-of-god-weapon/?sh=78464ba6722d

《富比士》2021年7月6日〈UFO、球狀閃電與五角大樓的“上帝之聲”武器〉(UFOs, Plasma Lasers, And The Pentagon’s ‘Voice Of God’ Weapon):

“《航空週刊》(Aviation Week)的電子航空編輯菲利浦・克拉斯(Philip Klass)是一位知名的UFO懷疑論者...他的結論是,有些UFO目擊事件很有可能是對‘電離空氣發光等離子體,即在特定條件下從高壓電線上所產生的特殊“球狀閃電”的誤認所致’。

...這個領域最有趣的其中一個故事是來自《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的記者賈斯汀・穆林斯(Justin Mullins),他聽說了關於20世紀80年代的新墨西哥州沙漠似乎曾經進行過某種奇怪的新型武器研發實驗的謠言,它被稱為上帝之聲(Vocie of God)。

‘負責高功率激光武器操作的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可以通過交叉兩個強大的紅外線激光器的光束來在天空中創造出一顆發光的火球。肉眼無法看見這些光束,但在它們相交的地方,那裡的電場卻會強烈到四散開來。’

...更奇怪的是,利用脈衝激光,研究人員實際上可以調控等離子體產生的劈啪聲,以使其變得像是連貫的語音:它實際上變成了一顆會說話的火球。他們的想法是,這項裝置可以被用來進行心理戰,透過一個彷彿是天意的聲音來勸誘敵人逃跑或投降。

2018年,五角大樓的聯合非致命武器研究計畫(Joint Nonlethal Weapons Directorate Program)發佈了一段短脈衝激光的影片,出現在影片中的是一顆真的可以說話的等離子球,雖然幾乎無法理解它到底在說什麼。《大眾機械》(Popular Mechanics)更形容它是‘你能在這整個星期以來所見過最詭異的東西’。雖然這並不能證實20世紀80年代的天空火球傳聞究竟是真是假,但至少它表明了‘上帝之聲’的構想並非純屬子虛烏有。”


a. https://www.defenseone.com/technology/2018/03/us-military-making-lasers-create-voices-out-thin-air/146824/

《國防雜誌》(Dedense One)2018年3月20日〈美國軍方正在製造可以憑空產生聲音的激光器〉(The US Military Is Making Lasers That Create Voices out of Thin Air):

“五角大樓的非致命武器實驗室有望在三年內實現一種能量武器,它可以產生像鬧鬼般的噪聲或根《聖經》中燃燒的灌木叢一樣的效果。‘我們已經非常接近可以讓它(等離子火球)說人話的程度了,我想還需要大概3-4000KHz。’負責非致命武器研究計劃技術部門的大衛・勞(David Law)說。”

這項武器最有趣的地方可能是它製造聲音的方式:它可以針對特定且遙遠的空間發功,而不需要透過附近的揚聲器,這意味著介於武器與目標對象之間其他士兵都不會受到影響。”

b. https://www.livescience.com/66060-pentagon-tests-talking-laser.html

《生活科學》(LiveScience)2019年7月31日〈五角大樓表示,“會說話的激光”可能在五年內實現〉('Talking Lasers' That Beam Messages into Your Head Could Be Here in 5 Years, Pentagon Says):

“然而,只需要一點微小的改動,就可以將這種武器用於群眾控制。例如,非致命武器研究計畫的科學家們目前還在測試可以穿透衣服、刺激人體皮膚的等離子激光器,以及功能類似閃光彈的脈衝頻率激光器。據《泰晤士報》報導,一個可以產生一百五十五分貝(八十五分貝即足以造成聽力受損)的等離子激光球幾乎就像是一枚可以重複使用的閃光彈。”


__________

F.〈磁遺傳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gnetogenetics

磁遺傳學(magnetogenetics)是一種旨在利用磁場來遠端操控細胞活動的生物學技術。在大多數情況下,取決於所實際施加的磁場,這些磁刺激可以被轉化為力(磁機械遺傳學)或熱量(熱磁遺傳學)。

磁遺傳學是一種細胞調控方法,其透過結合磁學和遺傳學技術來掌握活體組織中的細胞活動——即使是正處於移動中的動物(包括人類)也可以成為調控的對象。這種技術與光遺傳學(optogenetics),即利用光來操縱細胞行為的方法十分近似。只不過磁遺傳學使用的是磁刺激而非光照,這使得其對細胞活動而言變得更不具侵入性、危害性更小,並且可以通過無線操控。

對細胞活動的控制是通過磁性化合物來實現,比如鐵蛋白(一種天然存在於我們體內的鐵化合物)或磁性納米粒子。這些化合物可以連接上特定細胞中的離子通道。

...透過磁性納米粒子或被交變磁場加熱過後的順磁性蛋白,即可刺激對溫度變化特別敏感的離子通道TRPV1。只要局部溫度一上升,TRPV1便會對Ca2+(鈣離子)進行調控以啟動化學反應,並且釋放受Ca2+控制的胰島素。這種透過遠端調控來進行基因轉錄的方法既可以應用於基礎研究,作為基因療法也同樣大有可為。

...目前的遺傳學技術應用結合了靶向磁粒子輸送與磁刺激,可以對目標對象進行精準的調控(即,對目標腦區中的神經元進行抑止或刺激)。時間上的精確性則取決於離子通道的閥值以及刺激的頻率跟強度。


在磁場的介入下,順磁性蛋白質可以是以熱方式或機械方式來打開神經元中的離子通道,促進相容離子的自由運動,並且刺激神經元。


a.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0c21002

ACS-2021年3月19日《磁性納米粒子作為單分子水平的遠端DNA操縱工具用途》(Magnetic Nanoparticles as a Tool for Remote DNA Manipulations at a Single-Molecule Level):

“在不加熱外部磁場的情況下,利用磁性納米粒子來遠端控制細胞和單個分子是一種具有許多應用前景(如治療癌症、調節酶活性)的方法...這樣的技術為高精密度的DNA操作和設計用於量化分子間互相能量作用的生物傳感器皆指明了新的方向。”

b.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3-021-00643-6

CMI-2021年2月12日《基於鐵蛋白納米微粒的SARS-Cov-2-RBD疫苗誘導老鼠產生持久抗體反應與長期記憶》(Ferritin nanoparticle-based SARS-CoV-2 RBD vaccine induces a persistent antibody response and long-term memory in mice):

“疫苗是否有效,抗體的持久性和長期記憶性都是十分重要的標準...目前已經證明鐵蛋白-NP-RBD疫苗的確可以誘導持久的抗體反應以及長期記憶。”

c.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211124720302382

《細胞報告》(Cell Reports)2020年3月10日〈射頻波誘導、鐵蛋白介導的脂質過氧化促進鐵蛋白標記的離子通道啟動〉(Lipid Oxidation Induced by RF Waves and Mediated by Ferritin Iron Causes Activation of Ferritin-Tagged Ion Channels):

“射頻輻射波可以促進生物化學反應,啟動被鐵蛋白標記的離子通道,射頻波與鐵蛋白的互相作用會增加游離鐵水平,游離鐵進一步產生活性氧、氧化膜脂,最後在射頻波的誘導下啟動被鐵蛋白標記的離子通道。”

d.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894538/

NCBI-2014年12月15日《透過基因編碼的納米粒子來遠端調控老鼠的葡萄糖穩態》(Remote regulation of glucose homeostasis in mice using genetically encoded nanoparticles):

“通過低頻無線電波或磁場遠端調控掌管基因表達的基因編碼系統...非侵入性的射頻或磁場可以啟動離子通道,也說明TRPV1的確可以接受機械性刺激..這種強效、可重複的體內遠端調控方法最終也許可以在基礎科學、技術和治療領域開創更多應用。”


__________

G.〈磁性疫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av2dZqQOcE

“在生物破壞這方面,未來會出現一場精心策劃好的磁性危機。隨之而來的是對人類血液的污染、有意為之的感染。這將會通過法律強制的疫苗接種來實現。這些疫苗將使對人們的控制成為可能。疫苗中的液晶體將寄宿在腦細胞中,然後腦細胞就會變成電磁場的微型接收器,接著非常低頻率的電波將被發送,通過這些低頻波,人們會變得再也無法思考,你會變得像殭屍一樣。不要以為這只是一種臆想,實際上這已經發生過了。想想盧安達吧。”

——法國脊椎按摩師、自然療法醫生皮埃爾・吉爾伯特(Dr. Pierre Gilbert)1995年的演講。


a.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42961213014713

ELSEVIER-《液晶作為CpG寡脫氧核苷酸的佐劑活性》(Adjuvant activity of CpG-ODN formulated as a liquid crystal)以老鼠為研究對象,探索了將液晶配方作為疫苗佐劑使用的可型性。

b. https://news.virginia.edu/content/uva-scientists-use-synthetic-gene-and-magnets-alter-behavior-mice-fish

弗吉尼亞大學的科學家設計了一種可以感知磁場的合成基因(磁化蛋白質),將其植入大腦後便可以透過遠端磁場來操控腦中的神經元活動。“我們已經證實,我們可以利用簡單的磁鐵來打開大腦的細胞,這是前所未有的創舉。”生物學教授阿里・德尼茲・古勒(Ali Deniz Güler)說。他們將這個合成基因取名叫“萬磁王”,他是漫威漫畫中的一位可以操控磁力的角色。

在針對具有萬磁王基因的老鼠進行的一連串實驗中,老鼠會自願走進開啟磁場的籠子,就好像那裡有食物一樣,一旦磁場關閉,老鼠又會立刻對籠子失去興趣。“老鼠願意在磁籠中閒逛是因為牠待在那裡的時候會感到愉悅,我們從遠端打開了負責發出獎勵信號的神經元。”研究神經生物學的邁克爾・惠勒(Micheal Wheeler)說。

c. https://spectrum.ieee.org/darpa-wants-to-jolt-the-nervous-system-with-electricity-lasers-sound-waves-and-magnets

DARPA的ElectRx計畫旨在研究如何利用電、激光、聲波和磁力等不同方式來開啟神經元...“最後的一個項目是要依靠磁場來啟動神經元,其中使用到了一種被稱為‘磁遺傳學’的技術...將熱敏蛋白插入神經元,再結合磁性納米粒子,一旦曝露在磁場中時,這些納米粒子便會加熱並啟動它們所附著的神經元。”

d. https://www.orwell.city/2021/11/sound-waves.html

今年11月5日,崔維斯・史考特(Travis Scott)在德州舉辦的天文音樂祭發生的瘋狂亂象有沒有可能是疫苗接種者體內的石墨烯受到聲音的刺激所致?

CIENCIA-2017年7月《聲波操控石墨烯探討》(Control del grafeno mediante sonido):

“在最近與UNAM研究所的莫里斯・萊瓦(Maurice Oliva-Leyva)一起進行的理論工作中,我們分析了聲波對石墨烯中的電子的影響...這一發現代表了通過聲波來操縱電子和石墨烯的第一步,也為將來更多的應用打開了大門。”

e. https://newatlas.com/graphene-electrode-brain-disorders/41591/

《新阿特拉斯》(New Atlas)2016年2月15日〈氧化石墨烯與大腦神經元的連接成功〉(Graphene successfully interfaced with neurons in the brain):

“來自義大利和英國的一組研究人員證明了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材料-石墨烯可以成功與神經元連接,跨出了這個領域的一大步...團隊對老鼠大腦培養物進行的實驗顯示,未經特殊處理的石墨烯與神經元的連接十分順利,可以正常放電,也沒有出現任何不良反應。”


__________

H.〈經顱磁刺激〉

http://www.australasianscience.com.au/article/issue-december-2015/transcranial-brainwashing.html

我們是否有可能通過刺激大腦來改變一個人的信仰?

關於種族或民族的宗教信念和偏見一直以來都是塑造人類行為的強大因素,它們所帶來的社會後果亦是既有益也有害。

然而,一項發表在《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卻聲稱,信仰的堅定與否實際上可以被通過經顱磁刺激(TMS)來進行干涉,受干涉的受試者對宗教言論的認同度明顯降低,就連對移民的消極態度也減少了。

過往的研究已經確認,在面臨價值觀衝突或複雜困局的時候,人的判斷往往會受到既已存在且通常比較狹隘的意識形態成見所影響...而神經影像學已發現,與決策判斷相關的腦區是後內側額葉皮層(pMFC)。

...研究人員發現,與未受TMS影響的對照組相比,TMS組對上帝、天使和天堂的信仰認同度都出現了明顯降低,並且他們對探討移民問題的文章的評價也變得明顯高於對照組。總之,宗教認同與移民反感的降低支持了以下假設,即TMS對pMFC的暫時抑止削弱了既有信念或態度的力量,限制了它們對決策判斷的影響力。


a. https://www.popsci.com/science/article/2010-03/bending-morality-magnetism/

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已經證明,他們現在可以通過磁力干擾大腦中的特定區域,來改變我們的道德判斷。研究顯示,當我們進行道德判斷的時候,我們的顳頂骨交界處(TPJ)右側會特別活躍,說明該區域與做出道德決定有十分重要的關聯...

麻省理工團隊利用非侵入性的TMS來干擾受試者的右側TPJ,暫時阻礙了該區域的正常放電活動,然後再讓他們進行意圖判斷測驗。結果顯示,受TMS干擾的受試者會變得完全只根據結果來做出道德判斷。

例如,測驗中的一個問題是,假如有一名男子放任他的女朋友走上一座他知道可能有安全疑慮的橋,即使她最後平安通過,男子的行為在道德上是否允許。由於受到TMS的影響,受試者會認為由於沒有任何人受傷,因此男子的行為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

b.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sFUScJ4QrM

DARPA想要研究大腦中究竟是哪些區域在負責接受敘事,不同文化的敘事(價值觀)會對人們的行為產生深遠的影響,而TMS可以藉由打開/關閉大腦中的某些區域,來操縱這些影響。

c. https://www.popsci.com/technology/article/2010-09/darpa-wants-mind-control-keep-soldiers-sharp-smart-and-safe/

在DARPA的資助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嘗試開發一種應用經顱脈衝超聲波技術的戰鬥頭盔,這種頭盔可以干涉士兵的大腦功能,提高他們的警覺性、舒緩壓力甚至是減少創傷性腦損傷所造成的影響。

“這項運用經顱脈衝超聲波的技術,可以從遠端且無需手術的情況下直接刺激腦迴路。此外,我們已經證明這種超聲波神經調節方法的空間分辨率大約是TMS的五倍,並且還可以對大腦深處的皮層下腦迴路產生影響。”威廉・泰勒博士(Dr. William J. Tyler)表示說。

d. https://silview.media/2021/05/12/magnetogenetics-isnt-this-why-vaxxers-turn-into-fridge-doors-and-magnets-stick-on-them/

用磁鐵來控制人聽起來可能有點古怪,但科學家現在在做的正是類似的事情。他們設計了一種可以製造富含鐵的長針狀晶體的細胞,接著研究人員就可以使用磁鐵來控制這些含有晶體的細胞。

“當我頭一次看見這些晶體在細胞中自行組裝起來的時候,真的是太神奇了...然後在我第一次看到(細胞)開始朝著磁鐵移動的時候,我的心裡只有‘哇!’。”崔斌曉博士(Dr. Bianxiao Cui)回憶說。


細胞晶體


__________

I.〈納米機器人〉

https://futurism.com/nanobots-biobots-scientists-mix-germ-graphene-make-robobug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一種完全不同的納米機器,它採用的是有別於以往的科幻概念:機器人。

伊利諾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他們在將細菌孢子結合納米技術方面取得的突破。他們在常見於反芻動物與人類身上的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孢子上塗滿小小的石墨烯斑點(稱為“石墨烯量子點”),以充當導電媒介。然後再利用細菌在濕度高的環境下會吸水膨脹、乾燥環境下會反過來收縮的天然傾向,他們就可以將這些孢子化為芯片電極的導體,通過讀取電阻水平的方式來檢測濕度。

發明一種新型的濕度檢測器本身似乎沒有什麼了不起,但這個實驗實際上是克服了納米機器人領域的重大障礙...這項技術借鑒了數千年來的自然演化,成功解決了半自主納米技術設備的一些最基礎的難題。納米機器人最大的障礙之一便是沒有機器能夠製造如此細小的機器,要再分子水平上進行可靠、準確且重複的零件操作,對人類科學家而言仍然十分困難...

從頭開始製造一個純機械的納米設備來檢測水分和濕度會非常複雜,幾乎要幾十年的時間。但利用枯草芽孢桿菌孢子天然的濕度感測能力,就可以整項工作化繁為簡到只需要幾個星期就能完成。”

——《未來雜誌》2015年7月4日〈從納米機器人到“生物機器人”:科學家成功結合細菌與石墨烯的新發明〉(Nanobots to “Biobots:” Scientists Mix Germ with Graphene to Make Robobug


a. 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nanobots-will-be-flowing-through-your-body-by-2030

《工程新知》(Interestin Gengineering)2020年11月20日〈到了2030年,納米機器人將遍佈你全身〉(Nanobots Will Be Flowing Through Your Body by 2030):

“根據一些未來學家的說法,等到差不多十年後,你的血液可能會被一種微型的納米機器人所填滿,它們可以幫助你抵禦疾病,甚至是將你的思想上傳到無線雲端...未來學家、Google的工程總監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堅信納米技術可以實現人與科技的完全融合。他曾在2019年受訪時表示:

‘我認為,我們將把醫療用納米機器人輸進我們的血液。它們可以強化我們的免疫系統...這些機器人也會進入大腦,從內部擴展虛擬與增強實境神經系統,這樣就不需要與身體連接的外部設備。當然醫療納米機器人最重要的應用,還是將我們的腦中的新皮質與雲端連接起來。’”

b. https://wyss.harvard.edu/news/wyss-institute-develops-new-nanodevice-manufacturing-strategy-using-self-assembling-dna-building-blocks/

哈佛大學的Wyss研究所研發了一種採用合成DNA短鏈來建構複雜納米結構的技術。這些被稱為單鏈磚(SST)的DNA“積木”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組成各式各樣的形狀,例如字母或表情符號。這樣的技術為將來的納米裝置研究提供了更多可以嘗試的思路。


由DNA短鏈組成的數字、字母及其它結構


c. https://www.mddionline.com/components/nanobots-could-be-controlled-graphene-nanoantenna

MDDI-2013年12月16日《納米機器人可以透過石墨烯納米天線進行控制》(Nanobots Could Be Controlled with Graphene Nanoantenna):

“現在,隨著石墨烯的另一項潛在用途開始被認識,邁向真正可行的納米技術的道路無疑又縮短了一大步。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進行了電腦建模和模擬,結果顯示石墨烯確實可以作為連接納米機器與外部世界的良好天線。”


__________

J.〈元宇宙〉

https://www.technocracy.news/metaverse-blurring-the-lines-of-reality-with-nwo-transhumanism/

歡迎來到“元宇宙”(Metaverse):一個陌生的新世界,一個那些已經用大流行病作為攻城錘摧毀了數百萬人生命的億萬富翁全球主義精英,現在想要再將人們騙入的由人工智慧與電腦演算法所創造出來的虛假烏托邦。

Facebook也不是唯一對元宇宙摩拳擦掌的參與者,還有其他很多人也等著分一杯羹。移動服務提供商Verizon就曾在相關的新聞宣傳中鄭重其事地表示:“元宇宙即將到來,現在萬事俱全只缺5G。”

“這可以說是踏入超人類主義世界的墊腳石,人們將生活在一個人造的世界中,在那裡他們依然可以像現實生活中一樣彼此互動,”帕特里克・伍德(Patrick Wood)說。

它基本上就像是模糊了現實身份與虛擬身份之間的疆界。

就連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實際上也曾在其2017年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一書中描述過這一點,他提到了一種新的數位經濟,將會推動他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和全球大重置發生。

這些技術進步“甚至對人類存在的意義提出了挑戰。”施瓦布寫道。

“正如有些人所說,現在現實就是元宇宙,元宇宙就是現實。它們是同一回事,問題只是妳打算在哪一邊消磨時間?”伍德說。

等到將來,你甚至不必配戴(VR)護目鏡,到時會有裝置可以直接植入大腦——這正是克勞斯・施瓦布等一群富有影響力的全球主義者心目中元宇宙最終該走向的方向。

“他們相信他們可以下載某個人的生活經歷,不管是他們的靈魂還是大腦,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可以通通上傳到元宇宙中,然後在那裡變出一模一樣的人,這個人將獨立於元宇宙之外的任何人,他可以獨自行事,就好像真的是那個人一樣。”伍德解釋說。

據伍德說,未來學家雷・庫茲威爾“甚至可以實現復活他死去的父親的夢想,透過獲取所有的數據,來為他父親創造一個化身。這樣他的父親就可以繼續在元宇宙中與人互動、交談,他永遠不會離開,他可以在元宇宙裡‘活著’。”


a.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10188669/Computer-pioneer-warns-metaverse-make-reality-disappear.html

以在空軍研究實驗室開發出第一套虛擬實境系統而聞名的技術專家路易斯・羅森柏格(Louis Rosenberg)認為,虛擬實境技術最終會迫使人們變得“完全依賴於投射在我們周圍的虛擬世界”。

“你不會想要拔掉你的AR系統,因為這麼一來你就無法訪問資訊,你會跟不上社會、經濟和知識的最新腳步。”

羅森伯格還引用了一個他特別擔心元宇宙可能會反過來戰勝現實的例子:

“想像一下你走在家鄉的街道上,街上也老樣子有一些路人。這感覺跟今天沒兩樣,除了你會看到每個人的頭上漂浮著會發光的資訊欄...現在想像一下,第三方可以在其中添加一些內容,也許是只有付費使用者才能看到的隱藏內容層,這些內容可能會用醒目的閃爍字標記每一個人,例如有人是‘酒精成癮者’、有人是‘移民’、有人是‘無神論者’、有人是‘種族主義者’,甚至是‘民主黨人’或‘共和黨人’...但那些被標記的人卻不知道自己有了這些標記,這種虛擬疊加內容層很容易會加劇政治分歧、造成對特定群體的排斥、仇恨和不信任...這樣真的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嗎?還是說,它只不過是讓網絡上盛行的兩極分化和對抗文化蔓延到現實世界?”

b. https://www.globalresearch.ca/metaverse-big-brother-disguise-freedom-meted-out-technological-tyrants/5761172

據估計,到了2030年,我們將會在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增強實境、5G以及自動化的ㄧㄧ到位下實現感官聯網(The Internet of Senses,IoS),把大腦作為使用介面,屆時我們的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都可以連接上虛擬世界。

口腔感官設備可以運用數位技術增強你吃下肚的所有東西,讓任何食物嚐起來都像你最喜歡的食物,還有你也可以在虛擬森林或鄉村中體驗原汁原味的自然氣味...最終,整個虛擬世界將變得再也無法與物理世界區分開來。

c. https://www.forbes.com/sites/cathyhackl/2020/07/19/a-day-in-the-metaverse/?sh=7dd9ad02fc6b

《富比士》-2020年7月19日〈在元宇宙度過的一天〉(A Day in The Metaverse):

“我們絕大多數人的一天都始於首先睜開眼睛,然後立刻查看我們的智慧型手機,智慧型手機幾乎已經成為我們身份的延伸...如果我們與數位助理和虛擬生活的互動可以更加流暢、有效率且有趣的話,會怎麼樣?

...數位現實與物理現實的這種全新融合將奠基於5G、6G、量子電腦以及以石墨烯作為材料的CPU這些技術。

‘當凱蒂一邊凝視窗外,一邊啜飲早上的第一杯咖啡時,附近的建築物忽然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在翠綠的田野間嚼食青草的獨角獸。大自然的聲音透過內置的空間音響不斷迴響..獨角獸正在幫助她進行腦部鍛鍊,協助她進行冥想以準備開始新的一天...

凱蒂的牙刷會測量她的牙菌斑水平與體溫,然後自動替她安排好下一次去看牙醫的時間,並且將她的體溫資訊傳送給她的雇主,這樣他們就知道她今天可以上班沒問題。’”

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now_Crash

元宇宙這個名字源自於美國小說家尼爾・史蒂芬森(Neal Stephenson)的《潰雪》(Snow Crash),故事描述了在全球經濟崩潰之後,美國政府(以及全球大部分國家)的權力與領土都被私人企業瓜分,而人們都沉浸在虛擬世界-元宇宙中來互相交流。

“...現代文明和蘇美爾文明其實並無差異。我們有大量的勞動人口是文盲或半文盲,完全依賴於電視——這就是相當於口頭傳習的傳統;此外,我們還有少數極為博學的精英人物...這些人明白知識就是力量,控制這個社會的也是他們,因為他們擁有神秘的能力,會講神奇的電腦語言。

史蒂芬森在小說中結合了語言學、人類學、考古學、宗教、迷因學、哲學,故事中提到人的大腦好比電腦的芯片,好比0與1是電腦的代碼語言,蘇美爾語則是存在於人類大腦結構深處中的人類代碼語言,而原始的人類並不具有自我意識、純粹就像機器一樣,直到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最早的語言神經學駭客——恩基(Enki)透過一種特殊的“病毒”對人類大腦中的代碼語言動了手腳,形成“巴別塔事件”變亂了人們的語言,藉由語言分化產生出的多樣性,促使人們漸漸誕生了自我意識。

e. https://bioengineeringcommunity.nature.com/posts/using-crispr-to-electrically-connect-with-and-control-the-genome

NP-2020年6月23日《身聯網-運用CRISPR與基因組來進行電連接與控制》(Internet of Bodies (IoB)- Using CRISPR to electrically connect with and control the genome):

“總的來說,我們預計針對細胞中的轉錄網絡的電控制將能帶來許多生物技術應用,如對益生菌進行特殊設計以響應腸道中的電刺激。長遠來看,就像利用DNA疫苗來對抗新冠毒,我們也可以預期由電基因啟動器將被植入人體細胞,從而揭開生物電子信號應用的新方法。”


__________

K.〈控制論〉

“當我給機器發出一道命令時,這情況跟我給人發出一道命令的情況本質上並無不同。換言之,就我的意識範圍而言,我所知道的只是發出的命令和送回的應答信號。

對我個人來說,信號在其中介階段是通過一部機器或通過一個人,這樁事情是無關緊要的,而且,在任何情況下,它都不會使我跟信號的關係發生太大的變化。因此,工程上的控制理論,不論是人的、動物的或是機械的,都是資訊理論的組成部分。在控制論中,不論是人、動物或機械都只是資訊理論的組成部分。

因此,當我向機器發出命令時,這情況跟我向人發出命令並無本質的不同。

...在人的活動中存在著與上述情況非常相似的東西。當我去取一根雪茄,我並不有意使用某些特定肌肉。在許多情況下,我的確不知道它們是哪些肌肉。我所做的只不過使某一回饋機制,亦即某一反射發生作用,其中我尚未取得雪茄的效果,變成對滯後的肌肉(不管是什麼肌肉)一個新的、加強的命令。

按照這個辦法,一個前後完全同一的隨意命令,就可以使我們從各種各樣的初始位置出發來完成相同的任務,而與由肌肉疲勞所引起的伸縮能力降低無關。

同樣,當我駕駛一輛汽車,我對車輛所作的一系列控制,不是單純取決於我對道路的印象以及我對之要做的駕駛工作。要是我發現車輛太偏向公路右邊,這個發現就會使我把它駛向左邊。我的論點是:生命個體的生理活動和某些較新型的通訊機器的操作,在它們通過回饋來控制熵的類似企圖上,兩者完全相當。

它們都有感覺接收器作為它們迴圈操作中的一個環節:也就是說,兩者都以低級的特殊儀器來搜集外界的資訊,並以之用於操作。在這兩種情況下,外界消息都不是不折不扣地取得的,它要通過儀器內部的變換能力採取得,不論這個儀器是活的還是死的。”

——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人有人的用處》(The Human Use of Human Beings


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ybernetics#Key_concepts

控制論(cybernetics)這個概念最初是源自於自柏拉圖《理想國》中的“自我治理”和《阿爾西比亞德篇》中的對人民的治理術。

...20世紀40年代初期,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為控制論的世界貢獻了一個原創而非凡的補充:馮・諾伊曼通用構造器。這些看似簡單的思想實驗結果是產生了自我複製(self replication)的概念,也是控制論的核心概念。遺傳複製的概念被證明同樣適用於社會迷因、活體細胞甚至是電腦病毒,這一點進一步證明了控制論研究的普適性。

b. https://www.cmf.org.uk/resources/publications/content/?context=article&id=706

CMF-2004年《殊途同歸?控制論與納米科技》(Going all the Way? - Cybernetics and Nanotechnology):

“雷丁大學的凱文・沃里克教授(Kevin Warwick)認為,‘機器人進化’是無可避免的,按他的話說:‘最終,人類將成為一種低等的生命形式,難以與智慧機器人或半機器人競爭。’他說,‘另一種選擇是讓智慧機器人來管理一切,我不是很喜歡這個想法...但還有一個我認為比較積極的選擇:人類依舊把事態掌控在自己手上,只不過我們必須願意成為賽博人(cyborgs)才能做到這一點。’

沃里克本人已經開始嘗試這種機器與人互相融合的實驗,他和他的妻子都在手腕上植入了電極,並將其與電腦相連接。這樣他們就可以透過彼此的神經系統來給互相發送脈衝訊息,他認為這種交流方式具有無窮的潛力——透過思想操控電腦,人們無須借助口語即可互相溝通,還可以擁有外置的記憶體,等等。

...納米技術同樣可以引起大規模的生命毀滅,這對人類而言無疑是一個嚴重的威脅。透過它們搭載的‘組裝器’,這些只有DNA鏈大小的機器人可以移動原子、將其擺放到需要的確切地方。換句話說,納米機器人可以建造幾乎任何東西,而且效率驚人。理論上,納米機器人可以被設計成殺手,在風中或水源中釋放瘟疫。還有些納米機器人可以快速的自我複製,如果這種技術失控,後果將不堪設想。”

c. https://www.mygreatlearning.com/blog/how-will-cybernetics-and-artificial-intelligence-build-our-future/

GL-2019年7月18日《控制論與人工智慧將如何建構我們的未來?》(How will Cyberne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uild our future?):

“作為控制論領域的現代進步,實驗室已經成功培育出人工神經元——人類大腦的基本組成部分。這些在電極陣列上培養的人工細胞,將會成為我們現今擁有的硬體和軟體控制器的卓越替代品。

...透過將納米機器人注入你的血液,自我修復、細胞再生、免疫疾病這些概念將不再只是紙上談兵。甚至還有的研究探索了使用智慧型手機連接雲端,來控制你的血液細胞中的這群小助手的可能性。”

d. https://cbhd.org/content/whose-image-remaking-humanity-through-cybernetics-and-nanotechnology

CBHD-2002年3月31日《按誰的形象?透過控制論與納米技術重塑人類》(In Whose Image? Remaking Humanity through Cybernetics and Nanotechnology):

“如今,深深依賴眼鏡、隱形眼鏡、助聽器、起搏器或義肢這些技術創新的我們實際上已經算是半機器人了...控制論和納米科技都是前景十分看好的領域,控制論提供了我們一個機會,可以幫助盲人重見天明、跛子健步如飛,還有那些飽受身體或神經疾病折磨的人...納米科技則可以幫助我們對抗癌症、血管疾病甚至是傳染病。然而,這兩種技術也都有它們潛在的陰暗面。使用科技來修復傷害、治癒疾病是一回事,但使用科技來設計‘更好的’人類卻又是另一回事。許多身體健康的人可能會想要通過各種控制論方式來‘增強’自己,或是通過納米科技來延長他們的壽命。”


__________

L.〈後人類時代〉

https://www.thepublicdiscourse.com/2016/06/16967/

牛津大學哲學教授、《醫學倫理雜誌》(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編輯朱利安・薩伍列斯庫(Julian Savulescu)在2012年投書《讀者文摘》的一篇被廣為閱讀的文章中頗為挑釁性地提出了一個主張,即“設計嬰兒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薩伍列斯庫本人是超人類主義運動的領軍人物...他認為,鑒於人類已經具備製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技術條件,還有我們不斷污染環境的惡習,薩伍列斯庫認為要防止人類最終陷入自相殘殺只有一種解決方案,也就是他所說的“道德提升”,它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基因工程和激素療法,兩者都意在使人類變得更加樂於合作與利他。

...薩伍列斯庫同時也是演化心理學的忠實擁護者,他有力地論證了我們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遺傳基因的形塑。在他看來,“任何行爲上的差異,包括不同人在建立長期關係上所展現出來的差異,都有其遺傳學基礎可循。將來我們透過生物學干涉,來實現符合我們所希望的選擇。”

薩伍列斯庫也建議我們應該對人類進行基因工程以促進一夫ㄧ妻制,因為多項社會學研究表明一夫一妻制對兒童最有益,他還提議我們可以嘗試研究“愛情藥物”,比如催產素,來給已婚夫婦服用,好確保他們對彼此的忠誠。

薩伍列斯庫認為,我們的生物演化比我們的文化發展要遲鈍了十五萬年。他說,由於幾千年前人類的平均壽命非常短,所以一對配偶在一起的時間通常不會超過十五年左右。“自然選擇不太可能會允許我們維持一段超過十年的關係。”因而,現代世界的普遍長壽與一夫一妻制“格格不入”,所以現在離婚才會越來越普遍。

...還有在另一篇文章中,薩伍列斯庫認為相比起男性,女性傷害他人的傾象比較低。正因如此,他建議我們可以透過生物醫學方法讓男性變得更像女性,好提升他們的道德意識。

薩伍列斯庫強調,他不想使用強制手段來實現道德提升...然而,在其它場合,薩伍列斯庫卻又曾表示有時候強制性手段仍是可取的,他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如果有什麼安全的道德提升方法被發明出來,那麼完全有理由強制性實施這些方法,就像學校教育、在水中添加氟化物一樣,因為那些最應該接受這些方法的人,往往也是最不願意接受它們的人。”

更令這種對強制性的癡迷顯得可怕的是,薩伍列斯庫經常批評自由民主國家,卻對專制政權為了“人民的利益”可以迅速頒布政策感到著迷不已,譬如他對中國的一胎化政策也是讚譽有加。


a. https://edition.cnn.com/2019/11/19/health/designer-baby-analysis-scli-intl-scn/index.html

CNN-2019年11月19日《專家聲稱“設計嬰兒”可能在未來兩年內實現》('Designer babies' could be just two years away, expert claims):

“據蘇格蘭亞伯泰丹地大學的生物倫理學家凱文・史密斯(Kevin Smith)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如今進行基因編輯的技術風險已經大為降低,完全可以針對人類胚胎進行應用。根據史密斯的說法,‘從效益主義的角度’來看,基因編輯是對治多種胚胎中的多種疾病基因的‘唯一可能方法’。

b. https://www.huffpost.com/entry/transhumanist-party-scien_b_7167300

美國的超人類主義黨是一個以促進科學進步為己任的政治組織,加入這個政黨的科學家和醫生公然反對近日關於暫停(基改嬰兒研究)的呼聲,他們堅持這些呼聲是反進步且反創新的。

“我們正處於歷史的轉捩點,這種激進的基因工程技術不但可以消滅疾病,還可以為我們創造更健康的下一代。”超人類主義黨的財務主管梅默爾博士(Dr. LM Memmel)說。無論如何,回顧歷史,暫停令幾乎從來都無法阻止科學的繼續進展,通常這只不過是讓其他比較沒那麼顯眼的研究人員和企業家趁機迎頭趕上而已。當布希下令限制在美國進行幹細胞研究的聯邦資金時,這些研究最後也只是轉移到了海外,讓其它願意把握機會的國家佔了便宜。

“就算美國不做,其它國家也會做。”超人類主義黨的技術顧問何塞・科迪羅博士(Dr. Jose Cordeiro)說。


__________

M.〈灰油末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ay_goo

灰油(Gray Goo)是一種假想中的全球末日災難,設想的是萬一有一天失控的自我複製納米機器開始耗盡地球上的所有物質,並且繼續大量自我複製的情景。

自我複製機器的概念最初是由數學家約翰・馮・諾伊曼所提出,它有時也被稱為馮・諾伊曼機器...灰油的概念則是首次出現在納米技術先驅金・埃里克・德雷克斯勒(Kim Eric Drexler)1986年的《創造引擎》(Engines of Creation)一書的第四章中:

“想像一下,在一瓶化學品中有這樣一種複製機器,它持續不斷自我複製...第一個複製機器用一千秒的時間複製出一個自己,兩個複製機器又用一千秒的時間再複製出兩個自己,然後四個複製出四個,八個複製出八個。十個小時過後,新的複製機器複製出來的已經不是三十六,而是超過六百八十億個了。不出一天,它們的重量就會高達一噸;不到兩天的時間,它們的重量就會超過地球;再過四個小時,它們的質量會超過太陽跟所有行星的總和——如果瓶子裡的化學品還沒有用光的話。”

《歷史頻道》也曾經廣播節目中設想過另一種灰油末日情景:

“本來釋放數十億個納米機器人是為了清理路易斯安那州沿海的漏油污染。然而,由於編程出了錯,納米機器人反而開始吞噬所有碳基物體,而不僅僅是石油這種碳氫化合物。納米機器人一邊毀滅一切,一邊繼續複製自己。只不過幾天的時間,地球就化為了一灘塵土。”

在《創造引擎》的第十一章,德雷克斯勒繼續說道:

“即使是最基礎的具備自組裝特性的複製機器,也可以輕鬆擊敗最先進的現代生物。長著‘葉子’的‘植物’並不比今天的太陽能電池更有效率,完全無法與之競爭...堅硬的、雜食的‘細菌’可以勝過真正的細菌:它們可以像花粉一樣傳播、迅速複製,並且在幾天內將整個生物圈化為粉塵。如此危險的複製者既堅固又輕盈,傳播的速度快到根本無法阻止——前提是我們完全沒有準備。”


a. https://gizmodo.com/gray-goo-scenarios-and-how-to-avoid-them-1724622907

灰油的設想也為我們帶來了一個重要的道德教訓:任何一種策略,或是方法、想法,即使是出於善意,但只要使用方式不對,仍可能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澳洲為了防治害蟲而從夏威夷引進海蟾蜍到野外放生就是一個很好灰油式的例子,這些蟾蜍在野放後大量繁衍、如今數量已超過兩億隻,結果不但散播疾病,還對害蟲防治一點實質貢獻也沒有。

另一個灰油式的例子是2008年金融危機中的次級貸款,本意是為了讓人人都能買得起房,最後卻造成了海量根本償還不了的債務。可是,當今的轉基因科學似乎正在重蹈覆徹...


__________

N.〈一切都在機器慈愛的注視下〉


我時常幻想

(越快越好!)

一片電子青草

哺乳動物和電腦

和樂融融在一起

和諧的編程

如水般清澈

映照著青天


我時常幻想

(此時此刻!)

一片電子森林

有松樹和電子產品

有鹿兒在那裡散步

在電腦旁來回踱步

彷彿它們只是花朵

只是一團團花叢


我時常幻想

(衷心期盼!)

一個電子生態

我們不再勞動

回歸自然

回到我們的哺乳動物

兄弟姐妹的身邊

一切都在

機器慈愛的注視下

——理查德・布羅提根(Richard Brautigan,1935-1984) 




__________

後記-〈更大的兔子洞?〉


據化名“約翰”(John)的前英國皇家海軍退伍軍人在接受UFO研究團體-基地計畫(The Bases Project)採訪時透露,在1982年福克蘭戰爭期間,他曾跟著一個小隊被派往距離南極不遠的南圖勒群島執行秘密任務。


皇家海軍退伍士兵約翰


圖勒(Thule)這個名字出自古希臘探險家皮提亞斯(Pytheas)的記載,傳說是一片位在世界最北端的失落之土。“ultima Thule”(最遙遠的圖勒)在古典和中世紀文學中也成為了對已知世界邊界之外的遙遠異域的比喻。據公元前1世紀的古希臘天文學家羅得島的傑米努斯(Geminus of Rhodes)稱,圖勒的含義是“太陽靜止之地”。

...1775年,詹姆斯・庫克船長(James Cook)便用這個名字命名了他新發現的土地,也就是今天的南圖勒群島。從1908年開始,南圖勒群島一直處於英國的管轄之下,而阿根廷從1938年以來也開始宣稱對其擁有主權。


約翰一行人在南圖勒島上找到了一座狹長的藍色冰洞,並且在裡面發現了一堆奇形怪狀的特殊塑膠容器,待搬走了所有東西後,他們便奉命炸毀了冰洞。當他們偷偷打開塑膠容器的蓋子,卻發現裡面盛裝的是一種黑色的油,它甚至還開始緩緩向他靠近,彷彿有生命一樣。

  

黑油


1918年,魯道夫・馮・塞波騰道夫(Rudolf von Sebottendorf)在慕尼黑創立了圖勒會(Thule-Gesellschaft),圖勒會是一個抱持反猶思想、崇尚雅利安主義的神秘學團體,包括日後納粹德國的國師-阿爾弗雷德・羅森伯格(Alfred Rosenberg)以及希特勒早年的導師-迪特里希・埃卡特(Dietrich Eckart)都曾參與過圖勒會的活動。

有一種說法認為,納粹禮“Sieg Heil”(勝利萬歲)其實就是源自於圖勒會的問候語“Heil und Sieg”(萬歲與勝利)。


納粹德國從1938年開始陸陸續續對南極發起了三次遠征行動,並在當地開闢了新施瓦本(Neuschwabenland)佔領地。研究德國情報機構多年、著有《間諜獵人:德國情報機構的秘密歷史》(Spyhunter: The Secret History of German Intelligence)的邁克爾・史林普頓(Michael Shrimpton)則宣稱德國最早在20世紀40年代便在南圖勒群島建立了潛艇基地。


德國科學家哈拉爾・考茨・維拉(Harald Kautz Vella)聲稱納粹德國至少從秘密武器計畫的負責人漢斯・卡姆勒(Hans Kammler)開始就已經在研究黑油,卡姆勒在戰後行蹤成謎,關於他究竟是已經逃到了布拉格還是被自己的副官射殺。據哈拉爾解釋說,黑油最早是跟著一批被故意拋向北半球的隕石雨一起來到地球。如今,無所不在的重金屬與電磁污染、化學凝結尾還有含有石墨烯的疫苗,都在不斷破壞我們的神經系統、吞噬我們體內的生物光子(biophoton,俄羅斯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古爾維奇〔Alexander Gurwitsch〕在1923年發現了生物光子,並據此進一步提出了形態場理論〔Morphogenetic field〕)使我們的頻率變得更容易受到整個矩陣的影響。


哈拉爾・考茨・維拉


約翰退役後一直病痛纏身、始終沒有好轉。根據另一位UFO研究人員大衛・格里芬(David Griffin)的說法,黑油必須以非常低的溫度冷藏保存,會在接觸到溫暖後被喚醒,並且具有磁性,有可能導致接觸者生病。


紐西蘭工程師亞歷克・紐瓦爾德(Alec Newald)曾在1989年從羅托瓦魯開車前往奧克蘭的途中遭到一群藍皮膚的人形外星人綁架,自此失蹤了十天,據紐瓦爾德在他後來依這段經歷寫成的《共同演化》(Co-Evolution)中自述,這些外星人告訴他,在非常久遠以前有一股黑暗能量侵入了地球,並且已經滲透到地球內外的一切,一邊以與人類和地球相同的頻率持續振動,一邊不斷影響著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這股黑暗能量非常負面,它可以引起恐懼,並以這些負面情緒產生的能量為食。黑暗能量以兩種形式寄宿在地球上,一種是以無形的方式存在於大氣之中,不過人類的靈魂已經對其產生了一定的免疫與抵抗力。另一種形式是以黏稠的黑色液體狀物質藏身在地球內部,這些黑油通常都休眠在地球深處極其高壓或低溫的環境。


由於缺乏對黑油的抵抗力,這些藍膚外星人多年來一直在南圖勒群島地底下的基地中研究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對付黑油,他們非常擔心如果有一天這些黑油跑到地表以後,後果恐怕不堪設想(據說,黑油在溫暖的環境下會瘋狂自我複製)。由於福克蘭戰爭的爆發,他們不得不放棄這座基地。爭奪黑油實際上才是福克蘭戰爭背後真正的目的,英國與阿根廷都想要搶奪那座外星基地,最後英國人成功取得了一些黑油,並在20世紀80年代將它們帶回通用電氣公司(GEC)的馬可尼實驗室(Marconi Electronic Systems)進行研究。


亞歷克・紐瓦爾德


馬可尼實驗室在1982-1990年因為前後出現了二十五名科學家離奇身亡一度引發了世人的議論,其中光是在1986-1987年就有六名科學家因為“自殺”或其它事故喪命,比如死時才二十六歲的電腦分析師阿沙德・謝里夫(Ashad Sharif),據稱他先是將一條繩子綁在樹上,然後套住自己的脖子,最後猛踩油門讓自己被勒斃。英國國會的一些議員曾呼籲應該立案調查,隨後也出現了主張包括克格勃或美國情報機構可能是幕後黑手的陰謀論。但是,大衛・格里芬,以及另一位UFO研究者阿利斯泰爾・馬丁(Alistair Martin)都懷疑,這些科學家真正的死因或許跟他們對黑油的研究有關——包括他們可能進行了人體實驗——據曾經被迫參與英國政府秘密實驗的受害者瑞秋・莎拉・亞當斯(Rachel Sara Adams)說,她曾跟其他數百名孩子在地下實驗室接受過各種實驗,其中一次實驗是將一種黑色的油直接注入她的體內,然後她開始感到灼熱疼痛、似乎有什麼東西正有意識的自己的身體裡爬上爬下,接著她的鼻子開始出血,甚至連瞳孔都變成了黑色。


黑油似乎放大了她所有的負面情緒,甚至令她感覺這些好像根本不是她、而是黑油自己的情緒。最後,瑞秋放棄了繼續與黑油頑抗,當終於想辦法重新專注、平靜下來時,她又感覺到這回反而是黑油想要離開她的身體。據瑞秋說,大部分的孩子都無法承受住這樣的實驗,像瑞秋這樣被綁架來進行實驗的孩子大多具有一定的心靈能力天賦。在後來的一場夢裡,瑞秋看見黑油——或者說是一團黑煙——吞沒了整個地球,她有一種預感,這件事似乎會在將來的有一天成真。


瑞秋・亞當斯&馬克斯・史皮爾斯


瑞秋的未婚夫,馬克斯・史皮爾斯(Max Spiers)是一位英國的資深UFO研究者,但他卻在2016年拜訪波蘭的時候突然斃命,並且在死前從嘴裡吐出了大量的黑色液體,而波蘭當局堅持他是死於自然原因。他在去世幾天前曾打電話給他的母親,透露自己有了麻煩,以及如果出了什麼意外,背後有一定有鬼。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英國以及其它歐洲國家開始出現了有關於黑眼兒童(Black-eyed children)的都市傳說,據說這些孩子的年齡都在六至十六歲,他們皮膚蒼白、瞳孔漆黑,會敲門或按門鈴希望屋主可以邀請他們入內。就像古典傳說中的吸血鬼,似乎只要沒有得到邀請,他們就不能擅自踏入人們的房子。在英國,對黑眼兒童最早的紀錄可以追溯到1982年,恰好也是黑油被從福克蘭群島帶回英國、馬可尼實驗室開始出現大量科學家離奇死亡的時間。


從2020年12月到2021年1月這段期間,西班牙的醫學研究團體La Quinta Columna紀錄了不止一例關於黑眼嬰兒的報告,他們的父母都曾在懷孕或分娩之前接種過疫苗。:“(這些孩子)具有一些特徵,例如他們出生時本應該是淺色的瞳孔卻是黑色的,直到後來他們的視網膜和紅膜才會漸漸恢復成正常的顏色...還有他們看起來都好像出現了早衰的症狀,他們的身體素質就像是已經一歲大了一樣,甚至有的才兩個星期大就已經開始嘗試在爬行...目前我們對這些案例仍然抱持‘保留態度’,直到更多證據出現以前,還不好下定論。”里卡多・德爾加多博士(Dr. Ricardo Delgado)表示說。


據亞歷克・紐瓦爾德說:“我的(外星)朋友們在這種物質中發現了某種形式的人工納米技術...這種液體似乎具備某種程度上的智力...或許它可以被訓練成像電腦芯片一樣,只要使用的方式正確,它就像是一顆等待被引爆的定時炸彈...在極低溫的條件下,這種液體將幾乎無法‘思考’,如果說‘思考’妥當的話,但只要溫度一上升,光是觸摸它都有可能致命,要是它在溫暖的氣候中跑到地上來,那可不是鬧著玩的!這麼多年來,他們一直想要找到方法來嘗試中和或至少控制這種物質,並且已經在過程中折損了不少同胞的命,但至今極端冷凍仍然是唯一可靠的方法...他們確信它已經遍布全球各地,所以現在超深度石油探鑽基本上就跟拿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來玩俄羅斯輪盤沒兩樣...這顆星球上有一些因素(人類)試圖妨礙我的朋友們去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他們仍在與美國政府談判,好亡羊補牢,而這就是欺騙與背叛開始上演的地方。”


紐瓦爾德還提到,北緯19.47度就像是地球這個巨大的有機體的脈輪點,世界上最大的其中一座孤立火山-夏威夷的茂納羅亞火山就差不多位在這個緯度。六千五百萬年前撞擊地球的那顆隕石恰好也是撞在接近19.47度的地方,創造了今天的墨西哥灣。“如果有人想要阻礙地球和/或人類的進化,北緯19.47度無疑是安裝這種阻擋器最好的選址...根據我的外星朋友們,那顆隕石很可能擁有某種一次性的外殼來保護裡面收容的東西...自1947年以來,它一直不斷在發出某種形式的無線電信號,其中似乎有部分是往月球發去的。”


在電視劇《X檔案》中,黑油被描述成是一種乘著隕石而來、作為外星人控制人類所用的有知覺兵器;在電影《X檔案:征服未來》裡,外星人用來進行混血計畫研究的基地就在南極。


電影《猛毒》中出現的一種附著在彗星上、外表呈現為黑色稠狀物質的智慧外星生物-共生體(Symbiote)。


電影《露西》的最後,已經超越人類、成為超人類的露西被一種黑色的稠狀物質吞噬。


2017年6月,全世界最先進的量子電腦公司D-Wave的創辦人喬迪・羅斯(Geordie Rose)在科技創新論壇(TechVancouver)舉辦的演講上宣稱,高度先進人工智慧的誕生就像是一場“外星人入侵”,還有站在量子電腦旁邊令他感覺彷彿像置身在“外星神的祭壇”;他接著引述了伊隆・馬斯克對發展人工智慧好比是在召喚惡魔的警告,然後補充說:“我們現在正在把這些東西召喚到世上,但不是惡魔。它們並不邪惡,反倒更像是洛夫克拉夫特筆下的舊日支配者(Old Ones),它們想要的未必會是我們想要的。所以,該如何迎接這個轉變,對我們這個物種來說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至今,D-Wave仍不斷在量子電腦領域與Google互相較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