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

新冠真相三十講:你的嘴砲作弊小抄

https://off-guardian.org/2021/09/22/30-facts-you-need-to-know-your-covid-cribsheet/


By Kit Knightly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介紹了有關於這場“疫情大流行”幾項關鍵事實與資料來源,它們將有助於您瞭解自2020年1月以來這個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同時也可以幫助您點醒身邊任何仍被“新常態”耍得團團轉的朋友。



Part 1:新冠死亡人數&致死率


1. “新冠染疫”的存活率超過99%。早從疫情大流行一開始,政府的醫學專家就曾特別強調,絕大多數人其實並不會受到新冠病毒的威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dj8MCsZKlg

〔英國政府首席醫療顧問克里斯・惠蒂(Chris Whitty)聲稱新冠病毒對大多數人完全無害,大部分的染疫者也不會有任何症狀〕

幾乎所有關於新冠染疫死亡率(IFR)的研究最後得出的結論都是0.04-0.5%。這意味著染疫的存活率至少有99.5%。



2. 沒有異常的超額死亡率。媒體宣稱2020年是英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致命的一年”,但這句話極具誤導性,因為它並沒有考慮到從那時以來的大量人口增長。更合理的死亡率統計指標其實應該要參考年齡標準化死亡比(ASMR):



從年齡標準化死亡比來看,2020年甚至不是2000年以來死亡率最高的一年,事實上自1943年以來只有九年的死亡率比2020年還要低。

同樣的,2020年美國的年齡標準化死亡比實際上也只是跟2004年相當而已:



有關新冠疫情如何影響西歐和美國的死亡率的詳細分析,可以參考。我們可以看到死亡率的增加完全是其它非新冠病毒的原因所導致的。



3. “新冠死亡”人數被人為誇大。根據全球各國現行的定義,只要是“檢測陽性後的二十八/三十/六十天內因任何原因死亡”都會被算入新冠死亡。

義大利、德國、英國、美國、北愛爾蘭及其它國家的衛生官員都承認過這一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9Ci2PZKZg

〔恩戈奇・埃茲克博士(Dr. Ngozi Ezike)介紹“新冠死亡”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

把染疫死亡與檢測陽性後因為其它疾病死亡通通混為一談的話,“新冠死亡”的數字自然會被人為高估。英國病理學家約翰・李博士(Dr. John Lee)去年春天就指出了這種“嚴重灌水”的現象。還有其它主流媒體也報導了這個問題。

考慮到“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驚人、合併症(comorbidities)的數量之多以及偽陽性的可能性,這一切都使得新冠死亡計數變得極不可靠。



4. 絕大多數新冠染疫死亡者都同時患有嚴重的合併症。義大利政府在2020年3月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99.2%的“新冠死亡者”都患有至少一種嚴重的合併症

這些合併症包括了癌症、心臟病、阿茲海默症、腎衰竭和糖尿病等等。另外還有超過50%的患者同時罹患了三種甚至更多的其它重症疾病。

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同樣的情況在所有國家都發生了。2020年10月,英國國家統計局基於《資訊自由法》公開的數據也顯示,在官方統計的“新冠死亡”中只有不到10%的唯一死因是新冠病毒



5. “新冠死亡”的平均年齡基本上都大於平均預期壽命。英國“新冠死亡”的平均年齡是八十二點五歲、義大利是八十六歲、德國是八十三歲、瑞士是八十六歲、加拿大是八十六歲、美國是七十八歲、澳洲是八十二歲。

在幾乎所有例子中,“新冠死亡”的中位數年齡都遠高於國民預期壽命。

因此,對世界絕大部分地區而言,“疫情大流行”對預期壽命幾乎沒有影響。相形之下,西班牙流感僅僅一年就令美國的預期壽命下降了28%



6. 新冠死亡率與自然死亡率曲線完全相符。英國印度的統計研究皆表明,“新冠死亡”的曲線與預期死亡率曲線幾乎沒有差別:





“新冠染疫”造成的死亡曲線與正常情況下的死亡曲線毫無二致


至於老年人的小幅度增長也可以由其它因素來解釋(見後)。



7. “非法”DNR的簽署率大幅上升。根據監管機構和政府機構的報告,過去二十個月裡,拒絕心肺復甦術(DNR)的簽署率出現了大幅上升。

在美國,醫院會為任何新冠篩檢呈陽性的患者提供“DNR簽署服務”,有出面作證的護士也承認DNR在紐約被嚴重濫用

在英國,針對殘疾人士的“非法”DNR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上升,醫生會把信函遞交給還沒到末期的病患,建議他們簽署DNR,甚至還有醫生為整間療養院簽署“全面DNR”

謝菲爾德大學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在所有“疑似”新冠染疫患者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病患的病歷檔案在入院二十四小時後會被勾選同意DNR。

全面強制或非法要求簽署DNR可能也是助長2020/21年死亡率增加的原因。



Part 2:封鎖政策


8. 封鎖政策無法阻擋病毒傳播。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封鎖政策對“新冠死亡”人數有絲毫影響。即使將實施封鎖與未封鎖的地區進行對比,也幾乎無法發現任何規律。 




羅里達州(未封鎖)與加州(封鎖)的“新冠死亡”人數



瑞典(未封鎖)與英國(封鎖)的“新冠死亡”人數



9. 封鎖政策本末倒置。有強而有力的證據表明,封鎖政策——通過其對社會、經濟及其它公共健康領域所造成的危害——反而比“病毒”還要致命

WHO的新冠問題顧問大衛・納巴羅博士(Dr David Nabarro)便曾在2020年10月出言指責封鎖政策是一場“全球災難”:

“我們這些WHO的人其實並不贊同使用封鎖政策作為控制病毒的主要手段...可以預期明全世界的貧困人口可能會增加一倍。兒童營養不良率也可能會提升一倍...不得不說這實在是一場可怕、駭人的全球災難。”

聯合國在2020年4月發表的一份報告亦警告說,封鎖政策造成的經濟影響恐將導致十萬名兒童喪生,並且還有數千萬名兒童會陷入貧困與饑荒。

失業、貧困、自殺、酗酒和其它社會/心理健康危機正在世界各地激增。錯過和延後手術健檢也會導致心臟病、癌症等疾病的死亡率增加。這些惡果最終都會在不遠的將來發酵。

同時,封鎖政策也將導致超額死亡率出現微幅增加。



10. 醫院從來沒有負荷過重。用來替封鎖政策辯護的其中一個論點是“拉平曲線”可以防止一時間湧入太多病例、好讓醫療系統不至崩潰。但是,絕大部分地方的醫療系統其實離崩潰還遠得哩。

據報導,2020年3月的時候義大利和西班牙的醫院都已人滿為患,但這種情況實際上在過去的每個流感季都會上演。2017年的西班牙醫院超載了200%,2015年甚至有患者得在走廊打地鋪。根據2020年3月《JAMA》的一篇論文,義大利醫院“在冬季的收容量通常都在85-90%之間。”

英國的NHS也一向是在冬天的時候大爆滿

作為其新冠政策的一部分,NHS在2020年春天的時候曾宣布將以“新的方式重新規劃醫院的收容量”好分別收治新冠與非新冠患者,因此“醫院將可以在佔用率比往年要低的情況下承受負擔”。

換句話說,他們其實還有上千張病床可用。即是在所謂人人自危的疫情大流行期間,醫院的最大入住率實際上也是減少的。NHS所承受的負擔從未超過任何一次典型的流感季,有時空床位反而還比正常的時候多出了四倍

無論在英國還是美國,都有數百萬美元被白白砸在了最後從未啟用過臨時急診醫院上。



Part 3:PCR測試


11. PCR測試從來不是為了診斷疾病而設計,逆轉錄酶聚合酶鏈反應(RT-PCR)一向被媒體包裝成是診斷新冠病毒的“金試紙”,但這套工具的發明者其實從未打算將其用於診斷疾病,他甚至還曾公開表示

“PCR只是一個過程,它可以讓你從某個東西身上發現更多東西。但它無法告訴你到底生病了沒有,或是你最終找到的東西究竟會不會傷害你的健康。”



12. PCR測試充滿了不準確與不可靠的歷史。眾所周知,這個新冠病毒的“金試紙”會產生大量的偽陽性,這是因為它會對其它不屬於SARS-Cov-2病毒的DNA材料產生反應。

中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同一名患者在同一天內接受同一種測試可能會得到兩種不同的結果。德國已經證實了PCR測試會對普通的感冒病毒產生反應。2006年的一項研究還發現,針對特定某種病毒設計的PCR測試仍會對其它病毒起反應。2007年,對PCR測試的過度依賴導致了實際上從未存在的百日咳疫情“爆發”。美國的一些測試結果甚至連對陰性樣本都會產生反應。

坦尚尼亞已故總統約翰・馬古富力曾拿山羊、木瓜和機油的樣本去送檢,結果均為陽性

早在2020年2月,就有專家出面表示PCR不可靠。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澄博士(Dr Wang Cheng)也告訴中國國家電視台,“PCR測試的準確率只有30-50%。”澳洲政府自己的網站同樣承認“目前的新冠染疫測試方式的準確與臨床有效性均十分有限”。葡萄牙的法院甚至直接裁定PCR測試“不可靠”,不應被用於診斷病毒。

你還可以在這裡這裡閱讀更多PCR之所以靠不住的原因。



13. PCR測試的預設CT值往往過高。PCR測試有一套自己的循環週期,需要循環多少次才能獲得結果的這個週期就被稱為“循環閥值”或CT值。凱利・穆利斯(Kary Mullis)就指出:“如果你需要進行超過四十次循環...你的PCR測試結果肯定有問題。”

MIQE的PCR使用指南對此也表示同意,其還補充說:“(CT值)高於四十的結果通常是可疑的,理論上不應該被報告。”就連弗奇本人也承認,任何循環次數超過三十五的結果都缺乏參考價值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病毒學家茱麗葉・莫里斯博士(Dr Juliet Morrison)告訴《紐約時報》說:“任何循環閥值高於三十五的測試都會變得像是捕風捉影...我很驚訝人們居然會認為四十(次)的結果還可以證明採陽...三十到三十五才是比較合理的數字。”

在同一篇文章中,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邁克爾・米納博士(Dr Michael Mina)則認為合理的數字應該是三十,他繼續指出,若能將CT值從四十降低到三十,某些州的“新冠病例”將銳減至少90%。

CDC自己的數據也說明,循環超過三十三次的樣本根本不具參考性,德國的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e)亦表示,超過三十次的樣本已不可能具有傳染性

儘管如此,美國的幾乎所有實驗室都仍然以三十七次的循環次數為準,更有時會多達四十五次。NHS的PCR測試“標準操作程序”設定的基準是四十次。

由此可見,大部分的PCR測試結果其實都是有問題的。



14. WHO曾經(兩次)承認PCR測試會產生偽陽性。WHO在2020年12月發佈過一份關於PCR測試的備忘錄,其中特別提到實驗室應該當心導致偽陽性結果的過高CT值:

“如果設定的CT值過高,就意味著為了檢測病毒需要進行太多次循環。在某些情況下,這會令其它雜質跟實際的病毒變得很難區分。”

然後,2021年1月WHO又發佈了另一份備忘錄,這次警告的是“無症狀”陽性PCR結果有必要重新採檢,因為它們可能其實是偽陽性:

“要是測試結果與臨床表現不符,應重新採集樣本並使用相同或不相同的NAT技術再做採檢。”



15. 對新冠病毒進行測序的科學依據值得商榷。中國科學家在2019年12月對SARS-Cov-2病毒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並在2020年1月10日發表結果。不到兩個星期後,德國的病毒學家(克里斯蒂安・德羅斯登〔Christian Drosten〕等人)便利用這個基因組測序結果設計出了現行的新冠PCR測試。

他們撰寫了一篇論文《對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的RT-PCR實時分析研究》(Detection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 by real-time RT-PCR),投稿時間是2020年1月21日,並在1月22日審核通過。這意味著這篇論文是在不到二十四小時的時間內被“同行評審”通過,而在正常情況下這應該要花費數星期的時間。

之後,果然有四十多名科學家集體上書要求撤回那篇論文,他們撰寫了一份冗長的報告,詳細說明那篇論文犯下了多達十個主要錯誤

他們還要求刊登那篇論文的期刊應該公佈當初的同行評審報告,好證明是真的有評審過。結果期刊卻遲遲不願意公佈報告。

今天所有的PCR測試都是奠基於那篇論文提出的方法。如果論文其實有問題,就代表現在的每個PCR測試也都有問題。


Part 4:“無症狀感染”


16. 大多數的新冠染疫者都是“無症狀感染”。早在2020年3月,義大利那邊的研究就證明了50-75%的採檢陽性者是無症狀感染。2020年8月英國的另一項研究也發現,高達86%的“新冠染疫者”從未發作過任何症狀。

基本上也根本區分不了“無症狀感染”與偽陽性之間的區別。



17. 幾乎沒有證據可以證明“無症狀傳染”的可能性。2020年6月,WHO的新發疾病和人畜共患疾病部門負責人瑪麗亞・范克爾霍夫博士(Dr Maria Van Kerkhove)就聲稱:

“依據我們掌握的數據,一名無症狀感染者將病毒傳染給第二人的情況幾乎稱得上是微乎其微。”

《JAMA》在2020年12月發表的一項針對新冠病毒的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發現,無症狀感染者傳染給家人的機率不到1%。另一項2009年的流感研究同樣發現:

“...證明(無症狀感染者)能傳染病毒的證據仍十分有限。無症狀或前流感感染者在疾病傳播過程中的作用可能被過分高估了...”

鑒於PCR測試充滿了缺陷,許多“無症狀病例”實際上很可能是偽陽性。



Part 5:呼吸器


18. 呼吸器治療絕不是對症呼吸道疾病的好方法。機械呼吸器也不是,何況它也從來沒有被建議用來治療任何類型的呼吸道疾病過。許多醫生都已經出面質疑了使用呼吸器來治療“新冠病毒”的意義。

比如,馬特・施特勞斯博士(Dr Matt Strauss)便在《旁觀者》(The Spectator)上寫道:

“呼吸器不能治癒任何疾病。它們的用處只是幫助你在無法自力呼吸的時候為肺部充氣。公眾往往會以為它們可以用來治療肺病,但這實際上並非它們最常見或最合適的使用方式。”

德國肺病學家、肺病診所協會(Association of Pneumatological Clinics)主席托馬斯・沃夏爾博士(Dr Thomas Voshaar)說:

“當我們翻閱來自中國和義大利的第一手研究跟報告時,我們立刻自問為什麼插管治療在那些地方如此普遍。這與我們過往治療病毒性肺炎的臨床經驗完全不相符。”

即使如此,WHOCDCECDCNHS仍然“建議”應對新冠患者採取灌氣而不是其它非侵入性的治療方法。

這不是最適合用來治療新冠患者的方法,而只是為了符合患者呼出的氣溶膠可能會傳染病毒的假去所採取的防範措施罷了。



19. 呼吸器正在害人。為患有流感、肺炎、慢性阻塞肺病或其它任何影響呼吸、肺部的疾病的患者裝上呼吸器,非但無法緩解症狀,反而只會讓病情更加惡化,甚至許多人都是因此白白送命。

插管本身實際上也是一種潛在的感染源,這就是俗稱的“呼吸器相關性肺炎”,研究顯示有多達28%裝設呼吸器的患者會遭遇這種感染,而且這會奪走20-55%的患者的性命

機械呼吸器還會破壞肺部的物理結構,導致所謂的“呼吸器性肺損傷”,這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甚至致命。

根據專家的說法,不管是什麼疾病,裝設呼吸器的患者最後都會有40-50%死亡。在全世界,使用呼吸器的“新冠染疫者”有66-86%最終喪命

據一些“舉報護士”透露,呼吸器在紐約被嚴重不當使用,它們正在持續摧殘患者的肺部:

https://youtu.be/UIDsKdeFOmQ

說得好聽點這叫做疏忽大意,說難聽點就是蓄意殺人。呼吸器的濫用可能也是導致2020/21年死亡率增加的原因。



Part 6:口罩


20. 口罩根本不管用。至少十幾項科學研究都表明,口罩對阻擋呼吸道病毒的傳播根本一點用也沒有。

CDC在2020年5月發表的一項整合分析研究指出:“戴口罩對減少流感的傳播並無顯著影響。”

另一項針對八千多名受試者進行的研究發現,口罩“對阻擋實驗室呼吸道病毒、臨床呼吸道感染均無作用。”

想要瞭解更多研究,可以參考

固然有些研究聲稱戴口罩是有用的,但這些研究往往充滿缺陷。有的是全靠自編自導的數據來充數,有的是實驗設計得糟糕到直接被專家小組駁回。在它們的預測被證明完全不正確後,有三分之一的這些研究最終被迫撤回。

WHO委託進行的研究也發表在了《柳葉刀》上,但那項研究只有針對N95口罩,而且條件設定是在醫院(想瞭解那項研究的反面數據,可以參考)。

舉例來說,北達科他州和南達科他州的病例數相差無幾,可是其中一個州有強制口罩令,另一個州卻沒有:



在堪薩斯州,沒戴口罩的縣的“病例數”反倒比有戴口罩的縣還少。儘管口罩在日本非常普遍,但日本仍在2019年爆發了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流感



21. 戴口罩有害健康。長時間戴口罩、多次戴同一個口罩還有戴布口罩都可能有害健康。《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最近發表了一項關於戴口罩的有害影響的長期研究。

詹姆斯・米漢博士(Dr. James Meehan)在2020年8月報告稱,他看到細菌性肺炎、真菌感染、臉部皮疹都有所增加。

口罩含有塑膠微纖維,吸入後會損害肺部,甚至可能致癌。

戴口罩的兒童會更習慣用嘴巴呼吸,時間久了會導致臉部變形

世界各地都有傳出人們因為戴口罩而陷入二氧化碳中毒昏倒,中國有的孩子甚至發生了心臟驟停



22. 口罩對地球有害無益。每個月都有數百萬個一次性口罩被丟棄,根據聯合國的一份報告,在未來幾年內,新冠疫情可能會導致塑膠垃圾增加一倍以上,其中絕大部分是口罩所致。

報告繼續警告這些口罩(及其它醫療廢棄物)會堵塞污水和灌溉系統,對公共衛生、澆灌和農業產生不利影響。

斯旺西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當一次性口罩浸入水中時,會釋放出重金屬與塑膠纖維。”這些成分對人和野生動物都有毒。



Part 7:疫苗


23. 新冠“疫苗”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產品。截至2020年之前,還從未有任何針對人類冠狀病毒的研究問世過。結果,我們在十八個月的時間裡就發明了二十種疫苗。

多年來科學家一直努力想要研發SARS和MERS疫苗,但結果始終不盡理想。有些失敗的SARS疫苗反而還導致了對SARS病毒的超敏反應。這意味著接種疫苗的老鼠相比起未接種疫苗的老鼠,竟然還更容易罹患重病。另一項失敗的實驗則導致了雪貂的肝臟受損

傳統疫苗的工作原理是故意把已經弱化過的微生物菌株注射入人體,但現在這些全新的新冠疫苗採用的卻是所謂的mRNA技術

理論上mRNA疫苗是通過將病毒的mRNA注射到人體內來起作用,它會在你的體內不斷複製並促使你的身體學會辨識病毒的“棘狀蛋白”、進而製造抗原。相關的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在進行,但在2020年之前還沒有任何mRNA疫苗曾獲批准使用。



24. 疫苗不會賦予任何免疫力或阻止傳染。現在大家都知道了,新冠“疫苗”既無法產生任何免疫力,也無法阻止你將病毒傳染給他人。事實上,《英國醫學期刊》的一篇文章甚至特意指出,能不能阻止病毒傳播甚至不是研究“疫苗”的目的。

就連倉促趕未經充分實驗的mRNA基因療法上架的疫苗製造商也很清楚它們產品的“功效”最多也只有“減輕症狀的嚴重程度”。



25. 疫苗被趕鴨子上架,根本不清楚它的長期影響。研發疫苗是一個費時又費力的過程,通常從開始到測試,再到最終批准給公眾使用需要非常多年的時間。但現在的這些新冠疫苗均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開發與批准。顯而易見,只用了不足一年時間開發的化學品根本不可能拿出長期可靠的安全數據。

輝瑞甚至在其與阿爾巴尼亞政府的合約中說了大實話:

“目前尚不清楚該疫苗的長期效應與功效,並且疫苗也可能存在現在還不知道的不利影響。”

更何況,這些疫苗沒有一款曾經過適當的試驗。它們中有許多完全跳過了早期試驗,後期的人體試驗要不是未經同行評審、沒有公佈數據,就是要直到2023年才完成,甚至是因為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而作廢。



26. 假使疫苗造成傷害,製造商享有法律豁免。美國的《公共意願與緊急準備法案》授予的豁免權至少持續到2024年。歐盟這邊的產品許可法也差不多,根據一些報導,歐盟與疫苗製造商簽署的合約包含了保密責任條款

英國甚至走得更遠,政府僱員如果因為新冠病毒或“疑似新冠病毒”治療而產生任何傷害,可以享有永久法律賠償

同樣的,那份被洩露的阿爾巴尼亞合約也曝光了輝瑞甚至把這類賠償當作是出售疫苗的交換條件:

“買方同意對輝瑞遭受的任何與所有訴訟、索賠、控訴、要求、損失、損害、責任、和解、懲罰、罰款、成本及開支提供賠償、辯護並確保其免受這些傷害。”

同場加映:斯洛維尼亞的護士出面作證稱,接種疫苗的政客和知名人物其實打的只是生理食鹽水,根本不是mRNA疫苗;以及加拿大護士質疑杜魯多接種疫苗的不合理之處,懷疑是演戲〕



Part 8:欺騙與預知


27. 至少在疫情開始的一年前,歐盟就已經開始籌劃“疫苗護照”。目前作為緊急措施被介紹給公眾的這些新冠對策,實際上都早在病毒出現以前就已經開始商議了

歐盟在2018年發佈的兩份文件-《2018年疫苗信心概況》(2018 State of Vaccine Confidence)和更技術性的《免疫資訊系統設計與實施研究》(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an immunisation information system)討論了在全歐盟實施疫苗接種監控系統的可能性。

兩份文件之後又被合併至2019年的《疫苗接種流程圖》(Vaccination Roadmap),其中也對若從2019年開始、2021年實現疫苗護照的構想進行了一項“可行性研究”:




這份報告的最終結論已在2019年9月發表,剛好是201事件演習(Event 201,見下)的一個月前。



28. 一場早在疫情開始幾個星期前舉行的“演習”已經完全料中了後來的一切。2019年10月,世界經濟論壇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合作舉辦了201事件演習,這是一項以人畜共患冠狀病毒為對象假想的全球大流行預演活動。這次演習受到了比爾&梅琳達・蓋茲基金會和疫苗聯盟GAVI的資助。

演習活動最後在2019年11月發表了研究結果與建議以作為“預警”。一個月後,中國就出現了第一例“新冠”病例。



29. 自2020年以後,流感幾乎已消失不見。光是在美國,從2020年2月以來的數據就顯示流感病例下降了98%以上



  

而且不是只有美國,顯然流感在全世界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與此同時,一種名為“新冠病毒”的新型疾病,其症狀與死亡率皆與流感沒什麼兩樣,開始席捲了所有同樣可能會被流感感染的人們。



30. 精英們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大發橫財。自從封鎖政策開始實施以來,最富有的一群人只是變得更加富有。據《富比士》報導稱,“抗疫大戰”順道催生了四十位新的億萬富翁,其中有九位是疫苗製造商。

據《商業內幕》報導,截至2020年10月:“億萬富翁們的淨資產增加了近五百億美元。”

無疑,這個數字現在只會越滾越大。



以上就是這場疫情大流行的一些關鍵事實,這些資料可以提供您不少與朋友或陌生人打嘴炮時能舉出的論點。在此要感謝過去二十個月以來努力整理與收集這些資訊的所有研究人員,特別是瑞士政策研究所(Swiss Policy Resear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