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

“可編程數位貨幣”:新常態的下一階段?

https://off-guardian.org/2021/10/01/programmable-digital-currency-the-next-stage-of-the-new-normal/


By Kit Knightly


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比特幣作為模型基礎,各國央行如今正計劃開始推出自己的“數位貨幣”,消滅所有僅存的隱私,完全掌控每一筆交易的去向,甚至還可以規範一般民眾只能將錢花在什麼地方。


自從比特幣及其它加密貨幣首次問世、並作為既有金融體系之外的獨立替代品的那一刻起,這個嶄新的替代方案被迅速借鑒、修改並重新部署為國家的權限只是時間問題。


現在讓我們鼓掌歡迎“央行數位貨幣”:這是主流世界對比特幣的最終答覆。


對那些從未聽說過它的人,“央行數位貨幣”(CBDC)顧名思義,是由各國央行所發行的英鎊/美元/歐元等貨幣的數位化版本。


與比特幣(及其它加密貨幣)相同,央行數位貨幣將採用徹底的數位化,從而將這場針對現金的戰爭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然而,與過往的加密貨幣不同的是,央行數位貨幣並不打算保有任何匿名性。事實上,情況正好相反,央行數位貨幣的到來很可能意味著金融隱私權將走入歷史。


也許你直到現在都還沒有聽過央行數位貨幣計劃,這是因為令人震耳欲聾的“疫情大流行”早已蓋過了一切,但幾個月來這個計畫其實一直緊鑼密鼓地在進行著。現在《路透社》和《金融時報》才開始對它有了些報導,不管顯得再怎麼高瞻遠矚,陷阱終究還是陷阱。


目前在這個想法上走得最遠的是中國和英國。中國從2014年就已經開始推動數位人民幣,並已進入測試階段。英國還沒有走到這種地步,但財政大臣里希・蘇納克(Rishi Sunak)也正在積極推動被媒體稱之為“英特幣”(Britcoin)的數位英鎊。


至於其它國家,包括紐西蘭澳大利亞南非馬來西亞也不甘落後。


同樣對這個想法充滿興趣的還有美國,聯準會主席傑洛姆・鮑爾(Jerome Powell)已承諾會在不久後發佈關於“數位美元”的詳細構想報告。


聽聽關於這些央行數位貨幣該如何具體運作的建議,即使是最盲信的人心中也應該要亮起紅燈。


大多數人想必都不會喜歡“一切實時支出”都躲不過政府的監控法眼的想法,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地方。


迄今為止最引人深思的問題是,數位貨幣被認為應該要具有“可編程性”。這意味著發行這些貨幣的人將有權控制它們的使用方式。


這不是臆測或“陰謀論”,不信的話請聽聽國際清算銀行行長奧古斯丁・卡斯滕斯(Agustin Carstens)在今年早些時候是怎麼說的


我們引述他的原話:


“(央行數位貨幣)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央行將享有絕對的規則與法規制定權,這會決定資產負債如何被運用,同時央行也會握有執行決定所需的技術。”


這段話已經告訴了你,他們想要且正在尋求取得這種權力,甚至還能大言不慚地為此辯護。他們已經別人的錢當成是“他們的資產負債”,所以該如何使用當然全由他們說了算。


《每日電訊報》今年6月的一篇文章也同樣坦率:


“可以對數位現金進行編程,以確保其僅僅被用於必需品,或雇主、政府認為合理的商品。”


文章繼續引用英國央行董事長湯姆・穆頓(Tom Mutton)的話:


“可以想見,引入可編程性對社會只會有利無弊,它可以防止錢被用在某些被認為對社會有害的活動。”


政府和雇主必須確保他們發行的錢只能被用在“明智”的東西,而不是其它“被認為對社會有害”的東西上面?不需要太多想像力也可以想得到,這樣的系統會如何被有心人濫用來將整個社會變成一個真正的反烏托邦惡夢。


在中國,這個過程已經開始了,而且一如既往是以一種十分大張旗鼓地方式。隨著數位人民幣的發佈,中國正在禁止其它所有加密貨幣以消除競爭,並且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數位人民幣是可編程的


西方的做法也許不會那麼直接,但控制的程度絲毫不會少。


英特幣可能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被進行編程。如同《每日電訊報》所說,或許是先從國家福利開始。它們會被編程為僅能用於購買“必需品”(當然,如果全民無條件基本收入真的實現的話,屆時可能人人都會落入這種“國家福利”的掌控之下)。


可以想像這類可編程現金可能會被限制只能使用在“符合NHS(國民保健署)立場”的事物上,比如不允許人們將國家發放的錢用來購買糖、香菸或酒精。還有器官捐贈等候者,或是被診斷出患有特殊疾病的人,他們的工資與支出也都會受到管制。


然而,英式暴政的精髓從來都不在於州官如何放火。英國政府到時恐怕會高調放棄這些對數位貨幣進行編程的權力,好與中國形成鮮明對比...但它也不會採取任何行動來阻止大企業“編程”它們發放的薪餉。


所以,在中國這邊控制數位人民幣的是國家,在英國這邊控制英特幣的則是企業,使國家與企業徹底站在同一條船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西斯主義。


起先這可能會以“限制競爭”的小幅度、可預測的方式開始實施。比方說,你不能拿麥當勞發放的工資去購買漢堡王的產品,反之亦然。至於其它像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星巴克和咖世家(Costa)也是一個道理。


隨著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身份政治(identity politics),美德外顯(virtue signalling)越來越大行其道,我們甚至可以想像可編程貨幣將如何順應這些變化。企業可以打著“打擊仇恨”的名義,阻止員工向被列入黑名單的政黨、宗教團體、慈善機構或個人捐款。


在今天的疫情時代,我們已經目睹了越來越多勇於直抒幾已見的作家/演員/歌手遭到獵巫封殺,我們大可進一步想像這樣一個世界,企業可以“抵制那些散播錯誤訊息的人”,限制它們發放的工資不能被用來購買那些直言不諱批評政府者的藝術品/電影/音樂/書籍。


或許企業還可以針對尚未接種疫苗的員工祭出更多工資使用上的限制。或許未接種疫苗者不能將工資花在電影或夜總院,美名其曰是為了“防止病毒傳播”。


英格蘭銀行副行長約翰・坎利夫(John Cunliffe)告訴《每日電訊報》:


“你可以想像這是一種智慧合約(smart contracts),其中金錢將被編程為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會被發放。”


因此,雇主可以做到極致,把快篩陰性和/或疫苗接種都當作是解鎖工資的先決條件。未來各式各樣的場合恐怕都將有類似的規範。


一邊是世界經濟銀行對未來的人們“一無所有卻幸福無比”的美好想像,一邊是對房屋所有權的漫長戰爭,現在你應該可以想像政府和雇主發放的錢也許可以被用來繳租金,卻不能被用於抵押貸款。


現在再想像一下“綠色新政”。你或許會在汽油、塑膠或肉類消費上開始受到硬性限制。


每年只能消費X美元的航班、Y磅的牛肉,一切都是為了地球的未來。


從此,金錢不再是一種絕對獨立的工具,而將徹底淪為任憑企業巨頭擺佈的憑證系統。


回到兩年前,這一切聽起來只會像是偏執狂的妄想,但要是有天你從《衛報》上看見諸如此類的建議時,你還會感到驚訝嗎?


可編程的數位貨幣將賦予對我們社會的莫大控制力。現在看來,這似乎就是新常態的下一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