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off-guardian.org/2021/09/14/smashing-the-heads-of-farmers-a-global-struggle-against-tyranny/
By Colin Todhunter
____________________
據《路透社》報導,超過五十萬名農民聚集在今年9月15日聚集在印度北方邦的穆扎法爾納加爾(Muzaffarnagar)發起了大規模抗議行動。與此同時還有數十萬人參加了同樣發生在該邦的其它示威抗議。知名的農民領袖拉克什・蒂凱特(Rakesh Tikait)表示,這將會為印度農民的自救運動注入新的活力。
他補充說:
“我們會繼續走遍北方邦的每一座城市,好清楚向莫迪政府傳達我們農民的憤怒。”
蒂凱特是抗議活動的領袖,也是印度農民聯盟(Bharatiya Kisan Union)的發言人。
早從2020年11月以來,就已經有成千上萬的農民開始在德里郊區紮營,他們千里迢迢來此是為了抗議新通過的三項農業法,這些法案會使農糧食品部門更進一步淪為企業界的盤中飧,也會讓印度的糧食安全落入國際商品和金融市場的支配之下。
除了北方邦,最近還有數千名農民聚集到哈里亞納邦的卡爾納爾(Karnal)向莫迪政府抗議,要求廢除這些法案。
這場抗議同時也是為了聲討警方在先前另一次示威遊行中的暴力執法,上一次示威同樣發生在8月下旬的卡爾納爾(德里以北兩百公里),當時農民們封鎖了一條高速公路。警方朝他們開槍,至少有十人受傷,還有一人心臟病發去世。
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的一段影片顯示,政府的高級官員阿尤什・辛哈(Ayush Sinha)居然教唆警方,如果他們敢突破高路公路上的路障,就該狠狠地“砸碎農民的腦袋”。
哈里亞納邦的首席部長曼諾哈爾・克塔爾(Manohar Lal Khattar)儘管承認這是不當的失言,但他仍堅持“必須嚴格執法以確保法律與秩序”。
但這並不是事實。真正必須嚴格貫徹——甚至該說是橫蠻硬幹——的是要好好安撫那些盤旋在印度農糧食品部門頭上的外國禿鷹。即便政府立刻出面切割——但“砸碎腦袋”的確是印度的統治階級與外國農業公司的億萬富翁擁有者心照不宣的共識。
為了保持“市場信心”並且吸引外國投資(美其名曰投資,實際上就是收購),印度政府必須用行動來向國際農業資本勢力證明,政府是鐵了心不會想這群農民得逞。
印度農民的抗議可以說是一場試圖捍衛國家最後的良心與靈魂的鬥爭:這是一場在地與全球的衝突。大型國際農商企業、零售商、貿易商以及電子商企意圖蠶食所有中小型的本土生產商和企業,並且按照它們想要的方式來重新塑造印度的整個農糧食品生產的面貌。
隨著屈服於外國農業食品集團的要求——也就是三項農業新法所代表的意思——印度得主動放棄自行建立國家的緩衝糧食儲備,然後再用從公開市場上借來的資金或外匯儲備去購買糧食。
這種做法反映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印度被迫接受新自由主義的惡果。現在這個國家已變得越來越依賴外國的資本流入。
所有的政策都受制於吸引和留住外國投資,還有保住“市場信心”,通過一而再、再而三對國際資本讓步,最終後者的需求將會徹底凌駕於民主制度以及億萬老百姓的需求之上。
印度政府知道他們必須對農民採取強硬態度,好向外國農商企業和投資者證明,政府這次確實拿出了鋼鐵般的決心。
印度政府甘願放棄對農糧食品部門的控制權,似乎也意味著美國外交政策的大獲全勝。
經濟學家邁克爾・哈德森教授(Michael Hudson)曾在2014年指出:
“美國的外交政策永遠離不開農產品出口...正是透過農業和對糧食供應的掌控,美國才能對第三世界的大部分國家發號施令。世界銀行的地緣政治貸款策略是說服這些國家多多種植經濟作物——盡量種植規模化的出口作物——而不是自己種糧來養活自己。”
利用20世紀90年代印度遭逢外匯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開始要求印度對攸關數億人生計的本土農業開刀。以高達一兩百億美元的貸款作為回報,印度被要求自行拆除其國有的種子供應系統、削減補貼、關閉公共農業機構,並獎勵種植經濟作為以賺取外匯。
公共部門對農業的影響被大幅削弱,改以私人資本取而代之,這既導致了工業化耕作的誕生,也粉碎了無數的小規模農場。
砸碎抗議者的腦袋
《印度托拉斯報》(Press Trust of India)在2020年12月刊登了一張照片,上面清楚展示了印度政府究竟有多麼不把農民當人看。照片中的是一位身穿準軍事服裝的安全官員手握著一根警棍。另一頭是一位來自錫克教農場的老人,他即將領教被警棍痛扁的滋味。
但“砸碎農民的腦袋”實際上早已成為世界各地近乎所有奉行極權主義的“自由民主國家”對待國民的典型態度。
示威抗議、公開集會以及言論自由這些權利現在在澳洲都已被通通凍結,由於官員們堅持荒唐的“清零”政策,澳洲如今似乎又再次成為了一座巨大的流放地。
整個歐洲、美國和以色列也都紛紛在籌備毫無必要、充滿針對性的“新冠護照”,好限制人民的行動自由與獲得服務的機會。任何人只要敢於上街抗議,首先就得要面對宛如銅牆鐵壁、令人看了就萌生卻意的一整排警察(或者說是一整排國家暴力),還有媒體鋪天蓋地的抹黑活動。
同樣的,這也是各國政府為了向他們的金融巨鱷主人、蓋茲與洛克菲勒基金會、世界經濟論壇、“大重置”、“第四次工業革命”、“新常態”或其它任何聽起來很美好的東西背後的軍事金融工業複合體展現誠意,而媒體走狗則負責全力掩蓋這場資本主義的大重組將會對民眾帶來多麼殘酷的影響。
這與印度的農業重組基本上是一個道理——印度全國十三億人都會受到影響——這也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一部分,當然它是為了英美精英的利益服務。
新冠疫情已經確保了數兆美元的財富順利流向精英,但普通人和小企業卻得在重重封鎖和管制下苦苦掙扎。亞馬遜、製藥和科技巨頭是最大的贏家。
小企業和絕大部分的普通人可謂輸得徹底,他們被剝奪了工作權和他們的先輩曾為之奮鬥甚至流血喪命的公民權利。如果是為了全球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不得不犧牲所有小企業的話,那就犧牲吧。
據全球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Globalization)的米歇爾・柯索多夫斯基教授(Michel Cossudovsky)指出:
“全球貨幣金融機構是實體經濟危機中的‘債權人’,全球經濟的停擺造成了各國負債急劇增加,這是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以美元計價的上兆巨債正在吞噬一百九十三個國家的國民經濟。”
2020年8月,國際勞工組織(ILO)在一份報告中表示:
“新冠危機嚴重打亂了世界各地的經濟和勞動力市場,據估僅2020年第二季度人們失去的工作時間已相當於近四億個全職工作崗位,其中尤以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情況最為嚴峻。”
最該擔心的是佔據全球一半勞動力的十六億非正式經濟(informal economy)工人,這些人身處的行業要不是大量裁員,就是收入受到封鎖政策影響而銳減。這群絕大多數(十二億五千萬人)從事零售、住宿、食品服務還有製造業。其中又有很多是自僱人士和領取非正規低薪的人。
拜政府的封鎖政策所賜,印度在這方面受到的衝擊尤其巨大。這些政策導致兩億三千萬人陷入赤貧,許多人的生活與生計完全化為烏有。普瑞姆吉大學(APU)的可持續就業中心(Centre for Sustainable Employment)在2021年5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即使在時間已經來到2020年底後,人們的就業和收入仍無法恢復至疫情前的水平。
這份報告-《2021年印度工作概況——新冠疫情全年回顧》(State of Working India 2021 – One year of Covid-19)強調了有近一半的正式受薪工人被迫接受非正規工作,且有兩億三千萬人只能領取低於國家最低工資規定的收入度日。
早在疫情之前,印度便歷經了自1991年以來最長的經濟放緩,就業機會縮減、發展不均,還有非正規經濟的坐大都是問題。政治經濟研究小組(Research Unit for Political Economy)在近日的一篇文章中特別提到了這種脆弱的經濟結構,是如何使普通民眾只能過著盼不到明天的日子。
為了在莫迪政府的封鎖政策下求生,25%最貧困的家庭必須借貸超過其收入中位數三點八倍的錢,25%收入最高的家庭也要借貸一點四倍。這項研究同時也指出了債務陷阱的影響。
六個月後,20%的弱勢家庭的飲食攝取在封鎖政策下仍遲遲未有起色。
反之,富人卻獲得了無微不至的照顧。根據《左翼之聲》(Left Voice):
“莫迪政府往往優先考慮大企業的利益和保護億萬富翁的財富,而不是想著該如何在這場疫情中拯救工人的生命與生計。”
米歇爾・柯索多夫斯基認為,各國政府如今已無法忤逆全球債權人,可以預見後新冠時代將會出現大規模的緊縮措施,比如取消工人福利和社會安全網。這堆根本償還不了的上萬兆美元的債務已經悄悄伸出它的魔掌:國家的債權人通通都是大財團,最後整個國家都會被私有化成為它們的掌中玩物。
2020年4-7月這段期間,全球億萬富翁的總財富已從八兆美元暴增至十兆美元。據柯索多夫斯基指出,新一代億萬富翁似乎想要利用不斷日新月異的科技來嘗試做些補救。他補充說,這些人也許在明天就會喊出要數位化、汰舊並革新整個經濟體系,但是正如他所言,我們最好還是不要抱著這群腐敗的億萬富翁真的在乎窮人的幻想。
考慮到這一點,《美國知情權》(US Right To Know)網站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揭露了由蓋茲領導的關於未來食品供應的生物學技術革新計畫,其企圖大量生產合成與基因工程食品。這種思維簡直就是資訊經濟(information economy)領域中的電腦編程設計的翻版。當然,蓋茲和他的同事已經或正在為他們所忙著在搞的計畫和產品申請了專利。
例如,銀杏生物工程公司(Ginkgo Bioworks)是一家受蓋茲支持的“生物訂製”(custom organisms)創新公司,近日它才以一百七十五億美元的市值正式上市。這家公司掌握的“細胞編程”技術可以將特定的風味或氣味基因編程入酵母和細菌的菌株,然後這些“天然”成分會成為超級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的維生素、氨基酸、酶和香料來源。銀杏公司計畫要為食品跟其它不同用途開啟多達兩萬項“細胞編程”工程(至今已有五項開工),其當然也已經算好了該如何以“生物平台”的身份向客戶收費,不過它的客戶不是消費者或農民,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食品和製藥企業。
蓋茨竭力想要通過他的綠色議程來漂白這些假食物。但如果他真心想要阻止“氣候災難”、幫助農民或填飽世上所有人的肚子,而不是鞏固自己的權力與大企業對我們的飲食的控制,那他大可老老實實的從促進以社區為基礎和主導的生態農業開始下功夫。
但他不可能這麼做,因為那裡面沒有任何申請專利、外部買斷投資、商品化和利好全球企業的空間,而不斷繞過民主監督並堅持一意孤行的蓋茲卻視之為解決人類一切問題的答案。
印度應當警醒,因為這攸關整個國家“吃的”未來。如果農民們未能阻止農業法案,未來的印度只能再次陷入對糧食進口的依賴,含淚吞下外國糧食供應商和實驗室製造的“食物”。屆時假食物將取代傳統飲食,無人機、基因工程種子和沒有農民的農場將取代傳統耕作,數億人的生計(跟健康)從此毀於一旦。
這正是克勞斯・施瓦布(世界經濟論壇的頭號精英)夢寐以求的超人類主義反烏托邦,也是洛克菲勒家族在2010年的未來構想中所設想的目標:由技術精英一隻手掌控的基因工程食品,以及吞下這些食品的基因工程人類,精英的計畫是要透過更嚴格、自上而下的政府控制與專制領導來貫徹這些藍圖。
自2020年3月以來,我們見證了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結構性調整,還有廣大勞工又是如何受到影響,抑或是政府與媒體試圖透過無休無止的宣傳來說服人們接受這一切。
不管是印度的農民,還是世界各地因為反對封鎖政策和新冠護照而上街示威與遊行的人們,他們實際上都是在一條船上並肩作戰,為了一個同樣的目標而戰: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