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聖經的秘密(8)在吉薩的沙土下


要想真正讀懂《聖經》的秘密訊息,最重要的就是得先對吉薩高原下的地底通道系統及其相連的密室有所瞭解,因為那裡正是神秘學派的諸多教誨誕生的地方。今天的歷史書籍對幾千年前的這片沙土下究竟發生過什麼隻字未提,可是近八十年的發現卻透露了一絲玄機。


距離孟菲斯邊境僅僅幾公里遠的法尤姆綠洲是一個特別有趣的地方。法老們喜歡在這個綠意盎然的肥沃谷地扮起“打獵高手”,享受垂釣與用回力鏢狩獵的樂趣(註1)。與法尤姆綠洲接壤的莫里斯湖岸上有一座著名的迷宮,它曾被希羅多德形容是“一望無盡的奇蹟”。這座迷宮中有一千五百間房間和數目相等的其它地下室,但這位希臘歷史學家不被允許進一步參觀。


按照守護迷宮的祭司的說法:“這裡面的地道毫無章法又錯綜複雜,這麼設計是為了要保護被存放在地下空間裡的眾多捲軸。這座巨大的建築讓希羅多德留下了特別深刻的印象,他完全掩飾不住自己的驚歎之情:‘我在那裡看見了十二座有規律地排列著的殿堂,它們互相交錯,中間穿插露台,圍繞著十二間廳堂。實在很難相信它們是出自人類之手,這些牆面上雕刻著圖案,每座殿堂都由精美的白色大理石所打造,同時它們的四周都有柱廊。在迷宮盡頭的轉角處有一座高兩百四十英尺的金字塔,上面刻有巨大的動物形象,並且有一條可以進入其中一探究竟的地下通道。我還得知,透過這些地下房間與通道,這座金字塔可以通往孟菲斯的其它金字塔。’”


這裡提到的孟菲斯的其它金字塔指的就是吉薩金字塔,因為吉薩在過去曾經被稱為孟菲斯(參見上一章第152頁,諾爾登1757年的《埃及與努比亞遊記》中收錄的地圖:“吉薩,古名孟菲斯”)。


回力鏢與戰弓



在希羅多德前來參觀的那時,在莫里斯湖的中央有兩座大型金字塔,它們的頂峰上還有“高大”的坐像。上圖是一張繪製於1851年之前的其中一座金字塔的畫像。


許多古代作家都能夠佐證希羅多德對於連通幾座主要金字塔的地下通道的記載,他們所提供的證據不禁使人對傳統埃及史的可靠性產生質疑。據克蘭托爾(Crantor)指出,在埃及的地底下有一些石柱上面刻寫著史前時代的文字紀錄,它們並排在通往那幾座金字塔的通道上。在他的《論埃及人、迦勒底人、亞述人的神秘學派》(On the Mysteries, particularly those of the Egyptians, Chaldeans and the Assyrians)中,生活在4世紀的亞歷山卓神秘學派的敘利亞代表、哲學家楊布里科斯也提到了可以從獅身人面像有一個入口,可以通向大金字塔:


“這個入口在今天已被沙土和垃圾掩埋,但仍可以從那座蹲下的巨像的前腿那裡找到它的輪廓。在過去它被一扇青銅門所緊閉,只有賢士才曉得該如何操作這扇門的隱藏機關。它的存在令公眾敬畏,有時宗教威嚴反而比重兵把守要更有用。在獅身人面像的腹部有一個被挖開的通道,它可以通往大金字塔的地下空間。這些通向大金字塔的通道巧妙地互相交錯,如果有人在沒有嚮導的情況下貿然闖入,最後只會發現自己陷入了不斷走回原點的鬼打牆。”(註2)


古代蘇美爾人的滾筒印章記載,阿努納奇的秘密住所“深藏在地底下,要進去得先穿過一條通道,它的入口被沙土和他們所稱的胡瓦納(Huwana)所阻擋...其有像龍一樣的牙齒,像獅子一樣的臉龐。”


這段非比尋常的古老記載很不幸的如今只剩下斷簡殘片,它繼續補充說:“其(胡瓦納)無法被向前或向後移開”,不過人們可以從後面攀爬到其身上,從那裡開始尋找通往“阿努納奇的秘密住所”的入口。蘇美爾人的這段記載很可能實際上是在描述吉薩的獅身人面像,如果這個諾大的巨物是為了守護或掩飾通往其下方及周遭的地底空間的樓梯與通道而建造的話,那麼這確實是再合適不過的象徵。


19世紀的當地阿拉伯傳統堅信獅身人面像有藏著金銀財寶或魔法器具的密室。1世紀的羅馬歷史學家老普林尼亦曾提及類似的傳言,他寫道在獅身人面像的地下深處掩藏著“一位名叫哈瑪基斯(Harmakhis)的統治者的墳墓,裡面還藏著成堆的寶藏。”怪的是,獅身人面像也曾經被稱作“偉大的獅身人面像哈瑪基斯,其自荷魯斯追隨者的時代以來就一直在此地站崗。”4世紀的羅馬歷史學家阿米亞努斯・瑪爾凱里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對這些地下空間的存在還有更多記載,它們似乎能夠直通大金字塔的內部:


“根據古人的說法,這些地下門廊和通道的牆壁上都雕刻著銘文,它們被建造在昏暗無光的地底深處,好保護古代的智慧不至因為洪水而毀於一旦。”(註3)


大英博物館收藏著一份由阿拉伯作家阿勒特穆薩尼(Altelemsani)編寫的手稿,其中記錄了大金字塔地底下的長條方形通道的存在,以及尼羅河上有一個“奇怪的東西”擋住了它的河口。他寫道:


“在艾哈邁德・伊本・突倫(Ahmed Ben Touloun)的時代,曾經有一夥人利用通道進入大金字塔,他們在一間旁廳裡發現了一只玻璃杯,其色澤和質料都十分罕見。他們在離開時發現隊伍少了一個人,於是又回去找人,結果那個人竟然渾身赤裸地出現在他們面前,並笑著對他們說:‘莫追,莫追’,然後他就這樣走回了金字塔。他的朋友們都相信他肯定是著了魔。”


在得知如此奇聞後,艾哈邁德・伊本・突倫也想親眼看看這只玻璃杯,在把玩這只杯子的同時,大家先把它裝滿水進行稱重,然後把水倒掉後又再次稱重。據這位歷史學家寫說,結果:“杯子無論是空的還是裝滿水,稱重的結果都一模一樣。”如果這段記載是真的,這個重量之謎可以說是間接證明了吉薩地區曾經存在的高科技。


根據10世紀的馬蘇迪,大金字塔的地底通道裡甚至還有具備驚人功能的機械雕像在守衛。明明是寫於一千多年前,他的記述卻簡直就像是在描述今天的太空電影裡的機器人。據馬蘇迪說,這些自動機器人被設計成會毫不留情地消滅“除了那些因其品行而有資格被接納的人”之外的其他所有人。馬蘇迪還表示,“被付諸文字的智慧,還有不同技藝與科學的成就都被藏在這裡,如此仔細的保存,為的是使它們能讓將來能夠讀懂的後人受用無窮。”這是十分驚人的記述,因為它透露了在馬蘇迪的時代,“有資格”的人仍然可以見識那些神秘的地下室。馬蘇迪也承認:“我看過一些東西,但我無法用常言描述它們,因為那只會讓人懷疑我的神智是否正常...但我確實親眼看過。”同一個世紀的另一位作家穆特迪(Muterdi)亦講述了一個奇怪的故事,有一群人闖入吉薩地底下的狹窄通道,結果他們卻驚恐地看見一扇石門突然從通道滑出,壓死了他們的一個同伴,也堵住了他們繼續前進的路。


據希羅多德說,埃及的祭司曾向他介紹過他們長久以來守護的,由孟菲斯最初的開拓者所打造的“地下空間系統”。正因如此,那些最古老的銘文才會宣稱在獅身人面像和金字塔那一整個地區的表面之下還有廣闊的密室系統。1993年對該地區進行的震波勘測也證實了古舊記錄中的大型空間確實存在。這一發現已經被公開呈現在了《獅身人面像的秘密》(The Mystery of the Sphinx)裡面,有三千萬名觀眾透過《NBC》在同一年的晚些時候收看過這部紀錄片。獅身人面像底下存在密室幾乎是眾所週知的事實,而埃及當局又在1994年出面證實了另一項發現。當時有一家報紙為這項發現下了標題叫《獅身人面像的秘密通道之謎》(Mystery Tunnel in Sphinx):


“負責修繕獅身人面像的工人發現了一條可以進入這座神秘古蹟的身體深處的神秘通道。

據吉薩古物部長扎希・哈瓦斯先生(Zahi Hawass)表示,這條通道毫無疑問十分古老。然而,真正的問題是究竟是誰建造了這條通道?又是出於什麼目的?還有它最後到底可以通向哪裡?哈瓦斯先生表示,目前並沒有計劃動員人力清除擋住通道入口的石塊。這條秘密通道就位在獅身人面像的北側,大約就在從獅身人面像向前伸出的爪子到它的尾巴之間的一半處。”(註4)


有一種經久不衰的猜測認為獅身人面像才是大金字塔真正的入口,這一猜測也在共濟會和玫瑰十字會的啟蒙者制定的百年計劃中得到了印證,這些計劃透露了獅身人面像其實是蓋在一座大廳之上的裝飾,並且它透過放射狀的地下通道與所有金字塔互相連通。這些計劃的靈感是來自於玫瑰十字會據稱的創始人,克里斯蒂安・羅森克魯茲(Christian Rosenkreuz)的發現,傳說他曾發現一間“地下密室”,而且裡面有一座滿是秘密知識的圖書館。早在1925年的清沙工程開始前,神秘學派的檔案管理人就已經知道了這些事情,而之後的清沙工程也終於讓被世人遺忘已久的那些接待廳、小神殿及其它暗門重見天日。那些相關的計劃都被收錄在了本書書末的“大師規劃重建圖”一節中。1935年的一系列重大發現更進一步證實了神秘學派擁有的知識,更多的通道和密室接連現蹤,它們使那些金字塔下方的區域互相相連在一起。吉薩的建築群顯然呈現出了一種有目的且非常統一的設計意圖,所以獅身人面像、大金字塔、太陽之民神殿無論在地表上還是地表下其實都渾然一體。


複雜的地震儀和探地雷達(GPR)在過去幾年裡探測到的密室和通道,次次都證明了這些規劃的準確性。埃及還成功地利用先進的衛星確定了吉薩及其它地方的地底下是否有埋藏東西。這套最尖端的追蹤系統是在1998年初正式啟用,並且成功確定了遍佈五個地區總共二十七個還未挖掘的地點。其中有九個在盧克索的東岸,其它則在吉薩、阿布・羅瓦什(Abu Rawash)、薩卡拉以及代赫舒爾(Dashur)。吉薩地區擁有令人嘆為觀止的網狀通道系統和互相交錯的密室,它們就像網格一樣延伸到了整片高原。借助太空衛星計劃,埃及學家已能夠在挖掘開始之前就預先確定一些主要遺跡的位置、可能的入口還有密室的大小。其中有三個秘密地點特別值得注意:黑色金字塔以西/西南幾百米外的一個沙漠地帶,其周圍有一堆七米(二十二英尺)高的混凝土牆,總計佔地八平方公里、連接盧克索和卡納克的古老公路,最後是橫跨西奈北部的“荷魯斯之路”。


頭條新聞


根據神秘主義者或神秘學派成員的傳統,大金字塔其實有多種層次的意義。儘管直到公元820年才終於有人進入,但前基督教時代的那些埃及秘密學派卻堅持他們對大金字塔的內部結構瞭若指掌。他們堅稱它不是陵墓或任何意義上的墓室,那被認為是墓室的至多也只是用來進行象徵性葬禮、舉行啟蒙儀式的房間而已。依照神秘傳統,大金字塔的內部結構其實具有一種循序漸進的邏輯,每一間房間都對應了一個階段,其中最高也是最後的啟蒙階段對應的是現在的國王室。考古學發現已經證實了神秘學派的傳統,1935年人們便發現有地下通道連接著獅身人面像與大金字塔,還有一條通道接通了獅身人面像及其南面的一座古老神殿(今稱獅身人面像神殿)。


埃米爾・巴拉茲領導的為時十一年的大規模沙土與貝殼清理工程在1935年時已差不多要大功告成,與清理工程期間的ㄧ些發現有關的驚人故事也在之後開始逐漸浮出水面。1935年,漢密爾頓・賴特(Hamilton M. Wright)在一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內容是吉薩沙土下非同尋常的發現。這篇文章附上了一系列原始照片,提供照片的人是當時負責挖掘的開羅大學科學調查團隊的領導人塞利姆・哈桑博士(Dr. Selim Hassan)。據文章指出說:


“我們發現了五千年前的古埃及人所使用的地下通道系統,就在從第二座金字塔到獅身人面像之間的堤道底下,它提供了從地下穿行胡夫金字塔與卡夫拉金字塔的方法。我們還順著地下通道發現了一系列竪井,它們通向了超過一百二十五英尺深的地方,那裡面既有寬敞的殿堂也有側廳。”


英國媒體在1935年對吉薩地下空間的報導


大約也就在同一時間,國際媒體也跟進公佈了更多細節。


這些地下通道結構最初是被建造來連通大金字塔與太陽之民神殿,畢竟卡夫拉金字塔只是更晚以後才建造的一座不是那麼重要的金字塔。地下通道系統及其密室都是從堅硬無比的基岩開鑿出來的,考慮到這已是幾千年前的工程,這實在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關於吉薩地下密室還有更多故事可以娓娓道來,媒體的報導還提到在高原上的太陽之民神殿與位處谷地的獅身人面像之間也有一條地下通道,這條通道早在這些報導正式發佈與刊登的幾年前就已經被發現了,而塞利姆・哈桑博士等人也因為這些發現開始確信,即使獅身人面像究竟有多古老或許仍是一個謎,但它毫無疑問是一個偉大的建築計劃的一部分,而且這個計劃也與大金字塔息息相關。


考古學家在當時還有另一項重大發現,在獅身人面像與卡夫拉金字塔的中間處有四條巨大的垂直竪井,每個都佔地八平方英尺,它們直接打通了堅硬的石灰岩。這就是共濟會和玫瑰十字會所說的“坎貝爾之墓”(Campbell's Tomb),“這個竪井結構,”塞利姆・哈桑博士說:“最後通向了一間寬敞的房間,房間的中央又有另一條竪井,直接往下連接到一座開闊的殿堂,其附有七間側廳。”其中有些側廳裡面保存著碩大的玄武岩密封石棺,還有十八英尺高的花崗岩。這七間側廳裡有一間後來被發現了第三條竪井,它又再往下通向了一間更深處的房間,它在被找到的時候已經淹滿了水,裡面有一副白色的石棺也有部分都浸泡在了水中。這間房間被命名為“奧西里斯之墓”(Tomb of Osiris),並在1999年3月的一部被設計好的電視紀錄片中展示了“首次開棺”的畫面。在1935年對該地區進行第一次探索的時候,塞利姆・哈桑博士曾說過:


“我們希望能在清理掉這些水後找到一些重要的古蹟。這些竪井的深度超過了四十米或者說一百二十五英尺...在清理南段地下通道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一個非常精緻的雕像頭部,它的每一處細節都叫人讚歎不已。”


根據那時的另一家報紙的報導,這個雕像是一尊雕刻得栩栩如生的娜芙蒂蒂王后半身像,它曾經被譽為“阿蒙霍特普政權開創的獨到藝術風格的最高傑作”。可惜這尊雕像的下落迄今不明。


報導也談到了隱藏在沙土下的其它密室與房間,它們全都透過隱秘而壯觀的通到彼此相連。據塞利姆・哈桑博士透露,這些殿堂不僅有內殿與外殿之分,他們還找到了一間被稱為“奉獻禮拜堂”的房間,它被開鑿在坎貝爾之墓和大金字塔之間的一塊巨石上。禮拜堂的中央有三根秀麗的石柱,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佈局。那些石柱對本書的研究很重要,因為《聖經》其實也記錄了它們的存在。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認為,《妥拉》最初的作者(前397)以斯拉肯定在創作《妥拉》之前就已經知道了吉薩的地下通道與密室結構。這些地下結構或許也是共濟會會館的中央祭壇周圍要佈置成三角形的由來。1世紀的約瑟夫斯曾在《猶太古史》中寫道,《舊約》裡很有名的那個以諾建造過一座包含九間房間的地下神殿,並且在其中一間擁有三根垂柱的房間的深處擺放了一塊三角形的金碑,上面刻寫著神的聖名。這段對以諾的密室的描寫,聽上去非常像是大金字塔以東沙土下的那間“奉獻禮拜堂”。


在靠近大金字塔的高地上,以及奉獻堂西北側(也就是介在奉獻堂與大金字塔之間)的一條深埋於岩石中的斜坡通道的上端還有一間前廳看起來很像墓室,但它“毋庸置疑是一間用於進行啟蒙儀式與接待禮的房間”(註5)。這間房間的中央有一副十二英尺長的圖拉石灰石棺,外加一批質地上乘的雪花石膏容器。它的牆面上雕刻著精美的場景、銘文與象徵符號,其中特別出現了蓮花。雪花石膏容器、象徵性的蓮花都與威廉・皮特里1904年在西奈山/何烈山頂峰的神殿/工坊裡發現的東西非常相似。


還有其它地下房間、密室、神殿與通道被發現,其中有的擁有垂直的圓形石柱作為支撐,有的在牆壁上雕刻著身著美麗衣裳的女神壁畫。塞利姆・哈桑博士就介紹過其它不少精美的雕刻畫像與很多漂亮的帶狀裝飾。這些東西都被拍了照片,有一位作家兼研究人員曾看過它們,這個人就是玫瑰十字會員史賓塞・劉易斯(H. Spencer Lewis P.R.D),他曾說這些照片令他“永生難忘”。目前尚不清楚這些珍貴的藝術品跟古物到底下落何處,但有傳言說其中有些已經被私人收藏家走私出埃及。


上述的種種細節還只不過是塞利姆・哈桑博士透過開羅政府出版社在1944年出版的詳盡報告《吉薩挖掘現場》(Excavations at Giza,共十卷)中的冰山一角而已。然而,這同樣也只是金字塔群地區底下的完整真相的一小部分。在去年的除沙工程中,工人們又有了震驚世界並立刻吸引國際媒體爭相報導的發現。下圖是1935年7月7日的《每日快報》對一座地下失落古城的報導,很多報紙都有刊登這則新聞。


一座“不為人知”的埃及古城終於重見天日


負責這場挖掘行動的考古學家對他們所發現的東西“感到十分困惑”,甚至驚呼這是他們所見過最精美的城市設計。這座古城擁有神殿、粉刷過的農舍、工坊、馬廄及其它建築,包括一座宮殿。它還擁有非常完善的排水系統與其它現代設施,現在我們只有一個問題要問:這座城市到底坐落何處?


它的秘密位置曾被向一群獲准探勘和拍攝這座城市的人透露,它其實就位在吉薩高原底下的巨大天然洞穴系統中,也就是開羅以東往地底下延伸的地帶。獅身人面像內部有它的主要入口,裡面有從岩石砌成的樓梯,直通往尼羅河基岩下方的洞穴。探險隊帶上了發電機和充氣筏,沿著一條地下河划船來到了一座一公里寬的湖,古城就依偎在湖岸邊,鑲嵌在洞穴牆壁和天花板上的巨型水晶球則提供了永不熄滅的照明。第二個進入這座城市的入口在舊開羅(巴比倫)的科普特教會的地下室中,依照《創世紀》、《雅煞珥書》和《以諾書》對那群“生活在地球裡”的人們的記述,這座古城最初應該被叫做吉甲(Gigal)。


探險隊拍攝了一部題為《深處之室》(Chambers of the Deep)的紀錄片,並且只向私人觀眾放映。這些畫面最初是有打算要向公眾公開,但出於一些原因最後作罷。有一塊棒球大小的多面體水晶被人們從這座古城中運出,它的超自然特性在最近澳大利亞舉行的一次閉門會議上得到了展示。這塊水晶的內部深處刻滿了象形文字,只要持有者透過意念去想,這些象形文字就會像書頁一樣慢慢開始翻動。這個非凡的古物代表了一種我們所無法理解的科技,它最近已被送往美國的NASA進行分析。


史料顯示,20世紀的吉薩與西奈出現了很多今天仍不為世人所知的發現,還有謠傳稱在大金字塔半徑二十八英里外的地方發現了另一座地下城市。1964年,古老的土耳其卡帕多奇亞(Cappadocia)王國也被發現了三十多座巨大的多層地下城市。


僅僅這一座城市就包含了成堆巨大的洞穴、房間與走道,考古學家估計它們足以容納兩千戶家庭,為八千至一萬人提供生活設施。它們的存在也證明了果然有許多類似於此的地下世界都還在靜靜等待被發現。在吉薩的挖掘工作發現了地下通道、神殿、石棺與一整座四通八達的地下城市,連接起獅身人面像和金字塔的地下通道也更進一步證明了這些建築群確實是經過精心計劃與深思熟慮的設計。


官方的否認


得益於塞利姆・哈桑的挖掘成果與現代太空衛星科技,那些聲稱保有吉薩高原秘密知識的古埃及神秘學派的記錄與傳統都接連獲得了驗證。然而,對於吉薩地底下的大發現有一點最令人不解的是,埃及當局和學術權威選擇一再矢口否認有這麼一回事。經過他們堅持不懈的闢謠,公眾也漸漸不再相信神秘學派(MysteRY)的種種主張,並且懷疑這一切都只是為了刺激埃及觀光的故弄玄虛。哈佛大學在1972年的公開表態可以說是代表了學術界的典型立場:


“任何人都不應該理會那些號稱與所謂埃及和東方的秘密教派或神秘社團有關的人士,所發表的針對大金字塔內部或金字塔地底下據說存在的通道與未挖掘的神殿及大廳的無稽之談。這些東西都僅僅是有心人為了吸引喜好奇聞軼事的人們而編造出來的故事,我們越是否認這些東西的存在,公眾就越會懷疑我們是否在蓄意隱瞞埃及的重大秘密。在我們看來,直接無視這些說法甚至要比費力駁斥它們更明智。除了一座與獅身人面像比鄰的神殿以外,我們從未在大金字塔地區挖掘到任何地下通道、大廳、神殿、石窟或其它別的什麼。”


從這段表態就足以大略窺見學術界的立場,但其實在最早先前幾年裡,官方甚至還曾宣稱獅身人面像附近根本沒有任何神殿。隨著獅身人面像與金字塔周遭的每一寸土地都逐漸受到深入檢視,還有當那座位在獅身人面像旁邊的神殿終於被從沙土中清理出來,並且向公眾正式開放後,原本的說辭總算再也站不住腳。看來官方的政策似乎受到某種隱蔽的審查制度支配,其處心積慮地想要維護東西方宗教的現有地位。


永不熄滅的燈


儘管有這麼多驚人地發現,但埃及的早期歷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籠罩在一團迷霧,也依然有很多從未被繪製於地圖上的秘境。我們無法確定吉薩高原底下的地下通道和密室是依靠什麼來提供照明,不過有一件事可以肯定;除非古人就算在黑暗中也能看見東西,否則在如此遼闊的地下空間裡一定需要照明工具。同樣的問題在大金字塔內部也一樣存在,埃及學家都同意當時不可能是利用火把照明,因為天花板並未留下因為煙霧而被熏黑的痕跡。按照目前已知的關於金字塔高原的地下通道的信息,可以確定在地底下十至十二層樓深的地方至少存在三英里長的通道系統。《死者之書》跟《金字塔文本》都十分引人注目的曾提到一群“造光者”(The Light-makers),這些莫名其妙的描述很有可能是在表示ㄧ群負責為地下建築提供照明的人。


楊布里科斯記錄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最原來是被寫在開羅清真寺收藏的一份相當古老的埃及紙莎草上。故事本身是由一位不具名的作家寫作於公元前100年,其中有一段談到了一群人進入吉薩附近的地下密室探險,他們描述了接下來的發現:


“我們來到了一間密室,我們一踏進去,一根有一個人的手那麼高、十分細窄並豎立在角落裡的管筒突然自動亮起了光。我們越接近管筒,它的亮光也就變得越強烈...看到這一幕,連奴隸們都嚇得趕緊往回跑!我伸出手去觸摸,沒想到它居然熄滅了。接著我們用盡各種辦法想要讓管筒重新亮起來,可是都不管用。有些密室裡的管筒可以發光,也有些密室裡的不行。我們打開了其中一根管筒,發現裡面是銀色的液珠,然後它們飛快得滴落到地板上,直到消失在細縫中(水銀?)。

隨著時間流逝,這些燈管開始逐漸失效,這時祭司們就會將它們取走並安放在高原東南部專門建造的地下庫房。他們相信這些燈管都是出自他們敬愛的印和闐的巧思,而且他總有一天將會回來使它們重新亮起。”


早期的埃及人盛行在死者的墳墓裡密封入燈火,好作為獻給神明的禮物或是指引死者順利抵達“另一邊”。在孟菲斯附近的墓地中(以及印度的婆羅門神殿)經常可以找到在密閉的空間或容器中持續燃燒的燈火,可是它們一旦被暴露在空氣中就會瞬間熄滅,或是燃料忽然蒸發殆盡(註6)。後來的希臘人和羅馬人也繼承了同樣的習俗,而且不只有真的燃燈,他們還會用赤陶製作微型複製品來作為死者的陪葬品。


有些燃燈會被密封在圓形容器裡以作為保護,史料也記載過燃油在經過兩千多年後依舊保存得十分完好的例子。還有豐富的目擊者證詞聲稱,這些燃燈在密封的墓室裡從來沒有熄滅過,以至於在數百年後墓室被打開時它們仍在燃燒。


製作這種能夠迅速重新補充得跟被消耗的速度一樣快的燃料可能性曾在中世紀作家之間掀起很大爭論,大量的文獻已經概述了他們的論點。充分考慮過手頭上的證據後可以判斷,古埃及的祭司化學家製造的燈具就算無法永遠不熄滅,至少也的確可以燃燒相當長一段時間。有很多權威人士都曾撰文討論過永明燈這個主題,據維恩・韋斯科特(W. Wynn Westcott)估計,古往今來討論過這個主題的作家起碼有超過一百五十人,布拉瓦茨基則說是一百七十三人。儘管不同作家得出的結論並不一致,但大多數人都承認這是真實存在的現象,只有少數人會堅持這些燃燈真的能永遠燃燒,不過他們一般都相信即便不補充燃料,它們也能持續燃燒幾個世紀。


一般相信長明燈的燈芯原料是石棉,它曾被早期的煉金術士稱為“沙羅曼達的毛皮”(salamder’s wool)。長明燈的燃料應該是煉金術的產物,可能是在西奈山上的神殿裡製造的。目前有幾種製作長明燈燃料的配方流傳了下來,布拉瓦茨基在她的傑作《揭開伊西斯的面紗》中就介紹過兩種古早的作家記錄下來的複雜配方,“一旦照著配方製作完成並點燃後,它就會永遠燃燒,你可以把它擺在任何你喜歡的地方。”


也有人認為那些傳說中的神殿長明燈其實是狡詐的機械設計,他們甚至據此提出了一些相當富有幽默感的解釋。埃及的地底下沉積著豐富的瀝青與石油,他們認為祭司應該是利用了某種秘密輸送管將石棉燈芯與沉積的石油接通在一起,這些石油可以同時接通一盞或多盞燈。另一些人則主張,燃燈之所以會被以為可以永無止盡的燃燒,實際上是因為有時墓室在剛打開的時候會冒出一陣煙霧,而進去的人們看見散落在地板上的燈具就以為它們是煙霧的來源。關於長明燈有據可查的故事其實不只在埃及,而是在世界上的其它地方都可以找到。


蒙福孔(De Montfaucon de Villars)曾經對玫瑰十字會的克里斯蒂安・羅森克魯茲的墓穴留下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記述。據說當玫瑰十字會的兄弟們在他去世一百二十年後踏進他們的偉大創始人的墓穴裡時,他們發現墓穴的天花板上就懸掛著一盞非常閃耀的長明燈。“然後在墓穴被打開的時候,一個裝甲雕像(機器人)忽然出來毀掉了那盞燈。”(註7)這聽起來與那些阿拉伯歷史學家的說法出奇的相似,他們都聲稱大金字塔底下的空間裡有自動機器守衛在把守。


還有一個來自17世紀的記載也記錄了另一個關於機器人的故事。故事發生在英格蘭中部,人們發現了一座奇怪的墳墓,裡面有自動機器人會在入侵者踩到地板上的特定石塊後啟動。由於當時玫瑰十字會的謠傳正鬧得沸沸揚揚,所以人們便認為這座墳墓的墓主一定是玫瑰十字會員。有個鄉巴佬決定進去墓裡一探究竟,他發現墓室內光線充足,天花板上有一盞燈在提供照明。就在他朝著那盞燈走過去的時候,他的體重壓下了地板上的一塊石板,一個原本坐著的重甲人像突然動起來,揮舞他的鐵棍打碎了燈,從而令維持火焰永遠燃燒的秘密物質從此失傳。這盞燈究竟已經燃燒了多久沒有人知道,但據說已經有很多年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