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

金皮金字塔:澳洲古文明的證據?

https://www.newdawnmagazine.com/articles/the-gympie-pyramid-evidence-of-an-ancient-civilisation-in-australia


BY GORDON DE L. MARSHALL 



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金皮鎮(Gympie)附近聳立著一座金字塔,長久以來吸引了無數從世界各地或澳洲本土慕名而來的遊客,至於這座金字塔的來歷與用途也引發了很多爭論。


考古學家葛雷格・傑弗里斯(Greg Jefferys)曾驚呼這座金字塔是一個“實實在在、無法回避且難以解釋的考古異常。”(註1)不幸的是,學術界和政府官方始終堅持這座金字塔只是19世紀或更晚近的時代的人們開闢的一片葡萄園,他們往往選擇忽略有悖此一說法的證據,也不願進行實際的挖掘以便解決這場爭論。


所謂的金皮金字塔是一座坐落在金皮鎮以北的砂岩山脊東端的建築結構,它因為兩側的石頭梯田的關係所以看起來像是金字塔形。它並不真的像是埃及或南美洲的那些金字塔,這座金字塔距離金皮的鎮中心約有五公里遠,具體地說是在這座屬於鐵罐灣地區(Tin Can Bay)的小鎮北方。 


它的內部結構是什麼模樣直到今天依然成謎,也引起了諸多揣測,據說有三四個可以通往裡面的入口,不過其中有些已經被堵死。這座金字塔高約三十點四米(一百英尺)並擁有六排石頭梯田,寬度從底部的十米到頂部的兩米不等,梯田上也仍然保有一些天然的岩石特徵。這些梯田的石材大多已經過塑形而變得正正方方,其中有些較大的石塊在重量上更是驚人。

 

在建築的頂峰有一座“炮塔”,實際上就是由中心帶有凹陷的乾砌石牆築成的直立結構,而在一旁還有非常厚重的磨石器,可能是有用於準備儀式用供品的用途。那裡還有一堆石頭,看起來像是一棟倒塌的建築物。在遺址現場還有三塊大體上呈現菱形狀的大扁石,這些扁石的中間皆有插槽,估計用於擺放供品,而且現場還發現了可以插入插槽的鐵條(註2)。


梯田被認為在過去應該曾一度高達三米,只是由於長年受到家畜踐踏和風化的關係才逐漸被磨平。這座金字塔最初應該曾擁有三面梯田,不過它們大部分皆以被推土機或早期(也或是後來)的定居者給破壞,原有的石塊也紛紛被運走以作為建材。近來人們還在金字塔的地基發現了一間有趣的小石房。


目前金字塔的主體長滿了草木植被,這使得不管從任何距離要看清楚它的輪廓,或是進行拍攝都變得更加困難。


但凡是想要研究金皮金字塔的人都必須先梳理過大量的口述歷史,以及與之相關聯的神話傳說,同時他們也要仔細辨明不同版本的故事之間的差異。


傳聞說在這座金字塔第一次被發現的時候,它的頂峰還聳立著十三根柱子,柱子圍繞著一張中間空心的圓形石桌,而在金字塔的下坡路邊還有一扇石門與其它刻寫著各種符號的立石。這些立石大部分應該都已被早期的定居者清除掉了。萬幸的是,布雷特・格林(Brett Green)的祖父約翰・格林(John Green)曾在日記中描述過它們,布雷特本人是一位當地歷史學家,他大半輩子都在研究這座金字塔,甚至出版了《金皮金字塔的故事》(The Gympie Pyramid Story,註3)ㄧ書。


成群定居者湧入金皮最早可以追溯到當地在1867年發現金礦的時候。早期的定居者只把金字塔當作現成的石材來源,它也被持續開採以供應新的建築物的興建所需,想當然這造成了無以估計的損害,所有本來刻有符號的石塊現在也都已經找不到了。最近人們又在金皮的一間教堂的地板底下發現了上面銘刻著種種符號的石塊——至於這些石塊是從哪裡來的,顯然已無需贅言(註4)。


其它金字塔 


在今天的鐵罐灣,也就是金皮的沿岸邊還有另一座類似的金字塔(鐵罐灣這個名字並不是真的與鐵罐有什麼關係,它實際上是tuncumba,亦即原住民對儒艮的稱呼的以訛傳訛,這可能才是這條海灣原本的名字)。這個地區曾有過軍事基地,據說金字塔因此被泥土填平,以方便進行打靶訓練。但是,軍方在填平金字塔的同時卻也發現了一些雕刻石塊,出於擔心可能會因為文物保護的因素而失去這片土地的使用權,軍方便索性搗毀了金字塔。這些雕刻石塊被ㄧㄧ壓碎,然後用來填平小溪,或是直接傾倒入深川。這些事情據信是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已是二戰以後,也有可能是50年代。其中有一名當年的參與者在數年前後同意接受採訪,結果卻在約定好的採訪當天神秘驟世,由於有大批警察到場,不免令人心生疑竇(註5)。


還有其它金字塔也曾在澳洲的各個地方被發現,著名的測量員萊恩・貝德爾(Len Beadell)在納拉伯平原(Nullabor)上發現了一座金字塔,當地的原住民告訴他這座金字塔並不是屬於夢紀元〔dreamtime,澳洲原住民的創世信仰,是一個與我們的現實世界平行存在的另一個境界——譯注〕的產物,而且談論它還會招來厄運。這座金字塔似乎是由石頭建成,而且它的結構大部分已被掩埋,這就是為什麼沒有辦法從Google Earth找到它的位置。


不久前還有一位乘坐飛機飛越澳洲中部的乘客在愛麗絲泉(Alice Springs)北邊的沙漠看見了一座金字塔。要知道,幾千年前的澳洲中部曾經是一片生機盎然的綠地。過去有一個預言聲稱在澳洲中部有一座金字塔將會在本世紀被人們重新發現,而且它還會變成一個重要的靈性中心。另外,在新南威爾斯也可以找到其它金字塔。


考古調查


目前關於金皮金字塔尚無任何重大的考古發現。邁克爾・莫伍德(Michael Morwood)在1967年進行過考古調查(出於未知的原因,他的調查報告迄今仍無法公開),他認為梯田應該是19世紀的義大利葡萄酒種植者或其它移民所建,這個主張並沒有獲得葛雷格・傑弗里斯的認同,他在1990年還是學生的時候(註6)親身做過實地考察,後來又在2007年再次進行了一次規模有限的挖掘行動(註7)。


傑弗里斯發現有些梯田是用非常重的石塊建造的,它們的重量甚至超過一噸。而且梯田本身又太高,根本不適合種植作物,何況梯田還是坐落在金字塔的頂部。對梯田的土壤分析亦顯示那裡的土質十分貧瘠,只有寥寥無幾的原生土壤,填滿在溝渠裡的幾乎只有沙土,上面也沒有任何沃土回填的跡象。這裡沒有葡萄藤、植物根莖或網架存在過的痕跡,現場也沒有遺留任何諸如木桶等釀酒設備。該如何替梯田澆水也是一個大問題,因為這裡同樣沒有找到半條水管或水泵。 


葛雷格還發現,金字塔現存的那一面是面朝東南,並不適合葡萄種植者通常習慣的朝北種植的做法。他也注意到,二戰之前的金皮並沒有多少義大利移民,在土地所有權辦公室查找過了相關檔案後也證明這塊土地並非那些種植戶所有。葛雷格認為,既然附近還有其它更好、更合適的土地,種植戶就更不可能花費大把精力來修築梯田(註8)。除非耕地短缺,否則梯田一般不會被用於農業目的,反正金皮肯定不是這種情況。2007年的有關研究已經證實,這些梯田所涵蓋的土壤非常的貧瘠(註9)。


建造這座金字塔的不是原住民,其它在澳洲各地發現的石頭梯田或石塊建築似乎也與他們無關。相反的,原住民並不喜歡這座金字塔,更寧願與它盡可能保持距離。有的原住民聲稱太過接近這個地方會讓他們感到噁心,只想趕快離開。也許他們認為這裡是邪靈的地盤。據傑弗里斯指出,波利尼西亞人有出於防禦堡壘或宗教用途而修建梯田的傳統,在拉亞提(Raiaiti)和東加(Tonga)都可以找到與金皮類似的梯田,所以這座金字塔或許與波利尼西亞人有什麼關係。不過,還沒有任何證據可以進一步印證這個猜想(註10)。


探測分析表明金字塔上疑似有不少葬墓,只是都還沒有實際開挖(註11)。如果那裡真的存在葬墓,這就說明它一定曾經是一片聖地。


這座金字塔的具體用途直到今天依然未有解答。葛雷格・傑弗里斯認為,從它的位置來判斷,它應該可以充當一座合適的堡壘,可是沒有證據顯示這就是它曾經的用途,何況它給人的“感覺”也不像是堡壘。這座金字塔很可能具有儀式性的用途,尤其是其頂峰上的石柱或許是某種天文台。如果它真的有儀式性的用途,那應該會與天上的星辰有關。然而,目前我們還是只能說,這座金字塔是不知何許人也出於不知何故的目的所建。

 

探測術&通靈者的發現


根據探測術(Dowsers),我們可以發現這座金字塔恰好位在一條主要的能量線上,這些能量線會沿著四個方向擴散出去,猶如一副馬耳他十字架。金字塔同時也能通過能量線來與該地區的其它金字塔或能量中心相連(註13),所以這座金字塔本身的作用或許就是要吸收(或釋放)能量,並將其擴散至附近的農村。通常來說,這樣的能量中心若被摧毀將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在靠近磨石器,亦即金字塔的頂部有一個強大的療癒漩渦,當地的居民和研究這座金字塔的米克・戴爾(Mick Dale)皆曾領教過這股能量漩渦的厲害,比如它可以顯著緩解人們的背痛問題(註14)。


有通靈者宣稱在金皮金字塔的周遭以及整個金皮地區仍有尚未被發現的金字塔,就如同澳洲中部與納拉伯平原都有金字塔,甚至連南極上面都可以找到相似的遺跡。如果我們能將澳洲的所有這些靈性中心全都在地圖上連成一線,那畫面想必十分壯觀。


許多通靈者和遙視者都在這個遺址有過一致性相當高的體驗。據布雷特・格林指出,當地居民常常看見金字塔的頂端出現“鬼火”(Nim Nim,註15),還有其它不尋常的現象。其中人們最常遇到的怪象還有目睹頭戴銅盔、披甲持盾的幽靈士兵。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也有人聲稱看見了身著白衣的女性靈體,她們還自稱是這個遺址的守護者。傑里弗斯就引述了貝蒂・杜德(Betty Dodd)的證詞,後者親眼看到了穿著白衣的鬼魂(註16)。


最近的一次目擊是發生在去年(2011)8月,當時擁有遙視天賦、對這個地方過去的種種傳言一無所知的邁克爾・英吉利(Michael English)在登頂時遇到了一名身披銅甲的士兵,然後又是兩名白衣女子。其中一名女子有一頭金髮,並且帶著一串非常厚實的金項鍊。她說自己的名字叫做妮塔菈(Nitarla),是此地的三位守護者之一(米克・戴爾也曾從另一個完全不同的來源那裡聽說了一模一樣的名字,但邁克爾以前根本從未聽說過這些事)。妮塔菈表示,她們從非常久遠的古代就一直住在金字塔裡,後來金字塔遭到猛烈的轟炸,儘管她們奮力抵抗,但還是沒能阻止金字塔的毀滅(註17)。


幾天後,這位作家又在最頂層的梯田上遇見了另一位白衣女子,這次是一名黑髮女士。這位女士什麼也沒說,只是擺出了歡迎他來的手勢。那些想要登上金字塔的人們經常會感受到他們彷彿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拉住”,就好像必須獲得許可才能夠登頂。這位作家還發現,只要不把L形的尋龍尺(dowsing rod)握得太緊,把它帶到金字塔上後,它就會開始自行旋轉,這代表它現在所在的地方擁有強大的能量。


邁克爾・英吉利聲稱在這座金字塔的頂部原本有一個可以用來幫助飛機起飛的漩渦。後來它在金字塔遭到可能是來自亞特蘭提斯的香蕉形飛機輪番轟炸時被跟著摧毀了。另一位遙視者理查德・沙(Richard Shar)則在十萬八千里遠的阿德萊德(Adelaide)使用接觸感應(psychometry,一種能夠看見過去景象的心靈方法)得出了幾乎相同的說法(註18)。也有來訪的通靈者表示看見金字塔的內部有各式各樣的人工製品,其中最常被提到的是一塊巨大的深色水晶。如果這是真的,那麼這塊水晶恐怕能金字塔發揮它的能量用途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的人在這裡歷經了可以被稱為“宇宙意識”(一種彷彿與萬物合而為一的更高意識狀態)的靈性體驗,還有人忽然看見了未來的景象(有一個人看到紐西蘭被一分為二並沉入海裡,註19)。甚至有人說這裡的地下其實藏有銻,所以容易吸引閃電(註20)。


金字塔的頂部在20世紀60年代被一個想要蓋房子的傢伙剷平了,據說他推倒了剩下的兩根柱子,並把它們隨意棄置在礦井裡。後來有傳言他莫名的身患重病,常做惡夢且蓋房子的機器也經常故障,他甚至還在金字塔附近看見了鬼影。這位老兄在飽受如此“驚嚇”之後,終於承受不住趕緊跑了(註21)。


不尋常的器物


在金皮及其周遭也發現過不少不尋常的東西。比如一個黃岩雕刻頭像,明顯是來自南美洲、印度女神吉祥天女的雕像、希臘古甕、年代久遠的中國青銅茶壺,還有看起來像猿人的石像,其又被叫做“金皮猿人”。這些文物的考古價值由於缺乏具體的來歷而一直遭到低估,但依然十分耐人尋味。近來人們還在金字塔上找到了一塊明顯有“鍛造”痕跡的鐵塊。根據原住民的傳說,這裡的湖泊或海水在過去曾一路從海岸線延伸到金字塔的底部,這的確有地質學證據支持。這將可以解釋外來者是如何接觸這個地區,後來由於地震的作用,湖泊在地勢被抬高後便跟著乾枯了(註22)。


黃岩頭像是在1985年人們沿著金字塔修築鐵路的時候發現的。這個頭像是以黃色的礫石雕刻,這一般不是雕刻會用上的材料,而且金皮這一帶的地區也不出產這種原料,讓人懷疑它是否真的是澳洲本土的產物。頭像具有明顯的中美洲或南美洲色彩,有人認為它應該是起源於奧爾梅克文明。這個頭像同時也擁有療癒能力。還有傳言聲稱工人在修建鐵路的時候誤打誤撞發現了金字塔的入口,或是一間堆滿了各式文物的大型地下室。無論如何,後來這些文物都為了興建鐵路的需要而被移走,整間地下室也被填平,黃岩頭像似乎就是在挖掘過程中被不慎摔落下來的(註23)。


“金皮猿人”則是在恰屬金字塔對角線的圍場被發現的,它的發現者是戴爾・巴里(Dell Barry)和肯・布萊克摩爾(Ken Blakemore),後者曾經擁有這片土地。這個雕像被認為可能是猿猴形象的埃及神透特,或是印度的哈里曼。目前雕像被收藏在金皮博物館(註24)。


可能是印度女神吉祥天女或西藏女神塔拉的青銅雕像最初被發現的地方,是金皮地區的一條小河床上的黏土中。雕像的腐蝕程度表明它有一定程度的歷史(註25),靠近鐵罐灣的弗雷澤島(Fraser Island)出土了一個古老又罕見的中國青銅茶壺或酒壺,腐蝕程度同樣透露了它的年紀,它可能是因為海難才飄流到這個地方。從它有三根立架來判斷,說它是酒壺應該不會有錯(註26)。布雷特・格林還在金皮北邊的山丘上發現了一個青銅製的希臘古甕(註27)。


葛雷格・傑弗里斯在2007年實地考察金字塔的時候發現了一塊有鍛造痕跡的鐵塊及其它碎片,這暗示金字塔在過去曾經有煉鐵活動。問題是過去的澳洲從未出現過這種冶煉方式,而且它在中世紀之後也已經失傳了,只有部分亞洲地區仍會以這種方式煉鐵。現場還有其它與冶煉相關的器物,這表明冶煉活動確實是在現場進行。截至目前為止,在金字塔上總共發現過三根鐵棒,其中有一根恰好可以插入這座建築上面的菱形扁平石頭的中心孔洞。這些鐵棒的用途直到今天依然無人知曉(註28)。


還有一點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圖坦卡蒙的陵墓中居然發現了產自澳洲的桉木,以及極可能也是來自澳洲的迴力鏢(註29)。金皮本身是一個金礦產區,這似乎意味著過去曾有不同的文明存在於那裡。還有,圖坦卡蒙的葬禮面具中的黃金材料據說也是產自金皮。


將金字塔遺址夷為平地


金皮金字塔可以說是金皮鎮的旅遊招牌,這個本身沒什麼特色的地方卻可以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流連,對於這一切,許多金皮鎮的居民仍然覺得好不真實。


只可惜,昆士蘭州政府已經計劃要在不遠的將來用推土機把金字塔夷平,以便在當地修建一條公路。不只不顧當地人的反對聲浪,就連現在金字塔還尚在的時候,政府也絲毫無意推動考古活動或任何能夠進一步瞭解這座金字塔的計劃。

 

昆士蘭大學的考古學講師普拉納內爾博士(Dr. Pranganell)曾在2006年9月9日接受《金皮時報》(Gympie Times)的編輯採訪時直言不諱地表示:“本校完全沒有打算為了僅僅一個神話傳說而在(金字塔)遺址進行挖掘工作,因為這只會徒增更多無益的捕風捉影。”(註30)


但許多人都認為,這座金字塔還有很多可以教導我們的東西,我們至少應該嘗試進行哪怕一次適當的考古挖掘。畢竟這個地方不僅是一處能量中心,也是金皮重要的旅遊勝地。


破壞這樣的能量中心往往會對鄰近的群落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比方說在蘇格蘭高地,僅僅是稍微移動一塊不起眼的聖石也被認為會招來厄運,這也使得農人在收割時總是得費很大的勁以免誤動石塊。假使真的是如此,那麼破壞這麼大一個遺址會招來的恐怕就不只是厄運而已了吧。究竟這座金字塔會怎麼反擊,實在是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問題。


如果金字塔在被夷平的過程中發現了人骨,這將會對昆士蘭政府的計劃帶來嚴重的麻煩,因為這下子這個地方就必須被視為要加以保護的聖地了。 


這座金字塔值得我們的努力保護,人們也可以選擇透過冥想、參加一些冥想或儀式性團體的方式來一起為金字塔祈福。如果金皮金字塔真的不幸被毀掉了,特別是它都還沒有經過一次像樣的挖掘和探索的話,這將會成為我們永遠無法挽回的損失。

 


____________________

Further Reading

Brett J. Green, The Gympie Pyramid Story, De Grene Enterprises 2000, Tel: 07 5482 3909

Brett J. Green and Mick Dale, The Gympie Pyramid Story, DVD.

Greg Jefferys, The Gympie Pyramid – The Big Dig Report, 27 March 2007

Greg Jefferys, The Gympie Pyramid; a nice little mystery that Australian Academia like to ignore (incorporating his 1990 archaeological report).

 

Footnotes

1. Greg Jefferys, The Gympie Pyramid – The Big Dig Report, 27 March 2007

2. Ibid.

3. Brett J. Green, The Gympie Pyramid Story, De Greene Enterprises 2000, page 148

4. Mick Dale, Personal Communication (PC)

5. Ibid.

6. Greg Jefferys, The Gympie Pyramid; a nice little mystery that Australian Academia like to ignore, 2006, (incorporating his 1990 report on the site.)

7. Jefferys, The Big Dig Report.

8. Jefferys 2006.

9. Jefferys 2007. 10. Jefferys 2006, page 4.

11. Mick Dale (PC).

12. Jefferys 2006.

13. Mick Dale and Michael English (PC).

14. Mike Dale (PC).

15. Greene, The Gympie Pyramid.

16. Jefferys 2006, page 3.

17, Michael English and Mick Dale (PC).

18. Richard Shar (PC).

19. Mick Dale (PC).

20. Ibid.

21. Mick Dale and Brett Greene (PC).

22. Mick Dale (PC).

23. Ibid.

24. Ibid.

25. Mick Dale (PC) and Jefferys 2007, page 2.

26. Jefferys 2006, page 5 and Mick Dale (PC).

27. Mick Dale (PC).

28. Jefferys 2007 and Mick Dale (PC).

29. Brett Greene, The Gympie Pyramid Story, page 82.

30. Jefferys 2006, page 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