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Vigilant Citizen
〈第一部分〉
《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向來被當作是一部情慾懸疑片,主演電影的是當時人們眼中堪稱“天造地設”的模範夫妻: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和妮可・基曼(Nicole Kidman)。雖然兩位演員在電影中搶盡了風頭,但其實發生在他們周圍的一切才真正道出了《大開眼戒》究竟想要傳達什麼的秘密。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對細節和象徵主義的把握賦予了整部電影超乎想像的含義——而這正是那些“睜大眼睛”(eyes wide shut)的人所看不見的。本文將分成多個部分解析隱藏在庫柏力克的這部遺作中的象徵含義。
我還記得當我在1999年第一次觀賞《大開眼戒》的時候,我的心裡只有滿腹牢騷。我討厭整部電影慢條斯理的節奏,我討厭妮可・基曼時而像喝醉酒、時而又像過度亢奮的演技,我更討厭湯姆・克魯斯一直愁眉苦臉地在紐約大街上走來走去。我想我的反應應該跟電影剛上映時的大多數影評人差不多,大家都同意:“這是一部無聊透頂的電影,一點驚艷之處都沒有。”十多過後,隨著閱歷與耐心的豐富,我重看了一次這部電影...沒想到結果卻令我大吃一驚。事實上,就跟史丹利・庫柏力克的大部分電影一樣,要完整討論這部電影所牽涉到的觀念,幾乎可以寫出一本書來。
《大開眼戒》談論的並不僅僅是夫妻關係,而是定義這段關係的所有外在力量與影響。它所講述的是男性原則與女性原則在混亂又頹廢的現代世界中永無止盡的你來我往。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影射了統治當今這個世界的那群人——秘密精英,他們在一個具體而深奧的問題上引導著這種男性和女性原則的鬥爭。然而,電影並沒有把一切都說得明明白白,如同所有偉大的藝術,隱藏的訊息往往是藉由奧妙的符號和神秘的謎語來傳達。
史丹利・庫柏力克在將電影的最終剪輯成品交給華納兄弟公司後,才過五天就突然驟逝了,這也讓《大開眼戒》成了他的絕唱。考慮到《大開眼戒》講述的是一個可以冷酷無情剷除所有阻礙的秘密社團,這也導致一些圍繞著庫柏力克之死的臆測開始不經而走。是不是他向公眾一口氣洩露了太多秘密?也許吧。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庫柏力克的遺作到底都說了些什麼。
神仙情侶
主演《大開眼戒》的是1999年那會最炙手可熱的“神仙情侶”:湯姆・克魯斯和妮可・基曼。但那些期待能在電影中一窺這對夫婦的火辣摔角的人只會大失所望。觀眾看到的實際上是一對冷漠、自私、欲求不滿的夫婦,他們在一起似乎也不純粹是因為愛情,反而更多是出於方便、外貌等其它因素。固然這對夫婦生活得非常“現代”且“尊貴”,但將他們維繫再一起的力量卻是最基本、原始且近乎野獸般的性慾。我們都知道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有一些本能的行為,雄性喜歡能生育後嗣的雌性,雌性則喜歡強大可靠的雄性。這種本能直到今天依然在作祟,所以男性往往傾向於透過展示財富來吸引女性,女性也喜歡賣弄色相來勾引男性。在《大開眼戒》中,這對夫婦可以說是將這種本能展現得淋漓盡致。
湯姆・克魯斯的電影中飾演的角色叫做比爾醫生(Dr. bill)...換個角度來說就是一美元(dollar bill)的意思。比爾醫生在片中有好幾次大方掏錢、揮舞著他的“醫生證”來讓人們心甘情願替他做事。比爾是上層階級的一分子,他往往是用錢來與下層階級打交道。
為了讓計程車司機在豪宅前等他,比爾撕掉了一張一百美元的鈔票,並答應會在回來時把另一半給他。比爾的座右銘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價格”,這是否包括了自己的愛妻呢?
由妮可・基曼飾演的愛麗絲(Alice)剛丟掉藝術界的工作,只能靠丈夫賺錢養家。儘管她生活得非常愜意,但愛麗絲仍舊對全職母親的生活感到十分厭倦。愛麗絲這個名字可能是在暗示《愛麗絲夢遊仙境》——這個童話故事敘述了一個被特別選上的女孩因為厭倦了自己的生活,“穿過一面鏡子”進入了仙境。愛麗絲在電影中經常盯著鏡子——梳妝打扮,或者...是在想著如何能為生活找到更多刺激。
愛麗絲經常在鏡子前梳妝打扮。電影一開始,幾乎所有與她對話的人都會被她的美貌所驚艷。她的女兒海倫娜(Helena,可能是在暗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特洛伊的海倫〔Helena of Troy〕)也開始有樣學樣。
電影的宣傳圖是愛麗絲與比爾正在親吻,但她一邊正在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彷彿正在看向另一個現實。
隨著這對夫婦逐漸對彼此感到乏味,比爾和愛麗絲開始戴上他們的“笑臉面具”流連於社交聚會。就像與他們交往的那群精英人士,他們精心喬裝的外在形象往往與他們真正的模樣完全是兩碼子事。
與精英擦肩而過
比爾和愛麗絲參加了一場由比爾曾替他看診的一位富豪維克多・齊格勒(Victor Ziegler)舉辦的優雅派對。我們可以從維克多的家中的ㄧ些端倪發現,他不單單只是一個富豪,更是超級精英中的一員。儘管他的派對非常端莊,出席的清一色也都是衣冠楚楚之人,但觀眾很快就會發現隱藏在這個門面背後其實還有另一個令人作嘔的黑暗面。此外,庫柏力克安排的一些小細節也暗示了這場派對與電影後面發生的神秘儀式彼此間似乎有什麼關聯。
踏入派對,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個古怪的聖誕裝飾。八角星的裝飾在整棟房子裡到處都是。
齊格勒家中的八角星裝飾,與古代的象徵符號-伊絲塔之星一模一樣。
我們都知道庫柏力克喜歡在細節上做文章,因此伊絲塔之星出現在派對上絕非偶然。伊絲塔是巴比倫的生育、愛情、戰爭女神,主要掌管性慾。她的宗教有進行具有神聖意義的性行為與其它儀式活動的習慣——這兩個元素我們在電影後面都會看到。
“巴比倫人會在星期六向伊絲塔獻上貢品與飲料。然後他們會在儀式中享受魚水之歡,好取悅伊絲塔繼續福佑這片土地,使人人安康且多產。”
——安媞亞・雷維爾(Anita Revel)《伊絲塔女神》(Goddess Ishtar)
伊絲塔本人也被人們奉為“眾神的妓女”,是一個非常水性楊花的女神。她既可以在床榻上賣力翻雲覆雨,卻也能殘酷無情地對待那些拜倒在她的魅力之下的男人。這些概念在電影中反覆出現,特別是在愛麗絲身上。
比爾和愛麗絲在派對上各忙各的,兩人的心都受到了誘惑。愛麗絲遇到了一個名叫桑德爾・薩沃斯特(Sandor Szavost)的男子,後者跟她聊起了奧維德(Ovid)的《愛的藝術》(Art of Love)。這是一系列寫於古羅馬時代的作品,基本上就是“如何給你的床伴戴綠帽”指南,並且深受當時的精英階層喜愛。《愛的藝術》的第一本書介紹了向金星祈禱的方法——在神秘學中,這顆行星被認為主掌情慾。有趣的是,伊絲塔(以及她在閃族文化中相對等的其他女神)也被認為是金星的化身。
桑德爾啜飲了一口愛麗絲的杯子裡的水。這正好是奧維德在《愛的藝術》中介紹的技巧。這個舉動是在向愛麗絲傳達一個有點明目張膽的訊息:“我們來好好唇舌交纏一番吧。”
桑德爾的名字可能是在影射撒旦教會的創始人安東・桑多爾・拉維(Anton Szandor Lavey)。庫柏力克是在用這種方式來暗示這個勾引愛麗絲出軌的男人是神秘學精英的一分子,還有他們的生活有多麼腐朽嗎?這個匈牙利男子顯然對神經語言程式學(NLP)十分在行,他只用了短短幾句話感嘆婚姻生活有多麼空虛、追求快樂又有多麼美好,就幾乎要打動了愛麗絲。
與此同時,比爾和兩個性感的模特兒聊得正開心,她們告訴他,她們想邀他一起去“彩虹的盡頭”。雖然電影從未明確解釋過這個神秘的短語到底是什麼意思,但一切實際上已盡在片裡的象徵主義中。
無所不在的彩虹
彩虹和五彩的燈光可謂是貫穿了整部電影,從頭到尾都不曾缺席。
比爾租衣服的店鋪就叫“彩虹”。店名下面的一行字寫著:“彩虹之下”。庫柏力克似乎想要告訴我們一些什麼...一些與彩虹有關的事情。
彷彿是為了強調彩虹這個主旨,電影裡幾乎每一幕場景都充斥著五彩繽紛的聖誕燈,這也讓片中的大部分畫面都呈現出了一股朦朦朧朧、如夢似幻般的氛圍。
幾乎每次比爾只要一踏進哪間房間,我們一定都會看見五彩繽紛的聖誕燈。
有時聖誕裝飾也會直接成為鏡頭的焦點
這些燈光串連起了電影的大部分場景,證明它們是發生在同一個現實中。然而,偏偏有一些雀屏中選的場景卻沒有聖誕燈裝飾,其中主要是以薩默頓宮為主——亦即秘密社團舉行儀式的地方。
與電影的其它場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薩默頓宮沒有任何色彩斑斕的燈光。這個地方的一切都與“外部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對比。
因此,在《大開眼戒》中實際上存在著兩個世界:一個是燈火通明的“彩虹世界”,人們在這裡來來去去、維持生計,然後另一個世界是“彩虹的盡頭”——精英在這裡齊聚一堂,舉行他們的儀式。兩個世界的強烈對比使人不禁感到它們之間彷彿有一條永遠無法跨越的鴻溝。稍後,電影還會更清晰地向我們展示,那些來自“彩虹世界”的人將如何被另一個世界拒於門外。
所以,當模特兒們邀請比爾前往“彩虹的盡頭”的時候,她們所意指的可能就是要去“精英齊聚一堂、舉行儀式”的地方。這或許也是在暗示她們是接受了Beta編程的奴隸。電影中有多處暗示了帝王計畫這個精神控制項目。參加精英儀式的女性通常都是光明會精神控制的受害,而在MK-ULTRA計畫的詞彙表中,“跨越彩虹”(going over the rainbow)往往意味著脫離現實、切換成另一個人格(下一部分會更詳細介紹這一點)。
模特兒們邀請比爾離開“彩虹世界”(他們身後有一棵聖誕樹),踏入神秘學精英的荒淫儀式。
不得見人的幕後
齊格勒突然要比爾快來浴室,下一幕我們終於第一次見識到了何謂“彩虹的盡頭”——也就是精英的黑暗一面。
比爾來到了齊克勒超級寬敞的浴室,男人衣著得體,一旁卻有一赤裸身體的女子昏倒在那裡...而且她不是他的妻子。
如果我們稍微回顧一下,當比爾和愛麗絲一開始踏進派對的時候,齊格勒和他的妻子正在一個擺滿聖誕燈飾的房間裡歡迎他們。我們看見的是兩對體面的夫婦在一個點綴滿絢麗燈光的房間裡暢談著體面的話題,但是當比爾走向“彩虹的盡頭”(注意浴室裡沒有任何聖誕燈)時,我們卻看到了真相:齊格勒藏著一個接受過Beta編程的奴隸,她因為吸毒過量而神智不清。當女人終於恢復意識,齊格勒卻用一種奇怪的、像家長般的語氣對她說話,這一點更加凸顯了兩人的主奴關係。庫柏力克似乎是在藉著這幕奢華的場景告訴我們,表面風光的有錢人私底下未必真的是那麼高風亮節。
接著齊格勒要求比爾一定要對自己剛才看到的一切保密。“彩虹的盡頭”後面的世界是絕不能為外人所知的。它自成一片天地,有自己的規則,群眾渾然不知還有這麼一個世界存在。
質疑婚姻
縱然愛麗絲最後婉拒了桑德爾的邀請,但她的心確實動搖了。第二天,愛麗絲告訴比爾她本來可以派對上送他一頂綠帽,當比爾回答說他非常愛她且信任她的時候,愛麗絲終於崩潰了。她對比爾坦承,她曾經差點要與一位她在酒店認識的海軍軍官出軌。這個殘酷的告白凸顯了愛麗絲身上“伊絲塔”的那一面,她讓她的丈夫感到妒火中燒、心煩意亂,彷彿遭到了背叛與羞辱。簡而言之,愛麗絲戳破了比爾的“愛情泡泡”,這一當頭棒喝促使比爾展開了一場圍繞紐約市的怪奇之旅,這趟旅程具有多重層面的含義。那個陌生之夜最終將會引領他來到與一夫ㄧ妻制完全相反的另一個世界:在那裡,一群戴上面具的陌生人正在儀式上大肆濫交。本文的第二部分將抽絲剝繭、仔細分析比爾的旅程究竟有什麼含義。
第一部分結論
關於《大開眼戒》的第一部份解讀首先審視了比爾與愛麗絲這對享有“特權”的現代夫婦是如何與紐約的上流階層擦肩而過。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風光,但庫柏力克很快就開始告訴觀眾,不要被表象所蒙蔽,也不要被金碧輝煌給迷惑了。因為,在“彩虹的盡頭”背後其實隱藏著一個十分黑暗又叫人不安的現實,庫柏力克在整部電影中一直在嘗試以各種微妙的方式揭露它的存在。
雖然比爾和愛麗絲都是只是精英圈裡的“客人”,但他們卻都已經深深為之著迷、無法自拔。他們就像是從中看見了可以滿足他們不可告人的慾望的機會。本系列的下一部分將開始剖析比爾的這趟旅程的神秘含義——這是一個由穿插在整部電影各處中的詭譎符號所講述的故事。
〈第二部分〉
我們在第一部分中認識了電影的主要角色以及庫柏力克圍繞他們創造的象徵性世界。我們看到比爾和愛麗絲這對上流社會的已婚夫婦是如何受到婚外情的誘惑。我們還看到這段夫婦逐漸走進了紐約上層階級還有他們墮落的生活方式——這個世界固然讓比爾大開眼界,但它也有不可告人的黑暗面。接下來,我要直接跳到電影最令人毛骨悚然的部分:秘密社團的儀式。
當比爾得知他的妻子曾一度想要紅杏出牆後,他開始了一連串稀奇古怪的邂逅(我將在第三部分,也是本系列的最後一部分進行解析),最後他來到了位於長島的一棟豪宅,他在那裡看見了一群戴著面具的人正在舉行神秘的儀式。由於他不屬於那個秘密社團,比爾本來應該會知道它的存在,更不用說是親眼目睹它的“聚會”。所以,他是怎麼誤打誤撞來到這裡的呢?其實這都跟一隻鳥有關。
尼克・南丁格爾
在他外出遊蕩的怪奇之夜,比爾在一間爵士咖啡廳遇見了他以前的同學尼克・南丁格爾(Nick Nightingale)。這位專業鋼琴師向比爾透露,他有時會被一些神秘人士僱用,要去美女雲集的派上對蒙著眼睛演奏。這果然勾起了比爾的好奇心,因為自從妻子對他坦承以後,他似乎一直想要尋找某種...刺激。尼克最終犯下了一個大錯,那就是他同意向比爾透露進入場地所需要的暗號。
夜鶯(nightingale)是一種因為喜歡在夜裡唱歌而聞名的鳥類,就像南丁格爾在比爾的命運之夜“唱起”秘密暗號一樣。
參加儀式的暗號是“Fidelio”,意思是“忠誠”,這同樣是電影的一個重要主旨。更重要的是,如同南丁格爾所指出,貝多芬也寫過一齣歌劇就叫做《費德里奧》(Fidelio),其大意是一位妻子決定犧牲自己,好拯救她的丈夫免於被作為政治犯處死。所以,這個暗號實際上已經透露了之後在儀式上會發生什麼。
從南丁格爾那裡掌握詳情後,比爾又在一家名為“彩虹”的店鋪租了一套西裝(下一部分會更詳細介紹這家店)...然後啟程前往薩默頓莊園。
神秘學精英
神秘儀式選在長島的薩默頓舉行,這幕外景是取景自英國的蒙特摩爾塔樓。
精英的聚會場景的選擇也很耐人尋味。蒙特摩爾塔樓(Mentmore Towers)興建於19世紀,這棟鄉間別墅的主人是世界上最家喻戶曉也最一手遮天的精英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透過在這裡取景,庫柏力克是不是在向觀眾暗示出現在電影中的超級精英其實在“現實世界”裡也存在呢?順道一提,比爾的那位精英朋友,維克多・齊格勒與羅斯柴爾德家族ㄧ樣,擁有德裔猶太人背景。
羅斯柴爾德家族確實舉辦過與《大開眼戒》非常相似的面具派對,下面是攝於瑪麗・海倫・德・羅斯柴爾德(Marie-Hélène de Rothschild)1972年的派對上的一系列珍貴照片。
比爾走進豪宅後,就混進了一群戴著面具的人們裡面,大家都在默默地觀賞儀式。其中有一個人似乎認出了比爾(或者說,察覺到他並不屬於這裡)。
一對戴著威尼斯面具(更確切地說是“女小丑”和“包塔”〔bauta〕面具)的夫婦緩緩將頭轉向比爾,並以一種非常令人毛骨悚然的方式點頭致意。這會是齊格勒和他的妻子嗎?有這個可能。庫柏力克總是喜歡搞神秘。
威尼斯面具(Venetian masks)最初是義大利威尼斯在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打扮,這是當時有權有勢的精英可以安心享受狂歡而不必擔心受到懲戒。
“雖然還無法確定面具傳統的確切起源,但目前有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理論:這一切要追溯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彼時的威尼斯是一個富裕又強盛的商業帝國,它在地中海的位置使其成為了歐洲、北非與小亞細亞之間的貿易樞紐,威尼斯強大的海軍也確保了它能拿出足夠的軍事力量來捍衛其巨大的財富。作為一個空前繁榮的城邦,威尼斯社會的階級壁壘十分森嚴,這一點並不令人意外。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對人們如何看待他或她的家族至為重要,因此理所當然的,人人都必須恪守符合各自社會地位的道德規範,這股壓力不但巨大,幾乎令人窒息。這個理論主張,威尼斯人最後決定在狂歡節期間戴上面具或做其它喬裝打扮,來作為一種暫時從僵化的社會秩序中獲得抒發的方式。在藏住真實容貌的打扮下,威尼斯市民可以大大方方地擺脫束縛,不用再擔心受到任何懲罰。由於面具是如此受歡迎,甚至讓mascherari(面具製造商)成為了威尼斯最受人尊敬的行會。此後,隨著威尼斯狂歡節變得越來越遠近馳名,每年也逐漸有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外地人蜂擁來到這座城市一同享樂。光陰飛逝,狂歡節慶祝活動日趨混亂與放蕩,直到18世紀後終於漸漸式微。”
——傑弗里・史丹頓(Geoffrey Stanton)《認識威尼斯狂歡節面具》(Guide to Venetian Carnival Masks)
從那以後,威尼斯面具遂開始為精英所沿用,並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他們的黑暗神秘哲學的代表物。甚至連英國王室也喜歡戴著這些面具出席活動。
那種特殊的王室活動是以戴面具的女性為特色,她們的穿著也與《大開眼戒》裡的儀式大不相同。
顯然,庫柏力克是刻意挑選羅斯柴爾德家族擁有的地產,他對儀式參與者使用的面具也是別出心裁,它們都呼應了真實世界中存在的家族與聚會。
儀式的規劃
隨著比爾踏入薩默頓豪宅,電影簡直就像是改頭換面了一般。現在不再有任何五顏六色的聖誕燈飾,也沒有其它俗氣的裝飾品。取而代之的是一群飢渴不已的人們彼此間的呢喃低語,一切都顯得無比肅穆且沉重。
直視鏡頭(以及觀眾)的這些令人起雞皮疙瘩的面具是一種無聲而詭譎的提醒,提醒我們仔細睜大眼睛看清楚精英的“真實面貌”。請注意,左側的多面面具與上面王室聚會上出現的面具很相似。
電影的配樂也在這時有了明顯變化。我們這時在背景中聽到的那首曲子是《逆行的祭司》(Backwards Priests),同時摻雜著倒放的羅馬尼亞東正教聖樂。將聖物反轉或顛倒是黑魔法與撒旦教儀式的典型特徵。庫柏力克是想藉著在雜交派對開始之前先播放這段被反轉的基督教聖樂,來暗示這些精英實際上都是撒旦崇拜者。
我們可以看到尼克・南丁格爾正在彈奏《逆行的祭司》,這意味著參與儀式的人都能聽見這首曲子,整場儀式也是按照它來編排的。南丁格爾被矇住雙眼,因為“門外漢”不得目睹精英的神秘儀式。
派對的內景是取景自英國的一棟看上去宛如印度宮殿私人豪宅-艾爾維登大廳(Elveden Hall)。隨著“慶祝活動”正式開始,我們又可以在背景中聽見一首泰米爾歌曲《喬遷之喜》(Migration),這更加增添了南亞的氣氛(這首歌的原曲還包含了《薄伽梵歌》的經文,但電影最終上映的版本刪掉了這些段落)。這種奇怪的印度色彩,再加上比爾在豪宅裡目睹的各種淫穢場面,全都指向了電影裡最重要卻也最隱蔽的一個秘密:密宗瑜伽及其在西方神秘學中衍生出的性魔法。性魔法是被英國神秘學家阿萊斯特・克勞利(Aleister Crowley)“引進”的概念,如今已是各個秘密社團的核心教義:
“阿萊斯特・克勞利與印度瑜伽和密宗之間的關係十分一言難盡。克勞利直接接觸過這些修行的某些形式,他也相當熟悉有關於這些主題的當代文獻,並就它們有過許多著述,而且——也許最重要的是——他講求身體力行。他對密宗的肯定可以說是走在時代前列,因為那個時代的人們往往將密宗看作是一種墮落敗壞的印度教。克勞利反而聲稱:‘也許聽起來很矛盾,但密宗其實才是最先進的印度教。’克勞利將東方(主要是印度)玄學傳統帶來西方,包括他將瑜伽和密宗元素融入了兩個富有影響力的魔法教團,即銀星社(A.:A.:)跟東方聖殿騎士團(OTO)。”
——馬丁・史泰爾(Martin P. Starr)《阿萊斯特・克勞利與西方神秘主義》(Aleister Crowley and Western Esotericism)
根據上面這段引述,這些密宗概念被引入了兩個很重要的秘密社團:銀星社和東方聖殿騎士團。OTO在精英圈子中極具影響力,許多政商名流都是其成員。這些社團所奉行的核心思想是泰勒瑪(Thelema),這是克勞利本人開創的哲學,它的主張基本上可以用“順行汝意所為”ㄧ句話來概括。這句話實際上是翻譯自“Fais ce que tu voudras”,此乃18世紀的秘密社團——聲名狼藉的地獄火俱樂部(infamous Hellfire Club)的座右銘。
據說地獄火俱樂部的成員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人’,他們渴望縱情遂慾,而且往往還是政治權貴”。根據某些消息來源,他們的聚會活動包括了模仿宗教儀式、惡魔崇拜以及神秘學儀式。儘管我們對這個精英俱樂部所知不多,但傳聞他們濫交之夜開始之前都會先進行撒旦教儀式。然而,這些行為可不只是“為了好玩”或“嚇嚇人們”,正如有些消息來源所言,他們都是深諳神秘學奧秘的密教成員,這些儀式其實有召靈或其它黑魔法目的。
總之,即使庫柏力克從未交代比爾所接觸的那個秘密社團的名字,但仍然有足夠的線索可以告訴我們他暗諷的是誰。最重要的是,他想要告訴觀眾:這些秘密社團至今依然存在...甚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要更加強大。
儀式與參與者
負責主持儀式的是身穿紅袍的大祭司。他站在由一群年輕女子圍成的“魔法陣”中心,她們很可能都是接受了Beta編程的性奴隸(Beta Kitten)。後來,當比爾的身份被戳破的時候,另一個魔法陣也形成了。
魔法陣在儀式魔法中有召靈的用途。這幕鏡頭中的人們看起來就像在排列魔法陣。右圖為古代魔法書中的魔法陣。
電影的最後一幕發生在一家玩具店——這是一個充滿各種富有象徵意義的物品的地方(下一部分會詳細解釋)。海倫娜經過了一排叫做“魔法陣”的玩具——這是在暗示神秘學精英的影響力實際上已經滲透到流行文化,但有眼無珠的人們卻看不見。
阿曼達
在儀式開始之初,一位Beta奴隸悄悄走到了比爾身邊,敦促他在被戳穿之前趕緊離開這裡。我們最後會知道這個人就是阿曼達(Amanda),那個在齊格勒家的浴室不省人事的女子。當比爾被大祭司逮個正著並且被迫摘下面具的時候,也是阿曼達以一種非常戲劇性的方式現身在陽台上,然後用充滿儀式性的語氣告訴大祭司,她願意犧牲自己來“贖回”比爾。大祭司回答說:“妳確定妳明白,妳這麼做意味著什麼?”這暗示了接下來她會被殘忍無情地折磨,然後被送去獻祭。
直到隔天,比爾才真正明白了這個秘密社團深不可測的力量。
比爾在報紙上看見阿曼達因為吸毒過量在酒店裡暴斃的新聞。這種將儀式性謀殺偽裝成用藥過量的方式,與現實生活中許多名人莫名用藥過量驟逝的儀式性死亡非常相似。
把畫面定格下來,我們可以從這篇報導中瞭解更多有關於阿曼達這個人的重要細節(這也是庫柏力克很經典的一種隱藏細節手法)。“內行人”一看就會明白,這篇報導完美地描述了一個生活在娛樂圈裡的Beta奴隸的故事(就像瑪麗蓮・夢露)。我們瞭解到阿曼達在青少年時期曾經有過“情緒問題”並因此接受“治療”(或許是Mk-Ultra編程的代名詞?),她認識“時尚界和娛樂界的一些有頭有臉的人物”,並且與一位知名的時裝設計師“有一腿”,後者是“被她私密、誘人的單獨表演”所擄獲(Beta性奴隸的典型行為)。不過,這篇報導沒有提到的是,她已經將自己的身體出賣給了精英人士,為他們的神秘學儀式所用。
就像其他“背叛”的Beta性奴隸,她最後也被自己的控制者除掉了。根據報導,她最後一次被人目擊是在兩名男子陪同下回到酒店房間,期間她一直在不停“傻笑”(吸毒和人格分裂?)就像“現實生活”中的精英獻祭,她的死因被以“吸毒過量”草草帶過。
大祭司
身穿紅袍、坐在寶座上的大祭司,寶座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符號:頭戴皇冠的雙頭鷹。
雙頭鷹是共濟會最古老也最著名的象徵之一。頭戴皇冠的雙頭鷹象徵共濟會的最高等級-第三十三級。庫柏力克是在暗示大祭司是三十三及共濟會員嗎?
如同其他儀式參與者,大祭司的真實身份始終沒有被揭露。然而,庫柏力克卻留下了一些線索,暗示了他的身份以及與阿曼達的關係。
在電影的片尾字幕(還有IMDB等其它地方)中有列出大祭司一角是由“助理導演”萊昂・維塔利(Leon Vitali)飾演。如果仔細閱讀前面的那篇報導就會發現,與阿曼達有一腿的那個倫敦時裝設計師就叫做萊昂・維塔利。此外,大祭司有明顯的英國口音。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大祭司應該就是那位時裝設計師。
這些隱藏的細節非常有意思,因為它們道出了時尚和娛樂界的本質。這些領域的內行人士都是神秘學秘密社團的一分子,甚至是控制著Mk-Ultra計畫的奴隸。
秘密社團的力量
大祭司在逮住比爾的時候曾說過,他一旦膽敢把事情說出去,他自己和他家人的性命就會不保。第二天,比爾開始感覺到似乎有陌生人在跟蹤自己,這也讓他漸漸變得偏執起來。
在比爾離開停屍間、確認阿曼達的確已經身故之後,齊格勒突然打了一通電話請他過去。
比爾雖然是一個有錢的醫生,但他終究不是精英的一分子。齊格勒對比爾的態度非常乾脆。儘管齊格勒看似想要跟比爾坦誠相對,但我們馬上就會明白,他其實無非只是想要掩蓋醜陋的事實。畢竟,比爾從頭到尾都是一個“局外人”。所以他告訴比爾:
“我不認為你明白昨晚你究竟惹上了什麼麻煩。你以為那些人是誰?出現在那裡的可不是普通人。如果我告訴你他們的名字——當然我不會這麼做——但如果我真的告訴了你,我保證你會嚇得晚上睡不著覺。”
因此,齊格勒承認了出席那場儀式的都是社會頂層、有頭有臉又位高權重的人物。庫柏力克是在明確地告訴我們,現身在儀式上的傢伙們就是“現實生活”中最富有、最強大的那群人...而且這些儀式是平頭百姓絕對無法踏入的禁區。
當比爾提起阿曼達時,齊格勒的態度立刻變得更加嚴肅,他回擊說:“她只不過是個妓女。”意思是她只是一個可以用過即丟的Beta奴隸。齊格勒接著又告訴比爾,儀式上發生的種種一切都不過是為了嚇嚇他而已,但比爾並不買帳:
“你說這都是假的,都是騙人的把戲。那你介不介意告訴我,是什麼他媽的騙局會像這樣鬧出人命?”
這一點完全點出了公眾對神秘學儀式的看法與實際上發生的事情之間的根本分別。普通人會覺得這些儀式不過是閒得發慌的精英在沒事找事做。但事實上,這些精心設計的儀式往往包含了貨真價實的黑魔法實踐,比如血祭以及其它駭人聽聞的行為。
齊格勒對比爾的回答,就跟每當又有人被精英血祭的時候,媒體敷衍大眾的說辭如出一徹:她精神錯亂,又是個癮君子,早晚都會吸毒過量暴斃,何況警察來了也沒有發現任何不對勁。
第二部分結論
本系列的第二部分著重於分析比爾因緣際會發現的秘密社團及其儀式。即便沒有明確向觀眾說明,但《大開眼戒》的象徵主義、視覺線索甚至是配樂本身其實都是在揭露精英不欲為人知的那一面。這部電影不但呈現了世界上最富有、最有權勢的人們參加的神秘儀式,它甚至還公然將這些人是如何剝削奴隸、威逼恫嚇、甚至是逍遙法外的醜陋模樣都搬上了大螢幕。更糟糕的是,就連大眾媒體實際上也在狼狽為奸。
電影中的秘密社團與臭名昭彰的地獄火俱樂部非常相似,後者的成員無一例外都是政治權貴,他們會聚在一起舉辦精心規劃的撒旦教派對。直到今天,O.T.O和其它類似的秘密社團都仍在實踐這類能量儀式,它們被認為是可以獲致開悟的方式。這樣的想法是源自於密宗,這也是現代秘密社團的中心思想。縱然《大開眼戒》沒有直接提到這一切,但整部電影實際上可以被看作是一場宏大的“魔法”之旅,旅程中不斷有互相對立的力量在爭鋒相對:生命與死亡、慾望與痛苦、男性與女性、光明與黑暗,等等...而這一切在最後,都在一個堪稱最高潮的開悟時刻劃下了句點。有關於這一點,還有電影的其它隱藏細節,都將在第三也是最後一部分被仔細分析。
〈第三部分〉
本系列的前幾部分特別解析了比爾偶然邂逅的秘密社團,這個精英俱樂部的成員皆為世界上最有權有勢的人們,他們沉溺於撒旦教、黑魔法甚至是血祭儀式。在他的朋友南丁格爾的幫助下,比爾潛入了這個秘密社團的儀式現場,並且親眼目睹了大祭司主持儀式的過程,緊接著還有一場無法無天的狂歡。
在第二部分中,我說明了現實生活中的秘密社團,比如地獄火俱樂部和O.T.O是如何親身實踐這些儀式,它們背後的玄學原理乃是源自於密宗瑜伽,其主張可以通過喚醒身體中的能量來達到“更高的意識狀態”。阿萊斯特・克勞利汲取(也可能是扭曲)了這樣的概念,並將之命名為“性魔法”。按照他和他的同行的說法,有關於這種魔法的知識是過去的秘密社團最大的秘密,並且只有最高等級的成員才得以知曉。
然而,《大開眼戒》並沒有(直接)提到任何這些東西。事實上,不管是比爾親眼目睹的儀式、期間的各種裝神弄鬼,又或者是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奏樂,這一切全都鋪張、空洞、不真實得像一齣戲,彷彿只不過是有錢人為了尋歡作樂而訴諸的奇怪藉口而已。儘管庫柏力克剝奪了這場神秘儀式身上的所有玄學、“魔法”含義,但他其實已經在整部電影裡做足了暗示。如果你仔細注意全片的節奏、比爾的旅途和他在途中遇見的每一個人,你就會發現“魔法”其實並不在儀式上,而是藏在整部電影裡頭。庫柏力克是否對這些神秘學秘密有所瞭解?他是想透過電影的形式來將其傳達出來嗎?現在,就讓我們來揭開隱藏在這場儀式背後的秘密。
昆達利尼爬升
據說,運用生殖力來施展魔法的概念是起源於古代的儀式實踐,無論是在印度教、道教還是中世紀的秘密社團,例如聖殿騎士團中都可以找到這種儀式的蹤影。在今天的西方世界,O.T.O據說是這個傳統的繼承者,起碼阿萊斯特・克勞利和他的助手西奧多・羅伊斯(Theodor Reuss)是這麼主張的。
“西奧多・羅伊斯的看法非常明確:O.T.O是一群掌握了所有東方教團與共濟會的秘密知識的啟蒙者...他們‘重新發現’了聖殿騎士團的偉大秘密-性魔法,其不僅是古埃及與赫耳墨斯主義傳統的鑰匙,也是理解大自然、共濟會象徵主義以及所有宗教體系的奧秘。”
——彼得・湯姆金斯(Peter Tomkins)《方尖碑的魔法》(The Magic of Obelisks)
這個“大秘密”背後的原理就是提升昆達利尼或者說“生命力”,這是一股可以被用於魔法目的的能量。
“所有密宗儀式都有一項最基本的要求——無論是儀式是一對伴侶一起還是女祭司單獨進行——那就是它必須喚起那股又被稱為蛇之火或昆達利尼的能量。這股神秘的能量平時在七大脈輪中最低的那一個身上處於休眠狀態,有兩種方法可以將它喚醒,它們在傳統上也被稱作右手之道和左手之道。右手之道對應男性原則,左手之道對應女性原則。依照靈視者的說法,這股蛇之力被喚醒後會沿著脊柱一路往上爬,為每個脈輪提供能量,直至注入頭顱——在古埃及的雕像上,它被象徵性地以蛇頭來表現。
...
根據修行者的描述,這股能量與‘大腦中的頂輪蓮花’合而為一後就可以帶來啟迪——或是最高形式的開悟——隨著‘脈輪最初被消耗在繁衍的能量沿著同樣的路徑逆流而上,這時二元性遂轉變成統一性。’
克勞利的追隨者肯尼斯・格蘭特(Kenneth Grant)把O.T.O修習印度和西藏密宗的更多細節公諸於世,其中包括他們會利用受過專門訓練的女祭司的‘分泌物’來進行儀式。聖妓、性儀式的專家,在印度被稱為舞女(nautch girls),備受尊敬。”
——同上
雖然聖妓在東方神秘主義中“備受尊敬”,但今天已經徹底變質的黑魔法卻是使用Beta奴隸來進行這些儀式,而且她們被糟蹋完後就沒有價值了。總之,這一點也稱不上“備受尊敬”。
昆達利尼爬升,這個屬於密宗魔法的概念也被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了一個著名的形象上,那就是埃利法斯・利維(Eliphas Levi)筆下的巴風特。
這個大名鼎鼎的巴風特形象幾乎囊括了性魔法的所有象徵——其以兩股對反力量的結合,來表達昆達利尼(由受兩條蛇環繞的陽具柱所代表)的爬升,山頭羊頂上的火炬則代表開悟。
那麼,這一切究竟與《大開眼戒》有什麼關係?猛一看,確實很難看出什麼所以然。雖說我們是在電影中看見了一場涉及“聖妓”的儀式,但整個過程絲毫不曾提及昆達利尼爬升。然而,如果我們重新仔細審視比爾從電影開始到結束的整趟旅程,我們便會發現原來真正的儀式不是發生在那棟豪宅,而是在比爾自己的頭腦裡。當他邂逅新的女性並且似乎有機會更進一步的時候,他的昆達利尼就開始準備好要爬升了,庫柏力克也透過一些線索暗示了這一事實。
電影就是儀式
雖然《大開眼戒》從頭到尾都圍繞著性,但電影中卻沒有人真正獲得過性高潮。即使比爾有多次機會可以跟妙齡女子發生性關係來滿足他的慾望,但他終究沒有踏出那一步。然而,隨著電影的進展,這些慾望和渴求只會越來越多,比爾卻始終在最後關頭懸崖勒馬。學會掌控自己的“生命力”是密宗魔法的核心,電影會不斷提醒觀眾這一點,所以比爾的腦海中經常會浮現他的妻子與那名海軍軍官在一起的畫面,而且每一次都變得越來越令人血脈噴張——從一開使的擁吻,到後來甚至變成了用盡全力的性交。
隨著電影的進展,比爾對愛麗絲對自己不忠的想像也變得越來越極端。在電影快要結束之前,愛麗絲在想像中已經快要迎來了高潮。這些場景實際上是反映了比爾的昆達利尼爬升過程,這些想像充滿了揪心與痛苦,它們是在提醒觀眾,比爾的旅程就是始於痛苦和屈辱。
比爾在電影即將步入尾聲之際已經變得非常飢渴,以至於他連對才剛認識沒幾分鐘的陌生人都可以動歪腦筋。雖然這幕場景顯得十分奇怪且超現實,但它其實反映出的是他在整個儀式中的“進步”。
電影最後用幾句話總結了比爾的旅程。經歷過在紐約的四處奔波,被各種發現衝擊之後,比爾與他的妻子彼此面面相覷,他談論著自己現在是多麼“清醒”。隨著他的“生命力”已被注滿能量,愛麗絲用下面這段話結束了這部電影:
“愛麗絲:我真的好愛你。你知道嗎,現在我們需要立刻去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比爾:什麼事?
愛麗絲:做愛。”
這個別有深意的結尾表明了整部電影其實就是一個激情逐漸醞釀的過程,最終它會帶來“魔法充能”,這便是克勞利派魔法所想要實現的目標。
然而,比爾的旅程並不盡然都是那麼一派輕鬆。整部電影一直在快樂與痛苦、相吸與相斥、生命與死亡這些概念之間來回交替,這是一趟充滿二元性的旅程,就像共濟會會館的黑白磚塊地板所象徵的那樣,比爾要不斷交替踩在黑磚與白磚上面——這代表他正在認識萬物的二元性。
生存本能與死亡本能
比爾在紐約市夜遊的過程中也邂逅了幾個不同的女性——她們每個人都從不同的層面“治癒”了他那顆破碎的心靈。可是,這些邂逅同時也帶有潛在的破壞性,足以抵銷它們乍看之下的誘人之處。當比爾滿腦子只想翻雲覆雨的時候,最後卻會發現自己的性慾總是引來痛苦甚至是死亡。因此,比爾的旅程簡直就像是在佛洛伊德所定義的兩種人類本能之間不斷掙扎:生存本能(Eros)與死亡本能(Thanatos)。
佛洛伊德從生存本能中看見了最廣泛意義上的生命、愛慾與性本能,又在死亡本能中看見了死亡、侵略性的本能。生存本能是相吸與繁殖的動力;死亡本能是相斥與腐朽的動力。前者使物種繁衍生息,後者使物種步向毀滅。比爾的每一次豔遇固然都充滿著甜美的誘惑,但其中也潛藏著破壞性的一面。
比爾的第一次邂逅發生在他拜訪一位已故的病人的時候,死者的女兒上前獻吻並且表明了自己對他的愛意。所以,我們在這幕場景中看到了愛慾與死亡同時出現。如果比爾真的與這個女人出軌,最後受傷的只會是後者的丈夫——這說明了屈服於慾望同樣會帶來無可挽回的後果。
比爾邂逅的每一位女性看似都有機會滿足他的慾望,但最後總是會被一些消極的事情給打斷,比如內疚或其它危險。此外,比爾每次在接觸到淫穢又誘人的色情世界(賣淫或奴隸)時,他很快都會發現它背後暗藏著黑暗、壓迫與毀滅性的另一面。
舉例來說,當比爾嚐過了Mk-Ultra性奴隸儀式的“滋味”,並且前來歸還他租的衣服時,他立刻又看見了某件事的黑暗面。這間店的老闆先前才在追打兩個跟他的未成年女兒發生性關係的亞裔商人,現在他的態度卻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老闆站在櫃台後面,把自己的女兒當成商品ㄧ樣推銷。在品嚐過奢華儀式上的蒙面奴隸後,比爾看見了“交易”的另一面:年輕女孩被剝削者賣給一個專門剝削未成年人的體系,讓她們變成Mk-Ultra計畫的奴隸。這會是為什麼這家店取名叫“彩虹”的原因嗎?
總之,比爾的旅程實際上就是不斷在原始的性慾誘惑與圍繞它所建立起來的破壞性社會結構之間來回擺盪。沒有什麼比性慾更基本且發自本能的了,但我們的現代世界卻使這些東西變得複雜,透過規則約束、剝削它們。儘管性慾促使人類繁衍是天經地義,但圍繞著這種原始本能產生的各種社會建構卻創造出了各式各樣的戀物癖、性慾倒錯、性遊戲以及性變態...以至於連性本身都被貶低成了一種不健康的慾望。
就在比爾在縱慾與痛苦、一夫一妻制與匿名的濫交狂歡之間舉棋不定的同時,我們也可以注意到在他的種種豔遇之間似乎隱隱存在著一條共通的線索。
紅髮女子
電影裡最重要的幾位女性分別是比爾的妻子、他的女兒海倫娜、阿曼達(在儀式上被血祭的那個Beta奴隸)還有多米諾(他在街上遇見的妓女)。這三個成年女性在體態上都有相似之處,她們通通身材修長、勻稱且有一頭紅髮。而且她們似乎也都在“另一個層面”上有所聯繫。
雖然愛麗絲是受人仰視的上流社會貴婦,但她幾乎是靠著那張姣好的容貌在維持這段已無愛情可言的關係,正好像是妓女會做的事。另一方面,比爾和多米諾共度過一段甜蜜而溫柔的時光,反倒更像是一段真切的愛情關係。因此,愛麗絲與多米諾可以被看作是一體兩面,反之亦然。
還有阿曼達。雖說愛麗絲(大概)沒有參加比爾的那場神秘儀式,但當比爾回到家後,她卻向他敘述了自己做的一場夢,夢的內容很像是阿曼達的經歷。
“那個人不停的吻我,我們瘋狂地做愛,周圍還有好多好多人,有幾百個人,到處都是人。每個人都在做愛,還有我...正在跟別的男人做愛。好多人,我根本記不清自己究竟與多少人上床了。你就在那裡看著我被摟在這些男人的懷裡...看著我們享受男歡女愛。”
愛麗絲的夢“連結”了她與實際參加儀式的阿曼達,可以說阿曼達實現了愛麗絲的夢。
儀式結束後的次日,比爾發現那天他戴在臉上的面具正令人毛骨悚然地“睡”在他妻子旁邊。這是愛麗絲在暗示她對這一切都心知肚明嗎?或許她也有參與其中?還是說這可能是秘密社團的警告?愛麗絲從來沒有談起這個面具,所以我們大概永遠也無法知道答案。
那麼,多米諾有出現在儀式裡嗎?值得一提的是,“多米諾”(Domino)也是一種經常出現在這類聚會上的面具款式。
仔細觀察儀式現場上的那些女性排成的“魔法陣”,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有幾個人臉上戴著的就是多米諾面具。當比爾在儀式結束後的隔天帶著禮物前去拜訪多米諾時,她的室友卻告訴比爾,多米諾染上了愛滋病...而且大概永遠也不會再回來了。究竟這是真的,還是說多米諾只是比爾的這趟旅程中的又一個“受害者”?就像阿曼達和南丁格爾,多米諾也在儀式結束後神秘的消失了。
這些女性彼此之間互有關聯也揭露了一個相當內涵的事實:比爾的旅程不是關於任何一位具體的女性,他所追求的其實是作為整體的女性原則。學會去理解與自己相反的女性原則,並且在最後與其“合一”,這是一項非常富有神秘學色彩的追求。
海倫娜也在重蹈覆徹?
我們可以注意到,整部電影似乎有意要將海倫娜(比爾的女兒)塑造成另一個愛麗絲。還有一些線索可以將海倫娜與多米諾聯繫起來。例如,多米諾的公寓前有一輛嬰兒車,而在電影的結尾,海倫娜也對玩具店裡的嬰兒車很感興趣,還把它指給了她的母親看。
上面的場景還有一個奇怪的地方:站在海倫娜身後的那兩個男人,恰好也曾在電影一開始出現在齊格勒的派對上。
為什麼這兩個男人會來這家店裡看玩具?紐約曾幾何時已經變得這麼小了?難道是庫柏力克人手不夠?似乎不太可能。難道他們是奉命前來跟蹤比爾一家人的秘密社團成員?詭異的是:當兩個男人走開並從鏡頭中消失時,海倫娜似乎正在朝著他們離去的方向過去...然後我們就沒有再看到她了。這時鏡頭完全聚焦在比爾和愛麗絲兩人身上,他們眼裡也只剩下彼此。這似乎是一種很隱晦的暗示,是不是他們的女兒遲早也會變成秘密社團的另一個Beta奴隸?這又是一個無解之謎。
結論
史丹利・庫柏力克的電影從來不會只滿足於談論單純的愛情或婚姻關係。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充斥著一絲不苟的象徵主義和特殊意象,它們經常會呈現出另一個截然不同的詮釋空間——那不僅超越了個人的角度,更是對我們的整個時代與文明的批判。庫柏力克特別選擇在20與21世紀之交的時刻講述了一個迷茫的人四處遊蕩、拚命想找到什麼來滿足自己的原始慾望的故事,同時這也是講述一個社會是如何被看不見的力量徹底敗壞和腐化的故事,人類最原始的本能——繁衍——在這個社會遭到貶低,被戀物癖、性慾倒錯還有性剝削取而代之,以至於性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美好。高居在這個世界頂端的是一個秘密社團,它不但熱愛這樣一個落魄的世界,甚至說是如魚得水也不為過。庫柏力克在這裡沒有賣弄任何理想主義,當然也稱不上有任何樂觀主義。
他娓娓道來了一個殘酷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叫做比爾的男子,他一直在尋找,但到底在找什麼恐怕他自己也說不上來。即便他看似擁有一切,但他的生活卻依舊貧乏。他缺少的一些發自本能且非常基本、既無法用語言表述,卻又明擺著就在那裡的東西。如果比爾無法學會與他的對立面-女性原則和睦共處,那他就永遠也無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正因如此,比爾的旅程實際上是一個旨在將兩股互相對立的神秘學原則合而為一的過程。正如電影的最後幾句話暗示,比爾現在終於可以與他的妻子“合體”,至此整個煉金術和密宗儀式就圓滿落幕了。然而,如同庫柏力克透過電影的最後一幕所傳達的那樣,即便這兩個極度自我中心、自負又膚淺的傢伙自認為他們終於達到了某種頓悟,但它到底真正改變了什麼?我們的文明儘管睜大雙眼,卻還是什麼也看不見...或許這就是庫柏力克的遺作想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