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7日 星期六

Google與《維基百科》是如何在不知不覺間對你洗腦

https://off-guardian.org/2021/07/12/how-google-and-wikipedia-brainwash-you/


By Ryan Matters


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據We Are Social的研究,現代人平均每天會花費超過六個半小時的時間上網。


網絡的發明既有好處也有壞處。一方面,它讓我們可以更方便地獲得知識與技術來改善生活,但另一方面它卻同時也是一種令人上癮且危險的思想控制工具,可以被利用來左右你的選擇與想法。


如今在這場虛假的新冠疫情大流行推波助瀾下,網絡審查已經氾濫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管制者和他們的爪牙正在無所不用其極地迫使任何敢於質疑疫苗或疫情的人保持沉默。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過去幾個月以來,已經有數千個Youtube頻道和上百萬個Facebook貼文被刪除。甚至連美國前總統的Twitter也被封禁,專門匯集各種自然療法研究的《綠色醫學新知》(Greenmedinfo)網站的Facebook、Instagram同樣未能倖免,一夕間就失去了超過五十萬名粉絲。


隨後跟進的還有LinkedIn,該公司在對mRNA疫苗技術的發明有極大貢獻的羅伯特・馬隆博士(Dr. Robert Malone)發表質疑疫苗安全性的言論後刪除了他的個人帳戶


Parler〔一個多為川普支持者、右派人士使用的社交平台,在用戶突破千萬後被Google、蘋果下架——譯注〕被全網封殺,《美國前線醫生》(America’s Frontline Doctors)網站同樣因為提供對症新冠病毒染疫的療法而被刪除。最近,Facebook更是令人作嘔卻毫不叫人意外地開始瘋狂向用戶發送關於“警惕極端主義”的詭異訊息。


所以,違背主流聲音的內容要不是遭到審查,就是被刪得一乾二凈。這一切我們全都看在眼裡。但是,還有那些雖然違背企業利益、卻又沒有過分到足以被刪除的內容呢?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搜尋引擎,每秒要處理超過四萬筆搜尋請求的Google該拿這些內容怎麼辦?


首先,我們必須先明白Google絕不僅僅是一個搜尋引擎那麼簡單而已。Google自己開發並維護著一個應用程式網絡,這些應用程式會收集、分析並利用你提供的所有數據。每個應用程式都會將數據傳送給下一個應用程式,最後形成一個全球規模的資訊交換鏈。


舉例來說,Google的無人駕駛汽車計畫可以幫助Google地圖變得越來越完善,而Google地圖反過來又能繼續增進本地搜尋服務。正是在這樣的網絡加乘效應下,Google才得以在搜尋引擎領域成為獨佔鰲頭、無可匹敵的霸主。


作為搜尋引擎,Google決定了你可以又不可以看到哪些資訊。雖然這應該不用再多說,但任何具備這種體量的搜尋引擎都理當要好好善盡管理與反覆審查的責任。


任何選擇使用這類搜尋引擎的人也必須要記住,他們都是在通過Google的獨家演算法這面濾鏡來瀏覽網絡,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所搜尋到的資訊就一定是客觀且中立的。


羅伯特・愛潑斯坦博士(Dr. Robert Epstein)的研究已經證實了Google可以如何影響人們的思考方式,當時他的團隊發現Google正在積極地干涉選舉結果。愛潑斯坦寫道:


“我們的研究點出了對Google是否有能力操縱選民的疑慮。根據在美國的實驗室與網絡上進行的實驗顯示,只需要刻意操縱搜索結果,就可以提升候選人的支持率從37%-63%不等...無論Google的高層知不知道,人們確實是每時每刻都在受到不斷調整的演算法操縱。”


向藥品、疫苗以及製藥巨頭低頭對Google而言有如家常便飯。Google在2019年更新了搜尋引擎的演算法,恰好無數有違這些身價數十億美元的製藥企業利益的健康網站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接連遭禁。


受影響的網站包括《綠色醫學新知》、《自癒分享會》(SelfHacked)還有《梅爾科拉自然健康中心》(Mercola)。其中有些網站在一夜之間就失去了超過90%的流量。


如果在Google上搜尋健康相關的內容,你會發現跳出來的第一頁幾乎全都是《網絡醫生網站》(WebMD)提供的內容,而這個網站過去就因為多次涉及利益衝突並且與孟山都、默克和其它企業有合作關係而飽受詬病。


2017年,《自然健康新聞》(NaturalNews)也被搜尋引擎列入黑名單,理由是這個提倡自然療法的組織多次發表爭議性內容,比如質疑疫苗安全性、轉基因生物與藥物實驗,於是Google在搜尋索引中移除了超過十四萬個提及該網站的頁面。


《自然健康新聞》的創辦人麥可・亞當斯(Mike Adams)在2019年的一篇文章中這樣評論了Google的做法:


“毫無疑問,Google選擇站在製藥業、孟山都、草甘膦、殺蟲劑、化學療法、氟化物、5G、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以及其它所有毒害全人類的有毒物質這一邊。”


Google與大型製藥企業之間的關係早已不是新聞。Google的母公司Alphabet在2016年與葛蘭素史克公司合資開辦了一家專注於生物電子學(bioelectronics)——這是ㄧ門旨在研究如何利用人體內的電信號來對抗疾病的新興醫學領域——的新公司。葛蘭素史克還跟Google達成了一項協議,對兩家企業使用的數據享有完全的控制權。至於是什麼數據?又是誰的數據?這些通通沒有說明。


Alphabet同時也斥資大手筆投資Vaccitech這家總部位於英國、由堪稱疫苗界“梵蒂岡”的牛津大學詹納研究所(Jenner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創立的疫苗研發公司。


近日又有消息稱,Google的慈善機構Google.org出手資助了彼得・達扎克(Peter Daszak)和他的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而正是這同一個生態健康聯盟過去曾與武漢的實驗室合作進行所謂的“功能增益”(gain of function)研究。


光是有這麼多利益衝突,就足夠我們開始警惕這個搜尋引擎所提供的內容究竟是否稱得上客觀公正。


Google的“自主完成”(autocomplete)演算法則是另一個有人為操縱之嫌的地方,其似乎被刻意利用來左右人們對疫苗危險性與自然療法功效的觀感。


比方說,如果你在Google輸入“疫苗導致”(vaccines cause),下面第一個跳出來的建議結果是“疫苗導致成年人”(vaccines cause adults)。我的意思是,這是在開玩笑嗎?〔“疫苗導致成年人”是疫苗支持者提出的口號,故意模仿反疫苗人士的起手式來博人眼球,吸引人們去認識他們支持疫苗的主張——譯注〕反之,如果你搜尋“脊骨神經醫學是...”(Chiropractic is),下面最常跳出來的卻會是“庸醫”、“偽科學”還有“危險”。


自主完成演算法號稱是Google依據用戶的真實搜尋數據設計,尤其是常見與流行的搜尋結果。然而,Google自己提供的搜尋趨勢數據卻顯示,從2004年以來“疫苗導致自閉症”的搜尋次數遠遠多於“疫苗導致成年人”;“脊骨神經醫學有效”的搜尋次數也遠遠甩過了“脊骨神經醫學是騙局”好幾條街。


類似的趨勢還可以在“營養補充劑是...”、“轉基因作物是...”、“草甘膦是...”、“有機食品是...”、“順勢療法是...”以及“替代醫學是...”這些搜尋結果上看見。


我們再來看看Google如何向大型製藥企業哈腰鞠躬,就更叫人有理由懷疑這整座“數據湖”是否早已變成了一片沼澤。事實上,這一點早已在2019年得到了證實,前Google軟體工程師扎克・沃希斯(Zack Vorheis)公開了總計九百五十頁的公司內部文件,清楚證明Google確實有在影響選舉結果、實施不對外公佈的審查計劃並且還在私下編列了網站黑名單。


Google的演算法一直都被籠罩在神秘之中,外人要搞懂其黑盒機器學習模型幾乎是天方夜譚。


所有的機器學習模型都需要接受“訓練”,Google的做法就是不斷向它們灌輸“非藥物療法不好,大型藥企好”,然後演算法就會開始遵循這個大方向去設計網絡搜尋的結果,人們就這樣被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對自然療法的看法,並且以為只有吃不完的藥才是這個充滿了看不見的敵人的黑暗世界中唯一的一盞明燈。


既然說到了心理操縱,便不得不提起Google的“狐朋狗黨”-《維基百科》這個由維基媒體基金會經營的免費網絡百科全書。


只要你曾經上網搜尋資料,你一定曾看見《維基百科》一馬當先跳出來佔據搜尋結果的頂端。在沒有任何商業影響的問題上,例如“土耳其的首都是哪裡?”,《維基百科》的確表現得無可挑剔。


可是一旦變成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事情就不再是那麼單純了。財大氣粗的大企業從來不會跟你計較“使用者付費”這種小事。例如,英國的貝爾・波廷格公關公司(Bell Pottinger)在2012年就被曝光在替付錢的客戶修改他們在《維基百科》上的條目。


《維基百科》的創辦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也不是聖人。他先是在2008年把這個平台當成自己的分手工具,大喇喇地在他的條目上更新自己的情感狀態,他的女朋友全程都被蒙在鼓裡。後來他又在2010年被捲入《維基百科》的色情條目刪除醜聞,最後導致他不得不“自願”放棄某些編輯和管理權限。


醫療保健是最明顯展現出《維基百科》偏見的領域之一,馬克斯・葛森(Max Gerson,葛森癌症療法的發明人)的孫子哈羅德・施特勞斯(Howard Strauss)曾在《分子矯正療法新聞社》(Orthomolecular News Service)的一篇文章中指出:


“這位作者和替代醫學、自然療法領域的其他許多人都曾親身經歷過《維基百科》的偏見,明明他們向該網站提供的是有據可查、經過仔細研究的文獻,卻仍然遭到‘匿名’的編輯大修特修或完全刪除,甚至被禁止繼續編輯或貢獻。這完全違背了資訊自由的精神。”


這一點是可以驗證的,因為《維基百科》會保留文章的編輯紀錄一段時間。施特勞斯繼續就《維基百科》寫道:


“起初,看著不用遭到重重審查的資訊自由流動、為網站作出貢獻實在是很有意思。後來美國的企業開始察覺到《維基百科》及其它類似的網站實際上正在傳播因為它們的打壓而不容見於媒體的資訊,於是它們也迅速作出應變。沒多久,《維基百科》便重新修正了關於自然療法、替代醫學與其它主題的條目,取而代之的是為孟山都、默克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幫腔的美言。貢獻者應該深藏功與名,‘志願’的編輯也要保持匿名與中立。但很顯然,某些敏感的主題卻不是如此。”


假如你想自己見識看看《維基百科》的偏見有多麼嚴重,只要去搜尋任何不是百病用藥先的醫學學科就行了。要是你還想再找更多樂子,那你可以每次只要ㄧ看見“偽科學”幾個字,就喝一杯威士忌。


下面是《維基百科》對替代醫學與自然療法的評論,都是取自相關條目的頭幾句話...


  • 脊骨神經醫學:“一門偽科學與替代醫學...”
  • 中醫:“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分支,一般被認為‘充滿偽科學’。”
  • 順勢療法:“一門屬於替代醫學體系的偽科學。”
  • 阿育吠陀:“它的理論與實踐都屬於偽科學。”
  • 針灸:“一門偽科學。”
  • 德國新藥學(German New Medicine):“一種偽醫學系統。”
  • 功能醫學:“一門替代醫學形式,其提倡的理論與療法大多未經證實。”


這些編輯們篩選參考文獻的標準同樣表現出令人震驚的偏見,因為其中有很多文獻根本未經同行評審或符合科學標準,卻硬生生的把空洞的主張包裝成事實。


功能醫學是一個特別令人難過。功能醫學是一門專門分析與解決根本致病原因的醫學形式,譬如從糾正營養失衡與腸道細菌失調的方式來進行治療。


然而,這些編輯聲稱功能醫學包含了許多“未經證實”與“有待商榷”的治療方法,並且引用了大名鼎鼎的“懷疑論者”出版物sciencebasedmedicine.org上的兩篇文章作為論據,兩篇文章也都是同一人所作。


與其說它們是科學或學術論文,這兩篇文章讀起來反倒更像是在掛羊頭賣狗肉。因為文章的作者顯然並沒有真的搞懂功能醫學。這位作者華萊士・桑普森博士(Dr. Wallace Sampson)已經在2015年過世,下面是他自己寫的簡歷:


“退休的血液/腫瘤學家、荒謬意識形態與醫療騙術打假大師、《替代醫學科學評論》(Scientific Review of Alternative Medicine)創辦人,擅長通過氣味嗅出江湖郎中。”


順道一提,根據《維基百科》的條目,《替代醫學科學評論》這本期刊現在已經停產,並且它曾被國家醫學圖書館(NLM)評估過至少三次要不要列入MEDLINE這個醫學資料庫,結果最後都被打回票。真不幸。


此外,加州上訴法院曾在2003年判定桑普森博士“抱有太多先入之見,不夠公正客觀。”然而,這就是《維基百科》所認可的“專家”。


相比起繼續引用這些充滿偏見、過時又缺乏真才實學的“庸醫”研究,那些編輯倒不如該真正花時間去認真讀讀艾倫・蓋比(Alan Gaby)的《營養醫學》(Nutritional Medicine,裡面標註了超過一萬六千篇科學參考文獻)或亞歷克斯・瓦斯克茲博士(Dr. Alex Vasquez)的《炎症一點通》(Inflammation Mastery)。當然,這是假設他們真的有能力閱讀真實、公正且高水準的學術論文。


假如我是《維基百科》的編輯,我可能會決定重寫化療的條目,並且引用2004年的一項研究認定化療完全是偽科學,因為這項研究發現化療對癌症倖存率的貢獻其實只有差不多2%而已,或是還有一項發表在《自然》上的研究也發現化療實際上是增加了腫瘤的生長與存活率。


《維基百科》在2014年非常明確地表明了它對替代醫學的立場,當時它的創辦人吉米・威爾斯公然嘲笑change.org的一份有八千人簽名的請願書,他們呼籲《維基百科》應該更公正地對待替代醫學。這份請願書表示:


“作為維持現狀的守門人,(《維基百科》)往往拒絕聆聽前沿科學家和臨床醫生的意見,甚至是不願與任何抱持不同觀點的人交流。”


威爾斯不但沒有反省自己根本就不具備專業醫學知識,或是重新評估《維基百科》上的那些有問題且可疑的條目,他反而大言不慚地說:


“我們再怎麼樣也不會把瘋子的話當成‘真正的科學言論’。想都別想。”


老實說,聽到這個只在乎為大企業服務並且以愚民為樂的媒體創辦人講出這樣的話,真的一都不叫人意外。正如瓦斯克茲博士最近在一篇批評《紐約時報》宣稱用補充營養的方式來對抗新冠病毒是很“危險”的想法的文章中指出:


“我們積習難改的無知已經變成了枷鎖,而出版物和有關組織卻狼狽為奸,它們假裝提供我們知情權,實際上卻只是在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愚蠢與虛弱。”


所以,《維基百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淪為大型藥企的幫凶的?事實上,《維基百科》的健康條目老早已被一群憤世嫉俗的懷疑論者給佔領,這些人永遠都生活在他們自己的小天地裡、不願探出頭來。


這場反健康運動是從2006年開始興起,當時《偽醫學觀察》(Quackwatch)的索引管理人保羅・李(Paul Lee)在論壇上發文邀請懷疑論者一起來編輯《維基百科》上的醫學條目。


《偽醫學觀察》是一個旨在“揭穿”與誣衊非藥物醫學的“懷疑論者”網站,網站創立人史蒂夫・巴雷特(Steven Barrett)自己精神科考試沒過先不說,而且他連一篇研究也沒有發表過(至少我找不到)。在法庭訴訟上,他甚至承認自己與AMA、聯邦貿易委員會以及FDA有牽連(但他的資金來源可能還不止這些)。


李完全違反了《維基百科》的中立政策,他自己也知道這一點,他卻說:


“我們應該通過私人電子郵件來進行討論,因為《維基百科》對任何再瑣碎的內容編輯都會留下可以公開查閱的紀錄。你沒有辦法將這些紀錄刪除掉。我們不需要給自己惹上任何在搞密室協商的指控。”


說真的,用私人電子郵件來進行討論才真的是有夠密室協商。這一點應該甚至不需要爭論吧。


然後,為了展現自己的崇高倫理和道德標準,《維基百科》讓保羅・李當上了掌握各種特殊權限於一身的資深編輯。


考慮到Google每天會收到超過十億筆與健康問題有關的搜尋,Google和《維基百科》足以在這方面產生多大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有多少人是因為看了Google提供給他們的資訊而放棄了本來會有效的治療?又有多少人是因此誤以為新冠疫苗真的值得信賴?


可是,面對Google和《維基百科》的權力與影響力變得越來越大的現狀,我們到底該怪的是誰呢?或許,真正應該被指責的人其實是我們自己。一廂情願的相信“權威”會把我們的福祉放在心上,我們正是被自己這種天真至極的想法害慘了。


作為全球訪問量最大的網站,Google控制著全世界約90%的搜尋流量。我們的思想、健康觀念、政治立場甚至是世界觀莫不深深受到我們在網絡上接觸到的資訊影響,但是Google和《維基百科》顯然都無法向我們提供真正客觀公正的資訊。


現在是我們該為自己的健康負起責任來的時候了。我們必須學會培養自己理性公允、不假他人之手閱讀與思考健康知識的能力。


你正在被憂鬱症困擾嗎?或許你需要檢查你的維生素B12或維生素D攝取是否充足,也有可能你該從你的飲食習慣中剔除加工食品跟容易引發神經炎症的食物。


網絡不是魔術師,它不可能知道什麼對你最好,因為本來就沒有人可能知道。你的身體不是我的身體,對你有效的療法可能對我不管用。但只要我們學會傾聽自己的身體,認識我們自己獨一無二的內在世界,屆時我們才有可能找到真正有益於我們的良藥與仁醫。


所以,今天要學到的教訓很簡單:你就是你自己的權威,要多讀、多學、多動腦,不要只為表象所蒙蔽。在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同時,也不要忘記培養自己的直覺。


洞察力是我們最棒的秘密武器。如今我們正在面對一場險惡的資訊戰,唯有用知識武裝自己,我們才有可能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