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3日 星期日

輪迴:必然之輪(25)主宰輪迴的法則


輪迴深受業力法則約束,這也是普遍因果律的體現。各式主宰思想、情感、能量與形式的法則都對人格有所約束,所以人格永遠也無法逃脫由構成身體的各種物質的變化所產生的影響。


諾斯底教把不朽的精神實體稱為原人(Anthropos),實體所造化的各個化身自我則被稱作人子(Anthropos Son of Anthropos)。新柏拉圖主義者對自我的稱呼是“人之靈”,就是這個自我將會綿延一生。


在諾斯底主義中,必然之輪被明確地看作是一個流衍(emanations)的過程。恆常的實體流衍出無常的自我,自我反過來又流衍出各個身體,然後自我再透過這些身體來獲得那些將化為記憶的現象經驗,而記憶最終又通過分解或死亡的過程被回饋給實體。因此,原人,或者用愛默生的講法是超靈,即高我(greater self)正是藉由這些它自己造化出來的次性經驗來獲得成長。這個使實體慢慢趨於成熟的過程至少需要數億年。


精神實體本身從未真的投入化身,它所做的只是投射出形式。在藏族的藝術創作中,實體經常被描繪成坐在蓮花寶座上沉思的人。在寶座下的是這位沉思者的信使們,他們駕著馬匹奔向世界的四角。每位騎士都代表一個化身或經驗之輪,儘管這些快馬來來去去,實體卻永遠長存;這個非人格、超然的存在絲毫不會受到混亂的人格影響。


基督教神學很適切地將精神實體稱作“天父”,東方神學則稱之以父母,畢竟它的確才是人格的真正父母與每個人背後的守護神。禱告是明哲之人試圖與自己的源頭聯繫的嘗試;它不是什麼要接觸什麼抽象的神明,而是真正獨一無二的神,因為它是我們自己的超驗實體。因此,不朽的自我或實體被奉為智慧之神,理應以德性與開明之心來崇敬。


輪迴法則就是因果法則,它約束著實體造化的每個人格;它是不斷推動人格日就月將的動力,這一切之所以可以運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欠缺。有欠缺的東西注定無法長久,所以才需要持續追求平衡與進步。《光輝之書》有言:“不平衡的力量終將在虛空中滅亡。”這解釋了何以有些種族、族群和種類,以及為什麼所有不夠完美的東西都必須從地球上消亡。


所有的完美都是相對的,真正的圓滿是已經超越人格層面的境界,業力法則所做的只是利用欠缺來激勵生命繼續日新月異。人格與實體之間的這種緩慢而必須的整合關係是宇宙的鐵律。一旦整合徹底完成後,實體便不會再造化人格,而只會繼續衍生出更高層次、同時對我們來說既無形又無法理解的形式。


約束輪迴,亦即與業力和重生有關的法則基本上有下列這些:


1. 人格生命週期的長度會根據其與實體之間的協調程度而有所不同。原始野蠻人的完整人格週期,包括物質生活和死後個人意識階段,大概不會超過一百年。這是因為這時他們還幾乎沒有個人化的情感,亦沒有任何反思性的思想。


像柏拉圖和畢達哥拉斯這樣的哲學家擁有令人讚嘆的靈性成就,出類拔萃又品性高潔的他們或許擁有一萬年甚至更長的人格週期,因為要為他們接下來的新人格尋覓合適的環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常人的人格的延續時間應該是八百至一千兩百年。不過,有規則就會有例外。實體始終享有更大的斟酌權,可以在它覺得時機成熟時就投射出新的人格。


2. 孟德爾遺傳定律對人類只是作用於表象層面,並不涉及本體。投射人格的實體會揀選適合自己的靈性成就、心靈、情感、生理需求以及業力責任的環境,這些都會在新的人格中得到體現。種族差異、身體素質和特定的性格與健康傾向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兒子之所以像父親不是因為父母的遺傳,而是他父親的人格是這一化學過程的主要元素,為正在化身的新人格產生了影響。


現在人們知道大多數疾病不會遺傳,但遺傳缺陷卻容易致使人變得孱弱。產生這種缺陷的原因是化身的人格既然是孕育自父母的物質身體,那就必須承擔後者所擁有的任何化學缺陷。


童年環境是左右人格生活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氣宇、特質、品行和能力對此大有影響。家境是富裕還是貧困當然也十分重要。由於是實體選擇了人格降生後要進入的環境,實體會確保這個人格能夠體驗到特定的經驗,這些經驗對於實體的均衡發展或不可缺。所以,實體是藉由人格的經驗來獲益成長。


3. 在某些疾病或壓力的重擔下,人格可能變得精神失常,包括癡愚(moron)和弱智(idiot)都是精神異常的情況。身體的畸形亦可能發生,這也或許與人格必須歷經的體驗有關。


精神錯亂是心靈體與人格鏈的其它部分發生失調所致,但對自我或精神實體不會有任何影響。這唯一會造成的害處就是白白浪費了許多體驗機會。但反過來說,這其實也是業力的作用,是實體在靈性體驗上的必經之路。


癡愚和弱智都是身體異常的結果,這使得自我無法好好運用身體。換句話說,身體雖然藴涵情感和生命原理,但由於身體無法順利接收心靈的衝動,所以難以正常行動。事故和畸形往往是對人格的例行糾正,以避免長久下來形成無法控制又不可取的瑕疵。


事故本身也是人格或實體的業障導致的結果。由於人格唯一的目的就是哺育實體,因此諸如畸形、口吃和其它較次的異常都可以是實體解決業障的媒介。


4. 在投胎時選擇不同的性別對完善實體的靈性非常重要。雖然並不是一定得這樣,但這個法則在大多數時候都會成立。證明這一法則存在的證據,就在於過去被用來劃定男女兩性的界限總是不斷在發生改變。比如,穴居時代的男女行為習慣在現在就已經不存在了。現在的男人可以對音樂與藝術等在古代被認為屬於女性化的事物感興趣,而女人也積極投入商業、政治等以前普遍被認為屬於男性化的職業。隨著這個過程越來越深入,我們便可以發覺這個普遍法則是如何為所有生命帶來平衡。


我們學習生活的唯一方式就是親自體驗生活,隨著體驗了千百種生活,我們得以逐漸變得端莊成熟。就這樣,實體在無需實際接觸物質生活的情況下透過這些存有來完善自身,而它所需要的成長方向也會決定它要造化出怎樣的人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