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6日 星期一

輪迴:必然之輪(18)礦物世界的輪迴


礦物王國在古人的元素體系中敬陪末座。礦物的生命浪潮隨著宇宙的形成一同化身,並且直到宇宙消亡都不會有什麼太大的變化。在這些生命浪潮中,每一個礦物本體都會造化出一系列的礦物實體。


與動物和植物相同,礦物沒有個體化的實體。心靈、情感與進化原則都存在於礦物的本體,頂多只有它們的物理實體本身是個體化的。


礦物家族可以劃分成許多種類,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金屬跟寶石。鑽石在寶石中位列最高,金屬中則以黃金為最。中歐有些地方的人發現黃金對某些植物格外有親和力,尤其是葡萄,其恰好也是古代最上等的水果。種植在含金土壤裡的葡萄會將這些金屬吸入自身,因而可以透過燃燒莖枝的方式來提取金子。


礦物王國遵循著精密的數學邏輯,可以說是礦物實體集合體的地球就是一個完美的幾何構造。地球的無生岩核心是礦物王國的堅實基礎,同時也是礦物集體實體的居所。礦物王國維繫著一切物質生命,它自己不但是地球的實質結構,也負責供應有機生命生存所需的化學物質。


應當指出的是,當礦物、植物或動物生命被人類攝入的時候,它們其實依然可以保有自身,但源於人類自我的精神力量會將它們協調並維持在適當的關係之下。在被高等有機體攝入,然後又直到這些有機體死亡之後,它們便又得已再次恢復自由之身,至此礦物王國也算是完成了一段小小的化身循環。這類元素並沒有辦法主動化身,而是得依靠高等生命的攝取與排出。這種小小的循環是礦物王國唯一能夠實現進化的方式。


隱藏在所有礦物背後的本體是透過這些缺乏生長、運動、情感或智力的實體來有所行動。這就是說,由於礦物的存在過於簡單且低等,所以更高等的特質根本無法通過它們表現出來。正因如此,礦物只有一種體現方式,那就是現存的狀態。它能夠維持自己的存在,但卻無法再有任何更進一步的延伸。所以,本體只能持續不斷地改變礦物的外在形態。


晶體和寶石代表了這種改善礦物形態的努力。不過這種改變必須按部就班,以至於任何明顯的變化都可能得動輒數百萬年。


據說岩石其實有兩種存在形式,分別是活體與死體。碎裂的岩石並不等於死了,用更審慎地方式來說它應該算是自由了。岩石的崩解與人類王國的個體化過程很是類似,後者在人類社會中一直不斷在發生。這類自由的岩石是在為一種種子般的狀態做準備,所以它蘊含的能量要比一般所謂的活石更多。農民用來種植莊稼的土壤正是這種自由土壤,經過與暴風雨、諸元素、氣候變化長達數百萬年的鬥爭,其從地質學角度而言早已煥然一新。


礦物集體實體的以太體盤旋、圍繞並包裹著礦物王國的所有部分,它也附則扮演集體實體與眾多礦物形式之間的橋樑。以太體並不會從岩石滲出,但卻也是礦物的群體意識中唯一可見、有形的部分。


眾所週知,地球的某些地區特別容易鬧地震。這其實是因為礦物土核在那裡有斷裂線的關係所致。地震學家把這些斷裂線稱為斷層。地震實際上是電氣現象,是沿著這些天然斷裂線的放電過程引發了天搖地動。


古人認為琳琅滿目的寶石是行星、黃道以及宇宙射線在地球留下的結晶。透過它們的結晶,這些射線可以地球上構築ㄧ幅完整的星圖,甚至是被人類王國演繹成不同部落和民族的星圖。這就是為何寶石被認為具有儲存能力,在每個神秘知識體系中都佔有一席之地。


礦物的化身過程可以追溯到地球仍被熾熱的薄霧籠罩的時候。隨著霧氣漸漸凝結,礦物也開始沉澱。起初,這些實體都還只是有形的氣體,不過等到冷凝結束後,細小的顆粒便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些顆粒最終又沉澱成團塊,它們被藏人稱作結塊(clabber)。這些團塊經過千百萬年的壓縮,才慢慢變成我們今天熟悉的那副模樣。礦物王國的就位也算是幫其它王國打下了根基。植物本體是利用礦物物質來塑造植物形式,爾後動物本體也利用植物物質來塑造自己的形式,最後具有個體化的人類實體則是依靠動物物質來打造各式形式。每一個王國都是不同程度的被激活激活者。說到底,自然界中的每種形式都離不開礦物元素。


更高等的其它幾個生命王國能夠以更快的振動速度來利用礦物顆粒,進而把礦物質攝取入體內。然而,隨著死亡使得能量離開身體,在這種人為刺激停止後礦物原子就會回歸其正常狀態。因此,地球上的一切進化都有賴於礦物,它們以各種方式組合起來為更高等王國的進化貢獻了一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