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日 星期四

超人類主義:煉金術議程魔法書(12)結束才是開始:微觀世界與物理介質,物理學中的人擇宇宙學原理


“當(珀西)雪萊來到牛津後,他開始對是否能夠利用熱和燃燒來轉化物質、生產糧食,進而一舉消滅飢餓與奴隸制產生了極大興趣。沃克(Walker)幫助雪萊取得了一台日光顯微鏡,它可以利用陽光來在黑暗的房間裡放大顯微鏡像。它後來也變成了牛津最愛不釋手的財產。直到1814年,人們才知道原來‘雪萊也曾搞過化學實驗’,沃克提出的能量觀成為了雪萊非常詩意的‘視覺物理學’(visionary physics)的特徵,其甚至涵蓋了當代物理學的混沌理論。”

——詹姆斯・比耶里(註1)


“思索神學,大膽發揮;翻書飲墨,隨興所至。”

——無名氏


• • •


你也許從未聽過法蘭克・迪普勒(Frank J. Tipler),如果你不是物理學家,這的確無可厚非。但他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天才,也是杜蘭大學的終身數學教授,他還完成了三本開創性的——甚至有人認為光是開創性還不足以概括——探討理論物理學新近發展的鉅著:與約翰・巴羅(John D. Barrow)合著的《人擇宇宙學原理》(The Anthropic Cosmological Principle),還有他自己撰寫的兩部續作《永生物理學》(The Physics of Immortality)和《基督教物理學》(The Physics of Christianity)。在本章簡短的結語中,我們將只專注在與約翰・巴羅合著的第一本書《人擇宇宙學原理》。


因此,我們的結尾將重新回到我們當初開始的地方,也就是關於物理學以及物理介質的“拓撲隱喻”。誠然,考慮到迪普勒的驚人寫作量——他的三本書合計起來超過一千頁——在這裡我們只能簡明扼要地回顧他的作品,著重強調那些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古代“拓撲隱喻”的段落,至於更詳細的討論則只能留待下一本書。


請先回想我們一路以來所碰到的,組成這個隱喻的三個部分:(1)宇宙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大人”,或稱“宏觀世界”(2)人類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小宇宙”,或稱微觀世界,並且正好處於一切可能的二元對立極性的中間(3)最初的“虛無”是某種“雌雄同體”,即各種不同極性的融合。前兩個部份以“人擇原理”的形式體現在了現代理論物理學中,這可謂是現代版本的維特魯威人,也契合那句古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或者,若用共濟會的圓規與矩尺象徵主義及其暗示的物理含義來表達,那麼人其實就是宇宙的偉大建築師。


這一原理的四種版本都是基於一項牽涉量子力學,還有物理觀察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的基礎原則,這就是:測不准原理。簡單來說,該原理指出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測量電子的速率跟位置。換句話說,通過選擇他想觀察的東西,實驗者本人在很大程度上預先決定(pre-determines)了實驗結果,而這也意味著決定了現實本身。用不著太絞盡腦汁,就可以發覺這裡頭的弦外之音,因為這意味著在意識與物理介質之間存在著一種直接的交互“界面”,並且表現在了這個主動選擇要測量什麼對象的原理上。這讓有些物理學家漸漸走入了哲學思辨的世界,這種思辨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嚴格形上學思考,因為截至目前它已獲得方程式和實驗支持,這些研究結果於是促使ㄧ些物理學家提出人擇原理,其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就是“宇宙的基本特徵,包括形狀、大小、年齡和變化規律等,都必須恰好能夠允許觀測它的觀察者存在。”(註2)也就是說,宇宙的“天職”就是要孕育觀察者,亦即智慧生命。如前所述,人擇原理有四種版本,它們均在不同程度上強調了生命,以至物理觀察者——人類——對於宇宙的重要性:


(1)弱人擇原理:巴羅和迪普勒對這最弱勢版本的人擇原理表述如下:“所有物理和宇宙學的觀測值都不均衡,它們可能受到需要讓碳基生命得已演化的這一理由限制,宇宙的年齡足夠古老,可以做到這一點。”(註3)這話說得相當懇切又令人困惑,它想要表達的意思大致上是:“我們能夠觀測的那些宇宙特性都是自我選擇(self-selected)的結果,因為它們得要與我們的演化與生存條件相一致。”(註4)

(2)強人擇原理:這一版本與上一版本大抵相同,只不過它是被以更直接的方式陳述:“宇宙必須具有那些能夠讓生命在某個階段誕生的特性。”(註5)

(3)參與性人擇原理:這是以量子力學來補充該原理,尤其觀察者的角色更是重中之重,可以說是對強人擇原理的改動。這裡不妨直接援引巴羅和迪普勒的話:

“...把量子力學納入SAP(強人擇原理)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詮釋。惠勒創造了參與性人擇原理(PAP)這一說法,這是對SAP的第二種可能的解釋:觀察者的存在對宇宙而言或不可缺。”(註6)

據巴羅和迪普勒指出,在這個版本的人擇原理中,如果有一個宇宙直到消失,都沒能讓觀測者產生“任何可測量的...大尺度上對宇宙的影響,那似乎很難解釋為什麼它首先必須存在。”(註7)這於是導致了下面這個最強烈的人擇原理闡述:

(4)最終人擇原理:“宇宙ㄧ定會產生有智慧的信息創造過程,而且它一旦出現就永遠不會消失。”(註8)


正是在最後一種版本中,超人類主義的野心、古代隱喻和現代物理學通通交匯到了一起,正如巴羅與迪普勒指出,儘管FAP(最終人擇原理)是物理學陳述,因此不帶有任何道德或倫理含義,然而它其實與道德價值息息相關,因為FAP的有效性是道德價值在宇宙中得已出現和存在的前提:在一個了無生氣的宇宙,根本不可能存在道德價值。除此之外,FAP似乎還暗示了宇宙存在著一種改良論(melioristic)的可能性(註9)。


FAP提出了具有改良論色彩的宇宙觀,也就是人類可以透過行動來主動把宇宙變得更完美,我們現在已經找到了超人類主義議程的理論物理學基礎。


我們也不難發現,最終人擇原理其實也隱含了一種“末世論前提”,因為智慧觀察者的存在也連帶引出了負責整合所有這些獨立觀察行為的“群體意識”的可能性:


“這樣的推測自然又催生了第四種可能性,即實際上有某種終極觀察者在負責整合較小觀察者的獨立觀察結果,從而維繫整個宇宙的長久...觀察者的序列...可以一直持續下去,直到將來出現一個觀察者Oi,他可以藉由自己的觀察來整合這兩種觀察者序列。不過,觀察者Oi本人也是另一個序列的一員,在這一序列的後面又有觀察者Oi+1。觀察者序列便是這樣綿延不絕——甚至涵蓋宇宙中的其他智慧種族所負責的觀察——直到所有智慧種族的所有觀察者的所有觀察行為都已經存在、永遠存在,或者所有已發生並將永遠發生的事件最後被終極觀察者的最終觀察合併在一起。他必定身處在一個封閉宇宙的最後奇點,或是一個開放宇宙的無限未來。”(註10)


注意,這個“終極觀察者”所身處的時間位置是未來,而且它的作用是整合所有個體意識的個別觀察;換言之,我們又回到了隱喻的雙重(both)/而且(and)本質。它可以說是一切觀察的結果或總和,當然,這種觀點對古老的神學問題具有極為深刻的含義。這可謂是超人類主義執著於要把人類意識擴展至宇宙尺度和地步的野望的物理學版本。


現代物理學甚至創造了自己的一套虛無創世隱喻,因為“整個宇宙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巨大量子真空的虛擬波動”,如果有人記得的話,量子真空是存在於特定時間範圍內的“一片不斷產生又消滅粒子-反粒子的海洋”(註11)。


甚至就連人被當作是微觀世界、負責充當“精神”與“物質”的中介,即兩個區域之間的“相接表面”(註12)的古老觀念也被以類似的方式重述了,因為如同ㄧ些物理學家指出,人擇原理的其中一個前提便是“人的質量是行星和原子質量的等比中項...”(註13)


儘管此處對人擇原理的介紹十分粗淺,但它的確表明了一件事,古老的拓撲隱喻及其相關的雌雄同體意象、人從礦物到植物再至動物的墮落、人作為微觀世界而宇宙作為“大人”或“宏觀世界”這些似乎都不是沒有可能的現實基礎,要麼是生物學,要麼就是現在我們已見識到的物理學。因此,我們大膽猜測這個遍佈古代神話的隱喻應該是源自於一個偉大又複雜的科學文化,正如現代科學和技術完全能夠對其進行“逆向工程”或是予以合理解釋。我們遠遠無法保證我們的分析足夠完備或周全,畢竟本章終究只是一篇短論或概述,這裡提到的每個重點都可以佔用掉一整本書的篇幅。我們也無意堅持自己提供了對隱喻進行這種“逆向工程”跟合理解釋的唯一甚至最佳途徑,但至少我們自認這確實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辦法。


但那些古老的故事、神話和隱喻同時也包含了深刻的告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們所隱含的技術和科學既神聖卻又危險,如果缺乏仁愛、對一切生命的深邃且溫柔的尊重來加以引導,那它們必定會導致無可挽回的毀滅。事實上,我們正在步入一個赫耳墨斯、煉金術式的時代,或許也可以說是在重蹈覆轍,因為這是一個從很久很久以前便已開始的過程,文藝復興時期的魔法師已有了想要利用魔法來改造社會的抱負。我們已經非常簡略地談到了意識物理學及其“群體乘數”效應的含義,還有這對傳統神學又意味著什麼。如同我們所見,發覺到這一點的並非只有物理學家;珀西・雪萊早已有言在先,新柏拉圖主義者、赫耳墨斯主義者、《梨俱吠陀》的古代印度教作者、現代烏拉尼亞人愛德華・卡彭特還有其他許多人全都對此有所注意,共濟會員、玫瑰十字會員以及其他兄弟會成員更是依此開闢了整個傳統。


我們回顧過的這些煉金術士、遺傳學家、超人類主義者、物理學家、詩人和作家的觀點並不是忽然從社會或文化領域中憑空乍現;它們對某些人而言可能是威脅,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是禮物;它們早晚將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影響並波及我們其餘所有人,這可能會令某些人感到寬慰,同時也令某些人開始發愁。但是,我們每個人遲早都必須面對它們。


誠然,我們在本書所考察的“超人類主義魔法”對西方文化絕對有不容小覬的影響,更不用說是那使這些觀點得已孕育、醞釀並在最終又遭到打壓的宗教基礎。這些就是煉金術士的工作,他們把秘密藏在了昏暗無光的實驗室,好躲過哈里發、蘇丹、教宗、主教、國王與皇帝的窺探和間諜,並讓古老的隱喻能夠繼續萬古流芳。


但是,古老的一神教,三大耶和華教卻不打算坐以待斃、任由自己的世界觀和文化遭到動搖。畢竟,這三者本身就是對那更古老的隱喻的巨大反轉,並且在保留了某些東西之餘卻也剃除了另一些東西。這些傢伙顯然絕不會輕易善罷甘休。


三大耶和華教宣稱這應驗了哈米吉多頓之役,是ㄧ切文明與世代所要迎來的最後大決戰。他們的先知在很久以前就已經預見這一切,那些可能在幕後運籌帷幄的精英也一清二楚,而且他們已經瘋狂地計劃好要把握機會掀起這場攸關全人類的巨變...


...但這又是另一本書的主題了。所以說,結束往往才意味著開始。



【全書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