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從前,有輛電動車:美國人與汽車的愛情故事

https://www.globalresearch.ca/who-killed-roger-rabbit-oil-hydrogen-political-domination-electric-car/5697098


By Larry Romanoff



如果仔細研究汽油動力車的歷史就會發現,這項發明實際上是有史以來最膽大包天的企業級詐欺之一,而且它更為人類社會帶來了無以估計的環境災難。


本文所要講述的故事牽涉了三個互不相同卻又互相交織在一起的主旨,而它們都跟促進汽油動力運輸業的利益有關,即:


(a)扼殺大眾運輸系統

(b)打壓電動車

(c)在美國城市中廣建郊區,以使汽車成為生活必需品


美國人如今對汽車的熱愛其實都是這三個前因所造就的後果,首先是大規模打壓電動車的陰謀,然後這又連帶危及了大眾運輸,最後的結果便是人人無不得擁有一輛私家車。


伍德電動車,1905


如同其它許多故事,這個故事要從20世紀初開始說起,彼時的美國正忙於展開轟轟烈烈的工業化,由火車和有軌電車構成的大規模大眾運輸足以滿足大部份國民的需求。汽車當然也在迅猛發展,但以汽油為動力的交通工具,不管是私家車還是大眾運輸,在這個時候卻還未成氣候。全國上下幾乎所有本地與跨城的火車運輸都是由電力拉動,而且電動車也正在迅速超越它的汽油車對手。截至1900年,美國有40%的汽車是電動車,而且它們顯然很受歡迎,以至於紐約市還出現了一批電動計程車。


早期的電動車在性能上遠勝於汽油車,人們喜歡它們是因為它們不會像汽油車那樣散發臭味、噪音或顛簸不穩,而且又更容易操作,完全不需要曲柄或換檔。據《紐約時報》報導,沒有排煙和油臭的它們很受婦女歡迎,這免去了加油時的一大困擾(註1、2)。



電動車簡史


誰都不會懷疑電動車儼然就是一顆明日之星,但又有誰能想到才過了僅僅三年時間,交通市場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後電動車就像恐龍一樣因為擋不住致命的氣候變遷而滅亡。電動車在來得及大展拳腳之前就被扼殺著實是一場悲劇。如果一開始就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那到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電池研發成果,這絕對能大大造福世界環境。現在我們只能猜測有哪些成果是我們本來有機會取得的,比如有一名中國高中生在幾年前設計了一款電動氣墊車來作為汽車的替代品,它不像後者需要仰賴花大錢保養的公路。這款氣墊車(VW Aqua)已經贏得了國際獎項肯定。


回到那個時候,當時通用汽車及其它主要的石油公司都已瀕臨搖搖欲墜邊緣。汽車市場已經飽和,整個銷售業績乏善可陳,以至於通用汽車光是在1921年的虧損就超過了六千五百萬美元,簡直就像是正在踏上一條直奔西天的不歸路,而石油公司的收益與利潤看來也前景黯淡。通用汽車和它的朋友們意識到,此時唯一的生機便是必須趕走大家最大的競爭對手——大眾運輸,與此同時它們也緊鑼密鼓地在盤算著一個將永遠改變美國經濟、運輸文化與整個社會的計劃。一百多年前,通用汽車、約翰・洛克菲勒(John Rockefeller)以及其他一干狗黨一邊砸下巨資,一邊利用各種欺騙、脅迫和恐嚇手段徹底摧毀了美國的電動車跟火車業,它們買下並拆毀了將近一千條鐵路和電車軌道,如此一來大家就只能買它們的汽油車,大眾運輸也因此受到巨大打擊(註3)。


根據該公司自己的文件顯示,通用汽車曾經成立過一個秘密部門負責研擬該如何拉下公共運輸,並以汽油動力車輛取而代之,同時抹殺電動車的地位。通用汽車在那會已是一家實力雄厚的公司,可以掌控銀行體系中的巨額金融槓桿,因而也可以左右需要銀行融資支持的鐵路。它們威脅要完全撤出所有有利可圖的貨運業務來威脅每條鐵路,除非鐵路公司願意以通用汽車的汽油動力火機組來取代電車火車頭。它們透過各種威逼利誘迫使地方的運輸系統放棄電動車,轉而購買通用汽車的汽油動力公車。根據美國司法部的紀錄,通用汽車的高管登門拜訪了各條鐵路背後的銀行,並且以獻上數百萬美元的額外存款跟其它好處來換取合作,讓它們說服鐵路公司客戶放棄電氣系統,改用通用汽車的汽油系統。通用汽車還對這些銀行揚言,要是它們不肯就範,則要提領所有存款(註4)。


每當這種陰謀奏效,當地的有軌電車就會被替換成汽油公車,通用汽車不但買下並毀掉了電動車,而且還把所有軌道都拆光、重新分配道路使用權,好讓這些系統幾乎不可能重建。如果他們的努力沒能見效,通用汽車就會跟它不露面的朋友們一起成立許多控股公司,透過這種方式來買進並拆掉鐵路。據FBI文件透露,若是無法買下鐵路,通用汽車則會直接買通鐵路官員,賄賂他們豐厚的現金、新車,甚至是更肆無忌憚地動用威脅和勒索。通用汽車還資助了無數市政選舉中的腐敗官員,然後後者便會投桃報李地投票支持將當地電車軌道出售給通用汽車。許多這樣的行為是以國家城市鐵路(National City Lines)這家控股公司的名義實行,該公司是由通用汽車、標準石油公司以及泛世通輪胎公司(Firestone Tire)共同持有。這些放棄電力改為選擇汽油的鐵路都立刻陷入了經營困難,因為乘客寧可購買汽車也不想搭乘又慢又難聞的汽油公車——這都是計劃好的結果。



不過有一個絆腳石仍然存在,那就是很多地方電軌系統仍屬當地的電力公司所有,它們依然把多生產出來的電力用在大眾運輸上,這讓通用汽車沒有介入的餘地。為了打破這種局面,通用汽車及其夥伴開始遊說、賄賂與勒索政治家,讓他們通過新法禁止“受監管”的電力公司經營諸如電車軌道和火車鐵路等“不受監管”的業務。這項可愛的立法把戲迫使公用事業公司不得不紛紛賣掉它們的電動火車系統,通用公司及其控股公司則立刻買下這些東西,然後把它們廢棄。經過種種這些努力,通用汽車在三年內已幾乎拆光了美國的一千條電氣鐵路和電車軌道、買下並碾碎所有那些車輛,並以通用汽車的汽油動力車取而代之(註5)。


當然,有些法院試圖阻止這些不法行徑,聯邦檢察官曾指控通用汽車“審慎而故意地策劃了一場陰謀,企圖騙走美國人民最重要也最具價值的公共事業。”但是事實證明,法官跟政客一樣容易收買,這件案子最後在法庭上不了了之,通用汽車只被罰了五千美元,其財管H.C・格羅斯曼(H. C. Grossman)和其他人也只各被罰了一百美元。這麼多年來,通用汽車一直以郊區擴張以及由此帶來的汽車銷售增長、電動公車的運量下降等藉口來為自己辯護,但卻完全無視了正是通用汽車該為這些結果負責的事實。《維基百科》詳細介紹了這些過往,唯一的問題只在於它聲稱這只不過是又一個口說無憑的“陰謀論”。但是,按照慣例,如果我們以反著讀的方式來閱讀《維基百科》,那反而能得到更接近真相的畫面。


不過通用汽車還不打算罷手。大多數想要且負擔得起汽車的人都已經買車,可是更大的問題是即使你有車,也沒地方給你開。那時候的公路不多,品質好的路面更是可遇不可求;當時最常見的駕車體驗就是才開了六十厘米就動彈不得,眼前盡是揮之不去的泥漿。為了解決基礎設施的匱乏,通用汽車一干人等繼續積極遊說、威逼和賄賂聯邦與州政府修築公路跟高速公路,結果也是大獲成功。美國政府推出了一項涵蓋全國的大規模州際公路建設計劃。美國歷史書籍所說過最大的謊言之一,便是這個龐大的公路建設計劃最初是“為了戰爭,保家衛國”而生。


與此同時,各州被說服放棄對鐵路及其它公交事業的投資(還有維護!),國家利益被斷然犧牲,巨額的公共支出被投入到公路建設,但這也只對那些擁有私家車的人有意義,從而有效地令其他公民陷入了只能在家安份守己、哪裡也去不了的處境。汽車和石油公司對美國基礎交通設施的橫蠻破壞幾乎可以堪比法西斯政權下的私營公司,它們可以在不經公眾問責或辯論,甚至是根本不讓人意識到的情況下徹底改寫眾人的生活和文化。


通用汽車不僅要摧毀美國的大眾運輸,而且還要用私家車來接過大眾運輸的衣缽。現在的人們經常被半鼓勵半強迫地買車,但如果是在歐洲或亞洲的大都市卻根本不需要私家車,因為這些城市有很好的都市規劃,是特別為居住密集的人而不是汽車著想,所以有優良的大眾運輸,也不會刻意把居住、工作和購物圈分隔開來。有充分證據表明,美國之所以採取了截然不同的路線其實是因為各大學的城市規劃學院都已被汽車和石油公司滲透,它們資助並指導了視汽車為必需品的城市規劃理念。作為結果,美國(與加拿大)城市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就算不是特地,也至少是都採取了有利於私人運輸的風格。值得稱讚的是,世界上的其它地區並沒有跟著受到誘惑。歐洲和亞洲的城市遠比美國的任何一座城都更宜居也更優遊。一向不出門遠遊的北美人肯定無法想像這些城市居然能夠如此安逸舒適,他們淺薄的認知很難想像得到除了7-11等購物商店以外的東西。


郊區純粹是美國和加拿大的發明,其目的只是為了分隔工作場所、購物場所、住宅區,而且要分隔到就算是很好的大眾運輸也會變得毫無用武之地的程度,唯有這麼做才能逼得成千上萬人必須砸下數千億私人交通費,好讓汽車製造商和石油公司賺得盆滿缽滿。這種美式城市規劃、郊區營造實際上是美國資本主義有史以來最卑鄙的反社會計劃之一。


現在要是沒有汽車,那麼在北美的城市中只能寸步難行。哈佛和柏克萊大學的經濟學家曾進行過一項名為機會均等計劃(Equality of Opportunity Project)的研究,結果發現居住隔離的程度越嚴重,窮人想要翻身就越難。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把富人與窮人分隔開來,但另一部分的原因仍是要讓公共運輸系統難以紮根,因為這些城市設計把所有東西都變得相隔甚遠。結果就是低收入工人陷入困境,因為工作或許找得到,但是在沒有公共運輸也沒有汽車的情況下,卻根本沒辦法去上班(註6)。


可悲的是,這種城市規劃現在卻正被傳授給其它毫無戒心的國家。這些僅能使像通用汽車等大公司得益的美國城市規劃“價值觀”正在逐漸腐蝕中國,上海的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和南京秀麗的新大學城都是這樣的例子,它們在視覺上很吸引人,但是沒有汽車卻不可能長住,因為每個地方都相隔太遠,公共運輸也沒有能力應付。要是中國繼續執迷不悟,那它的城市遲早也得面對美國已經碰到的典型社會問題,包括貧窮、城市敗壞、貧民窟以及交通失靈。


下面這段話實在非常振聾發聵,值得每位公民牢記在心:


“最殘酷無情的美國公司所搞的這些陰謀帶來的長遠負面影響,已經根本無法計算。從環保的大眾運輸到私家車和柴油公車的強制改變只是徒增不可替代的石油資源浪費,然後這又助長了世界各地那些為了確保或竊取石油所犯下的生靈塗炭和惡行惡狀。打壓電動車和電氣大眾運輸的結果就是污染變得非常嚴重,最後更釀成了氣候變遷。人為塑造的私家車風潮導致數百萬人死於車禍、美國人揹上數千億美元的債務、美國的城市發展倒行逆施、城市住宅區風光不再,以及其它無以計數的經濟與社會影響。”(《當世界變得虛偽》〔Making the World Safe for Hypocrisy〕)


加州在1990年通過了新的反污染法,授權該州的零排放汽車生產與上路,現在汽車製造商如果要在加州銷售產品,那麼其中10%的銷售必須是無排放汽車,也就是電動車。該州並未真的嘗試為每個駕駛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也不可能滿足每位駕駛的需求。這項立法只是對症汽油動力車污染的開端而已,而這也確實讓人開始重新關注汽車領域,因為70%的市民每天其實來回往返的車程根本不到五十公里。由於意識到充電電力在幾乎所有地方能大有可為,加州又開始重新設想能夠在工作場所和住宅中充電的短途汽車。


基於這個思路,該州首先拒絕了汽車業認為應該先建立一個龐大的充電車網路的請求,因為這其實就是在拒絕讓汽車製造商把它們自己的成本轉嫁給公共部門。政府的意思很明白:“如果你想在我們的州銷售汽車,那麼其中百分之十必須是零排放汽車。至於該如何做到,那是你自己的問題。”加州的做法毫無疑問是正確的,這的確既成功又值得稱讚——可惜好景不長。所有公司都能夠生產電動車或混合動力車來滿足要求,其中像普銳斯(Prius)這樣的車款更是取得了長久的成功。通用汽車的EV-1是由鹼性鉛酸電池供電的簡單汽車,它只能跑足一百公里,但這已經能夠滿足該州大多數城市駕駛的日常通勤需求。


但是通用汽車及其石油公司夥伴卻強烈反對這種強制性的電動車政策,並且立刻著手在研議如何廢除這項法律,通用汽車自己拒絕將EV-1直接出售給客戶,而是只是出租的方式提供,以此確保所有權。通用汽車、石油公司跟其它汽車相關公司隨後展開遊說、施壓、威逼、賄賂,最後更是提出訴訟要求加州政府廢除法規,甚至連以布希總統為首的美國政府都加入了這場法律訴訟。布希的幕僚長安德魯・卡德(Andrew Card)曾是美國汽車製造商聯盟(American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Alliance)的負責人,至於迪克・錢尼(Dick Cheney)、康多莉扎・萊斯(Condoleezza Rice)等白宮幕僚與其他聯邦官員亦都曾是石油和汽車公司的主管或董事。美國政府再次服膺於企業精英的短期利益,棄國家的長期最佳利益於不顧。


通用汽車和其它公司籌劃了施壓團體來遊說反對電動車,它們通常都偽裝成公民行動委員會,但其實都在接受汽車業資助。加州面對了巨大的壓力要求其收回零排放成命,最後它也果然屈服。等待事成後,通用汽車旋即收回所有電動車並把它們碾成廢鐵。就這樣,通用汽車再次殺死了電動車。通用汽車後來把這個結果歸咎於需求不足,但事實上電動車非常受歡迎,以至於甚至有駕駛把自己綁在車上不願讓通用汽車拿走車子。


通用汽車在往後又牽頭美國汽車業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宣傳運動,以便盡可能打消公眾和政府對電動車的關注,然後把氫燃料電池擺出來作為新的詐欺手段。氫氣根本稱不上是可行的替代能源,它存在著諸多嚴重的安全與分配問題,壓根沒法廣泛投入使用。有些汽車製造商已經造出了它們希望將來量產的概念車,但是那距離成真還需要好幾十年。


還有一個問題與電池的能力與容量有關。通用汽車最原來的EV-1用的是最簡單的鉛酸電池,但是外國汽車製造商(豐田的RAV-4)卻已經用上了能夠提供更長行駛距離的鎳氫電池。恰恰在這個時候,Ovonics公司開發了新的鎳氫電池技術,這可以使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增加至少四百至五百公里,從而令大規模的私家電動車運輸不再只是紙上談兵。結果通用汽車立刻出手——以極高的價格——買下了這項鎳氫電池技術的全球獨家專利,並且將其束之高閣、不讓任何公司有機會用它來製造汽車電池。通用汽車後來將這些專利賣給了雪佛龍石油公司(Texaco-Chevron),後者直到今天依然拒絕開放這項技術。鎳氫電池已被證明是最適合充電式電動車的電池,但現在製造商卻被迫採用鋰電池技術(其價值貴了六倍且毫無回收價值),這一切都是因為通用汽車死了心要阻止電動車走入現實。於是乎,通用汽車第三次扼殺了電動車(註7)。直到2018年,通用汽車已經搞掉了Volt、Cruze和Impala,它甚至還大言不慚地宣稱大眾更喜歡SUV(註8)。


這裡的一個問題是,汽車製造商從融資購車和銷售汽車零件的獲利其實要勝過直接兜售新車。在瀕臨破產之前,通用汽車的汽車金融與汽車零件部門的利潤可是製造跟銷售汽車的三倍。汽車經銷商同樣如此,其中服務和零件銷售只佔全部收入項目的不到10%,可是利潤卻足足有50%。由於電動車的零件數量大概只有它的汽油車親戚的一半,而且活動零件又很少——所以幾乎不會損壞或無需定期更換——這麼一來與汽油車相比,它們不僅更可靠且需要的維護與服務成本也更低。這樣的話,汽車製造商與經銷商的大部份收益都會化為泡影,這會導致整個汽車/運輸行業不得不進行大規模重組,更遑論大多數石油公司恐怕難以全身而退。


電動車顯然對汽車製造商和石油工業構成了威脅,儘管它們的產品造成了巨大的環境與社會破壞,但這些傢伙仍舊竭盡全力要阻止電動車捲土重來。汽油車除了會造成大量污染,它的能源浪費與轉換效率程度之低也是十分驚人,這都是為了產生摩擦力和散熱,於是65%的燃料被浪費在了引擎和缺乏效率的動力系統,另外20%則虛擲在引擎空轉上。汽車燃料中只有15%真的被用來發動汽車或空調等配備,但是每支出一百美元卻都足以令電動車行駛比汽油車要多出兩倍的距離。


電動車令國際銀行家感到如臨大敵,他們是大部分大型石油公司的最終擁有人,並且總是以一種或另一種方式控制著世界上泰半的石油開採與銷售,並且握有巨額的汽車公司股份。電車動的壯大對他們來說就像是用慢動作觀看自己的葬禮一樣,而且這看起來似已勢不可擋。這些銀行家沒法操控電力生產與輸送,因為電力生產者太多,且大多歸地方或省政府所有,它們不可能賣掉這些基礎設施,再說電力應用在幾乎任何地方都已經十分廣泛。如果這些吸血鬼無法掌控世界燃料來源,如果各國競相轉向應用鎳氫電池或新型電池的電動車,並且自行生產所需電力的話,那我們的國際銀行家的日子恐怕要難過了。


前面已經指出,氫仍遠不是可行的汽車燃料替代品,它存在著許多安全和輸送問題,但這還不是真正的問題。氫燃料電池車之所以被瘋狂推動的原因說到底只是因為,汽車燃料所需的氫唯一的開採來源就是石化物,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天然氣——甲烷。假如這些傢伙能夠推動氫取代汽油,那他們便能夠避免電動車注定會掀起的汽車業大規模且昂貴的重組,而且汽車燃料的生產與輸送系統霸權也將被撼動。這些人是如此絕望,以至於豐田公司被勒令在直到2020年前不可隨意實用它自家的數千項燃料電池專利,他們美其名曰希望“促進創新燃料電池技術的研發與引進”,其實根本都是在從中搗亂。現在少數富有的銀行家正在強迫並資助一個撮合各方的巨大合作計劃,這被他們稱為“非常規合作”,這一切為的都是要阻撓其它形式的電動車問世。


這件事甚至要比單純操控其它國家的經濟還要更為嚴重。我們應該記得美國軍方曾誓言要確保“全面優勢”(full-spectrum domination),這也是為何中國在南海建造島嶼設施會令美國如坐針氈的原因之一。美軍本來可以依靠海軍力量來在戰時切斷中國的石油供應,但中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化卻會阻撓美國對海上通路的控制。軍隊少了燃料便無法打仗;到時所有船艦跟飛機都發動不了,變成了一堆廢鐵,日本在1940年就是陷入了這樣的絕境,當時美國對日本實施全面石油禁運,這也成了偷襲珍珠港的導火線。除此之外,如果中國轉向純電動車,其國內的石油供應將足以供給軍隊所需,這樣一來美國便沒了一大優勢。正因如此,推動氫燃料在政治與軍事上其實與銀行家的利益一樣重要。


就環境影響而言,從甲烷產生的氫氣比汽車的汽油更具危害性,因為提取氫氣實際上會比燃燒每公升汽油釋放出更多的CO2到大氣中。此外,氫的效率又比直接的電池動力要低得多,而且燃料電池汽車的價格幾乎是純電動車的兩倍。燃料電池的唯一優點只有續航力更長且加油時間更短而已,但是電池的研發長遠下來肯定能夠補足這些缺點。


還有一個問題是,至少在過去四十年中,支撐美元的主要腳手架便是世界石油交易是以美元進行定價。如果全世界都迅速倒向電動車,那麼先是油價將一落千丈,接著就是美元步其後塵,若油價跌破三十美元,屆時美國大概就會淪為世上最富有的香蕉共和國(banana republic)。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問題,當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同意以高油價向沙烏地阿拉伯買油時,作為交換的條件就是往後全部的石油都必須以美元定價與出售,若有違則“視同宣戰”。


結語——美國人與“汽車的愛情故事”


美國神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就是所謂“美國人與汽車的愛情故事”,這彷彿就是在傳達美國人對獨立與自由的誠摯熱愛,而廉價的大眾運輸恰恰因為不符合美國人的放蕩不羈與喜好自由,所以才會被淘汰。但這種歷史敘事是站不住腳的。當今美國的“汽車文化”實際上是汽車和石油業大佬策劃的一樁大陰謀的結果,如同消費社會本身的存在亦然,都是通過欺騙和宣傳來強加給一個毫無戒心的國家。太多的事實已經被從歷史書籍中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各種“聽起來美妙”的童話故事。在罷黜了大眾運輸之後,正是汽車公司提出了各式各樣的童話故事,以證明和宣揚它們所締造的一切。


世世代代的美國人都以他們的個人主義、冒險精神和對自由與獨立的熱愛為傲——而且他們也深信這是自己所做的選擇,但他們不知道那其實是別人為他們做出的選擇。這是一個沒有其它任何地方可以媲美的市場,與其說資本家是在“販賣產品,倒不如說他們是在兜售情感,把人為塑造出來的自信、自由、幸福、尊嚴和獨立感從心理上跟買車聯繫在一起,於是美國人就對買輛汽車產生了非比尋常的認同感。”當然,今天的美國人也在向全世界輸出同樣華而不實的論調,只不過這次訴諸的是普世價值與上帝的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

Notes

(1) 38% Of American Cars Were Electric In 1900

(2) http://query.nytimes.com/mem/archive-free/pdf?res=9406E4DA1331E233A25753C2A9679C946096D6CF

(3) https://www.imdb.com/title/tt0489037/

(4) https://articles.mercola.com/sites/articles/archive/2009/06/30/GM-Deserves-to-Go-Bankrupt-for-Destroying-Public-Transportation.aspx

(5) http://www.lovearth.net/gmdeliberatelydestroyed.htm

(6) Th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Project

(7) https://www.amazon.com/Car-That-Could-Revolutionary-Electric/product-reviews/067942105X

(8) Nathan Bomey, USA TODAY, Nov. 26, 20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