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newdawnmagazine.com/articles/ancient-cosmology-a-path-to-the-future
BY WALTER CRUTTENDEN
我們都知道有兩種天體運動對生命和意識影響鉅深,其ㄧ是晝夜交替或稱地球自轉,這讓人們能夠從清醒進入潛意識的睡眠狀態,並且每二十四小時都會重演一次。我們的身體已經很好地適應了地球自轉,以至於它已把這些規律性的變化深深雋刻入我們的意識,而我們自己卻甚至沒有意識到這個過程。
其二是哥白尼所定義的天體運動——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也擁有同樣顯著的影響,它激勵數以億計的生命形式從大地湧現、開花、結果,還有另外數十億種物種的冬眠、產卵或集體遷徙。我們的可見世界是真真實實地充滿了生命,而這第二種天體運動的每一次漸強或漸弱都會完全改變這一切的色彩與步幅。
至於第三種天體運動,亦即歲差,相比起前兩者卻較不那麼為人所知,但如果我們願意相信那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古代文化,那麼其實它所帶來的影響絕對是毫不遜色。這種運動之所以沒怎麼被人察覺主要是因為它的跨度。就像壽命轉眼即逝的蒼蠅對一年四季一無所知,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只佔了這整個兩萬四千年週期的三百六十度而已。就如同出生在無風陰天的蒼蠅恐怕終其一生都不會知道什麼是燦爛陽光或徐徐微風,出生在物質理性時代的我們同樣也對黃金時代或更高層次的意識狀態一竅不通,但那對我們的祖先來說卻一點也不陌生。
據前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史教授喬治・德・桑提拉納(Giorgio de Santillana)告訴我們,大部份古代文化都相信人類的意識和歷史是以週期性而非線性的方式在運作,也就是說它們會在一段漫長的週期中不斷起起落落。在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傑作《哈姆雷特的石磨》(Hamlet’s Mill)中,桑提拉納和他的合著者赫沙・馮・戴程德(Hertha von Dechend)證明世界各地的超過三十種古代文化的神話與傳說都談到了一種依循歲差前進、使黑暗和黃金時代交替循環的巨大時間週期。這便是柏拉圖所說的大年(Great Year)。
儘管在基督教時代到來之前,涉及歲差緩慢運動的偉大週期都許多文化而言都是常識,但我們大多數人卻都被教導說這不過是天馬行空的故事;根本就不存在什麼黃金時代。然而,現在有越來越多天文學和考古學證據一再表明,這個週期或許的確有事實基礎。更重要的是,瞭解這個週期也許還可以為今日的社會究竟將何去何從,以及為什麼人類的意識很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發生呈指數的爆發提供一絲洞見。透過這樣的角度,像2012年這樣的概念就多了幾分實際意義。認識歲差原理是解讀這整個週期的關鍵。
觀察歲差
要觀察地球的這三種運動非常簡單。先來說說自轉,我們光是每天看見太陽和星星東升西落即可知道它確鑿無疑。再來如果我們每天都注意固定幾顆星星,我們就會在一年內看到一個類似的模式:一邊東升西落的同時,它們亦會以大約每個月一宮的速度跨過黃道十二宮(它們是沿著黃道——太陽之路分佈的古老時間標記),然後到了年底就會回到一開始的出發點。如果我們改以每年注意一次,就以秋分來說,那我們會發現那些星星每七十年便會向後倒退一度(與前兩種運動呈反方向)。按照這樣的速度,每兩千年左右分點(equinox)都要落到不同的星座,需要大概兩萬四千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十二星座的完整循環。這又被稱為與恆星相對的分點(倒退)運動。
標準的理論主張是因為月亮的重力施加在扁圓的地球身上,才導致地球發生慣性轉向,形成“歲差”。然而,天文學家在提出這個理論的時候還不曉得太陽系本身也會移動,如今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已經發現該理論“不符合動力理論”。依古代的東方天文學教導,可觀察的緩慢分點運動或穿過黃道十二宮的“歲差”,其實是因為太陽繞著另一顆恆星在太空中彎曲運動的結果。雙星研究所(Binary Research Institute)模擬了一個可移動的太陽系,而且它可以更好地契合可觀察的歲差現象,也能夠順道解決不少太陽系的未解之謎。這有力地暗示古老的解釋也許最為合理,即便天文學家尚未發現太陽伴星。
撇開技術層面的考量,一個可移動的太陽系似乎也就為什麼我們會有使黑暗與黃金時代交替循環的大年提供了合理解釋。假使帶上地球的太陽系實際上是在一個更廣大的軌道上移動,那麼地球自然會受到沿途中的另一顆恆星的電磁(EM)頻譜或某種電磁源頭影響,我們可以預期這將波及到我們的磁層、電磁層,甚至是使所有生命都間接地被與該軌道相稱的模式影響。好比地球自己規模較小的晝夜和例年運動產生了白天與黑夜、一年四季(兩者都是因為地球改變了自身相對於太陽的電磁頻譜(光)的位置所致),所以更廣大的天體運動理所當然可能產生足以更大規模影響生命和意識的循環模式。
關於意識如何能被這樣的天體週期影響的猜想,可以參見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生理學家瓦萊麗・亨特博士(Dr. Valerie Hunt)的研究。經過許多研究,她發現環境電磁場(這東西無時無刻都環繞著我們)的變動可以極大左右人類的認知跟表現。簡而言之,意識似乎非常容易受到細微的光場影響。或者套量子物理學家阿米特・戈斯瓦米博士(Dr. Amit Goswami)的話來說就是:“意識有被光吸引的傾向。”因此,與神話和傳說相一致的大年或歷史週期模型背後的原理其實就是太陽在太空中的運動,正是這讓地球不斷受到時強時弱的恆星場(所有恆星都可以說是巨型電磁頻譜發射器)影響,於是才導致了偉大週期中的無數時代猶如傳奇ㄧ般的興衰起伏。
透視歷史
如今的歷史理論一般都對神話和傳說置若罔聞,也從不考慮任何對意識的宏觀外部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現代歷史理論都宣稱,意識(或歷史)從古至今都是以線性的方式在演變,幾乎無一例外。其概要包括:
- 人類是從非洲演化而來
- 人類直到五千多年前才開始從事狩獵-採集活動
- 最早的部落之所以聯合起來是為了抵擋其他不善的來者
- 書面交流必然先於任何擁有大型工程能力或人口眾多的文明出現
這種被廣泛接受的論調的問題是,它無法解釋新近發現的古代文化和異常文物。過去百年來在美索不達米亞、印度河谷、南美洲及其它許多地方取得的重大發現無一不都顛覆了歷史理論,使人類成熟發展的時代不斷被往前回推。具體來說,這些發現表明將近五千年以前的古人就已在很多方面要比五百至一千年前的黑暗時代更加發達且文明了。
在秘魯西海岸有起源不詳的卡拉爾遺址(Caral),那裡的六座金字塔經過碳測年可以數回公元前2700年,這不僅與埃及金字塔的年代大抵相同,也足以媲美所謂“文明搖籃”的美索不達米亞孕育出主要文明的時間點。然而,卡拉爾的位置與“搖籃”可是隔海相望,而且我們也沒有發現任何文字或武器的證據,這是文明應該俱備的兩樣必需品。我們找到的只有美麗的樂器、有天文學對齊設計的建築以及跟遠方進行貿易往來的證據,種種跡象都顯示這是一個和平且繁榮的文化。
哥貝力克巨石陣對當前的歷史紀錄提出了更大的挑戰。這個坐落在土耳其的遺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000年,比例驚人的雕刻石柱構築了這座美妙的建築。如此龐大且複雜的建築何以能夠先於農業和陶器發明誕生,這始終是一個考古之謎。這些遺址皆和標準的歷史範式格格不入,但更奇怪的是,這些文明有很多似乎都表現出了正在歷經大規模衰弱的跡象。
在古美索不達米亞、巴基斯坦、吉羅夫特(Jiroft)及其鄰近的土地,我們都可以發現天文學、幾何學、先進建築技術、先進的下水道和供水系統、絕妙的藝術、染料與織物、外科手術、醫學還有其它諸多文明成就,它們乍看是無處不在,可是卻在接下來的幾千年裡徹底消失無蹤。等整個世界都轉向黑暗時代的時候,包括埃及和印度等所有這些文明幾乎都變成了荒漠或游牧式的生活方式。ㄧ切衰頹至只剩下廢墟,除了些許傳說之外當地民眾對它們的建造者一無所知。在ㄧ些人口較多的地區,譬如歐洲各地,貧困、瘟疫和疾病往往猖獗不已,識字、書寫或重現任何古早的工程與科學成就等這些能力基本上都消失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縱然這一時期的史料仍舊相當豐富,可是考古證據指出,反映人類的聰明才智與天賦的意識在這時遭受了重大打擊。我們失去了像過去那般做事的能力,極具諷刺意味的是,這恰恰被很多古代文化預見了。數一數二的亞述學家史特凡・摩爾(Stefan Maul)在他的史丹佛大學講座中闡明了這一現象,他告訴我們,阿卡德人知道他們生活在一個正在走向衰敗的時代;他們認為過去曾經有過一個更發達的時代,雖然試圖力挽狂瀾,但他們仍然預測黑暗時代終將到來。他對楔形泥板的詞源研究證明,古時候用來表示“過去”的詞彙正是我們現在用來表述“未來”的詞彙,而他們表示的“未來”則是我們現在所用的“過去”。這幾乎就像是人類在依據時間來改變自己,這取決於他是要迎向還是遠離黃金時代。
古代密特拉教“神秘學派”神殿的許多浮雕也透露了這種時代興衰的原則。大名鼎鼎的殺伐公牛(Tauroctany)的場景通常會有兩名分別叫做科特斯(Cautes)和科特佩托斯(Cautopetes)的男孩圍繞在一旁,他們一個手持火炬處在黃道上升的一側,代表黃金時代;另一個手持火炬處在黃道下降的一側,代表黑暗時代。這與希臘人對地球正在歷經的意識上升與下跌過程的描繪遙相呼應。
家喻戶曉的歷史學家兼人類學家、《槍炮、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作者賈德・戴蒙(Jarred Diamond)舉證說明了地球上的地方地理和環境優勢通常是決定有哪些族群能夠飛黃騰達,又有哪些只能一敗塗地的原因。那些擁有鋼鐵、槍炮且身上帶著壞細菌的人往往都可以笑到最後。雖然這有助於解釋過去幾千年來的許多地區差異,但它似乎無法解答那影響所有文化(包括中國和美洲)的宏觀趨勢,因為它們幾乎是集體滑入了全球範圍的黑暗時代。這個週期或大年模式可以說是有力接替與佐證了戴蒙的觀察結果,為世界性的衰退提供了解釋。這意味著不僅是地球自己的地理跟環境決定了人的相對成功,甚至就連地球身處在太空中的地理與環境都會在宏觀尺度上左右人類。就好比尺度較小的天體運動會在短時間內對生命起到巨大影響,大尺度的天體運動則會更長遠地為生命增色,從而也營造了大年的循環。
理解到意識確實可能隨著天上的運動起伏不定,這就令古代神話和傳說的含義頓時變得茅塞頓開,同時那些異常的文化與文物(像是安提基特拉機械跟巴比倫電池)就更能被置之在一個有意義的背景中了。這解釋了為什麼如此之多的古代文化均對天上星辰著迷不已,這是因為它們向我們提供了一個可用於理解歷史的可行範式。它還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那股推動汰舊換新的力量,或許這會為加速當前的時代意識起到推波助瀾之作用。神話與傳說是昔日的科學語言,它們分別在不同時代為瞭解意識的變化提出了驚鴻一瞥。
看待未來的古老視角
希臘歷史學家赫西俄德(Hesiod)曾為我們介紹過上一次黃金時代,那無處不是“和平與富足”的美好景象,霍皮人的神話則向我們訴說了如今只存在於海底的城市。通常來說,古人會把這個偉大週期劃分成上升與下跌兩階段,每個階段又各佔四個時期。根據吠陀文化,在秋分的分點從處女座移動到白羊座的這段過程中,我們其實就是在歷經從爭鬥時(Kali)、二分時(Dwapara)、三分時(Treta)直到圓滿時(Satya)的幾個“宇迦”(Yugas,圓滿時就是他們的黃金時代),然後當分點完成它的旅程後,整個週期又會以相反的順序緩慢下跌。希臘人和其它早期地中海文明也有類似的週期觀,這就是黑鐵時代、青銅時代、白銀時代與黃金時代。至於更為遙遠的文化,如瑪雅人和霍皮人則是使用別的稱呼,諸如“第幾個世界”或“第幾個太陽”,他們會為其加以編號好確定具體的時代。
無論使用的是何種語言,它們傳達的都是同樣的道理。聖尤斯地瓦爾上師(Swami Sri Yukteswar)曾在他的《神聖科學》(The Holy Science,1894)一書中指出,當我們的太陽系距離它的伴星最遠的時候,人類的意識便處於最低谷(上一次是發生在公元500年左右),而當太陽與之最為接近時(上一次是發生在公元12500年),意識就會來到這個週期的最高峰。這些距離點可以從天空中看見,那就是太陽在秋分時與黃道(天體時鐘)的其中一個星座交會的位置。當太陽與白羊座交會,它就會處在黃道的十二點鐘方向,屆時地球也會進入最合適的恆星環境,此時許許多多人都可以更容易體驗意識的覺醒。當太陽與天蠍座交會,則是情況最糟糕的黑暗時代,這是意識最容易被蒙蔽的時候。
現在的我們才剛進入上升時期不過幾百年,即是要從希臘人所云凡人時代(黑鐵)跨入英雄時代(青銅),不過這距離半神時代(白銀)或眾神時代(黃金)還有很久,後者對我們來說幾乎已完全無法想像。這意味著我們正在從原有的時代覺醒,曾幾何時個體意識變得只把自己當作是生活在一個嚴格物理世界中的區區物質形體,但漸漸的我們會開始發覺原來我們自己和整個宇宙,都是由更透徹的精妙能量所構成。這一切始於文藝復興以降奠定的發現(電力原理、萬有引力、顯微鏡、望遠鏡以及其它可以拓展我們視野的發明),自從量子力學向我們證明質能可以互換,而且愛因斯坦又指出時間和空間都是相對的之後,這個過程又被大大地加速了。簡單來說,我們又再次回到了上升狀態,現在正要剛剛開始“憶起”我們其實都是生活在一個無限可能世界中的純粹意識。
按照《一個瑜伽行者的自傳》(Autobiography of a Yogi)作者帕拉宏撒・尤迦南達(Paramahansa Yogananda)的說法,等到了公元4100年的時候(那時我們已進入三分時):“心靈感應和遙視都會再度變成常識。”這聽著也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根據神話和傳說,地球確實曾經有過那樣一段時光,那是在公元前3100年的上一次三分時。這依《創世紀》的方式來說就是前巴別塔時代,亦即在上帝“變亂語言”之前,人們還可以與自然通暢無阻地交流的時候。
人們經常忘記五百年前的世界是副什麼模樣,當時每個國家都在互相攻伐,瘟疫與貧困令地球上絕大多數人難以安生立命,平均壽命更是只有今天的一半,這又遑論是個人權利,正義在那時全是靠酷刑、宗教審判或火刑來決定。當然,這個世界如今依舊問題重重,但人類的意識已開始急劇改變。據《時代》雜誌報導,光是在美國現在就有超過一千七百萬人有冥想的習慣。意識的提升在許多方面都可見端倪,最明顯的當然是科技,很多人都相信我們正距離奇點(singularity)越來越近,但還不止如此。畢竟與過去五百年相比,有誰還會質疑社會的各個領域在未來五百年不會有更加風光明媚的未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
沃爾特・克魯滕登(Walter Cruttenden)是雙星研究所(Binary Research Institute)所長,這是一家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天文學智庫。他著有《神話與時間的失落之星》(Lost Star of Myth and Time)並執導了由詹姆斯・瓊斯(James Earl Jones)擔任旁白的獲獎紀錄片《大年》(The Great Year)。其它更多可以參見他的網站www.binaryresearchinstitute.org、www.loststarbook.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