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7日 星期四

為什麼氣候變遷其實對世界有益

https://www.spectator.co.uk/2013/10/carry-on-warming/


Matt Ridley(英國上議院議員、環境科學作家)


____________________

迄今為止,氣候變遷的利處都遠大於弊處,而且可以預期這樣的情況在本世紀的大部份時間裡還會繼續。這絕不是什麼愚蠢的右派幻想,而是專家的共識。然而,幾乎沒有多少人知道這一點。每當我在公開場合談論這個觀點的時候,那些收錢來侮辱任何不怕氣候恐嚇的傢伙就會說我一定是搞錯了、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我指的肯定是英國而不是全世界,諸如此類。


起初,我以為這只是他們的反射性動作。後來我才發覺原來他們是真的不知道有這麼一回事。好消息沒有上報的價值,這就是為什麼主流媒體幾乎忽略了所有顯示氣候變遷能夠帶來淨效益的研究。而且就連學者也不怎麼熱衷於投入這類分析。因此,這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美國媒體上出現了關於氣候變遷淨效益的文章。


氣候變遷可能會產生很多影響:其中有好有壞,既涉及經濟、生態、人文也牽扯金融。而且,如果將它們全部綜合起來看,其實它的總體結果是正面的——這種樂觀前景估計可以一直持續到2080年左右。這是蘇塞克斯大學的理查德・托爾教授(Richard Tol)在回顧了十四項關於未來氣候趨勢的不同研究後得出的結論。


具體地說,根據托爾教授計算,從2009年(他撰寫論文的時候)開始,氣候變遷對全球暖化的影響可以達到2.2˚C,這意味著自過去一百五十年以來全球變暖了約0.8˚C,與工業化前的水平有差不多3˚C落差。最新的氣候研究表明要直到本世紀末才可能達到這種結果——前提是真的能的話。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定義了這個共識,而它仍遵循較早的假設認為淨效益可至2080年。總之不管用哪種方式計算,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托爾教授現在有一篇新論文,它已作為一本書的一章付梓出版,那本書的書名是《全球問題有多危險?》(How Much have Global Problems Cost the World?),書是由哥本哈根共識中心(Copenhagen Consensus Centre)的比約恩・隆伯格(Bjorn Lomborg)主編,並且經過一批經濟學家的評介。


在那篇文章中,他把目光投向上個世紀。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20世紀的氣候變遷確實對人類與地球的福祉頗有裨益。


你可以選擇不相信托爾教授整理的研究成果。或者,你也可以堅持那所謂的淨效益根本微不足道(確實如此),富國獲得的收益遠比窮國多(這是事實),甚至你也可以認為2080年後氣候變遷就可能會對世界造成淨損害(這也可能是真的)。你當然也可以對這些研究使用的計算模型嗤之以鼻(儘管事實證明它們比氣溫模型更可靠)。但你無法否認這就是目前的共識。如果你想要接受氣溫模型的共識,那便應該對經濟效應一視同仁。


總而言之,托爾教授發現上個世紀的氣候變遷改善了人類的處境。改善了多少呢?他估計這大概佔全球經濟產出的1.4%,到2025年時還會上升至1.5%。對某些人來說,光是這就足以決定他是能溫飽還是挨餓。


這一比例在2050年仍會維持在1.2%,直到2080年左右才會變為負數。總的來說,在全球暖化停止使世界受惠之前,我們的孩子都已經老得不像話了。請注意,如果全世界繼續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那麼普通人的財富到2080年的時候將是今日的九倍。如此一來,即使是身處低窪地勢的孟加拉也能夠負擔今天的荷蘭擁有的抗洪能力。


全球暖化的主要好處還包括:冬天猝死的人會變少、能源成本降低、農產量提升、乾旱可能減少以及也許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一個鮮為人知的事實是,在冬天死亡的人數比例遠遠超過夏天,這不僅對英國這樣的國家是如此,甚至包括希臘等夏季非常溫暖的國家。無論是在英國還是希臘,死亡率在冬天都會上升18%,寒冬導致心力衰竭的概率更是遠勝過熱浪造成的罹難。


相比起炎熱,酷寒才是真正的殺手。英國每年平均都有兩萬九千人因為嚴寒而天人永隔,與次相比十年前的熱浪在法國奪走了一萬五千人的性命,在英國則僅僅帶走了兩千人。在接下來的十年中根本沒有發生夏天死亡人數激增的現象。冬天對窮人造成的浩劫遠比富人多也是出於顯而易見的理由:他們負擔不起暖氣。適度的暖化不但有益於那些一貧如洗的人們,而且全球暖化帶來的供暖成本下降幅度也遠大於製冷成本。據托爾教授估算,只要配合房屋能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大概從2035年開始製冷成本就會超過供暖。


氣候變遷所帶來最大的好處不是溫度變化,而是二氧化碳本身。二氧化碳不是污染物,而是促進植物產生碳水化合物、進而可供製造蛋白質和脂肪的原料。由於它是空氣中極為稀少的微量氣體——平均不到0.04%——所以植物經常難以吸收足夠的水分。在無風的晴天,玉米田可以從空氣中吸收一半的二氧化碳。正因如此,商業溫室栽種者往往會向溫室注入二氧化碳,以利植物生長。


二氧化碳的平均水平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從0.03%增加到了0.04%,這對植物生長產生了可觀的影響,這也是使得如今地表上的植被急劇增長的原因。正如波士頓大學的蘭加・梅內尼博士(Dr Ranga Myneni)所記錄,三十年來的衛星數據表明31%的全球植被變得更加蔥鬱,只有3%有所倒退。這意味著生態系的生產力提高了14%,而且這種情況在所有類型的植物中都可以觀察到。


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土地與水源管理部的蘭德爾・多諾霍爾博士(Dr Randall Donohue)及其同事還分析了衛星數據發現,二氧化碳的肥效顯然對這些綠化地區功不可沒。綠化在非洲薩赫勒等乾旱地區尤其明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衛星圖像顯示那裡的綠色植被有大量增加。https://grist.org/climate-energy/earth-is-getting-greener-heres-why-thats-a-problem/ 〔平衡報導:但如果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趕不上碳排放,那仍可能產生問題〕——譯注)


人們通常以為全球暖化將會嚴重傷害世上最窮苦的那些人。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近年來薩赫勒地區飢荒的減少部分該歸功於適度暖化使得降雨增加,另一部分便是二氧化碳之功:有更多綠色植物可供山羊食用也意味著留給瞪羚的份不會少,因此整個生態系都能從中獲益。


即使是北極熊直到如今都還活得相當滋潤,雖然這主要是因為停止狩獵的關係。儘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西哈德遜灣的北極熊幼崽存活率最低的那三年(1974、1984、1992)恰好是海冰太厚所以環斑海豹無法在春天大量出現的時候。北極熊真正需要的是碎冰。


是的,你可能會爭辯說但那些由於氣候變遷所引起的天氣災害呢?其實這完全是穿鑿附會。IPCC的最新報告已經說得很明白:“過去一個世紀並沒有觀察到熱帶氣旋發生頻率增加的明顯趨勢...缺乏證據顯示全球範圍的幅度/頻率有所劇變...對小規模的嚴重天氣現象(如冰雹和雷暴)的觀測尚不能妄下定論。”


事實上,根據獨立學者英杜爾・戈克蘭尼(Indur Goklany)一絲不苟的研究,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乾旱、洪水和暴風雨造成的死亡率下降了98%。這不是因為天氣變得不那麼危險,而是越來越富裕的人們得以享有更好地保護措施:印度之前在預警龍捲風的巨大成功就是一個例子。氣候變遷就是這樣——我們可能會從中受益,並且通過適應來慢慢減輕附帶的損害。這就好比專家都同意,不管氣侯變得怎樣,瘧疾在世界範圍內的肆虐都會繼續減少。


不過,壞消息依舊滿天飛。一個顯著的例子是IPCC在2007年發佈的一份報告,它聲稱在未來四種不同的暖化設想下,全球暖化都將致使“全球數億人面臨更嚴峻的水資源壓力”。這份報告引用的一項研究其實也統計了有機會免於水資源威脅的人數比例——不論是在哪一種設想下,這ㄧ數字都是越來越高。IPCC純粹只是對積極的數據視而不見。


可是這到底有什麼重要呢?即便氣候變遷可以在接下來七十年裡帶來稍微多一些福利,但憑什麼要冒著往後造成更多危害的風險?這其實有一個明顯的原因:因為當前的氣候政策正在本末倒置。風力渦輪機、種植生物燃料並且在發電廠中使用木材取代煤炭——所有這些旨在應對氣候變遷的明確政策——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響根本無足掛齒。但這些做法卻會使人陷入貧困、令產業失去競爭力、抬高食品價格、加速森林破壞、塗炭稀有鳥類以及分裂大眾。這裡列舉的還只是冰山一角。據戈克蘭尼先生統計,長此以往全球每年將會有將近二十萬人喪生,因為我們把全球5%的糧食作物拿去變成汽車的燃料而非食物:這只會導致人們營養不良和餓死。據阿爾斯特大學的克里斯汀・里德爾(Christine Liddell)指出,光是在本國(英國)每天就有六十五人因為承擔不起暖氣開銷而凍死,但政府卻計劃在2030年將消費者的用電成本提高一倍。


如同比約恩・隆伯格強調,歐盟在未來八十七年的每年都要為現在的氣候政策付出一千六百五十億英鎊。英國的氣候政策——補貼風電機、燃木爐、厭氧消化器、電動車等等——在本世紀估計得要耗資一兆八千億英鎊。為了符合大人國(Brobdingnagian)的美夢,我們務必要將氣溫降低大約0.005˚C,一個正常溫度計根本無法檢測到的度數。經濟學家普遍的共識是,應對氣候變遷每花費一百英鎊都可以換來三英鎊的收益。


因此,我們現在面臨的才是真正的危害,這會讓我們看不見未來七十年的淨效益。這就像是在進行放射性治療,乍看下似乎刻不容緩。綠色機構中有這麼多人認為他們在做的事天經地義這實在很令人頗有微詞,他們可能是對的,但也可能不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