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
R.U・賽勒斯與電視主持人、作家,現在正負責主持《危險思想》(Dangerous Minds)的理查德・梅茨格(Richard Metzger)素有舊交。這兩人都是《波音波音》的客座主編,這本誕生於1988年的雜誌連同《世界:2000》皆深深影響了賽博龐克次文化的發展。這本雜誌後來變成了集科技、未來主義、科幻小說、隨手工具、知識財產權、迪士尼和左派政治於一身的多主題部落格,它亦贏得了2004年與2005年的“年度網誌大獎”。
梅茨格是電視節目《謊言》(Disinformation)、謊言公司(Disinformation Company)及其網站Disinfo.com的主持人,以“你所知道的一切都是錯的”為標語的它們聚焦於討論時事,並試圖揭露所謂陰謀論、神秘主義、政治、怪異新聞和各種謊言的真相。又名《謊言頻道》(Disinfo Nation)的《謊言》是梅茨格主持、在英國《第四台》的深夜節目《4Later》播出兩季的節目。原本為《第四台》製作的十六集三十分鐘劇集後來被簡化成在美國的《超自然科幻頻道》(Sci Fi Channel)播映的四集一小時的“特別節目”,但卻由於內容有爭議所以從未實際播出。這些節目之後被以DVD發佈,其中的第二張光碟收錄了《謊言》在2000年舉辦的一次十二小時的盛會,與會者有梅茨格、瑪麗蓮・曼森、肯尼斯・安格、畫家喬・科爾曼(Joe Coleman)、道格拉斯・拉什科夫、馬克・佩斯、格蘭特・莫里森、羅伯特・安東・威爾遜、托德・費伊(Todd Brendan Fahey)等人。
據梅茨格自述,他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深信自己是一位“巫師”,並且“透過仔細地研讀安格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我可以說是繼續將自己對電影、電視、出版物的職業抱負與對魔法的個人興趣結合在了一起。”(註1)因此,梅茨格更願意將謊言公司形容是一家“魔法公司”,他解釋說:
“魔法——按照阿萊斯特・克勞利的定義是一門倚靠意志引起變化的藝術與科學——這始終是我們的謊言公司在處理所有案子時牢記在心的準則。無論是通過我們的網站、出版活動或電視節目,驅動我們的原動力都是我們深信自己能夠以某種有益的方式影響現實。我一直認為,謊言公司和我們參與過的各式各樣的活動都構成了一個非常奧妙的咒語。”
謊言公司還負責製作了一些批判當權者或有陰謀論傾向的紀錄片《解密福克斯:默多克的新聞界戰爭》(Outfoxed: Rupert Murdoch’s War on Journalism,2004)、《揭秘:伊拉克戰爭的真相》(Uncovered: The Whole Truth About the Iraq War,2004)、《布希家族家財萬貫:最好的民主有價可標》(Bush Family Fortunes: The Best Democracy Money Can Buy,格雷格・帕拉斯〔Greg Palast〕執導)、《沃爾瑪:低價的代價》(Wal-Mart: The High Cost of Low Price,2005)、《被出賣的伊拉克:戰爭奸商》(Iraq for Sale: The War Profiteers,2006)、《懶鬼起義》(Slacker Uprising,這是麥可・摩爾在2004年大選走訪搖擺州各大學的電影,目的是鼓勵十八到二十九歲的選民投票)、《9/11:被隱瞞的真相》(9/11: Press for Truth,2006)、《9/11之謎》(9/11 Mysteries,2006),這家公司亦發佈了一系列右派大嗓門陰謀論名人亞歷克斯・瓊斯的紀錄片,例如《殘局:全球化奴役藍圖》(Endgame: Blueprint for Global Enslavement)和《新世界秩序》(New World Order)。
但最諷刺的一點莫過於,在一種訛言謊語的意義上,謊言公司最擅長的一件事恰恰卻是:混淆是非。梅茨格在謊言頻道上對前FBI特務泰德・岡德森(Ted Gunderson)的採訪就是一個例子,岡德森以奮力追查遍佈美國的隱秘且廣泛、積極綁架兒童並對他們動用撒旦教儀式性虐待與人類獻祭的組織網絡而聞名於世。然而,梅茨格最後拍出來的“紀錄片”卻滿是戲謔意味,充滿了混沌主義的“幽默”和典型的羅伯特・安東・威爾遜式兩面手法。岡德森強調的重點是CIA跟軍方內部的虐待罪行,他也提到南加州是撒旦教活動的關鍵區域。可是,梅茨格的紀錄片雖然號稱對撒旦教的“幕後黑手”進行了“深入的臥底調查”,但他其實不過是找來了一群可悲的撒旦崇拜者來與岡德森的言之鑿鑿做對比。
梅茨格的紀錄片也回顧了英國《第四台》在1992年製作的另一部半斤八兩的不實影片《超越信仰》(Beyond Belief),其據稱是要提出撒旦教儀式性虐待(SRA)確有其事的證據。主持該節目的是安德魯・博伊德(Andrew Boyd),他本人是一位SRA的積極反對者,同時他也就這個主題寫過一本書《褻瀆的謠言》(Blasphemous Rumours)。《超越信仰》特別諮詢了執法機構與醫學專家的意見,還請來了一位現在已經被揭穿是一場騙局的邪教倖存者“珍妮佛”(Jennifer)的採訪,她亮出了自己出身的邪教拍攝的真實錄像。錄像的內容包括淫穢儀式,裡面一位身上刺著各種符號的蒙面男子,一位渾身赤裸被綁起並遭到強暴的女子,還有另一位明顯被強迫墮胎、囚禁且可能吸了毒的婦女。另一幕場景顯示了一名年僅十幾歲的女孩遭到五花大綁並被施以暴行。這些鏡頭充滿了鮮明的性意味、人類骷髏和撒旦符號。
然而,這部錄像實際上是吉妮西絲・奧里奇的TOPY在不到十年前創作的實驗影片。此外,《第四台》自己在20世紀80年代就曾贊助過這部影片的拍攝,以用作實驗性英國電視節目以及通靈電視等相關樂團的表演素材(註3)。
《謊言之書》
梅茨納在2003年完成了《謊言之書》(The Book of Lies),它與阿萊斯特・克勞利的那本書同名。副標題為〈對魔法與神秘學的除偽指南〉(The Disinformation Guide to Magick and the Occult)的這本書是一本神秘主義選集,它幾乎涵蓋了當今世代的所有傳人,像是羅伯特・安東・威爾遜、泰瑞司・麥肯南、哈基姆・貝伊、加里・拉赫曼、馬克・佩斯、吉妮西絲・奧里奇、菲爾・海因、埃里克・戴維斯、丹尼爾・平奇貝克(Daniel Pinchbeck)、特蕾西・特懷曼(Tracy Twyman)與艾倫・加爾菲德(T. Allen Greenfield)。據這本書自述說:
“謊言公司的‘放蕩巫師’理查德・梅茨格這回要在這本浩瀚的除偽指南中呈現的是一個由現代神秘學家、魔法師與前衛思想家編織而成的空前陰謀。就好比魯斯・基克(Russ Kick)的指南總是專注於主流媒體、政府跟其它機構的秘密和謊言,使人重新思考起一本政治科學著作到底應該是什麼模樣且可以吸引怎樣的讀者,《謊言之書》亦是一本重新定義神秘學的選集,它為流行文化下的讀者打包並介紹了一籮筐的玄奧之論。”
摘自羅伯特・安東・威爾遜的《宇宙觸發器》中的“利里與克勞利”一節與泰瑞司・麥肯南的《致幻色胺與意識》(Tryptamine Hallucinogens and Consciousness)皆被收錄進了這本書。書中還列入了一篇探討希特勒與神秘學的文章,這是特蕾西・特懷曼對彼得・列文達的採訪內容。同樣被收錄的還有阿萊斯特・克勞利的幾篇文章、一篇關於瑪喬麗・卡梅倫的傳記作品以及理查德・梅茨格所著的《哭泣的第四十九之書:傑克・帕森斯和敵基督巨星》(The Crying of Liber 49: Jack Parsons Antichrist Superstar)。又名哈基姆・貝伊的摩爾人正統教會創立者彼得・蘭伯・威爾森則為本書貢獻了《阿薩辛的秘密》(Secret of the Assassins)一文。
著名的混沌魔法師菲爾・海因也獻上了一篇題為《你是否已被啟蒙?》(Are You Illuminated?)的文章。海因是《異教之聲》(Pagan News)的創辦人與1988-1992年的共同編輯之一,與他合作的夥伴是羅德尼・奧菲斯(Rodney Orpheus),海因也是伊恩・里德的《混沌國際》(Chaos International)雜誌的前編輯跟撰稿人。伊恩・里德是一位新民謠與傳統民謠兩派兼顧的英國音樂家,也是熱衷於混沌魔法和日耳曼神秘主義圈子的神秘主義者,他在20世紀90年代初繼創始人彼得・卡洛爾卸下領導之職後,當上了死愛之光照者(IOT)的英國分支領袖(註4)。
在直到1991年創立自己的冰與火樂團(Fire + Ice)之前,里德曾先加入過另一名死愛之光照者成員托尼・韋克福德(Tony Wakeford)的無敵太陽樂團(Sol Invictus,註5)。“無敵太陽”這個名字是源自拉丁語“戰無不勝的太陽”,其由來於一個羅馬的同名宗教,它與密特拉崇拜的關係相當密切。這個樂團的形象與詞曲都備受傳統主義熏陶,並且表現出了對現代世界與唯物主義的厭惡。韋克福德爽快承認他“恬不知恥地偷走了”尤利烏斯・埃佛拉的思想來作為歌曲的靈感,另外他也對艾茲拉・龐德相當敬佩(註6)。韋克福德是英國國民陣線的黨員,這是英國的一個新法西斯主義與新納粹政黨,他的樂團廢墟之上(Above The Ruins,這個名字是出自埃佛拉的《廢墟裡的人們》)與螺絲起子(Skrewdriver)、野蠻突襲(Brutal Attack)這些納粹樂團走得很近,這令無敵太陽也被指責有宣揚新納粹主義之嫌(註7)。
羅德尼・奧菲斯是北愛爾蘭音樂家、唱片製作人與OTO的重要成員(註8)。奧菲斯還帶領了愛爾蘭的其中一個實驗性龐克樂團,寬恕之心(The Spare Mentals)。他較為有名的與卡珊卓樂團(The Cassandra Complex)合作的作品,1989年的專輯《賽博龐克》(Cyberpunx)。他寫過一本探討阿萊斯特・克勞利的魔法的《阿布拉卡達布拉》(Abrahadabra),這是由瑞典的格拉斯出版社(Glass Press)發行,爾後又被韋斯納出版社再版。馬克・德里在《逃出生天》中對他奉行的“科技異教”思想有這番描述:
“對羅德尼・奧非斯而言,要把這些隱喻顛倒過來很容易,他相信在世紀末的賽博文化中任何科技異教的思想都可以如魚得水。‘人們說,異教徒理應坐在森林裡崇拜自然;那你怎麼是坐在麥金塔電腦前啜飲咖啡呢?’奧非斯曾自己這麼問道,他除了是克勞利的狂熱粉絲,更是一位駭客與精神機器(mind machine)的愛好者。‘但是當你在操作電腦的時候,你實際上就是在運用你的想像力來操縱電腦裡的現實。這正是巫術的全部意義所在——在最真實的層面上改變實相。這就是為什麼數百年前的魔法技巧在如今的賽博龐克時代依舊靈驗。’”(註9)
著有《戲謔的世界》(The Playful World)的馬克・佩斯曾經比較過電腦編程與念咒施法這兩件事。據佩斯說,這個宇宙就是由一連串的代碼構成,這些代碼便是語言。企圖解事萬物的理論基本上就像是在闡述電腦程序,因此科學家和魔法師的目標其實是一致的,“魔法師會吟唱他的咒語,科學家會唸誦他的代碼,但他們都是在說著同一回事。”他繼續解釋說:“對於深諳語言之精妙的大師來說,無論是魔法還是科學(這是一種虛假的區別)都可以讓他成為主宰言語與世界的主人。”(註10)
尤利烏斯・埃佛拉的《神秘戰爭》(The Occult War)表露出的右派傾向影響了不少後生晚輩,例如邁克爾・莫伊尼漢(Michael Moynihan),他經常被一些評論家和粉絲認為是法西斯主義者或新法西斯支持者。莫伊尼漢是鮮血軸心(Blood Axis)這個樂團的創始人,他還擁有風暴唱片公司(Storm Records)和多米寧出版社(Dominion Press)。莫伊尼漢創作的《混沌之王:撒旦教地下重金屬音樂的血腥崛起》(Lords of Chaos: The Bloody Rise of the Satanic Metal Underground)是一本關於挪威早期的黑色重金屬音樂流派的紀實作品,其重點關注了發生在1993年左右的該國的多起教堂縱火與謀殺案。莫伊尼漢為《謊言之書》貢獻了一篇文章〈尤利烏斯・埃佛拉的反抗現代世界戰鬥手冊〉(Julius Evola’s Combat Manual for a Revolt Against the Modern World)以及一篇獨家專訪〈安東・拉維:黑暗教宗的爐邊閒談〉(Anton LaVey: A Fireside Chat with the Black Pope)。
《科技靈知》的作者埃里克・戴維斯也寫了一篇《洛夫克拉夫特的魔法現實主義》(Lovecraft’s Magick Realism),提供《現代巫術的秘密歷史》(The Secret History of Modern Witchcraft)的艾倫・格林菲爾德是一位美國神秘主義者與作家,以及諾斯底教會(Ecclesia Gnostica Catholica,EGC)的主教,這是OTO下屬的教會組織。他為人所熟知的作品有《揭秘UFO》(Secret Cipher of the UFOnauts)和《赫耳墨斯光之兄弟會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Hermetic Brotherhood of Light)。
創立新潮樂團金髮美女的加里・拉赫曼亦就巫術這個主題寫過文章,葛吉夫、鄔斯賓斯基、魯道夫・史代納、史威登堡和卡爾・榮格都是他撰文的題材。他執筆的作品有《放下你的思想:神秘的60年代與水瓶座時代的黑暗面》和《政治與神秘學:右派、左派及其秘辛》(Politics and the Occult: The Right, the Left, and the Radically Unseen),這本書通過埃佛拉、勒內・盧比茨、米爾恰・伊利亞德等人的理路探討了法西斯主義和神秘學這些主題。
漫威宇宙
賽博龐克、混沌魔法會和各種漫畫作品的設定和內容產生關聯並非偶然。從好萊塢到流行音樂,神秘主義者已經成功滲入並深刻影響了流行文化的許多方面,但最能夠體現他們的影響力的仍然是漫畫世界,其既導致了虛無主義,也造就了男性的同性愛慾描寫與女性被廣泛物化的盛行。
H.P・洛夫克拉夫特對漫畫文化的影響特別深遠。有很多人都深蒙洛夫克拉夫特之惠,包括作家兼藝術家的克里夫・巴克、作品等身的恐怖作家史蒂芬・金、電影導演約翰・卡本特、史都華・戈登(Stuart Gordon)、吉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藝術家吉格爾(H.R. Giger)和漫畫家艾倫・摩爾、尼爾・蓋曼跟麥克・米格諾拉(Mike Mignola)。創作《地獄怪客》(Hellboy)的麥克・米格諾拉把自己的作品歸功於洛夫克拉夫特,當然他也不忘提到羅伯特・霍華德和德古拉的傳說。他的作品曾在2004年被改編成電影《地獄怪客》。他的異世界系列短篇作品《高譚末日》(The Doom That Came to Gotham)描寫了蝙蝠俠如何對抗洛夫克拉夫特式的妖魔鬼怪。
在漫威宇宙的故事系列《眾王之域》(Realm of Kings)中也有一群被稱為“多維者”(Many-Angled Ones)的類似實體,他們在那裡統治著另一個世界。漫威宇宙是漫威娛樂公司旗下大部份的虛構作品共享的世界觀,其中有很多大家都滾瓜爛熟的角色,譬如蜘蛛人、浩克、X戰警、驚奇四超人、復仇者聯盟。漫威宇宙包含了克蘇魯神話系列的漫畫,這讓舊日支配者也能夠露ㄧ露臉。
英國作家艾倫・摩爾的漫畫作品非常膾炙人口,他本人是一位神秘主義者與無政府主義者。他經常被視為有史以來最出色的漫畫創作者,亦是“過去五十年來最了不起的英國作家之一”(註11)。儘管他個人對此不太感興趣,他的作品依然被改編成了多部好萊塢電影,像是《開膛手》(From Hell)、《天降奇兵》(The League of Extraordinary Gentlemen)、《V怪客》以及《守望者》。
在1993年的他四十歲生日那天,摩爾公開表示他現在成為了一名儀式魔法師,他聲稱這是“自己身為作家的職業生涯十分理所當然的結局”(註12)。根據2001年的一次採訪,他下此決定的靈感是來自他在20世紀90年代創作的《開膛手》,這部作品藏了很多共濟會與神秘學象徵主義。在研究過卡巴拉和阿萊斯特・克勞利的著作後,摩爾開始接受了泰勒瑪關於真實意志(True Will)的學說(註13)。摩爾把古羅馬蛇神格里肯(Glycon)當作是自己的守護神,這位神祇是阿波諾泰希的亞歷山大(Alexander of Abonoteichus)在公元2世紀中葉創立的宗教崇拜的對象(註14)。
神秘學主題一直貫穿著摩爾的《普羅米希亞》(Promethea)、《開膛手》、《V怪客》等作品,他還和一群團名叫月與蛇埃及奇蹟大劇院(The Moon and Serpent Grand Egyptian Theatre of Marvels)的神秘主義者跟表演者演出了不少前衛的神秘學“劇本”,包浩斯派的大衛(David J.)也是其中一位團員。柯特・瓦伊爾(Curt Vile,取自《麥克的刀》〔Mack The Knife〕的作曲家庫爾特・韋爾〔Kurt Weil〕)、吉爾・德・雷(Jill de Ray,取自聖女貞德的戰友吉爾・德・雷〔Gilles de Rais〕,他的名譽與對兒童犯下的多起謀殺都令他留名於世)和特萊斯盧西亞・巴本(Translucia Baboon)都是摩爾偶爾會使用的化名。
摩爾的《普羅米希亞》講述了一名年輕女孩蘇菲・邦斯(Sophie Bangs)被古老異教女神纏上的故事,它探討了很多神秘學主題,特別是卡巴拉和魔法,據摩爾自述說:“我想要創作一部神秘學漫畫,但不是要把神秘學描寫成什麼黑暗、可怕的東西,因為我的親身經驗不是如此...(《普羅米希亞》)更迷人...更詭譎、更實驗性也更有趣。”(註15)摩爾為《明日故事》(Tomorrow Stories)第八期創作的〈蜘蛛網〉(Cobweb)本來是要以羅恩・赫伯特、傑克・帕森斯以及“巴巴倫儀式”為主題,但卻遭到了DC漫畫公司的勸阻。因為DC已經準備要在自家的悖論出版社(Paradox Press)發行的《大陰謀》(The Big Book of Conspiracies)裡介紹類似的情節(註16)。
在摩爾創作的《守望者》中出現了一個叫做“摩比王的面具”(Mask of King Mob)的東西,這其實是在影射英國的一個同名情境主義團體。在商業上大獲成功的《守望者》在漫畫與媒體界都是佳評如潮,它更被一些評論家認定是最偉大的漫畫與視覺文學/圖像小說系列。作為1923年以來出版的最佳英語小說之一,《守望者》在《時代》的百大小說名單上也榜上有名。
艾倫・摩爾對神秘學的興趣從他在創作關於開膛手傑克殺人事件的《開膛手》時即可見端倪,它在2001年被休斯兄弟改編成電影,並由強尼・戴普、海瑟・葛拉罕及伊恩・霍姆主演。這部圖像小說的基礎是史蒂芬・奈特(Stephen Knight)的理論,即這些謀殺案是威爾斯親王親領的共濟會陰謀的一部分,以此來避免他有一個非婚生孫子的事情敗露。實際負責殺人的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御醫威廉・格爾爵士。雖然格爾辯稱這些犯行是為了警告一場風雨欲來的針對英國王室的光明會陰謀,但根據古爾的說法,這些殺戮其實也有部分是精心設計好要來迎接20世紀到來的祭祀儀式。
正如摩爾自己解釋說:“開膛手的犯行——無論他們是在什麼時候又是在什麼場合犯下了這些事情——這幾乎都像是對整個維多利亞時代的...末日式的總結。而且它們還預見了將在20世紀發生的諸多恐怖事件。”(註17)據他指出,這些謀殺可以說是預示了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原子彈爆炸、猶太復國主義、反猶主義、阿道夫・希特勒,進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種種這些事情的發生。在完成最後一次謀殺後,格爾對20世紀的英國產生了一幅宏大的願景,格爾說道:“它已經開始了...一切都已剛剛開始。不論是好是壞,我揭開了20世紀的到來。”(註18)
如今世界各地的佔領抗議者都會採用《V怪客》裡的蓋・福克斯面具來充當標誌。這個面具也被匿名者、《維基解密》、埃及革命者和反全球化示威者利用。對於佔領(Occupy),摩爾給出的定義是“普勞大眾起身奪回理應永遠屬於他們的權利”,他補充說:
“我想不出任何理由可以解釋,身為一個群體的我們怎麼可以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生活水平店得大不如前,而且我們的孩子,也許是一連好幾代人都必須承受這些,但那些害得我們如此的人卻高枕無憂——他們當然不可能受到任何懲罰,因為他們太大而不能倒。依我之間,佔領運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要讓公眾自己決定誰才是太大而不能倒的幸運兒。作為一個無政府主義者,我相信權力只屬於那些他們的生活確實正被影響的人。”(註19)
然而,摩爾對可能存在一樁全球陰謀的想法卻表示了如下的意見,這顯然只會傷及他自己和其他像他那樣的人說話的影響力:
“是的,總是會有陰謀論,有很多互相糾纏在一起的陰謀...我從各種陰謀論學到的一個最重要的道理便是,陰謀論者相信陰謀的存在其實是因為這更令人感到寬慰。真正的真相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團混亂。這並非猶太銀行家或灰色外星人,甚至是來自另一個維度的十二英尺高的爬蟲人的陰謀,真相遠比這更為駭人;根本沒有人在幕後控制一切,這是一個無舵的世界。”(註20)
格蘭特・莫里森是一位蘇格蘭漫畫家、劇作家和神秘主義者。他的作品一向以非線性敘事和充滿反文化傾向聞名,包括屬於DC的《動物俠》(Animal Man)、《蝙蝠俠》、《正義聯盟》、《無形之人》(The Invisibles)、《動作漫畫》(Action Comics)、《全明星超人》(AllStar Superman)、《末日巡邏隊》(Doom Patrol)以及漫威的《新X戰警》(New X-Men)與《驚奇四超人》。《無形之人》摻雜了政治、流行與次文化元素,裡面的主角就叫做“摩比王”,這是取自英國的一個情境主義團體。這部作品受到了羅伯特・安東・威爾遜、阿萊斯特・克勞利、威廉・柏洛茲等人的著作,還有莫里森本人的混沌魔法實踐的影響。莫里森曾在1993年為菲爾・海因的《混沌原理》撰寫序言,他也替理查德・梅茨格2003年的《謊言之書》寫了導言。
在1999年接受《謊言》採訪的時候,莫里森解釋了《無形之人》的內容是如何達到了“摧毀反主流文化風潮並用更有用的東西取而代之”的目的(註21)。他提到了自己是從開始研讀羅伯特・安東・威爾遜後才漸漸對魔法產生興趣,他甚至聲稱阿萊斯特・克勞利掌握了聯繫外星智慧與顛覆世界的方法。據莫里森說,《無形之人》的大部份內容都是來自照著這些方法做後獲得的信息,這導致他人在加德滿都的時候遭到外星人綁架,後者告訴他應該利用漫畫來向全世界傳播這些信息。他還說那些外星人看上去和泰瑞司・麥肯南描述得簡直一模一樣。
《無形之人》的劇情(或多或少)是圍繞著一個名為無形學院(Invisible College)的組織,其名源於一個同名的玫瑰十字會式社團,總之這是一個試圖利用時間旅行、魔法、冥想和肉體暴力來對抗各種身心靈壓迫的秘密組織。然而,由於銷量不盡理想,莫里森竟然提出要一起來搞“萬卡頓”(wankathon,集體自慰),希望能透過大量粉絲在同一時間踴躍自慰來觸發提高銷量的魔法(註22)。
這個系列的第三卷也是最後一卷本來預計要在千禧年結束之際上市,但因為一些延誤所以直到2000年4月才正式發行。由於出版商對其中的戀童癖和虐待兒童內容有些擔憂,莫里森的這一系列作品總是難免審查(註23)。第一卷就是一個例子,第七期(Arcadia part 3 : 120 Days Of Sod All)的一幕對話不得不重新修改,涉及強姦與羞辱的段落都被改成了不知所云的字樣。“迷失的靈魂”(lost souls)這個稱呼則被用來確保對話裡不會明確提及兒童,就如同薩德侯爵的《索多瑪一百二十天》,那些角色發現自己處在了進退維谷的境地。在這個系列的後期,人們和組織的名字更是直接被塗黑,這令莫里森感到相當沮喪。就像DC原本有一個專欄叫做《華特・迪士尼是個蠢貨》(Walt Disney was a shit)也在律師的建議下喊停了。後來很多這些審查的例子都在平裝書版本裡恢復了原樣。
戀童癖
隨著好萊塢猖獗不已的戀童癖現象逐漸敗露,這個埋藏在漫畫書深處的骯髒主題也開始浮出水面。在2011年8月接受《ABC夜線》(Nightline)採訪的時候,以在20世紀80年代出演《七寶奇謀》(The Goonies)、《站在我這邊》(Stand by Me)、《粗野少年族》(The Lost Boys)和《小精靈》(Gremlins)而家喻戶曉的前童星柯瑞・費爾德曼(Corey Feldman)就出面控訴,他和他最好的朋友兼演員科里・漢姆(Corey Haim)都是他所謂好萊塢最大秘密的受害人:戀童癖(註24)。前《草原小屋》(Little House on the Prairie)影星艾麗森・恩格瑞姆(Alison Arngrim)在她2010年的自傳《草原婊子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Prairie Bitch)自曝了她的受虐經歷:“這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其實從80年代以來就有了些風聲,人們只會說‘噢,是的,那些可憐的傢伙,每個人都有份。’大家似乎都覺得這根本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註25)另一位更早的童星保羅・彼得森(Paul Peterson)曾主演50-60年代紅極一時的情境喜劇《唐娜・里德秀》(The Donna Reed Show),他說:“當我看到那段採訪時,好多好多的名字和面孔瞬間在我腦海裡呼嘯而過。”(註26)
在聽過了費爾德曼的採訪後,波士頓的娛樂律師(entertainment attorney)馬修・瓦倫蒂納斯(Matthew Valentinas)和避險基金經理艾倫・霍夫曼(Alan Hoffman)決定攜手拍攝一部紀錄片。他們找來了曾憑2006年的《帶我們離開魔掌》(Deliver Us From Evil)獲得奧斯卡獎提名的艾咪・伯格(Amy Berg),這部片子揭露了天主教會的性虐待問題。伯格還在2012年拍攝了《孟菲斯之西》(West of Memphis),本片的主角是罄竹難書的孟菲斯三人組(Memphis Three),他們在1994年被指控以儀式性的方式謀殺三名八歲男孩。2011年的新DNA證據讓他們有機會利用阿爾福德式認罪條款(Alford pleas)獲釋出獄,這令他們處在了一種一邊宣稱自己清白無罪,另一邊卻又得承認檢察官手上就是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他們有罪的窘境。孟菲斯三人組,特別是達米安・埃科爾斯(Damien Echols)得到了許多名人力挺,包括強尼・戴普,他親暱蒂稱他為“兄弟”,他們甚至還刺了配對的刺青,還有亨利・羅林斯(Henry Rollins)、埃克索爾・羅斯(Axel Rose)、瑪麗蓮・曼森與吉妮西絲・奧里奇都出面表示支持(註27)。
後來,伯格拍攝了一部以邁克爾・伊根三世(Michael Egan III)的控訴為重中之重的《公開的秘密》(An Open Secret)。在2014年提起的訴訟中,伊根指控《X戰警》的電影導演布萊恩・辛格(Bryan Singer)曾多次吸毒、出言恐嚇且雞姦未成年人。布萊恩・辛格還執導了YouTube上的一部以超人類主義為主題的網絡劇《H+》。
正如威廉・歐內斯特(William Earnest)在《X戰警的男同志秘密》(Making Gay Sense of the X-Men)中指出,史丹・李在構思出《X戰警》這個系列的幾個月前才創作了《福瑞中士和他的咆哮突擊隊》(Sgt. Fury and His Howling Commandos),其中有一個名叫帕西瓦爾・平克頓(Percival Pinkerton)的同性戀英國人。經常向史丹・李尋求改編《X戰警》電影意見的辛格曾注意到,這個原來的故事“有點像是史丹・李和傑克・科比對於流行偏見的評論”(註28)。辛格、《X戰警》的編劇丹・哈里斯(Dan Harris)和麥可・道格提(Michael Dougherty)更欣然承認,《X戰警》裡的變種人與他們為求社會接納的鬥爭其實是在影射同性戀。辛格也承認,《X戰警2》基本上就是一個出櫃的過程。同性戀演員伊恩・麥克連(Ian McKellen)告訴《倡導報》(The Advocate)說,他之所以願意試演萬磁王(Magneto)是因為辛格說服他相信變種人其實是對男女同性戀的社會鬥爭的完美隱喻(註29)。
邁克爾・伊根也控告了資深電視主管加思・安西爾(Garth Ancie)、前迪士尼高層大衛・紐曼(David Neuman)和製作人格里・戈達德(Gary Goddard)。這些人全部誓死否認指控,經過一連串前後不一致的陳述,伊根亦在2014年8月放棄了訴訟。儘管如此,辛格與馬克・柯林斯・雷克托(Marc Collins-Rector)的關係仍是這部紀錄片的重點,後者曾主持邀請青少年男孩參加的酒精與毒品派對。“他們會把那些外貌姣好的年輕孩子帶來,留待自己的派對後私事所用,”其中甚至還會出現強迫裸泳的情況,據伊恩在紀錄片中所說,辛格確實出席了這樣的場合(註30)。還有一件事實是,被辛格邀請來為第一部《X戰警》評評意見的他的朋友布萊恩・佩克(Brian Peck)在2003年因為涉嫌猥褻兒童被捕。佩克認罪他的確有對兩名兒童上下其手,現在他是留有案底的性犯罪者(註31)。
《公開的秘密》還審查了其它幾個案例:人才經理馬蒂・韋斯(Marty Weiss)。韋斯在2012年終於不再抗辯對於他猥褻一名兒童的兩項指控,在此之前他已被指控了八項針對年幼演員的騷擾重罪。鮑勃・維拉德(Bob Villard)曾負責經手年輕時的李奧納多・狄卡皮歐,他亦在2005年對類似的指控表示無異議,據說他在eBay上兜售小男孩不穿衣服且作勢順從的照片。這部紀錄片更揭露,演員工會-美國電視和廣播藝人聯合會(SAG-AFTRA)的年輕演員委員會(Young Performers Committee)人才經理邁克爾・哈拉(Michael Harrah)邀請了幾個年輕男孩一起去他家,並且至少嘗試過要和其中一人上床。
同樣是在2011年,屢獲獎項肯定的“芝麻街”作曲家費爾南多・里瓦斯(Fernando Rivas)因為在南卡羅萊納州強迫兒童“從事色情行為”被捕。這位出身茱莉亞學院的作曲家甚至還製作與販賣兒童色情作品。傑森・詹姆斯・墨菲(Jason James Murphy)是一位註冊在案的性犯罪者和多年來的好萊塢演員,但《洛杉磯時報》卻在11月17日曝光了他過去綁架與性虐待男孩的事情。墨菲親自相中了很多兒童片的年輕演員,例如《新少棒闖天下》(Bad News Bears)、《搖滾教室》(The School of Rock)、《兒女一籮筐2》(Cheaper by the Dozen 2)和即將上映的《三個臭皮匠》(Three Stooges,註32)。
《公開的秘密》的宣傳標語是“好萊塢不想讓你知道的真相”。事實上,執行製片人蓋布・霍夫曼(Gabe Hoffman)曾在不點名的情況下坦言:“我們找過了每個人和每家大公司裡的傢伙,但就是沒有人願意安排本片上映。”(註33)據他說,有很多次對這部紀錄片的謝絕都是好萊塢一些最大的公司的最上層人士的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