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奧拉夫・阿斯特森之歌》的民俗學研究


《奧拉夫・阿斯特森之歌》(Draumkvedet,或譯《夢之歌》)這首挪威民謠描述了奧拉夫・阿斯特森(Olav Åsteson)如何在聖誕節前陷入長達十二天的沉睡並第十三天(主顯節)醒來,隨後到了教堂向人們分享了他在夢中的奇遇。


・大部份的挪威民歌手都只熟悉《奧拉夫之歌》全詩的其中幾節,而且往往差異甚大。有一俗句話說,沒有人會愚蠢到不知道《奧拉夫之歌》的任何一節,但也沒有人會聰明到對這整首民謠瞭若指掌。


・在《奧拉夫之歌》最早開始流傳的地區(泰勒馬克郡〔Telemark〕,這首詩歌雖貴為挪威國寶,但並不是全國性的民謠)有一種被稱為stev的抒情獨奏民歌傳統(團體演奏的話會被叫做stevrekkje)。stev是一種典型的短句四行詩,廣泛被用於即興創作。《奧拉夫之歌》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出了stev的形式。但《奧拉夫之歌》與其它歷史悠久的挪威民謠不同的是,這首詩歌一點也不幽默,反而專注在死後的生命這樣的主題。


・曾經試圖重構《奧拉夫之歌》的牧師蘭斯塔德(M.B. Landstad,1802-1880;他從各種不同的衍生版本挑選了總共六十節)認為,詩歌中提及聖米迦勒和地獄的段落表明它受到了宗教改革前的天主教影響,因為這兩者在挪威的路德派新教中沒有那麼重要。但是《奧拉夫之歌》的其它元素仍有更久遠的歷史,譬如糾河橋(Gjallarbrua)就是源自前基督教時代的北歐神話。詩文中出現的惡魔被稱作格魯特・格羅斯基格(Grutte Gråskjegg),這是奧丁的其中一個名字。因此,《奧拉夫之歌》應該最起碼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紀,當時基督教與北歐神話互相並存。


・挪威民俗學家兼語言學家索弗斯・巴格(Sophus Bugge,1833-1907)認為《奧拉夫之歌》和中世紀的幻想文學存在著相似之處,尤其是敘述愛爾蘭貴族廷德爾(Tundall或Tnugdalus)在1149年歷經異象的作品。這部作品不久後便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光是拉丁語手稿就有現存一百七十二份),包括古北歐語。另一位挪威民俗學家莫爾特克・莫伊(Moltke Moe,1859-1913)也贊同這種看法,他甚至主張《奧拉夫之歌》的文學價值可與但丁《神曲》相媲美;然而,莫伊再重構《奧拉夫之歌》時刻意改變了一些字句與排序,以使它的年代顯得更古老。


・《奧拉夫之歌》與《十字架之夢》(Dream of the Rood)、《珍珠》(Pearl)、《耕者皮爾斯》(Piers Plowman)這些中古英文詩歌有神學意象方面的相像,特別是後兩者也凸顯了“靈性追尋”的子題(參見芭芭拉・諾蘭〔Barbara Nolan〕)。根據斯蒂芬・羅素(J. Stephen Russell),這些以異象為題的中古詩歌還有一個共通點是多以第三人稱敘事,不過奧拉夫這位主角與其它詩歌主角有一處不同,那就是他並不是出於任何特殊的原因(比如,一場嚴重的劫難、靈魂犯了罪孽)才見到異象,而是因為“他有能力接受異象”;與此相比,愛爾蘭貴族廷德爾原先則是一位驕傲自大的騎士,他陷入了長達三天的不省人事,並在此期間被一位天使引領參觀天堂與地獄,最後受洗成為基督徒。


・中古時代的異象詩歌經常會以主角的無知(譬如跟上帝據理力爭)和異象或上帝的高深莫測形成對比,並以此在敘事中展現主角的成長。奧拉夫在穿過糾河橋後所見到的景象開始變得越來越不自然,據彼得・丁鐸爾巴赫(Peter Dinzelbacher)指出,河流跟橋梁在這種詩歌中通常都代表了“兩個世界之間的邊界”。


・對這首詩歌的其它翻譯與魯道夫・史代納在講座中使用的譯版有些不同(這種不同可能是出於兩者的《奧拉夫之歌》是分別重構自互有差異的各散處),這些差異包括(此處以對史代納版的而言)奧拉夫自稱是一個勇敢且強壯的人、明確提到了主顯節、出現了銀河(Milky Way)、閃爍的天國等等。


・中世紀專家格羅・斯泰爾蘭(Gro Steinsland)認為奧拉夫・阿斯特森本身是一個小農社會與基督教價值觀的理想代表,克努特・利斯特(Knut Liestøl,1881-1952)則主張他是11世紀的挪威國王聖奧拉夫(St. Olav),而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的說法是,這個名字其實只是一個頭銜。



__________

參見:

・Velle Espeland, Estudos de Literatura Oral, Oral ballads as national literature: The reconstruction of two Norwegian ballads

・Knut Liestøl, Draumkvæde: A Norwegian visionary poem from the Middle Ages

・Christian Carlsen, Draumkvedet and the Medieval English Dream Vision: A Study of Gen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