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oht.info/page/Abraham+and+Brahma
在宗教神話學中,亞伯拉罕與梵天又常並稱為“亞伯拉罕/梵天原型”(參見古德曼(Goodman,1994)),他們兩人分別是希伯來族長(公元前500年)和印度教的創世神(公元前900年),而且他們各自的妻妹薩拉和薩拉斯瓦蒂(妙音天女)也有諸多相似之處;事實上,這兩方的形象都是源自於更古老的埃及天文神學中的拉/天狼星,也就是奠基於太陽-星體崇拜的神學。
亞伯拉罕和梵天的關係在利布・廷斯(Libb Thims)的《稚嫩的始源主義》(Zerotheism for Kids,2016)有過詳細探討,裡面解釋了為什麼亞伯拉與梵天,還有薩拉與薩拉斯瓦蒂並不是真實存在過的人(也不是神),但卻是對天狼星螺旋形升起、每年尼羅河氾濫開始以及太陽再次發光發熱的古代天文神學信仰擬人化(註13)。
概述
在尼羅河的阿斯旺大壩(1970)興建起來的公元前5000-500年,人們普遍相信在1月25日呈螺旋升起的天狼星會在暌違七十天的隱遁後再次現身,“重新點燃”太陽的力量或熱量並為尼羅河一年一度的一百五十天氾濫期揭開序幕:
“居住在那裡的人有誰不知道太陽的蒸汽是被那顆(在1月25日)升起的狗星(天狼星)給點燃的?從地球上可以切身地感受到那顆星星帶來的衝擊。每當它升起時,海洋便會開始擾動,我們地窖裡的葡萄酒亦逐漸發酵,還有那原先死氣沉沉的河水(尼羅河)也要沸騰起來(一百五十天氾濫期)。有一隻被稱為埃及羚羊的野獸在那顆星升起時就佇立在它對面,堅定不移地望著它,然後打了個噴嚏,好似在敬拜。另外,所有的狗在那段期間都會莫名興奮。”——小普林尼(77)《天狼星的升起》(註14)
這個古老的星星-太陽-洪水觀察現象早在埃及前王朝(前3500)時就已被納為天文神學模型,接著再後來的埃及王朝(前3100-200)成為正式的宗教神話,太陽在此時被視為拉,天狼星則是伊西斯,然後氾濫之水為努恩。這個歷時長達四千年的儀式模型往後也構成了印度教(前900)與猶太教(前500)的宗教神話的骨幹,通過移民與文化思想傳播,亞伯拉罕和梵天就這麼分別且獨立地衍生出現。
亞伯拉罕&梵天|前羅塞塔石碑時代
家喻戶曉的三語文獻羅塞塔石碑的製作(前189)、發現(1799)與破譯(1820)可以追溯回前500-1820年這個跨度,它是破解埃及象形文字還有神學體系的關鍵,埃及語首先被初步地解讀出來(1840-1870),並在之後才得到更進一步的精煉(1910-1920),所以諸如伏爾泰或康德等過去的聰明人還很難意識到印度教與猶太教都是系出於古埃及宗教神話。如果那個時代的思想家注意到亞伯拉罕與梵天的聯繫的話,那他們通常也別無選擇,由於缺乏其它材料,因此他們只能認定亞伯拉罕的形象是借鑒自印度的梵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前羅塞塔石碑時代”。不過到了19世紀後半葉(1870-至今)的“後羅塞塔石碑時代”,亞伯拉罕和梵天的形象皆為來自更早的太陽-天狼星+尼羅河氾濫神學週期模型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個模型還衍生出了拉-伊西斯+努恩的神祇組合,後者又演變成了印度教、猶太-基督-伊斯蘭教版本。
法國語言學家、天文學家兼卡巴拉主義者紀堯姆・波斯特爾(Guillaume Postel,1510-1581)早在1552年就勾勒出了亞伯拉罕與梵天的聯繫,這直接表達在了他的《光輝之書》研究裡(註10)。
隨著《偽吠陀文本》(Voltaire)的出現,伏爾泰也在1760年提出觀點認為印度是文明的搖籃,他質疑《聖經》年表的的歷史與神學優越性,而且還宣稱亞伯拉罕與梵天實為同一。另據托馬斯・多雷思特(Tomas Doreste,1998)指出,伏爾泰還相信亞伯拉罕其實是一位婆羅門後裔,他的祖先曾與其他一些祭司一起離開印度去向全世界傳播他們的教義;他為支持這個主張亦列舉了這些論點:名字的相似性,而且那位族長居住的城市烏爾恰好很鄰近通往印度的波斯邊境,相傳婆羅門就是發源於那裡(註8)。
伊曼努爾・康德抱持著與伏爾泰相近的觀點,他曾在1769年嘗試比較亞當-亞伯拉罕與亞迪莫-梵天,同時他還認為約瑟就是迦尼薩(註12)。
1799年,約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在其《摩西制度與印度支那及其他古代民族比較》(A Comparison of the Institutions of Moses with those of the Hindoos and other Ancient Nations)裡則試圖反駁伏爾泰,他企圖透過比較研究來斷定基督教優於其它所有信仰(註11)。
以下的這些摘錄是後羅塞塔石碑時代,即1870年以前對亞伯拉罕與梵天研究的內容引述,這段研究是完成於埃及象形文字還未被正式破譯(1820年前),或僅僅才開了個頭的時候(1840-1870):
“亞伯拉罕和他的妻子‘薩拉’是來源自‘梵天’與他的妻子‘薩拉斯瓦蒂’。”
——康斯坦丁・沃爾尼(Constantin Volney,1791)
“對於梵天,我只能說,根據托馬斯・海德(Thomas Hyde,1700)所作的研究,印度人的鄰居播斯人似乎也稱他們最古老的宗教叫做亞伯拉罕教,而且他們的立法者瑣羅亞斯德(前1000-前600)的別名就叫做易卜拉欣或亞伯拉罕・策爾什特。這對南印度的鄰人阿拉伯人來說同樣如此,他們相信是亞伯拉罕建立了著名的麥加聖殿,還有埃及人也受過他的教導,正如約瑟夫斯(37-100)已依據迦太基天文學證明過。我們在古印度語裡發現了數不清的波斯詞彙,這證明兩國必然曾有過深入交流,這就無怪乎波斯先知亞伯拉罕會出現在印度,而且那些作家都證實了婆羅門被認為是波斯人的門徒;還有聖火的迦勒底名諱,這種崇拜是拜火教的重點之一,這昭示了這個古波斯宗教的由來。由於印度字母是表音文字,而且每一個不帶元音的輔音據信都會被添加入一個a音,因此梵天與亞伯拉罕毫無疑問有密切關聯;所以我們也可以在梵語裡看見其它附加著a音的波斯詞彙,例如源自div的deva、來自ab的appa、源於deud的deuda等等(見保利諾神父(Father Paolino)的《阿馬拉辛加姆》(Amarasinha,1798,p.12)和米歇爾・希米斯(Michael Symes)《阿瓦的大使》(Embassy to Ava,1795,第14章)。”
——約瑟夫・哈格(Joseph Hager,1801)《論新出土的巴比倫銘文》(Dissertation on the Newly Discovered Babylonian Inscriptions)
“請不要因為我瞥見亞伯拉罕和梵天之間的相似性就稱我是邪惡的無神論者;不要忘記,約瑟夫・哈格(1801)曾說過:‘由於印度字母是表音文字,而且每一個不帶元音的輔音據信都會被添加入一個a音,因此梵天與亞伯拉罕毫無疑問有密切關聯;所以我們也可以在梵語裡看見其它附加著a音的波斯詞彙,例如源自div的deva、來自ab的appa、源於deud的deuda等等。’
——戈弗雷・希金斯(1833)《啟示的曙光》第一卷
“亞伯拉罕和梵天的名字在數值上是等值的。”
——查爾斯・金(1864)《諾斯底派及其遺產:古代和中世紀》(p.13)
簡而言之,持這種觀點的人往往會認為猶太教完全是照抄自印度教,而且猶太祭司也是脫胎於印度祭司,但這種看法其實並不正確。
美國比較神話學家韋克曼・賴諾(Wakeman Ryno)在1912年曾明確指出亞伯拉罕就是“誕生在地球的火焰之城的父神拉”,也就是基於太陽占星學的虛構人物。(註2)
亞伯拉罕,梵天&拉|後羅塞塔石碑時代
下面引述的這些討論亞伯拉罕與梵天的內容都是來自於後羅塞塔石碑時代,即1870年之後,對奠基於埃及神話學(前3100)的拉(太陽)與伊西斯(天狼星)崇拜研究在這時已開始興起,埃及的神話要早於巴比倫(前2300)、波斯(前1100)、印度(約前900)還有希伯來,梵天/薩拉斯瓦蒂和亞伯拉罕/薩拉的共通來源在下面的段落裡都表露無遺:
“烏爾的火神名叫Ab-Ram。‘Ab’在希伯來語裡意為‘父親’,‘Ram’(黃道十二宮的象徵)則表示‘最崇高的’。Ab-Ram跟Is-Ra-El都是土星的別名。”
——塞繆爾・鄧利普(Samuel Dunlap,1858)《人類的精神歷史遺跡》(Vestiges of the Spirit History of Man),引自希爾頓・奧特瑪(1956)(註6)
“所以,Ab,那原來的Ram,正標誌著朝向東方的方位或所有光的起源,意同梵語裡的Braam,為了掩蓋其真正的意義和迷惑世人,H被刻意插入了這個名字使得Abraam變成Ab-ra-ham,Ab象徵著原初的太陽神拉,Ham是埃及的奠基者;或是先父含。”
——卡爾・安德森(Karl Anderson,1892)《舊約占星學》(The Astr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註1)
“亞當和夏娃(地球與天空,西布和努特)哀悼他們的兒子亞伯(夏季),後者遭到自己的親哥哥該隱(長矛)殺害,這象徵著寒冬的降臨。亞伯拉罕(Ab-RA-Ham,父神拉及他的火焰之城)哀悼他的父親他拉(地球)、薩圖爾努斯哀悼他的母親泰拉(地球)、克羅諾斯是在地獄的黑暗深淵裡收到他的鐮刀。在加勒底,時間老父會用他的鐮刀切斷年歲。”
——韋克曼・賴諾(Wakeman Ryno)(1912)《比較神話學》(Comparative Mythology)(註2)
承襲塞繆爾・鄧利普(1858)的希爾頓・奧特瑪(Hilton Hotema)在他1956年的著作《古代太陽神》(Ancient Sun God)中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在討論“太陽神Ab-Ram”;他的觀點後來又被表述在了他的另一本書裡,如下:
“亞伯拉罕的故事就是一個神話,他本身也是徹徹底底的神話。古阿拉伯人常認薩頓和亞伯蘭為祖先,撒登是他們的父親...他是一個又名Ab-ram的孩子,這個名字後來變為Ab-ra-ham。查爾斯・金在他的《諾斯底派》裡已指出,‘brahma’跟‘abrahrn’都具有相同的數值。隨著我們深入剖析起這個‘寓言’,我們便會發現Abram(亞伯拉罕)只不過是舊酒新瓶的太陽神話。”
——希爾頓・奧特瑪(1963)《復活的秘密》(The Secret of Regeneration)(註3)
其它
後羅塞塔石碑時代的詞源學研究在梵天=亞伯拉罕這方面已蓋棺定論,但對於更古老的“埃及拉神”以及被天狼星(薩拉/薩拉斯瓦蒂)象徵的標誌著尼羅河一百五十天氾濫期的天狼星的瞭解仍有待進步:
“Abram無非就是印度教的Brama,兩者的差異僅在於前後輟的倒轉;Brama是那位印度教創世神的原名,這個名字後來被添加進了一個h,這個字母代表生命,因此可以說Brama、Abram還有Sarai都在適當的時候得到了生命或成為存有,這意味著他們起初根本就不是活生生的真人。”
——勞埃德・格雷厄姆(Lloyd Graham,1975)《聖經的欺騙與神話》(Deceptions and Myths of the Bible)(註4)
“印度教的梵天及其配偶薩拉斯瓦蒂與猶太教的亞伯拉罕與薩拉存在驚人相似絕不是巧合。”
——傑納・馬特洛克(Gene Matlock,2002)《亞伯拉罕是何方神聖?》(Who Was Abraham?)(註9)
“亞伯拉罕與梵天的相似性並沒有遭到忽視。亞伯拉罕據說是猶太人的祖先,而梵天是最原初的生命,也往往被認為是全人類的祖先。亞伯拉罕的名字源自於兩個閃米特單詞,ab的意思是‘父親’,還有raam/raham是意指‘那崇高的...’。我們也許還會注意到,梵天的配偶薩拉斯瓦蒂的名字與亞伯拉罕的妻子薩拉非常相似(...而且她們的身份都同時都是妻子兼/或妹妹)。此外,印度的薩拉斯瓦蒂河還包括了一條叫做克格爾河(Ghaggar)的支流...根據猶太傳統,夏甲(Hagar)是薩拉的女僕...。婆羅門和猶太人都自視為‘神的選民’,而且希伯來人的出埃及過程是從那‘祭司的國度’開始(《出埃及記》19:6)。同樣地,婆羅門也是一個祭司群體。”
——史蒂芬・羅森(Steven Rosen,2006)《認識印度教》(Essential Hinduism)(註5)
“印度教的創世神梵天就是亞伯拉罕。印度教的知識與智慧女神兼梵天的妻子薩拉斯瓦蒂,不用多說同樣也是亞伯拉罕的妻子薩拉。我第一次認識這種主張亞伯拉罕和梵天有關聯的想法是在1999年左右,雖然我不太記得當時是讀了什麼,不過我倒還記得自己曾上網搜索過一些相關資料,然後還找到了一個討論這個問題的網站。我發現的這個網站還將漢摩拉比與亞伯拉罕和梵天都聯繫起來,視之為同一個人的不同變體。在希伯來語裡,Brahma和Abraham的書寫形式都是相同的:BRHM,元音被略去不提。順便說一句,奎師那(Krishna)聽起來也與基督(Christ)很是相像,這是否意味著什麼?我把這些東西懸置在腦子裡,直到數年後我在網絡上與一個穆斯林辯論時才又再次憶起了亞伯拉罕-梵天的關係,當時我正在瀏覽一些反對伊斯蘭教義的印度教吠陀網站。印度教的吠陀商人通過葉門-賽伯伊人與埃及及迦南地區進行過大量的香料貿易,而葉門-賽伯伊人和迦南希伯來人有語言跟文化上的關係。古希伯來人曾經抱持著與埃及皇室的種族主義和吠陀婆羅門相去不遠的觀念,譬如他們自比為‘上帝的祭司’所以對外邦人充滿種族偏見,就如同婆羅門總認為自己比其他階層高人一等。《亞伯拉罕的末日》已鉅細靡遺地講述了猶太作家是如何抄襲印度吠陀的梵天與薩拉斯瓦蒂,從而創造出亞伯拉罕和薩拉。”
——史蒂芬・路易斯(Stephen Lewis,2007)《異化的基督教》(Biomystical Christianity)(註7)
討論
猶太-基督-伊斯蘭教的族長亞伯拉罕與印度創世神梵天在許多方面都有所共通;下面是我們可以從中歸納出的六個特徵:
- 亞伯拉罕和梵天都是人類的祖先/創造者(拉是埃及萬神殿裡的主要創世神)
- 亞伯拉罕和梵天都有相同的詞源:“先父拉,努恩之子”(參見水-火-土元素論)
- 亞伯拉罕和梵天都是派生自Nun(分別是諾亞與瑪努)
- 亞伯拉罕和梵天皆有一個同時是妹妹的妻子,即薩拉跟薩拉斯瓦蒂
- 亞伯拉罕和梵天都有三個與妹妻有關的寓言(亂倫)
- 兩人都有兒子被殺害的故事(獻祭兒子/奧西里斯-荷魯斯)
____________________
References
1. Anderson, Karl. (1892). The Astrology of the Old Testament: Lost World Regained (pg. 10). Health Research Books, 1996.
2. Ryno, Wakeman. (1912). “Comparative Mythology” (Ѻ), The American Antiquarian and Oriental Journal, 34:41-46.
3. Hotema, Hilton. (1963). The Secret of Regeneration (§: Allegory of Abram (Abraham), pgs. 136-37). Health Research Books, 1998.
4. Graham, Lloyd M. (1975). Deceptions and Myths of the Bible (pg. 113). Citadel Press Books.
5. (a) Rosen, Steven. (2006). Essential Hinduism (pg. 12).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b) Murdock, Dorothy. (2009).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Acharya S (pg. 70). Stellar House Publishing. (c) Rainbow Warrior. (2014). “Brahma and Abraham: Divine Covenants of a Common Origin” (Ѻ), Academia.edu.
6. (a) Dunlap, Samuel F. (1858). Vestiges of the Spirit History of Man (Ra, 19+ pgs; Brahma, 24+ pgs; Abraham, 15+ pgs; Ab-Ram, 7+ pgs). Publisher. (b) Hotema, Hilton. (1956). Ancient Sun God (pg. 26). Publisher.
7. Lewis, Stephen. (2007). Biomystical Christianity (bio; Egyptian Connection; End of Abraham). BioMystic.org.
8. (a) Doreste, Tomas. (1998). Moisés y los Extraterrestres. Group Edit. Planeta. (b) Matlock, Gene. (c.2002). “Who Was Abraham?” (Ѻ). Hermetics.org.
9. Matlock, Gene. (c.2002). “Who Was Abraham?” (Ѻ). Hermetics.org.
10. (a) Postel, Guillaume. (1552). Abrahami patriarchae liber Jezirah. Publisher. (b) Bouwsma, William J. (1957). Concordia Mundi: the Career and Thought of Guillaume Postel (1510-81) (pg. 61).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 Goodman, Hananya. (1994). Between Jerusalem and Benare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Judaism and Hinduism (pg. 270). SUNY Press, 2012.
11. Goodman, Hananya. (1994). Between Jerusalem and Benare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Judaism and Hinduism (pg. 4). SUNY Press, 2012.
12. (a) Poliakov, Leon. (1974). The Aryan Myth (translator: Edmund Howard) (pg.186). Basic Books. (b) Goodman, Hananya. (1994). Between Jerusalem and Benare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Judaism and Hinduism (pg. 270). SUNY Press, 2012. (c) Cowan, Robert. (2010). The Indo-German Identification: Reconciling South Asian Origins and European Destines, 1765-1885 (pg. 52). Camden House. (d) Agarwai, M.K. (2013). The Vedic Core of Human History (pg. 322). iUniverse.
13. Thims, Libb. (2016). Smart Atheism: For Kids (pdf | 309-pgs). Publisher.
14. Pliny (the Elder). (77AD). Natural History, Volume 1 (translators: John Bostock and H.T. Riley) (pg. 67). Henry G. Bohn, 185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