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地球方的心靈感應 vs 太空方的心靈感應
• • •
目前可以清楚確定的是,有關於月球的某種官方掩蓋從很久以前就已經存在,且一直持續至今。但這種掩蓋的本質與規模卻仍然不甚明了,正是這種不確定性造成了混亂叢生。
導致混亂叢生的原因在於,即便有人試圖挖掘真相,官方也總會想盡辦法混淆視聽,結果就是一切依然被籠罩在五里霧中。過去有不少人嘗試進行調查,他們通常會將自己的發現撰寫成書。當然,它們有的太過走火入魔或歇斯底里,但客觀冷靜、旁徵博引作品的同樣也有不少。
前面提到的莫里斯・查特蘭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查特蘭是NASA的內部人士,他可以掌握一般人無法知道的消息。因此,我們應該接受與太空方的接觸經歷是貨真價實的事實,而那些願意正視這一點的人也早已這麼做了。現在,是時候該先將注意力從被掩蓋的事物上移開,回過頭來看看這種掩蓋究竟是如何運作的了。
當然,要掩蓋一件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採取嚴格的保密措施。只要保密足夠密不透風,外人甚至根本不會察覺到有任何事情正在發生。
但月球卻很難被如此嚴格地保密,因為它就在那裡,高掛在天空中,每個人抬頭就能看見。所以,月球本身是無法被掩蓋的。但發生在它上面的各種活動卻可以被掩蓋。也就是說,假如月球上真的存在某些活動,且有必要對其進行掩蓋,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死寂的月球”這一觀念變得深植人心,賦予它在文化與科學上不容置疑的地位,並在學校裡不斷複誦。
如此一來,當人們抬頭仰望月球時,它就在那裡——可是人們對它的一切看法都已被“死寂的月球”給扭曲了。除了其表面偶有亮光之外,人們已無法再看見任何東西。
然而,有些人卻會購買望遠鏡。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並非高解析度望遠鏡。不過許多人依然透過它們看到了與“死寂的月球”互相矛盾的東西。因此,該如何繼續掩蓋這一切變得更加複雜了。但是,對於第一個例子其實有一個十分簡單的解決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直接宣布那些不符合“死寂的月球”的觀測結果通通無效。
所以,外人可以繼續用望遠鏡去看他們想看的一切,但他們看見了什麼並不重要,因為掌握主流話語權的官方永遠不會承認它們。維持掩蓋的第二個例子是,在官方主導之外的各種月球活動要不是被想辦法搪塞,就是被乾脆當作不存在。例如,後面參考書目列出的大部分書籍就是這樣直接被置若罔聞——不管是在官方還是主流層面上。
回到月球掩蓋本身,仔細檢閱過所有可用的資訊後會發現,這些掩蓋幾乎都與月球的自然現象有關——比如月球的大氣層、水、植被,無論這些東西有多麼無關緊要。
事實上,即便有相反的證據,月球上存在大氣層和水(後者最近才終於被承認)長久以來卻一直被否認,而這種否認本身顯然是一個更複雜的掩蓋計畫的一部分。但人們肯定會好奇,為什麼月球的自然現象需要被掩蓋或否認。另外,更叫人難以理解的是這種掩蓋的力度——官方對月球的任何稀罕或驚奇之處的否認力度之巨大且持久,幾乎到了矯枉過正的地步。
依據正常的經驗法則,除非有充分的理由,否則自然現象沒有什麼被掩蓋(至少不會長期掩蓋)的必要。因此,人們理所當然會懷疑,月球自然現象之外的某種東西是否其實才是掩蓋的真正目標。有鑒於此,這些掩蓋活動確實相當受益於官方層面散播和助長的混亂,這大大增進了掩蓋的效率。的確,虛假訊息專家們已經發展出了精巧而有效的方法來混淆視聽。
混淆視聽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將各種互相關聯乃至互相印證的資訊層層分隔。這些資訊包需要被重新組合或整理,才能從一團混亂中梳理出有意義的內容,否則一切只會依然不清不楚。
要探究這些掩蓋的本質與範圍,有一個方法就是設法以某種方式簡化混亂的資訊,好看見它們所隱藏的東西。
這麼做將有助於讓不同的資訊包變得可見,或者說更醒目。同時它還能顯示有哪些資訊包仍未被發現或觸及,又有哪些沒有被納入考慮。有時,將各種事件和發展整理成一個簡單的年表會很有用。這樣做可以方便梳理出它們的前後關係。
儘管有不少書籍提供了很好的、甚至是可證明的與這些被掩蓋的真相有關的資訊,包含了大量值得參考的事實,可是這些書籍往往被雜亂地堆砌在一起,使資訊變得支離破碎、凌亂不堪。《新哥倫比亞百科全書》(第四版,1975)中有一篇相當不錯的“太空探索”條目,我參照它的內容整理出了下面這份年表。
我在年表中添加了一些相應的評論,當然它們並沒有被收錄在百科全書的原文中。
- 首先要定義的是何謂太空探索,其包括使用人造衛星、太空探測器和載人太空船來對太空、恆星、行星及其衛星進行物理考察。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儘管過去透過光學和電波望遠鏡已經累積了大量的天體觀測數據,可是要直到二戰結束後,大型火箭的發展才終於實現了進行直接探索需要的技術條件。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百科全書提到了光學望遠鏡,各種類型的資訊包(例如關於月球的資訊包)實際上就是通過這種望遠鏡來獲得的。
- 然而,如同第十六章所述,望遠鏡從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因為大型望遠鏡大多處於官方的控制之下,且全世界皆然。
評論:眾所周知,早在20世紀20年代,大型望遠鏡就已經被用來觀察月球。可是,這些觀察結果卻從來沒有被公開。因此可以假設,掩蓋活動很可能早從20年代就已經開始出現。
- 大型光學望遠鏡究竟發現又確認了什麼,在今天已經成為了永遠丟失的資訊包。
-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尼克一號。
評論:“太空競賽”究竟因何而起?早在1961年,媒體就已經明確指出這場競賽將決定誰將能夠主宰太空,尤其是實現對月球的殖民。事實上,正是因為擔心蘇聯會搶先一步,美國才開始努力奮起直追。這一特殊的背景因素在《新哥倫比亞百科全書》中被省略了——而在1972年12月美國徹底停止對月球的進一步探索後,後面出版的所有書籍亦都不再提及這一事實。
- 1958年1月31日,美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探險者一號。然後百科全書繼續寫道,雖然迄今為止,太空計畫發射的絕大多數是地球軌道衛星,但無人太空探測器和載人太空船已經取得了有關於月球、其它行星以及太陽的豐富資訊。在史普尼克一號發射後的十年裡,美國與蘇聯先後發射了大約五十顆無人太空探測器進行月球探索。早期的探測器要嘛只是接近月球(飛越),要嘛就是直接撞上月球(硬著陸)。
- 1959年9月,蘇聯的月球二號實現了對月球的硬著陸。
- 1959年11月,月球三號首次拍下了月球背面的照片。
- 1966年2月,月球九號首次實現了對月球的軟著陸。
- 1966年4月,月球十號完成繞月飛行。月球九號和十號均向地球傳回了許多攝影畫面。
- 百科全書接著指出,美國的腳步通常比蘇聯晚幾個月,但往往卻提供了更詳盡的科學資訊。
評論:對於“更詳盡的科學資訊”,現在有一件奇怪的事情需要考慮。按理說,至少應該會有一些資訊改變人們對“死寂的月球”的刻板印象。事實上,很多科學家不僅承認這類資訊的存在,甚至還為此發表了論文。然而,與“死寂的月球”相衝突的資訊卻始終沒有被向公眾公開或進入標準的學術或媒體領域。
- 百科全書繼續寫道,在美國這邊,早期的先鋒號發射計畫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就連遊騎兵計畫的前五次發射亦沒能成功,後者曾嘗試以加固的儀器來進行半硬著陸。後來的遊騎兵太空船只攜帶電視攝影,並以全速撞擊的方式實現著陸。從1964年7月開始,遊騎兵七、八和九號傳回了數千張照片,其中有許多是在撞擊前不到一英里的高度拍攝,捕捉到了直徑只有幾英尺的隕石坑。
- 1966年7月,測量員一號成功著陸。除了攝影機之外,它還攜帶了測量土壤厚度和成分的儀器。
評論:月球土壤的厚度和成分皆已被向公眾公開。至於攝影機拍攝到的其它內容則從未被公開。
- 1966年8月,美國成功發射第一顆月球軌道探測器,它拍攝了月球兩面的照片,以及第一張從月球拍攝的地球照片。這個軌道探測器計畫的主要任務是要為阿波羅載人太空計畫尋找合適的著陸點。
評論:阿波羅計劃選擇的著陸點偏偏是月球上最沒有特色、最貧瘠且荒涼的地點,而且往往靠近月球赤道。沒有任何公開的證據表明蘇聯人或美國人曾帶著攝影機深入柏拉圖或阿里斯塔克等隕石坑——這些隕石坑是異常現象的頻發地點,甚至疑似有植被存在。
- 1966年5月至1968年11月,美國發射了七架測量員太空船和五顆月球軌道探測器,以拍攝與繪製月球地圖。
評論:然而,那些異常現象頻傳的區域似乎卻沒有被拍攝和測繪。同樣是在1968年,NASA發布了月球事件編目。這本編目的奇怪之處已經在第二部分中討論過。當然,這裡的“月球事件”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月球異常現象”。編目中列出了大量發生在月球隕石坑中的發光及其它現象。
NASA對於這些月球異常現象從未有過任何後續的討論,即使它很可能私底下已經通過測量員號和軌道探測器有了重大發現。
當阿波羅計畫的載人太空船最終抵達月球時,其事先選定好的著陸點都刻意避開了異常現象頻發的地區。
下面是進行過載人登月任務的阿波羅太空船:
- 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十一號
- 1969年11月19日:阿波羅十二號
- 1971年2月5日:阿波羅十五號
- 1971年7月30日:阿波羅十五號
- 1971年7月30日:阿波羅十六號
- 1972年12月11日:阿波羅十七號
蘇聯則向月球發射了這些無人月球太空船:
- 1970年9月20日:月球十六號
- 1970年11月17日:月球十七號
- 1972年2月21日:月球二十號
- 1973年1月16日:月球二十一號
- 1976年8月16日:月球二十四號
關於美國和蘇聯的這些登月計劃,《新哥倫比亞百科全書》評論說:
“直到1969年底,蘇聯也一直積極在推動載人登月計劃...然而,在美國成功發射阿波羅十一號後,蘇聯最終放棄了自己的載人登月計劃...在阿波羅計畫後,美國繼續通過太空站來進行太空探索,這個位於地球軌道的平台是三名太空人工作與休息的空間。”
這本有口皆碑的百科全書並沒有提到美國在1972年12月阿波羅十七號的任務結束後也從此放棄了登月計劃。自那之後,公眾的注意力便轉向了所謂有巨大潛力的太空站,以及1971年發射往火星的太空船。月球基地的可能性很快就在大眾的記憶中悄聲無息地消失了。
事實上,很少人知道載人登月計劃已經終止。我自己也是直到1975年遇見阿克塞爾羅德先生後的某一刻才突然察覺到這件事。從表面上來看,上面簡述的年表似乎沒有什麼不對勁之處。但如果我們嘗試去尋找一些缺失的資訊包,就會發現這個年表其實大有問題。其中一個缺失的資訊包就是UFO活動在年表中的位置。
事實證明,地球方的太空探索亦幾乎不曾被放在UFO活動的背景或年表中討論——後者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都很明顯是來自太空方的行動。
說得更清楚點就是,地球方的太空探索從來沒有被與太空方的太空探索(也就是探索我們的地球及月球)放在一起討論過。
現在,我將把上述地球方的太空探索簡化成一個非常簡單的年表。
- 大約從1958年開始,地球方提出了要殖民月球並在上面建立基地的計畫。
- 地球方首次將攝影機和精密儀器送上月球,並在1969−1972年成工登陸月球。
- 在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後,地球方卻將視線從月球移開。
-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陸軍啟動了克萊門汀計畫,月球才終於再次被提起,該計畫試圖發射配備三種高解析度照相機的月球探測器,其相機性能卓越到甚至能從太空中看見紐約市水溝裡的泡泡糖包裝紙。
- 克萊門汀計畫令人驚嘆的太空間諜相機拍攝的高解析度照片迄今仍未發布——反而到目前為止公布的都是低解析度的照片。
為什麼月球被放棄是一個合理的問題,更何況過去人們曾經為此投入龐大的精力與數十億美元。
總之,地球方成功去了那裡。但他們再也沒有回去過。
綜上所述,顯然有幾個相當大的資訊包仍在到處四散。為什麼我們始終沒有重返月球肯定是其中之一。
不管怎麼說,如果一個人花了大錢造設備就是為了去某個地方,結果卻沒有去,這肯定會成為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