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春天,科學家們宣佈了一個驚喜,他們在月球上發現了水。這個消息迅速傳遍了印刷媒體和網際網路。然而,任何對悠久的月球觀測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1998年的發現其實並不是什麼驚喜,而只是對官方內部人士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知道的事實的遲來承認而已。
這個發現有一個微妙的言下之意是,一個地方要有水就一定要有大氣層。要有大氣層,就必須要有足夠的重力去維持它。
“死寂的月球”現在似乎正變得越來越模糊,甚至可以說它本身已經死了。但為了了解月球的真相究竟是如何被掩蓋,還是有必要來回顧一下官方長久以來所宣揚與鞏固的“死寂的月球”騙局的某些方面。如同1961年當初誇下的豪語,太空時代本來的目標是要登陸並殖民月球,在上面建立月球基地以作為繼續探索太空的第一步。這顯然是一個兼具科學與軍事價值的目標。
另一個(現在已被遺忘的)目標則是經濟上的誘因。月球可能擁有不少礦藏,可以成為地球方的資本企業開採的選擇。總之這兩個目標都相當令人躍躍欲試,它們也確實激起了許多人對登月的熱情,需要花費的成本亦十分不斐。同時還有另一個因素需要考慮。
一旦登上月球,那裡的環境是否適宜人居就成了很大的問題。我們似乎可以合乎邏輯地假設,任何有助於證明月球的環境適宜人居的發現照理說都會被官方大肆宣傳——至少這可以成為說服納稅人的理由,畢竟他們才是為昂貴的登月計劃出錢的人。
比方說,1998年的“發現”肯定早在1961年登月計畫開始時就已經被確認了。月球大氣層的存在更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它在登月計畫的幾十年前就被發現與證實了。事實是,從19世紀末以來人們就一直在對月球進行觀測,這些觀測結果清楚顯示出月球具有許多適宜人居的條件。
簡單來說,對於解決至少部分的月球居住問題而言,還有什麼會比水、大氣、可供居住的巨大洞穴(即負質量瘤)、礦物等等發現更美妙的呢?
此外,考慮到人類的智慧與創造力,唯一真正剩下的問題,如果有的話,就是地球方的人們可能會在月球上碰上什麼樣的“職業風險”。
現在還有兩個額外因素需要思考。
- 首先,隨著登月計劃從1961年開始如火如荼地進行,官方卻越來越趨向於宣傳令人洩氣的“死寂的月球”理論。這麼做似乎打破了過去一直以來的月球觀測結果,它們明明顯示殖民月球其實沒有那麼困難。
- 其次,從各個方面來看,兩個超級大國很可能碰到了某些即使將兩者的智慧與創造力結合起來,也難以應付的“職業風險”——這些風顯肯定不是鬧著玩的,所以才打亂了原本的月球殖民計畫。因此,這兩個理論上仍處於冷戰狀態的超級大國決定合作建造一個圍繞地球軌道運行的太空站。
與月球基地相比,建造太空站的成本非常驚人,而且它還十分脆弱——反而月球基地按理說應該在20世紀80年代初就實現了才對。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掩蓋月球真相的公式,我們可以看看20世紀初的哈佛大學教授、公認的月球權威W.H・皮克林(W. H. Pickering)的觀點。正如他在其極為專業的著作《月球》(The Moon)中指出,月球是一個死氣沉沉、一成不變的世界的觀念如今已變得根深蒂固,且不僅僅是在公眾心中,乃至天文學界也抱持著這種看法。他接著卻話鋒一轉表示,可是恰恰卻有非常充分的反面證據足以駁斥這種共識。他列舉了數百(或數千)個通過望遠鏡觀察到的月球變化,而對於它們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月球上其實有空氣和水。
然後,他還指出了一個大多數人都不了解的問題,它與月面學家有關——也就是那些對月球的物理特徵進行研究的人。
“這場爭論雙方的論點非常簡單。本身不是月面學家的天文學家聲稱這些變化不可能是真的,因為月球上沒有大氣層或水。月面學家的回應很簡單,那就是他們確實觀察到了那些變化。”
然而,即使有很多偉大的月面學家,月球在此後的十餘年裡卻還是被認為沒有大氣層——儘管有兩位著名且卓越的天文學家提出了相反的證據。這兩位天文學家根據一五百十年來的科學紀錄和望遠鏡觀察結果,證明了月球上確實有大氣層。
其中一位天文學家是M.K・傑瑟普(M.K. Jessup),他曾在密歇根州大學教授天文學和數學,後來又率隊架設了南半球最大的反射望遠鏡。不管你信不信,他在1957年(注意時間)出版了一本關於月球的書,書名就叫做《UFO詳解》(The Expanding Case for the UFO)——這本書很可能讓他與地球方的一些秘密組織產生了交集。
另一位勇敢的作家是V.A・菲爾索夫(V.A. Firsoff),他是當時世人心目中的頂尖科學家和月球權威。他在1959年(注意日期)出版了《月球上的奇異世界》(Strange World of the Moon)。
這兩本書皆提供了(而且是很難從科學上反駁的)證據表明月球上存在大氣層、區域性的水和植被的可能性很高。兩本書最後的結果是它們很快就絕版了,變得一本難覓——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不過,大氣層的存在仍然可以通過月球在經過其它星體時“遮擋”它們的方式來予以確認。
如果月球沒有大氣層,當它移動到這些星體前面的時候,照道理它們會瞬間消失才對。反之,如果月球存在大氣層,這些星體就會在它的後面繼續閃爍。
星體在被月球遮住時會閃爍,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認為月球的大氣層應該有三英里厚,並且越接近月球表面會越稠密。月球大氣層也為“閃光”提供了足夠的摩擦力,所以小流星在穿過它的時候會變得白熾化。在(阿波羅十一號)第一次載人登月任務時,太空人們往地上插了一支國旗,並用攝影機拍下了這個偉大的畫面。
就在太空人插完國旗後不久,攝影機還在繼續拍攝,這時突然吹來了一陣奇怪的風將國旗給吹歪了,《月球門事件:美國太空計劃被掩蓋的發現》(Moongate: Suppressed Findings of the U.S. Space Program)的作者威廉・布萊恩(William Brian)曾有幸獲得原始影片的拷貝版本。影片清楚顯示當旗幟正在飄揚時,太空人並沒有靠近它。由於攝影機的距離更近,兩位太空人都立刻跑去用手臂和手掌阻擋鏡頭。
NASA對此沒有發表任何評論。後來被插在月球上的旗幟都會用鐵絲和網布固定,好讓它們始終保持堅挺。這件事很快就被遺忘了。但要讓旗幟隨風飄揚,就意味著必須存在大氣層...
正因為月球有大氣層,薄霧、霧氣和雲這些現象才能被“允許”存在,從大約1733年(即發明望遠鏡)之後,已經有許許多多人觀察到了它們。
19世紀對月球大氣現象的研究更是豐富,大型反射望遠鏡的製造工藝在當時已經非常成熟。可是,所有無法符合“死寂的月球”理論的月球現象卻始終被排除在主流的科學視野之外。然而,隨著太空時代的到來,終究還是需要成立某種國家航太局之類的單位。在美國,這項需要最終催生了NASA,其於1958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在官方的口徑中,NASA總被描述成是美國政府的一個文職機構,其使命是探索太空、衛星和研發火箭。
NASA有一個最主要的任務,它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 登上死寂的月球
- 趕在邪惡的蘇聯之前佔領與殖民月球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個死氣沉沉、沒有空氣的月球其實早在1953年的時候就已被確認有薄霧、霧氣和雲朵了。薄霧、霧氣和雲朵顯然暗示了月球上存在某種天氣系統,雖然它可能與地球上的天氣十分不同。需要強調的是,在1958年之前實際上就已經有數千份關於月球異常現象的(包括天氣現象)的歷史報告。這些報告清楚表明月球絕非了無生機,相反地還非常朝氣蓬勃。
當然,如果認為NASA沒有事先研究過這些大量的歷史報告,那也未免太看不起人家了。
事實上,月球的薄弱大氣層後來終於在1997年被“發現”了。
但其它依託大氣層存在而產生的現象,卻仍舊沒有引起任何討論——例如月球表面的植被,更不用說是雲層,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