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Dr. Joseph Mercola
___________________
芝麻大小甚至更小的塑膠碎粒在如今堪稱隨處可見。塑膠袋、塑膠繩和塑膠瓶是如何破壞環境也經常登上新聞——這些垃圾確實對海洋生物有害,但還不止如此——更危險的是體積更小、更不易發現的微塑料。現在一項來自英國的研究(註1,2)已在十三名患者中的十一人的肺部裡發現了微塑料。
2013年,全球總共生產了兩億九千九百萬噸塑膠,其中絕大部分最後被排入海洋,成為野生動物與自然環境的一大威脅(註3)。這個數字在2021年更是不減反增至四億一千八百萬噸(註4)。2018年光是美國就生產了三千五百七十萬噸塑膠,然後有兩千七百萬噸被送入垃圾掩埋場,佔都市固體廢物總量的18.5%(註5)。
眾所周知,塑膠製產品中的化學成分會干擾內分泌作用(註6)。這些化學物質在結構上與天然激素相似,所以它們會干擾這些激素在你體內的正常作用(註7)。這對仍在發育中的兒童來說當然不是一件好事。
這個社會最終將為無所不在的微塑料付出多少代價目前還說不清楚。有證據顯示,長期接觸鄰苯二甲酸鹽等乾擾內分泌的化學物質會對人體健康與生育功能造成重大的傷害。
隨著製造商仍在繼續生產一次性產品以及消費者依舊習慣於使用一次性產品的生活方式,落入自然環境的微塑料幾乎年年都在增加。就在環保團體大聲疾呼這些從天而降(註8)的塑料已經嚴重到足以成為一場全球危機(註9)的時候,新冠疫情又將塑膠問題推到了全新的高度。
研究發現十三名患者中有十一人的肺部存在微塑料
數十年的研究表明,人們天天都在從空氣中吸入污染微粒,還有從食物和飲水的攝入也沒少過。2021年進行的一項屍檢研究(註10)顯示,接受分析的二十人中有十三人的體內存在微塑料,而在二十年前的1998年的一項美國肺癌研究(註11)則在一百一十四份肺部樣本中的九十九份裡發現了塑膠和纖維。
根據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說法(註12),微塑料的尺寸小於五毫米,他們更形容微塑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人為災難之一”。微塑膠固然有工業用途,但它們大部分還是從被丟棄在環境中的塑膠產品身上脫落的。
初級的微塑料是指出於工業用途,例如噴砂機、化妝品和超細纖維衣物而製造的小型塑膠。二級微塑料則是被棄置在環境中的塑膠產品產生的(註13)。
赫爾約克醫學院(Hull York Medical School)的一組科學家試圖研究吸入微塑料對人體組織的影響。過去的研究已經在人體的肺部中發現了合成纖維,但據研究人員表示,至今仍未有強而有力的證據可以證明肺部中存在微塑料。這項研究分析了十三名接受過肺部手術患者的肺組織。
結果他們在其中十一人的肺組織中發現了微塑料污染(註14)。研究團隊在十一個肺部樣本中找到了三十九枚微塑料碎片。資深講師、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勞拉・薩多夫斯基(Laura Sadofsky)評論了這項研究的重要性(註15):
“過往都是在死者的屍體解剖樣本中發現微塑料——而這項研究是第一次在活人的肺部中找到了微塑料。這些微塑料聚集在肺部的下端。肺部的氣管非常狹窄,沒人想得到微塑料居然能夠出現在那裡,但它們顯然做到了。
這些數據對空氣污染、微塑料和人體健康研究都很重要。我們發現的微塑料類型和含量現在可以為實驗室提供具體的判準,以確定它們對健康的影響。
研究作者們還發現,患者體內含有十二種微塑料,‘它們的用途十分廣泛,常見於包裝、瓶子、衣物、細繩/麻繩以及其它製造過程。與女性相比,男性患者體內的微塑料含量要高得多。”(註16)
肺部下端出現微塑料可以說是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發現。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是其中最多的(註17),這一發現似乎暗示了這段時間以來在疫情期間常被使用的藍色外科口罩是罪魁禍首,因為聚丙烯正是這類口罩最常見的塑膠成分。
專家強調新冠口罩不是真的口罩
2021年的一項研究(註18)調查了配戴藍色外科口罩時的微塑料吸入風險。研究人員發現,重複使用口罩可能會增加吸入微塑料的風險,與完全不戴口罩相比,戴N95口罩是微塑料吸入最少的選擇。
他們指出:“外科口罩、棉質口罩、時尚口罩還有活性碳口罩都有更高的纖維狀微塑料吸入風險...”(註19)然而,根據呼吸器專家克里斯・謝弗(Chris Schaefer),全世界數百萬人現在正戴在臉上的口罩其實根本就不是口罩(註20)。
謝弗說這些東西實際上只是“呼吸阻礙物”,因為它們根本“不符合口罩的法律定義”。他強調,加拿大、美國及世界各地的消費者使用的口罩現在正在釋放出大量小到足以被吸入的微塑料(註21)。
“一個(合適的)口罩應該在口鼻前設計適當的呼吸開口,以確保呼吸動作不受阻礙。當口鼻呼吸都被擋住的時候,你就會重新吸入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導致你的吸氧水平下降與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所以,配戴這些口罩其實並不健康。”
他鼓勵人們應該可以試著切開口罩,看看裡面那些容易散落鬆脫的纖維(註22)。
“熱氣和水分會導致這些纖維分解得更小。毫無疑問,人們正在吸入(微塑料顆粒)。我在過去兩年裡寫了很多篇文章討論這些呼吸阻礙物的危害,我與不少科學家(及其他人)談論過吸入這些纖維的危險。
如果你感覺自己像嚐到貓毛,或是在戴上口罩後有任何喉嚨不適,這代表你正在吸入纖維。”
他接著指出,不管是在任何工作場所只要是會接觸到這類纖維的人一般都會穿戴防護用具。反之,現在人們卻大喇喇的使用這些產品來增加自己吸入纖維的風險,這些纖維最後會“分解到非常小,然後對人體的肺部造成影響——並且作為毒素在人體內累積——我想幾年後我們就知道了。”(註23)
口罩正在增加新冠染疫死亡率
德國醫生扎卡利亞斯・弗根(Zacharias Fögen)曾在經過同行評審的《醫學》(Medicine)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註24),該研究分析了堪薩斯州各縣的數據,對習慣戴口罩與沒有習慣戴口罩的地區進行了比較。
他發現強制要求戴口罩的縣的死亡率增加了85%,即使分析已經考慮到了其它因素,但在排除各種因素之後,死亡率仍然至少增加了52%。弗根寫道,對數據的進一步分析顯示,影響因素最大的95%仍是“新冠病毒,口罩下的二氧化碳、細菌或真菌只能算其次。”(註25)
他將這個現象命名為弗根效應,意思是被反覆吸入並沉積在口罩上的病毒微粒,反過來讓病情更加惡化。他寫說(註26):
“這項研究最重要的發現是,與公認的觀點相反,即口罩降低傳染率所以可以讓更少人死亡,但這其實並非事實。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與不強制要求戴口罩相比,強制戴口罩造成的死亡人數反倒增加了1.5倍,或多出約50%。
強制口罩令使CFR(病死率)增加了1.85/1.58,即在有口罩規定的縣增加了85%/58%。研究發現幾乎所有這些超額死亡數都可以歸咎於新冠病毒。總之這項研究顯示,戴口罩可能會給個人帶來巨大的風險,而且這種風險不會因為傳染率降低而減輕。
因此,使用口罩即使不說不行,也可能不是很適合作為針對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學干預措施。”
弗根還注意到了另外兩項大型研究皆有相似的發現。第一篇是發表在《醫療研究》(Cureus,註27)期刊上,其發現歐洲的確診數與口罩沒有什麼關聯,但死亡率卻跟口罩呈現出正相關。
第二項研究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One),研究指出在六十九個國家/地區的八十四萬七千人中,疫情的惡化與口罩存在著明顯的關聯。研究人員估計,結束口罩令反而有助於減少病例,而不會影響住院或死亡率。
塑料造成細胞損傷和死亡
過去的研究總強調微塑料對環境、野生動物跟人體健康的影響。然而,這些研究多半沒有直接得出結論認為微塑料的消耗或吸入會導致疾病。相反的,它們往往建議還要做更多研究才能確定(註29)。
2022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註30)解答了為什麼這些數據會如此莫衷一是。這次的實驗室數據是第一次證明了微塑料對人體細胞的破壞程度與人類攝取或吸入這些微粒的數量呈正比。
該研究是對既往的十七項人體細胞毒理學研究的整合分析,它們比較了微塑料吸入量的不同對細胞的傷害。研究人員發現,導致細胞損傷的其實是形狀不規則的微塑料,而不是實驗中常用的那種球形微塑料。
這說明過去那些用球形微塑料做的實驗很可能並沒有充分反映微塑料對人體的實際傷害。領導這項研究的英國赫爾約克醫學院的埃瓦格羅斯・達諾普洛斯(Evangelos Danopoulos)解釋了為什麼像這樣的研究正變得越來越多:“它正在呈爆炸式的增加,這是完全可以想見的。我們每天都在接觸這些微粒:我們正在把它們吃進肚子裡,我們正在吸入它們。而且,我們真的不知道它們在進入我們身體後會造成什麼後果。”(註31)
你身體裡的塑膠污染最後都去哪裡了?
研究人員發現,微塑料不但會沉積在你的肺部和腸道,而且還會流進你的血液。來自荷蘭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二十二名健康志願者的樣本(註32),並且在77%的樣本中發現了塑料微粒。這些微粒的尺寸只有七百納米或更大一點,是可以被跨膜吸收的尺寸。
一些樣本中就包含了多達三種不同的塑料。據研究作者告訴《衛報》:“我們的研究首次表明了我們的血液中含有聚合物微粒——這是一個非常突破性的結論。但我們仍必須擴大研究並找來更多樣本、更仔細的評估聚合物的數量。”(註33)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塑膠微粒最終會進入人體的哪裡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他們認為,塑膠微粒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器官“在科學上是有可能的”,比如數據顯示五十、八十、兩百四十納米的聚苯乙烯珠和微型聚丙烯就可以滲透到人體的胎盤內(註34)。
這些微塑料在穿過胎盤屏障後,最終會變成新生兒的第一批糞便。這意味著它們從嬰兒的血液轉移到了腸道。2021年的一項試點研究(註35)調查了人類接觸微塑料的程度,結果在嬰兒的第一批糞便樣本中找到了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嬰兒糞便中的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含量是成年人的十倍,這說明嬰兒體內的塑膠是從母親那裡來的。這究竟會如何影響人類的健康仍有待研究。一項動物研究發現,從母體吸入開始曝露後僅二十四小時,胎盤、幼體大腦、肺部、肝臟和腎臟中就都可以檢測到聚苯乙烯微粒(註36)。
看來被吸入或攝入的微塑料最終都會進入你的血液,然後侵入你的重要器官。儘管研究人員已經確定在環境中發現的不規則微塑料會導致細胞受損與死亡,但它們對疾病的長期影響則仍有待釐清。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細胞絕不會憑白無故受損、死亡而不留下任何遺害。
___________________
Sources and References
1, 14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2;831(2)
2, 17, 20, 21, 22, 23 Western Standard, April 17, 2022
3 Coastal Care, November 2019
4 Our World in Data, Plastic Pollution
5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Plastics: Material Specific Data, Overview
6 Endocrine Society, December 5, 2020
7 Scientific Reports, 2018;8(6086)
8 Scientific American, June 11, 2020
9 Center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 Ocean Plastics Pollution
10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1;416(124126)
11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 1998;7(5)
12 Natural History Museum, January 21, 2020
13 National Geographic, microplastics
15, 16 Hull York Medical School, April 6, 2022
18, 19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1;411
24 Medicine, 2022;101(7)
25 The Daily Skeptic, May 2, 2022
26 Medicine, 2022;101(7) 4
27 Cureus, 2022;14(4)
28 PLOS|One, 2021, 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52315
29 Food,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 2018;5:375
30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1; 127861
31 The Guardian, December 8, 2021
32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22; doi.org/10.1016/j.envint.2022.107199 3.2
33 The Guardian March 24, 2022
34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22; doi.org/10.1016/j.envint.2022.107199 3.3 Plastic’s biological fate?
35 Environmental Letters & Technology Letters, 2021; doi.org/10.1021/acs.estlett.10c00559
36 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 2020;17(5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