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日 星期二

超級疫苗與“道德藥丸”可以終結疫情嗎?

https://media.mercola.com/ImageServer/Public/2022/February/PDF/codon-optimization-pdf.pdf


By Dr. Joseph Mercola


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年來,大型製藥公司一直都在研究mRNA基因轉移技術。米爾肯研究所(Milken Institute)也特地在2019年召開了一個小組會議,討論如何實現從傳統疫苗邁向新型mRNA技術的過渡(註1)。


那次會議的與會者包括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安東尼・弗奇和前美國生物醫學高級研究與發展局(BARDA)局長、現任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流行病預防與應變研究所高級副總裁里克・布萊特博士(Rick Bright)。


布萊特在會上提出,“(我們)恐怕需要,甚至說該緊急呼叫一個極具破壞性的、不受官僚束縛和程序拖延的危機。”


從字面上來看,布萊特似乎是在暗示一場大流行病可以幫助他們實現這種過渡,因為只要危機越嚴峻,“官僚和程序”就越有可能會讓步。


好吧,至少從結果上,布萊特和弗奇的確如願以償了,現在全世界的人們正在吞下他們決定無視官僚程序與正確防疫原則的惡果。許多醫生和科學家都早已警告,使用mRNA“疫苗”並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因為現在推出這項技術仍為時過早。


醫學史上最嚴重的設計失誤


事到如今,在經過災難性的一年後,我們才總算明白其實就連科學家對這些疫苗也都還是一知半解。或者更糟糕的是,他們的確心知肚明,卻一點也不在乎這些疫苗所造成的傷害。


在2021年8月《Substack》的一篇文章中(註2),英國網絡安全研究員埃赫頓・比伯(Ehden Biber)重新回顧了mRNA疫苗設計的過程,他認為它們可能是“人類史上最嚴重的設計失誤”。


新冠疫苗含有的病毒片段與病毒本身並不ㄧ樣。mRNA已經在一個被稱為“密碼子優化”的過程中被進行了基因操作,而且目前已知這個過程會產生完全無法預料的副作用。“為什麼輝瑞、莫德納、AZ、嬌生這些公司偏要使用它們和監管機構都明知會造成未知結果的技術?”比伯問道。下面是這篇令人大開眼界的文章的摘錄:


“出於各種原因,要下指令讓你的身體開始製造蛋白質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其中一個難點在於,當你試圖透過專門處理這些密碼並製造蛋白質的核糖體下指令的時候,它的效率可能會非常不盡人意甚至在中途卡住。

幸運的是,科學家們找到了通過替換密碼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他們不直接用原始的遺傳密碼來製造蛋白質,而是更改了其中的幾個字母,好優化整個密碼。這就是所謂的密碼子優化。

這裡的密碼子是三個核苷酸;核苷酸是組成DNA的重要部件。一個密碼子優化的例子會像是這樣:60%的密碼子被更替掉,然後還有22%的核苷酸也要被更替。然而,核糖體最終卻依然可以製造出原汁原味的蛋白質!但這是真的原汁原味嗎?好吧,其實不盡然。

2011年,《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打破沉默〉(Breaking the Silence,註3),它承認了這種使用同義DNA替換的密碼子優化可能會通過多種方式引發疾病。

事實證明,密碼子優化後製造的蛋白質會具有不同的摺疊方式與不同的三維形狀。而且它‘可能會導致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而這往往要直到進入臨床試驗後期甚至已經批准上市後才會顯現。’這段話所說的還是按正常流程走的審核時間,可是我們都知道新冠疫苗是被緊急批准使用的。”


比伯接著引述了FDA的首席研究員查瓦・薩法蒂(Chava Kimchi Sarfaty)的評論:“我們十分肯定,優化密碼子製造的蛋白質絕對無法跟天然的蛋白質同日而語。”


總而言之,密碼子優化可以改變蛋白質折疊與作用的方式,對此薩法蒂警告說:“改變形狀可能會導致免疫原性,而這往往要直到進入臨床試驗後期甚至已經批准上市後才會顯現。”(註4)如果FDA早在2011年就已經知道這一切,為什麼他們卻沒有反對在新冠疫苗中使用密碼子優化呢?


蛋白質錯誤折疊引起的多種病理


比伯繼續引用了更多將蛋白質的錯誤折疊與嚴重疾病聯繫起來的研究,例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和心力衰竭(註5)。根據2017年的一篇論文《蛋白質錯誤折疊引起的疾病》(Protein Misfolding Diseases)所述(註6):


“大部分的蛋白質分子都必須折疊成既定的三維結構後才會具有功能活性。然而,蛋白質鏈有不止ㄧ種構象(conformational)狀態,它們的生物活性構象往往只能算是勉強穩定。

亞穩態(metastable)蛋白質更容易形成聚集有害物質的錯誤折疊,包括可溶性低聚物和纖維狀澱粉沉積物,這可能會導致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及其它許多疾病。”


“既然有這樣的疑慮,為什麼疫苗製造商還要使用它呢?”比伯問道。答案是因為為了順利注射疫苗,它們會需要比天然蛋白質更濃厚的蛋白質來進行傳介。”


輝瑞似乎在密碼子優化這方面下了最多功夫,而且mRNA帶來的大量改變可能會造成蛋白質錯誤折疊與“剪接異常”早已不是秘密。比如,2021年3月的一篇論文就指出(註7):


“針對新冠病毒的BNT162b2疫苗含有共四千兩百八十四個核苷酸的RNA,其可分為六個部分,它們負責傳遞製造棘狀蛋白的指令,也就是新冠病毒用來感染宿主的蛋白。然後,這些蛋白質會被引導到細胞外,以觸發免疫反應與抗體產生。

問題在於mRNA帶來的大量改變:尿嘧啶被用假尿苷取代好騙過免疫系統、所有三聯體密碼中的字母都被用C或G取代,好極大提升蛋白質合成的速度、氨基酸被用脯氨酸取代,然後還有一個具體更動未知的序列(3’-UTR)被添加到其中...

最終的錯誤轉譯可能會造成一些病理學影響,進而導致疾病。此外,被注射的前體mRNA(pre-mRNA)可能會形成多個成熟的mRNA;這些都會變成選擇性的剪接異常,造成人體健康的長期嚴重危害。

實際上被製造出來的蛋白恐怕會跟棘狀蛋白有些不同;如果轉譯密碼的過程出了錯,密碼子被誤讀,產生不同的氨基酸,然後是蛋白質,對人體健康造成長期後患,儘管DNA沒有直接被修飾,而是在細胞核中,不是細胞質,那是修飾後的mRNA會抵達的地方。”


輝瑞疫苗提高了死亡警訊


在提交給FDA以獲得批准的BNT162b2/復必泰風險管理計畫書中,輝瑞承認它們所做的密碼子優化會導致γ-谷氨酰轉移酶(GGT)升高(註8),這是心力衰竭的一個警訊。


GGT升高也是胰島素阻抗、心臟代謝疾病(註9)、肝臟疾病(註10)、慢性腎臟病(註11)的警訊。你體內的GGT升高就意味著肝臟要承受更多壓力。理想的GGT水平是男性低於16U/L、女性低於9U/L。一旦男性超過25U/L、女性超過18U/L,你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就會顯著上升。


更重要的是,隨著你的GGT升高,你的穀胱甘肽會隨之下降。這是GGT上升為什麼有害你健康的原因之一。反之如果能升高你的穀胱甘肽,GGT就會下降。


然而,儘管輝瑞承認存在這些風險,但它們仍未展開研究來評估疫苗的藥理安全性、遺傳毒性或致癌性。“這些評估怎麼可以被省略呢?”比伯不解的問說(註12)。更令人震驚的還是這個問題的答案。


關鍵研究被省略


在正常情況下,藥理安全性、遺傳毒性或致癌性研究都會在動物試驗階段完成。可是新冠疫苗根本沒有進行動物試驗;因此,這些研究一個都沒有完成。多虧快速審查,這些mRNA疫苗直接被提上人體試驗了。顯然FDA也沒打算要求輝瑞進行更多試驗以確定密碼子優化對健康的影響。正如比伯指出:


“疫苗製造商知道有潛在的隱患,監管機構也瞭解潛在的隱患。可是,監管機構卻並未以對待基因療法的規格測試這些產品,也沒有為密碼子優化可能的風險建立任何配套。風險不會因為你不去評估它就不存在。”


最令人震驚的莫過於,他們依然向全世界數十億人推出這些疫苗,即使他們明知疫苗有可能造成非常嚴重的問題。


比伯在文章中點出的另一個問題是,他們在編碼過程中使用的細胞類型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僅僅確定mRNA在一種組織類型中是如何進行轉譯,並沒有辦法說明它在其它細胞組織中運作的情形。而且沒有任何一家疫苗製造商有做完所有細胞組織的試驗(總共有五十一種)。


“如果出現轉譯停頓,對蛋白質構象造成影響,這可能會導致結構改變,增加免疫原性並改變其作用。這樣的情況自90年代以來一直時有所聞。所以,真的安全嗎?”比伯寫道(註13)。


總括


總而言之,輝瑞、莫德納和嬌生都特意在RNA遺傳密碼上下了苦功,好確保你身體製造的棘狀蛋白足夠穩定,能順利繞過細胞中阻止病毒複製的保護機制。


如果沒有這種修改,你的免疫系統就會在細胞開始製造棘狀蛋白之前就先將mRNA摧毀。問題是密碼子優化,這種基因改寫行為可能會導致你的核糖體——即細胞內專門用來合成蛋白質的“機器”——在處理密碼的時候發生錯誤轉譯。


錯誤轉譯會引起蛋白質的錯誤折疊與功能失常。我們已經知道蛋白質的錯誤折疊與一些神經退化性疾病以及突發性心力衰竭有關。但我們至今仍不清楚由新冠疫苗引起的蛋白質錯誤折疊究竟會造成什麼結果。也許它會與其它蛋白質錯誤折疊的結果相同,也許它會導致前所未有的結果。


想要瞭解更多,請務必聆聽法國衛生研究所的遺傳學家和研究員亞歷山德拉・高德博士(Alexandra Henrion-Caude)在《封鎖地球》(Planet Lockdown)上的採訪內容。她在影片中解釋了RNA是什麼、新冠疫苗的運作方式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問題。


她指出,如果你想製造疫苗,照理說你不應該選擇病毒中最容易發生突變的部分(棘狀蛋白)來進行改造。一般來說應該要選擇不太可能發生突變的部分。選擇棘狀蛋白的好處是可以靈活配合病毒突變迅速生產不同的疫苗,因此這可能是一個背後有財務考量的決定。


而且,他們既然選擇棘狀蛋白,就意味著他們要使你的身體不斷製造出新冠病毒身上最具毒性的成分。我們都知道,即使沒有其它病毒成分,單單棘狀蛋白就夠嗆了——它會導致血凝塊和異常出血發生。之所以會發生凝血和/或出血,是因為你的免疫系統在攻擊和摧毀你的血管系統中正在製造棘狀蛋白的細胞。


如果接種了新冠疫苗該怎麼辦?


綜上所述,由於疫苗使用了被特別修改過後的棘狀蛋白mRNA好“強化效力”,錯誤轉譯可能會導致蛋白質錯誤折疊,引起非常嚴重的健康後果。


好消息是,你的身體其實有一個專門糾正這種錯誤折疊的機制,因為你在體內製造的蛋白質實際上有三分之一從它們誕生的那一刻就已經錯誤折疊了。


你可以使用兩種簡單的方式來幫助這些蛋白質進行重新折疊或消除它們。第一個是間歇性斷食,也就是把你一天的進食控制在六至八小時內,睡前三小時內不要進食。這會促進你的身體在入睡時進行細胞自噬。到了早上,當你的斷食時間超過十四小時後,自噬過程就會發生。


第二個一般人比較少知道的方法是定期洗桑拿浴。如果桑拿房夠熱,你的身體就會產生激熱蛋白,它們會重新折疊或消除錯誤折疊的蛋白質。你只需要確定桑拿房的熱度足夠,並且你有大量出汗。要實際測量的話,你可以利用口腔溫度計看看你的體溫有沒有達到華氏一零ㄧ至一零二度。


此外,你可能會因為大量出汗而少掉一磅或兩磅。只要水分和鹽分補充足夠,就不用擔心。由於很多桑拿房都有很高的EMF,所以事前請謹慎選擇。現在有很多新的紅外線桑拿房都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它們幾乎無一例外都具有高電場,恐怕還是不太好。


壓制異議的道德藥丸?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對新冠疫苗表達擔憂完全是合情合理。毫無疑問,疫苗會導致嚴重的健康後果,無論是突發還是長期性的。即便如此,疫苗製造商、國家衛生機構、政治領導人仍然執迷不悟,繼續呼籲更多男人、女人和兒童反覆接種疫苗。


新冠疫苗的確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人體實驗。其影響已經不止限於人體傷害,至於它究竟會嚴重到什麼程度我們也仍然無法確定。


從全民口罩、社交距離、封鎖政策到其它所有疫情措施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這些措施沒有任何一項有科學證據支持,而且也沒有人認真評估它們所造成的危害。


為了平息公眾對這種不道德實驗的異議,至少有一個人提出了一個十分極端的想法:“道德藥丸”。說白了,就是要通過服藥的方式來使人們聽話。根據《富比士》2020年8月的報導(註14):


“...生物倫理學家帕克・克魯奇菲爾德(Parker Crutchfield)提出了一種頗具爭議性的方法來對抗眼前的疫情(註15)——‘道德藥丸’。具體來說,他建議應該大量投入精神藥物來進行‘道德提升’,使人們變得更願意遵守戴口罩、社交距離等規範...

克魯奇菲爾德也承認,那些‘需要道德提升的人往往也是最不可能會同意服藥的人’,因此他認為應該使用非自願的方法,例如通過法律強迫人們服用道德藥丸或在供水系統中秘密下藥。

換句話說,強制人們服用‘道德藥丸’並沒有改變任何現行政策的道德考量。它只是讓政府能更好地執行好的(或壞的)法律。”


克魯奇菲爾德的建議聽起來簡直就跟隨便一本反烏托邦小說沒兩樣,但這其實正是技術官僚所抱持的意識形態,這一群強大的少數精英相信他們可以通過超人類主義手段來實現永生,變得比其他人更聰明也更有資格活下去,也只有他們可以向群眾灌輸是非對錯。


對通用超級疫苗的追捧


許多專家現在都承認疫情已基本結束(註17),但這個疫情工業複合體顯然不願意讓自己的金雞母跑走。正如2019年的米爾肯研究所會議上所討論的,他們現在正加緊腳步要搞出基於mRNA的通用“超級疫苗”。


弗奇在2019年那會著重的是通用流感疫苗。現在新的目標是要發明一種通用的新冠疫苗,具有一次防堵新舊毒株的功效(註18)。實現這一目標的其中一種方法可能是通過對病毒內部的核衣殼蛋白(n-蛋白)來進行改造,而不是棘狀蛋白。


透過以這個即使是不同毒株之間也變異不大的部分來進行處理,最後你可能會獲得更好的保護力。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這麼做?或者,也許一個更好的問題是:這與弗奇在2021年12月宣布的“充滿前景”的mRNA愛滋病疫苗有什麼關係嗎?


作為該疫苗研究論文的合著者,弗奇解釋說,這種疫苗的作用方式與新冠疫苗很類似,只不過它並不包含棘狀蛋白。反之,它會提供編碼指令,教導兩個關鍵的愛滋蛋白在肌肉細胞中製造自己的病毒顆粒(註19)。


無論即將到來的愛滋病mRNA疫苗究竟會如何發揮效用,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多價疫苗的效果至今仍十分不盡理想。考慮到如今新冠疫苗所採取的懶散做法,人們實在不得不懷疑是否還能繼續信任疫苗製造商和監管機構研發安全且有效的多價疫苗。



____________________

Sources and References

1 Rights and Freedoms October 7, 2021

2, 4, 12, 13 Ehden Substack August 20, 2021

3 Nature Medicine December 6, 2011; 17: 1536-1538

5 Autophagy August 2008; 4(6): 821-823

6 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 June 20, 2017; 86: 21-26

7 Authorea March 25, 2021 DOI: 10.22541/au.161668243.35142344/v1

8 Nutr Metab. 2016;13:37

9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14 Dec;21(12):1541-8

10 Disease Markers October 12, 2015; 2015: 818570

11 Disease Markers 2017; 2017:9765259

14 Forbes August 30, 2020 (Archived)

15 The Conversation August 10, 2020 (Archived)

16 Forbes August 30, 2020 (Updated February 6, 2022)

17 CNBC February 4, 2022

18 Montreal Gazette February 4, 2022

19 Science Daily December 9, 20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