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articles.mercola.com/sites/articles/archive/2021/12/14/omicron-lab-leak.aspx
By Dr. Joseph Mercola
____________________
mRNA和DNA疫苗核心技術(註1)的發明者-羅伯特・馬隆博士(Dr. Robert Malone)在最近接受史蒂芬・班農採訪時重新回顧了迄今為止我們對新冠病毒的全體變種Omicron的所有瞭解。
正如馬隆所說,儘管媒體極盡炒作,但非洲的病例數遠遠低於世界其它地區、就連疫苗接種率也相對較低許多卻仍是不爭的事實。先前甚至有報導說南非通知輝瑞不必再給他們疫苗,因為他們的庫存仍然十分充足,而且大多數成年人也沒有施打的意願。
結果才在第二天,“震驚世人的變種病毒突然就出現了,媒體立刻宣布它是在南非被發現。”馬隆說。英國幾乎馬上做出回應,關閉了與南非大部分的交通管道。
根據媒體報導,Omicron變種最先是在博茨瓦納的四名“完全接種疫苗者”身上被發現。南非的醫生解釋說,雖然他們檢測到了變種病毒,但至今仍沒有傳出任何嚴重的症狀。截至目前為止,所有病例都是輕症,沒有一個需要入院治療。
你搭我唱的恐懼宣傳
然後迅速有報導開始聲稱變種病毒是從愛滋病患者身上突變而來,並且似乎變得更具傳播力。要求強化防疫措施的呼聲立刻席捲各大航空公司。可是正如馬隆所言,媒體偏偏“無視了一個最顯而易見的事實,亦即這是一個免疫‘疫苗’的變種病毒。”
事實上,該變種似乎對新冠疫苗具有高度抵抗力,這表明它是在一個或多個疫苗接種者,而不是完全不具有免疫力的人發生了突變。
請記住,病毒變異正好說明了免疫反應的不足。然而,那些疫情意見領袖們想出的亡羊補牢之策卻是要繼續推動更多疫苗補強針,這既不理性也不科學。
“補強針正是使我們的免疫系統出現失誤的罪魁禍首,面對新的變種病毒不會有什麼用處。”馬隆表示。“這就好比是在用三季前的流感疫苗來給每個人接種,然後期望大家能對新的(流感病毒)產生抵抗力一樣。”
Omicron是另一個實驗室產物嗎?
對於Omicron的性質和起源,馬隆解釋了他的看法:
“它具有在嚴格的遺傳選擇下演化的病毒特徵,發生在受體結合域(receptor bonding domain)的變異讓它可以對‘疫苗’免疫。這正是問題所在——因為這一點與其它目前已知的變種都不一樣,它有屬於自己的一套演化邏輯——但這是怎麼發生的?為什麼這些前所未有的變異會突然出現?”
主流媒體目前正在不斷推動一種說法,即Omicron的突變是因為南非的接種率很低,並且可能是在愛滋病患者身上發生突變。然後我們被告知,解決方法是要用更多的疫苗覆蓋整個非洲,即便此前非洲在接種率低迷的情況下依然保有極低的病例數與死亡率。因此,很明顯,這種主張根本沒有任何現實世界的數據可以支持。
除了強逼南非接受更多疫苗之外,這種說法的另一個潛在用意是要隱瞞它可能是又一個實驗室製造出來的病毒這一事實。如同馬隆所說,我們“以某種方式製造出了這個捉摸不定的幽靈。”
據說Omicron有大約五十個原始Alpha菌種所沒有的突變,而且其中還有很多突變剛好可以讓它繞過新冠疫苗所試圖啟動的抗體防禦機制。
雖然馬隆承認他還沒有仔細研究這個病毒的突變情形,也還不好對它的演化過程妄下猜測,但他提到有一些專家已經開始懷疑它可能經過實驗室改造,因為從基因上來說,它“看起來完全不像是來自我們先前在其它變種中看到的演化過程。”
馬隆認為,除非我們能獲得關於其起源的確切證據,否則目前對所有可能性都應持開放態度,包括Omicron也許是實驗室利用以前的變種改造出來的可能性。
Omicron的病例在不到五天內翻了一倍
直到目前為止,我們對Omicron的瞭解仍然跟我們對原始SARS-Cov-2病毒的瞭解一樣乏善可陳。我們現在只知道它似乎具有高度傳染性,並且在將近五天的時間內使病例數翻了一倍,這透露了它具有驚人的“疫苗”免疫能力(註2)。
根據《經濟學人》(註3)援引南非國家傳染病研究所的數據稱,截至2021年12月的第一個星期,Omicron在南非“似乎已迅速壓倒Delta”,幾乎所有現在發現的陽性病例都是Omicron。
Omicron疑雲重重
Omicron還有一個特別奇怪的特徵是與它最接近的基因序列至少可以追溯到2020年中旬,它似乎並不屬於此後出現的任何演化分支。正如病毒學專家特雷弗・貝德福德(Trevor Bedford)在接受《NPR》採訪時表示,“這是非常罕見的例子。”(註4)
Twitter上有一位名叫Chief Nerd的用戶貼出了他製作的時序圖(註5)。這張圖片展示了新冠病毒從最初到現在的所有基因組,圖片使用的是來自nextstrain.org/的數據(註6)。
我們可以從圖中很好地看到Omicron的出現是多麼不自然。隨著時間來到2021年底,Omicron忽然毫無來由的出現了,就像那條在2020年中旬倏忽出現的直線一樣,它們都與其它變種沒有任何相似之處。
這種反常的現象在自然界中完全沒有先例。然而,如果是實驗室外洩造成的流行病倒是有這樣的先例,例如1977年的俄羅斯流感,它是由H1N1病毒所引起,後者與1946-1957年間的流感病毒非常相似。一直有傳言說,俄羅斯流感很可能是活體疫苗試驗不慎外洩導致的結果(註7)。
Omicron,又名B.1.1.529,其非同義突變與同義突變比約為25:1。根據分子生物學和癌症遺傳學家菲利浦・巴克豪茨博士(Dr. Philip Buckhaults,註8),Omicron與它最近的共同祖先AV.1相比有二十五個非同義突變,同義突變則只有一個。如果是自然發生的話,該比率應該介於25:50-25:100之間。
Omicron起源的三個假設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研究人員提出了多種假設。貝德福德認為,2020年中旬出現的變種很可能早已在具體是什麼還不知道的動物身上開始傳染、演化,最後又重新傳染給人類。
但貝德福德也承認,這種可能性稱得上微乎其微,因為若是這樣照理說我們可以從基因組中找到動物的遺傳物質,但我們卻什麼也沒有發現。反之,我們找到的卻是人類的RNA,這說明人類才是病毒的宿主。
另一個假設是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發生了“隱秘傳染”。換句話說,這個2020年中旬出現的變種或許已在一個病例檢測量很少或幾乎沒有的地方傳播,於是它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持續演化,直到終於變得足以傳播至檢測量更高的地區。
可惜,貝德福德對這種解釋也不滿意,“依據目前所知,(這種變種病毒)在變成Omicron並成為一種傳染性極強的病毒之前,就早已開始廣泛傳播了。”(註9)
第三個假設主張問題是出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例如愛滋病患者)身上。如果患者的免疫系統剛好足夠保護其不至死亡,但又無法完全清除病毒,那麼病毒就有可能在患者殘留數月,並且隨著時間慢慢變異。
這個假設的難處是這麼說,病毒應該老早開始從那位患者身上傳播開來。但為什麼結果它卻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而且過程中應該會有其它中間變異,但我們並沒有發現。這數十個變異都是突如其來出現的,這是過去前所未見的情況。
據貝德福德向《NPR》解釋說(註10):“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也是一個合理的問題。除了揣測,我實在沒有篤定的答案。”儘管缺乏合理的解釋,但貝德福德仍然認為這是最有可能的解答。
房間裡的兩頭大象——缺失的假設
當然,回到馬隆的觀點,這個假設清單中恰恰缺少了一個最明顯不過的假設,那就是病毒是因為大規模的疫苗接種而發生了變異。同樣被忽略的還有另一個假設,即Omicron是根據2020年中旬的那個變種改造,並以某種方式開始傳播出去。
貝德福德和其他人現在都急著呼籲為愛滋病患者接種疫苗、以免病毒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身上發生更多突變,但他們卻不願仔細研究大規模“疫苗接種”反過來導致病毒變異、使接種疫苗的人反倒變得更危險的可能性,這才是不合理的地方。
目前,最可信的其中一個理論是科學家針對早期的變種病毒進行了抗性改造,然後可能是通過血漿治療將它傳染給了人類或人體細胞。
對新冠病毒進行實驗的南非實驗室
假如Omicron真的是實驗室產物,那麼哪一座實驗室可能是始作俑者呢?許多網絡偵探都把矛頭指向了位於南非德班的三級實驗室,因為那裡恰好正在進行對新冠病毒的研究。
2021年3月,《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題為〈SARS-CoV-2 50IY.V2在康復血漿作用下的中和逃逸成果〉(Escape of SARS-CoV-2 50IY.V2 from Neutralization by Convalescent Plasma,註11)的論文,似乎說明的確有人在研究訓練病毒逃避新冠抗體。
這項研究是由比爾&梅琳達・蓋茲基金會資助,負責進行的研究人員有一大部分來自南非,但也有一名美國人和幾名在南非、德國、英國或美國的研究機構具有出入資格的相關從業人員。其它被列出的參與單位包括了南非、以色列、英國、美國、德國與巴西的幾個研究機構。
藥物開發商、生技企業家尤里・德金(Yuri Deigin)曾在2021年12月3日發推文指出,Omicron最初是出現在德班,三級生物實驗室剛好在那裡,而這項研究又剛好也是在那裡進行的。
不過,至少到現在為止,Omicron的實驗室外洩理論仍稱不上十分完備,但隨著將來持續進展,我們ㄧ定會開始看見更多討論以及更多對證據的審查。
如同《紐約郵報》在2021年10月10日的一篇社論(註13)中所指出,原始SARS-Cov-2病毒的實驗室外洩理論“現在幾乎已經可以被證實”——並且根據大衛・馬丁博士(David Martin, Ph.D.)的說法,有些可以追溯至二十年前的專利線索更是證明了這一點(註14)——但畢竟也是花了近一年半的時間,實驗室外洩理論才終於獲得認可。
雖然Omicron的起源仍然疑雲重重,但我們大可不必太過擔心這個變種。截至目前看來,所有跡象都顯示Omicron是至今最溫和的變種之一——它的傳染性很強,傳播也很迅速,但症狀同樣很輕微。
____________________
References
1. Trial Site News May 30, 2021
2. Twitter Billy Bostickson November 27, 2021 3 Economist December 7, 2021
4, 9, 10. NPR December 1, 2021
5. Twitter Chief Nerd December 2, 2021
6. Nextstrain.org
7. The Print June 3, 2021
8. Twitter Dr. Buckhaults November 30, 2021
11. Nature March 29, 2021; 593: 142-146
12. Twitter Yuri Deigin December 3, 2021
13. New York Post October 10, 2021
14. The Fauci/COVID-19 Dossier by David E. Martin (PD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