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WHITNEY WEBB
____________________
去年,一個政府委員會呼籲美國應該盡快採用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大規模監控系統,它具有令其它所有國家的類似系統都望塵莫及的性能,好確保美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霸權不墜。如今,過去阻礙這個委員會的提案實現的“障礙”都已在對抗新冠疫情的名義下被迅速拔除。
根據這份依《資訊自由法》公開的文件,這個致力於研究人工智慧如何能“解決美國的國安與國防需求”的委員會詳細討論了如果想要確保對中國的科技優勢,美國經濟和社會必須要歷經怎樣的“結構性”改變。按照這份文件的說法,美國在與人工智慧相關的許多技術領域中不只效仿中國,甚至有不少還更勝一籌,尤其是大規模監控這一塊。這樣的說法顯然與政府官員和政界人士對外公開的說辭相矛盾,他們總是強調中國政府的科技投資及其對監控系統與其它科技產品的出口,對美國人民的“生活方式”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此外,正如這份文件所述,這項計畫的許多具體步驟現在可以作為政府應對新冠疫情的政策來推廣實施。這或許也該多虧委員會中的許多成員,剛好也是目前政府的“經濟重啟”計畫的指導者,他們正在努力推動運用這些科技來應對當前的危機。
電子隱私資訊中心(Electronic Privacy Information Center,EPIC)依據《資訊自由法》獲得的這份文件是由一個少有人知的美國政府單位編製,其名叫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NSCAI)。它是在2018年依據《國防授權法》成立,對外宣稱的目的是要“研究推動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及其它相關技術進步的方法與工具,以全面滿足美國的國安與國防需求”。
NSCAI是政府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一個關鍵要角,第四次工業革命號稱是一場“由人工智慧、大數據、5G、納米技術與生物技術、機器人、物聯網和量子電腦領領域的突破性技術發展所帶動的全面革命”。
不過,NSCAI還是在把重點擺在了確保“美國政府...能夠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及其它與國安和國防相關聯的科技領域保持優勢”。NSCAI的副主席羅伯特・沃克(Robert Work)——他也是前國防部副部長與鷹派團體新美國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的資深研究員,明確提到委員會的使命是要幫助“美國國家安全機構正確看待人工智慧,包括協助政府與工業界合作,以與中國的‘軍民融合’體制競爭。”
這份題為《中國科技格局概覽》(Chinese Tech Landscape Overview)的NSCAI文件標註的日期是2019年5月,NSCAI在其中強調必須大刀闊斧改革美國的經濟與生活方式,唯有如此才能保證美國相對於中國的科技優勢,美國國家安全機構已將能否持續保有這一優勢認定是重大的“國家安全”問題。這種對持續保持科技優勢的顧慮也可以從其它美國軍事文件和智庫的報告中看見,它們有不少都對美國正在迅速喪失其科技優勢提出了警告。
美國政府和主流媒體也經常搬出中國正在積極從事的間諜活動,或是中國政府與民間科技公司的合作,來支持他們口中的中國已經快要能與美國一較長短的說法。例如,隸屬CIA旗下的IQT電信公司的現任CEO、同時也是NSCAI成員的克里斯・達比(Chris Darby)就在去年告訴《CBS》說,中國如今已是美國在科技領域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可是美國的隱私保護法規卻阻礙了美國好好放開拳腳與中國較量,他繼續說道:
“數據是新時代的石油,而在中國遍地都是數據。由於隱私觀念的不同,他們不像我們有這麼多針對蒐集和使用數據所設立的條條框框。現在他們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標記數據(labeled data)資料庫,絕不能小覷他們手中所掌握的這股巨大力量。”
再舉另一個例子,邁克爾・鄧普西(Michael Dempsey)——前國家情報代理總監,現在是外交關係協會的政府資助研究員——曾向《國會山報》(The Hill)指出:
“毫無疑問,中國決心挑戰我們的科技優勢,甚至已為此投入數千億美元。中國尤其企圖在人工智慧、高性能電腦、合成生物學等領域實現獨步全球,這些行業將左右這個世界未來數十年的生活面貌與軍事平衡。”
事實上,美國的國家安全機構確實非常擔心失去對中國的科技優勢,以至於五角大樓在日前已決定要與情報界直接合作,好繼續在“人工智慧領域走在中國的前面”。這一合作催生了聯合人工智慧中心(Join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enter,JAIC),“這下雙方可以互相合作,加速推動政府的人工智慧研發計畫。”JAIC合作的對象還有其它政府機構、產業界、學術界以及美國的盟友。後來成為NSCAI副主席的羅伯特・沃克就表示,JAIC成立的目的便是為了“邁出眾所期盼的對抗中國,以及有時也包括對抗俄羅斯企圖主導這些科技領域的野心的第一步。”
NSCAI主席、Google母公司Alphabet的前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也表達了他對美國正逐漸“失去”對中國的科技優勢的憂慮,他在2月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激切地表示,美國政府再不趕快有所作為,矽谷可能很快就會徹底輸給中國。因此,NSCAI中的三個代表性勢力——情報界、五角大樓和矽谷——全都視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進步為不可輕忽的國家安全威脅(特別是對矽谷來說,這還威脅到了它們的基本盤與市場份額),所以ㄧ定要盡早解決這個問題。
瞄準中國的“應用優勢”
在2019年5月的《中國科技格局概覽》中,NSCAI認為雖然美國在人工智慧及其相關“創新”領域仍拔得頭籌,但卻礙於“結構性因素”而在“應用”層面遠遠落後中國。文件強調“創新”、“應用”和“迭代”分別是“新科技生命週期”必經的三個階段,它並指出假如無法在“應用”階段保持領先,中國遲早會“超車”美國並且獨霸人工智慧領域。
文件還認為,要想“超車”這塊新興市場的其它競爭對手,就不能只是仰賴“個別的人才”,而是需要“存在於特定市場環境下的結構性條件”。文件引用了幾個案例來加以說明,中國是如何依靠這些“結構性因素”帶來的重大差異來反超美國。因此,這份文件幾乎就是在說(雖未直接明言),美國無論如何ㄧ定要改變現在導致它在人工智慧科技的“應用”階段落後於中國的“結構性因素”。
在文件中所逐一列舉的“結構性因素”裡,最突出的還是所謂的“過時系統”(legacy systems),這種現象在美國很常見,但在中國則不然。據這份NSCAI文件指出,這些過時系統”的例子包括仍在使用現金、信用卡、個人汽車所有權甚至是醫療照護服務還在使用人類醫生。文件認為,固然美國的這些“過時系統”依然“足夠好”,但正是因為太多東西“足夠好”反而“阻礙了新事物的普及”,尤其是人工智慧相關領域。
NSCAI認為阻礙美國保持對中國科技優勢的另一個結構性因素是“消費市場規模”,因為“極端城市化密度=按需應用程度”。換句話說,極端的城市化將會帶動越來越多人開始使用基於網絡或隨身設備的“按需”服務,比如共享汽車、網絡購物。文件還以中國對其“龐大的人口”進行的大規模監控為例,來說明中國的“消費市場規模”優勢是如何令其在相關的科技領域,如人臉辨識上遙遙領先。
除了點出美國這邊有“過時系統”和“極端城市化密度”不足的問題,NSCAI還呼籲要有更多“政府的明確支持和參與”,以加速美國對這些新科技的採用進度。這包括政府可以用其已建檔的公民資料來訓練人工智慧,特別是打造人臉辨識數據庫,還有“圍繞AV(自動駕駛汽車)來重新規劃城市”等等。它的其它建議還有政府可大量投資人工智慧草創企業、支持國家或公私合營的人工智慧工作隊的智慧城市實驗(其它不再枚舉)。
對於後者,文件稱中國的這種“公私合營傾向”受到參與各方的“踴躍歡迎”,與“每當矽谷要向政府出售其服務時就會引起的爭議形成了鮮明對比”。NSCAI所說的這些爭議就像是Google的員工曾經集體促請公司結束與五角大樓合作的“無人機分析計畫”(Project Maven),這個計畫希望利用Google的人工智慧軟體來協助無人機進行攝像分析。由於眾怨難平,Google最終只能選擇拒絕續簽計畫合約,儘管Google高層認為這個計畫是該公司能與軍方和情報界展開更密切合作的大好機會。
這份文件同時也支持美國政府“清除監管障礙”,它指的就是美國國內的隱私保護法規,雖說國安機構本來就沒把這些法規當ㄧ回事。然而,文件仍然暗示美國有必要改變隱私保護法規,以使美國政府過去只能在“暗地裡”進行的公民隱私數據蒐集活動能變得更公開、更廣泛。NSCAI還在文件中討論了清除阻擋自動駕駛汽車普及的“監管障礙”,儘管自動車技術曾引起多起嚴重的車禍,並帶來了其它安全問題。
中國的“應用優勢”將如何在“人工智慧診療”、“智慧城市”等新創領域“幫助中國超車美國”也是文件討論的一個重點。它還斷言“中美兩國的私營企業與政策決策者如何看待彼此,將會決定未來如何演變。”如果無法在全球人工智慧市場上達成某種共識,這份文件警告說:“我們(美國)很有可能會被排除在參與制定我們往後所得要遵從的人工智慧規範之外。”
文件花了很大的篇幅闡述“(科技領域)的主戰場不是中美兩國的國內市場”,而是NBU(next billion users,下十億個用戶)的市場,等到那時“中國這名玩家將會積極地挑戰矽谷”。為了應對這場挑戰,文件主張:“就像我們會從青少年市場去判斷最新的流行是什麼,我們現在應該更加關注中國。”
這份文件也表達了對中國正在比美國更廣泛、更密集地出口人工智慧技術的擔憂,譬如中國協助津巴布韋建立人臉辨識數據庫、向馬來西亞出售人臉辨識和智慧城市系統,中國的影響力顯然已“走出國界”。如果放任中國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明確領導者”,長此以往“或許中國也有機會制定關於人工智慧的大部分國際規則”,並且它還會“擴大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中國和新加坡式的務實威權主義將越來越被接受為取代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另一個選擇。”
有什麼可以取代美國的“過時系統”?
既然這份文件都已經清楚指出,美國的“過時系統”正是阻礙其力抗中國藉由人工智慧實現“彎道超車”並且在可預見的將來獨霸全球的一大原因,因此它當然也對有什麼可以取代這些“過時系統”提出了ㄧ些建議。
如前所述,其中一個被文件特地拿出來討論“過時系統”就是大多數美國人最習以為常的支付方式-現金和信用卡/借記卡。按照文件的說法,與其繼續抱著這些“過時系統”不放,倒不如大破大立全面轉向以智慧型手機為載具的數位錢包。
文件特別指出,印度最主要的行動支付公司-PayTM的大部分股權皆是由中資企業持有。它引述了一篇文章提到:“(2016年)印度最大的一顆震撼彈就是政府正式宣布廢棄市面上86%正在流通的現金,以此打擊該國猖獗的腐敗,也方便從此以後無法再囤積現金的人們納入稅網。”
當時,主張印度2016年的“貨幣改革”還只是邁向全面無現金社會的墊腳石的說法,都會立刻被斥為“陰謀論”。然而,就在去年,印度央行卻已經召集了一個委員會(由一位印度科技寡頭領導,也是他創建了印度數量龐大的民間生物辨識數據庫)來替政府研究“無現金印度”計畫的可行性。
對於印度的這場“貨幣改革”,NSCAI的這份文件只能承認它“在西方是完全無法想像的。而且不出所料,在86%的現金被廢棄且幾乎沒人有信用卡的情況下,印度的行動支付錢包開始呈現爆炸性增長,這為印度先美國一步踏入行動支付生態系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不過,隨著現在新冠疫情的出現,情況似乎又變得更加難以預料,由於現金可能會攜帶病毒,加上聯準會一直在努力推動“數位美元”,不少民眾已經開始主動減少使用現金。
另外,NSCAI也在文件中呼籲讓親自購物步入歷史,往後所有購物消費都可以由網購取代。據其主張,通過轉向電子商務獨佔選購,“美國企業可以從中國企業那裡獲益良多”。它補充說,網絡購物有其它傳統購物選項所無法提供的“美好體驗”,而且“當網絡購物將來變成購買想要商品的唯一途徑時,消費者別無選擇只能乖乖上網。”
汽車所有權是NSCAI渴求改革的另一項“過時系統”,這是為了推廣自動駕駛汽車,它甚至進一步宣稱未來“車隊所有權>個人所有權”。文件還呼籲我們需要一個“集中化的共享乘車網絡”,好透過它來“調用需要的汽車,以實現接近100%的利用率”。然而,文件還特別強調在共享汽車網絡下,“每輛車都不會再需要人類駕駛員”,而且“車隊所有權”將會取代現在的個人汽車所有權。這些共享車隊不只全部都要自動駕駛,甚至它們每一輛都會是電動車,因為中國“正抱著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電動車計畫...並積極尋求在這個新興行業中取得領導地位。”
據文件指出,儘管共享汽車最初是美國的發明,但今天在這方面一馬當先的卻是中國。文件據此再次重申美國的個人汽車所有權這種“過時系統”和“極端城市化密度”不足都是致使中國順利在這一領域初戰告捷的原因。它還預測中國將“先於美國實現大規模自動駕駛汽車的實用化”,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大眾汽車消費並不高,所以消費者更容易接受自駕車。”文件接著表示,“新技術越快被大規模應用,就越能創造一種良性循環,有助於中國的自駕車技術加速超越其西方同行。”
除了對金融系統和未來的自動駕駛交通系統提出構想,NSCAI對監控也有著類似的反烏托邦願景。該文件稱大規模監控是人工智慧的“第一個也是最好的客戶”,更是“深度學習技術的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lication)”。它還指出,“街道上佈滿監視器攝像頭,是良好基礎設施的根本。”
接著它討論了“整整一代的人工智慧新創企業”可以如何從“政府提供的安全合同中大大獲益”,同時它也讚揚了人工智慧對加強警務活動的用處。比方說,它提到“警方現在可以透過iFlyTek的語音辨識技術來利用電話進行犯罪追蹤”並且“(人工智慧)人臉辨識技術還可以幫助警方從逮補違反交通規則的人到解決謀殺案等幾乎一切事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臉辨識技術,NSCAI在文件中聲稱中國在人臉辨識領域已經“領先”美國,即使“最初是美國首先實現了機器的圖像辨識能力突破”。它宣稱中國之所以能佔有優勢,是因為中國政府可以實施大規模監控(“清除監管障礙”)、提供大量隱私數據給科技公司(“明確的政府支持”)、擁有龐大人口基礎(“消費市場規模”)。正因如此,NSCAI相信中國在圖像/人臉以及生物識別領域徹底超越美國已是指日可待。
文件還指出了美國與其競爭對手的另一個明顯差異:“在美國的媒體和政治領域中,人工智慧總是被當作洪水猛獸看待,好像它只會侵犯隱私和奪走人們的工作。反之,中國卻將人工智慧視為解決重大宏觀經濟挑戰,以再續他們的經濟奇蹟並且在全球舞台上實現技術獨佔地位的機會。”
論及醫療領域,NSCAI的這份文件還呼籲我們應該實施一個現在似乎正因為新冠疫情而逐漸成為現實的新體系。在討論到人工智慧對醫療健保服務的應用時(那時的時間大概是疫情危機將近的一年前),它特意指出“中國可以在這個領域引領世界”而且“這可能會讓他們得以率先實現技術出口與制定國際規範”。造成這種結果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的“龐大人口缺乏足夠的醫生”,反而有太多醫生可以親自為病人看診也被文件認為是該除之而後快的“過時系統”了。它繼續引用美國的監管法規,例如“HIPPA的條規和FDA的審核”,指出這些都是中國沒有的繁文縟節。
更令人不安的是,它認為“政府主動掌握數據對生物學和醫療領域的影響十分重要”,並表示“中國政府(將)要求所有公民進行DNA測序,然後政府會將結果統一建檔,像美國和歐洲這些注重隱私的地方很難指望能做到這種地步。”它繼續說道,“中國的相關機構有足夠的能力來運用這些數據”,建立完整的民間DNA數據庫是“合乎邏輯的下一步”。
NSCAI的成員有哪些人?
看完了NSCAI在這份去年5月的文件中提出的針對美國社會的各項改革後,我們現在也應該來好好瞭解這個委員會的成員究竟都是何方神聖,還有他們對上述這些政策改革的影響力又有多大,特別是在現在疫情當前的時候。
如前所言,NSCAI的主席是Alphabet(Google母公司)的前董事長埃里克・施密特,他投資過很多與以色列情報機構有關係的科技公司,包括備受爭議的新創“育成”公司Team8。另外,委員會的副主席羅伯特・沃克從前是五角大樓的高官,現在他任職於CNAS這家智庫,智庫的負責人則是約翰・麥凱恩(John McCain)的外交政策顧問和拜登前國安顧問。
NSCAI的其它成員見下:
- 薩夫拉・卡茨(Safra Catz),甲骨文公司CEO,川普最大的金主謝爾登・阿德爾森(Sheldon Adelson)的好友
- 史蒂夫・詹(Steve Chien),加州理工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人工智慧研究組主管
- 米尼翁・克萊伯恩(Mignon Clyburn),開放社會基金會研究員與前FCC專員
- 克里斯・達比,IQT電信公司CEO
- 肯・福德(Ken Ford),佛羅里達人類與機器認知研究所(Florida Institute for Human and Machine Cognition)CEO
- 約瑟・格里菲斯(Jose-Marie Griffiths),達科他州立大學校長與前國家科學委員會成員
- 埃里克・霍維茨(Eric Horvitz),微軟研究實驗室(Microsoft Research Labs)主任
- 安迪・賈西(Andy Jassy),亞馬遜網絡服務公司CEO
- 吉爾曼・路易(Gilman Louie),阿索普&路易投資公司(Alsop Louie Partners)合夥人、IQT的前CEO
- 威廉・馬克(William Mark),國際史丹佛研究所董事、前洛馬董事
- 傑森・馬蒂尼(Jason Matheny),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主任、前國家情報局副局長、前IARPA(情報高級研究計劃署)主任
- 凱瑟琳・麥克法蘭德(Katharina McFarland),賽普拉斯國際公司(Cypress International)顧問、前國防採購部助理秘書
- 安德魯・摩爾(Andrew Moore),Google雲智慧(Google Cloud AI)CEO
從上表中可以發現,NSCAI的成員和目前正在向白宮的“重啟經濟”計畫提供建言的公司(微軟、亞馬遜、Google、洛馬、甲骨文)有很大重疊,而且其中一位NSCAI成員薩夫拉・卡茨甚至就是白宮“經濟復興”工作組的一員。此外,同樣的重疊現象也發生在NSCAI與其它密切參與“接觸者追蹤”、“新冠監控系統”的公司之間,後面提到的這套系統是由傑瑞德・庫什納(Jared Kushner)領導的私營新冠工作部門來負責推動的大規模監控系統。
負責建造這套監控系統的是幾家與Google、美國國安機構關係密切的公司,而供應美國絕大多數手機操作系統的Google和蘋果也已經表示,會將這套監控系統直接添加到它們的手機操作系統裡面。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IQT和美國情報界在NSCAI中也有相當多代表,這些人與Google、真知晶球(Palantir)及其它矽谷科技巨頭的好交情自然不在話下,而且他們也是這幾家公司的早期投資者。Google、真知晶球以及亞馬遜亦是美國情報機構的主要承包商,IQT對NSCAIW同樣也很重要,因為該公司過去幾年來一直在大力推動將來可以用於應對疫情大流行的大規模監控電子設備。其中出力最多的還是IQT現任副總裁塔拉・奧圖爾(Tara O’Toole),她曾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健康安全中心主任,並與其他人一起進行過幾次頗具爭議性的生物戰/疫情大流行模擬演習,譬如凜冬行動(Dark Winter)。
至少從1月以來,美國情報界、五角大樓就已經開始和國安會(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一起制定了幾項至今仍被美國政府高度保密的“9/11式”新冠疫情應變計畫。很少有媒體報導這些按照設想,要在美國國內疫情徹底失控的時候啟動的機密應變計畫,而且制定計畫的主要是國安單位(國安會、五角大樓和情報機構)而不是民間機構或其它專門負責公共衛生問題的單位。
而且,根據報導,美國的情報界和軍事機構至少在1月的時候(最新的報導說是去年11月)就已經研判,新冠疫情將在3月惡化至“大流行程度”。美國公眾沒有得到警告,但商業和政治精英顯然事先得到了消息,因為1月份出現了創紀錄的CEO辭職人數,還有幾樁牽涉巨額利益的內幕交易被指控早在疫情惡化的幾個星期前就已經開始悄悄進行。
羅伯特・卡德萊克(Robert Kadlec)與約翰・霍普金斯健康安全中心不僅參與過201事件(Event 201)流行病演習,他們也在2001年6月的生物戰演習“凜冬行動”中參了一腳,這場演習完全料中了發生在同年幾個月後的炭疽病襲擊事件。
儘管媒體和政府一再將炭疽病毒歸咎於境外勢力,後來的調查卻發現這些病毒實際上是源自美國的一座生物武器實驗室,很多人相信FBI針對此案最後的調查結果並沒有真的讓真相水落石出。
有鑒於此,我們不禁要問那些抱持著與NSCAI相同觀點的人是否早已看準,疫情大流行將會是他們施展“結構性改革”的天賜良機,這些改革被認為對與中國競爭人工智慧科技的優勢地位至關重要,特別是我們還要考慮到許多在2019年5月的那份文件中被提出的構想,現在也都的確正被以抗擊新冠疫情的名義ㄧㄧ付諸實現。
NSCAI的美夢正在成真
儘管NSCAI的那份文件是在一年多前撰寫,但新冠疫情的爆發卻在無意間推動了許多改革的發生,同時疫情也連帶清除了很多被委員會認為要與中國在人工智慧領域一較長短,就必須盡快拋掉的“結構性”阻礙。前面提到的去現金化的例子並不只有發生在美國,實際上整個國際社會幾乎都搭上了這股風潮。
還有,《CNN》之前曾報導過現在有些雜貨店已經在考慮不再接受親自登門購物,美國勞工部也建議全國的零售商可以透過“車窗或路邊交貨的方式來避免員工接觸到新冠病毒。”此外,上個星期佛羅里達州還批准了一項針對低收入戶家庭的補充營養協助計畫(SNAP),只不過是以網絡採買的方式實施。其它報導則著重於強調在雜貨店裡根本無法好好保持社交距離,因此這會威脅到人們的健康安危。如前所述,NSCAI恰好也認為為了對抗中國的“應用優勢”,親自購物這種落伍的方式必須喊卡,而且“當網絡購物將來變成購買想要商品的唯一途徑時,消費者別無選擇只能乖乖上網。”
這些報導還認為,消費購物的變化甚至將遠遠超出新冠疫情所影響的程度,例如《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在一篇題為《專家人說,新冠疫情大流行正在促使越來越多人上網,且將永遠改變美國人雜貨購物方式》(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is pushing more people online and will forever change how Americans shop for groceries, experts say, experts say)的文章中引述了一些人的看法認為,這種一改過去親自購物習慣的變化將是“永久性”的,“由於近況的催化,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嘗試這些服務,這也為網絡用戶開拓了更多機會並保持新客群可以不斷湧入。”《Yahoo!新聞》也刊登了一篇類似的新聞指出,因為眼下的疫情:“我們對網絡購物的依賴只會不減反增,因為沒人想在商店裡沾上病毒。”
另外,新冠疫情對推廣自動駕駛汽車的大規模應用而言也堪稱神來一筆,現在加州已經可以直接交付自駕車。還有兩家公司,一家是中國持有,另一家背後是日本軟銀,也因為疫情的關係而獲加州批准可以讓它們家的自駕車上路。《彭博社》援引軟銀支持的那家公司Nuro的CEO的話說:“新冠疫情加大了公眾對非接觸性送貨服務的需求。我們的R2車隊經過量身打造,要從根本上改變駕駛與物流這兩件事,讓人們可以安心坐在家裡等待他們的食物、藥品和包裹送來。”值得ㄧ提的是,NSCAI的那份文件還提到了受軟銀支持的幾家公司已經互相締結了合作關係,特別是那些主要受到沙烏地阿拉伯的“願景基金會”(Vision Fund)資助的公司,現在由它們所形成的“全球科技公司聯盟”將會主導人工智慧領域。
加州並不是唯一一個開始採用自駕車的州,佛羅里達州的梅奧醫院(Mayo Clinic)現在也已經跟進。“人工智慧允許我們能透過最尖端的自駕車技術,來保護員工免受傳染性病毒的侵害,這樣他們也能騰出更多時間來診治和照顧病人。”梅奧醫院的負責人肯特・蒂倫博士(Kent Thielen, M.D)在《Mic》最近援引的一篇新聞稿中表示。
就像親自購物在新冠時代所面臨的改變,這些報導對自駕車的未來也十分樂觀。馬沙布爾公司(Mashable)發佈了一份報告《新冠疫情可能會使自動駕駛汽車變得更加誘人》(It took a coronavirus outbreak for self-driving cars to become more appealing),其ㄧ開篇就指出:“突然間,街道上滿是自駕車的景象不再只是科幻片裡的白日夢。在許多美國人眼裡過去還是一種可怕、充滿不確定性的技術,現在卻已搖身一變變成保護自己免遭正在快速傳播的病毒侵襲的法寶。”報告更進一步表示,這種駕駛習慣的改變絕不會是“曇花一現”,並引用史蒂爾科技公司(Steer Tech)的CEO阿努賈・索納克(Anuja Sonalker)的話指出:“人們對非人化、非接觸式技術的興趣有了明顯提升。因為有人類就會有生物危險(biohazards),機器卻不必擔心這個問題。”
NSCAI的文件中談及的另一個重點是人工智慧醫療,我們也可以在近幾個星期看到它開始漸漸浮上檯面。舉例來說,現在已經有ㄧ些研究開始吹捧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現在已經有望找到有機會治療新冠病毒的方法。微軟的研究室主任恰好也是NSCAI的人,該公司近來已大手筆斥資兩千萬美元在“人工智慧健康照護”計畫,以加速運用人工智慧來解析新冠病毒的相關數據。多虧新冠疫情,“遠端醫療”——這是一種可以在遠距離情況下進行的診療形式——也逐漸開始被廣泛採用。
由於新冠疫情,其它幾項人工智慧技術也迎來了一波機遇,包括使用大規模監控進行“接觸者追蹤”還有人臉與生物辨識技術。《華爾街日報》最近發表的一篇新聞稱,政府已經在考慮要通過電話地理定位與人臉辨識來追蹤可能感染病毒的接觸者。甚至,雜貨店和餐廳等私營單位也打算使用傳感器和人臉識別來查看有多少和哪些人進入了他們的店鋪。
說到生物辨識技術,現在有大學研究人員正在努力研發“可以偵測我們是否已經染疫的智慧型手機和生物辨識可穿戴設備”,其原理是通過像FitBit這種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和智慧型手錶來分析“睡眠時間、呼氧情形、身體活動以及心跳幅度”來判斷是否有可能已經感染病毒。在美國之外的其它國家,生物辨識ID已被作為區分哪些人已對病毒產生免疫力、哪些人仍缺乏免疫力的有效追蹤方式。
《邊緣》(The Edge)也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當前的疫情正在改變生物辨識技術的應用趨勢,其中尤以熱成像掃描和人臉識別最受矚目:
“在這個不容怠慢的危急時刻,任何人臉辨識和熱成像掃描方案都必須以最經濟高效的方式,明快且快速的實施。回到辦公室或工廠的員工不必再爭先恐後學習新的守則或搶拿申請表格,必須要讓他們感到安全和健康,才會有好的工作效率。他們只需要對著鏡頭微笑,接下來與用雲端計算和相關軟體的照相和熱成像掃描就會解決一切。”
“智慧城市”的概念也因為新冠疫情而受益匪淺,《富比士》就在最近評論說:“智慧城市可以幫助我們抗擊新冠疫情大流行。”這篇文章還指出:“政府和地方當局正在採用智慧城市技術、傳感器與數據來追蹤染疫人士的接觸者。與此同時,智慧城市也能幫助我們確定社交距離有沒有被確實落實。”
它繼續說道:
“...不計其數的相連傳感器被投入實用,這一點確實表明了不管是有意無意,新冠疫情的確提供了這些有觸犯隱私與公民自由疑慮的尖端監控科技最理想的實驗機會。因此,這不只是一場全球健康危機,新冠疫情同時也是一場人們如何被大規模監控與控制的實驗。”
《衛報》的另一篇報導同樣指出:“假如政府最後從這場疫情得到的教訓是,包括松島和深圳這些‘智慧城市’確實都是從公衛角度來看更安全的城市,那麼我們想必可以預期數位捕捉與數位紀錄也會越來越多開始出現在我們的城市——至於這種監視權是否應該被交予企業和國家,勢必也會引發更激烈的爭辯。”還有其它報導也跟著提出,傳統城市相比起“智慧城市”在面對流行病時顯然“毫無應變能力”。
然而,除了疫情或許能一勞永逸解決NSCAI眼中阻礙人工智慧被大規模應用的具體障礙之外,人們對人工智慧的普遍成見也必須改變。如前所述,正如NSCAI在去年就說過:
“在美國的媒體和政治領域中,人工智慧總是被當作洪水猛獸看待,好像它只會侵犯隱私和奪走人們的工作。反之,中國卻將人工智慧視為解決重大宏觀經濟挑戰,以再續他們的經濟奇蹟並且在全球舞台上實現技術獨佔地位的的機會。”
現在,不到一年以後,新冠疫情就在過去幾個星期裡催生了一連好幾篇與過去截然不同、對人工智慧讚譽有加的頭條新聞,比如:《人工智慧力抗新冠疫情》、《人工智慧能預防下一次疫情爆發》、《人工智慧成為對抗新冠疫情的好幫手》、《新冠疫情:人工智慧在這場抗疫大戰中加緊步伐》還有《人工智慧如何幫助非洲打敗新冠病毒》,諸如此類。
令人震驚的是,新冠疫情幾乎實現了NSCAI的整張願望清單,也一併清除了美國在大規模應用人工智慧技術上所碰到的許多阻礙。一如既往,國家安全機構似乎正打著要利用混亂和恐懼來推動與實施過去會被美國人一致說不的措施,如果我們以過往的歷史為借鏡,那麼這些新的改變恐怕即使在新冠危機解除以後,也將會繼續保持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必須看清這些所謂的“解決方案”的本質,我們要仔細思考它們最終究竟會創造出一個怎樣的世界——或許是一個受專制科技統治的世界也說不定。要是我們選擇對NSCAI正在推動的這些快速發展,以及“過時系統”(還有許多我們長久以來所珍視的自由)正被逐漸淘汰的現況視而不見,最後要承擔後果的仍是我們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