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Leo Hohmann
____________________
全世界最首屈一指的其中一位新冠抗疫醫生現在對美國政府的抗疫對策提出了毫不留情面的抨擊。據他說,美國政府與比爾&梅琳達・蓋茲基金會以及WHO合作進行的抗疫戰略先是導致了數萬人白白枉死,現在大規模疫苗注射又造成了數千人平白無故送命。
彼得・麥卡洛醫生(Dr. Peter McCullough)在接受記者亞歷克斯・紐曼(Alex Newman)的這段三十二分鐘的採訪中表示,如果今天這是其它任何疫苗,出於安全考量,它老早就應該被下架了。
麥卡洛現在是國家醫學圖書館(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中有關於新冠病毒治療研究被引用次數最多的醫生,迄今已超過六百次。他不只曾上國會現身說法,在他卓越的醫學生涯中更是獲獎無數。
根據CDC的疫苗不良反應回報系統(VAERS),從12月14日-4月23日這段期間,總計出現了三千五百四十四人死亡、一萬兩千六百一十九人產生其它副作用。
人們可能會以為這些數字足以驚動FDA去著手調查,但事情恰恰相反。根據麥卡洛的說法,政府對如此令人震驚的數據只是瞥了幾眼,甚至還有意要避重就輕。
“一款典型的新藥通常至少會造成五人死亡,其中也有原因不詳的案例,然後我們就會收到黑標警告,電視機前的觀眾也會看到這款新藥有疑慮的報導。”麥卡洛說:“如果死亡人數繼續來到五十人左右,它就會被勒令下架。”
美國在這方面也不是沒有先例可循。1976年豬流感大流行期間,政府曾嘗試為五千五百萬美國民眾接種疫苗,結果疫苗導致了五百人癱瘓與二十五人死亡。
“疫苗最後被叫停,畢竟已經害死了二十五個人。”麥卡洛說。
看看過去,再看看如今政府對莫德納和輝瑞疫苗更高的致死率的反應,實在令人覺得不可理喻,更何況現在這些疫苗甚至都還未獲得FDA的正式批准,而只有緊急使用授權而已。
“美國現在(截至3月下旬)有大約七千七百萬人接種疫苗,據報導已造成兩千六百零二人死亡,比例之高堪稱前所未有。”他強調。
“然後CDC特地在3月8日大張旗鼓地在他們的網站上宣布,他們已經與一群未透露姓名的FDA醫生一起審查了大概一千六百例疫苗死亡個案,結果他們認定沒有任何一例死亡與疫苗有關。”他補充說:“我認為這件事應該引起學術界的警覺。”
麥卡洛指出,他光是根據第一手經驗就可以說,對這一千六百例死亡個案的詳細調查少說也需要數個月的時間才能確實完成。
“我主持並參與過不下數十個數據監委會,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這種類型的調查往往需要好幾個月才可以查核完所有實驗室、死亡檢證與事發情形。一群沒有任何跟新冠病毒打交道的經驗、又不願意具名的醫生一口咬定所有死亡都與疫苗無關,根本是癡人說夢。”
過往已經有研究,包括哈佛大學的研究都指出,估計只有1-10%的疫苗相關死亡個案被回報給了VAERS。因此,真實的死亡人數可能遠比公開報導得還要多,即使如此FDA還是找不到一起莫德納和輝瑞疫苗致死的案例。
“死亡案例回報需要透過醫護人員將其輸入電腦系統,”他說。只要個案不是在通常的十五分鐘監測期內出事,這些案例就不會被報告。大多數的死亡都是發生在接種疫苗七十二小時內。“要等到一天、兩天或三天過後才會變得明顯。”他指出。
兩相對照之下:共有一億九千五百萬人接種的流感疫苗每年都會回報二十至三十例的死亡個案給VAERS,而七千七百萬人接種的新冠疫苗則造成了兩千六百零二人死亡。
這種死亡率與接種率完全成反比的驚人情形在美國疫苗史上可謂前所未聞,至今卻沒有任何一家主流媒體開始調查。如亞歷克斯・紐曼、小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和里歐・霍曼(Leo Hohmann)這些獨立記者和研究人員卻遭到了可恥的噤聲。
“美國政府與所有利益相關者——CDC、NIH、FDA、製藥巨頭、WHO、蓋茲基金會——一起做出了一項決定,他們拍板要以大規模接種疫苗來徹底解決新冠疫情,現在我們真的要見證歷史了。目前,我們擁有史上最高的疫苗致死人數,還有數萬人因此住院,這一切都該歸功於疫苗,而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增加。”
2020年11月19日,麥卡洛甚至還親自出席參議院作證。
“我們本來可以挽救將近一半人的寶貴性命,”他告訴紐曼。“我們現在判斷,如果施用連續口服多重藥物的治療方式,大約有85%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可惜,政府以及製藥巨頭中的“利益相關人士”最後還是決定要以疫苗作為唯一解。與此同時,新聞媒體則收到指示,只報導疫苗好的一面。
主流媒體已經承諾不會將不利於疫苗的新聞報導給美國人民知情。這就是所謂的可信賴新聞倡議(Trusted News Initiative),這是一項由大型科技社交媒體巨頭與其它許多腐敗的媒體企業“合作夥伴”一起簽署的全球合作協議。
迄今為止已經簽署這項協議的合作夥伴包括:《美聯社》、《法新社》、《BBC》、《CBC》、歐廣聯盟(EBU)、FaceBook、《金融時報》、《初稿新聞》(First Draft)、Google/Youtube、《印度教徒報》(The Hindu)、微軟、《路透社》、Twitter、《華盛頓郵報》。過去《紐約時報》也簽署過這項協議。
任何對實驗性mRNA疫苗不利的新聞,都會被可信賴新聞倡議背後的全球媒體精英斥為“危險的假新聞”。
麥卡洛醫生曾形容“即使以粉飾太平來說,這也未免太超過了。”
“我認為這真的是一種別有用心的掩蓋行為,就跟我們在其它地方看到的一樣。12月10日宣布的可信賴新聞倡議是所有主流媒體與疫苗接種利益相關者的聯盟,美國人民絕不應該低估這件事,他們不會讓任何關於疫苗的負面新聞進入大眾眼中,因為他們深怕如果真的有公平、誠實的報導出來,美國人接種疫苗的意願就會一落千丈。”
“可信賴新聞倡議實在是一個大麻煩,”他繼續說:“我們的死亡人數正在創下歷史新高,而且每天都在增加。”
麥卡洛還證實了《里歐・霍曼新聞網》(https://leohohmann.com/)早些時候的報導,其中提到嬌生疫苗確實存在血栓隱患,但實際上它已是目前提供給美國人的三種疫苗中最安全的一種。
“依照我個人的專業意見,嬌生疫苗的確是目前市面上最安全的疫苗。出現血栓的情況其實算很罕見,我們有七百萬人接種疫苗,其它兩款疫苗導致血栓的比率可是嬌生的三十倍,未來恐怕還不止。”
據麥卡洛表示,美國政府與製藥巨頭在私底下有嚴重的利益糾纏,這就導致監管機構在應該要辦事的時候往往打混摸魚。
“很多美國人不明白這種利益關係究竟有多麼巨大。要知道,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是莫德納疫苗的專利共同持有人,因此每個人在為這些疫苗說話這方面都有背後的經濟利益。”他說。
新冠疫情全面擴散十五個月後,有證據表明美國政府從一開始就與蓋茲基金會、CDC、FDA、WHO還有製藥巨頭勾結,把疫苗捧成唯一值得世人矚目的焦點。麥卡洛指出,他們在疫苗還未完成臨床實驗的情況下就貿然開始推動接種,這其實已違反美國的監管法。
《里歐・霍曼新聞網》也收到了很多報告,它們都印證了麥卡洛醫生的警告,即醫療機構、政府、主流媒體和Google、Facebook與Twitter等社交巨頭正在沆瀣一氣,全力掩蓋因為疫苗引起的不良反應事件。
一位人在堪薩斯執業的醫生就告訴《里歐・霍曼新聞網》說,最近有五百名養老院病人接受了疫苗注射,結果二十二人在四十八小時內死亡。這代表死亡率高達驚人的4.4%,這位醫生還說堪薩斯地區的療養院已經有很多人都接受了輝瑞疫苗接種。
“我不敢說他們全都是死於疫苗,我只能肯定這些都是在四十八小時內發生的。”他說。
“上頭規定,接種後反應的觀察期只需要紀錄到頭十五分鐘就好,所以我們永遠也無法知道真實的數字。”他表示。“如果有人是在十五分鐘後才死亡,那從記錄上是無法證明的...但願上帝能讓FDA醒悟過來。”
這位堪薩斯醫生請求不要公開他的名字,因為他害怕會因此丟掉自己的醫生執照。
加拿大醫生查爾斯・霍夫(Charles Hoffe)卻選擇打破沉默,公開談論“莫德納疫苗導致接種者死亡、致殘”。
麥卡洛認為,政府從來沒有把治療病患當作第一要務,卻只想著配合WHO建議的社交距離、國內封鎖、戴口罩和疫苗政策。他說,如果可以不要浪費時間在這些政策上,而是趕緊研究對初期症狀的多種藥物治療方案,有數萬民眾本來可以不必白白冤死。
在2020年12月發表的論文《居家疫情對策指南:一位醫生的循序漸進自救建議》(A Guide for Home-Based COVID-19 treatment: Step by step doctor’s plan that could save your life)中,麥卡洛提出了一個四管齊下的策略,包括傳染控制、輕症居家治療、重症治療以及最後才是接種疫苗。
“我談到了四大對策,最首先的就是傳染控制(戴口罩與封鎖)。我們在這方面投入了很多心力。但光是這樣根本不夠,要是我們能真正花時間在病人身上,那才是最具公衛效益的做法。”
“但是發生在美國的情況卻是,我們制定了一項荒腔走板的計畫...我們只顧著宣傳透過社交距離來控制傳染,然後就是讓人們乖乖等待疫苗。沒有其它任何治療、沒有門診、沒有入院。我們沒有聽到任何關於病人的消息。我們所看到的只有掩蓋、封鎖和坐下來盼望疫苗早日到來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